605-张氏医通-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叉心。不得饮食。千金用黄芩、白术、芍药煎服。令微下水则易生。月饮一剂为善。因恼怒而胎
动不安者。沉香降气散。或四制香附一味为君。加归、艾为散。盐酒煎。和滓服。虚者。八珍去
茯苓加黄芩、紫苏、陈皮。名安胎饮。又气虚少食。四君子加紫苏、陈皮。血虚多热。四物加黄
芩、白术。胎气郁滞。紫苏饮。脾气虚弱。六君子。郁结伤脾。归脾汤。郁怒伤肝脾者。四七汤
加芎、归。怒动肝火者。小柴胡加术。安胎之法有二。有因母病以致胎动者。但治母病。其胎自
安。八珍汤加胶、艾、黄 。气滞者。去茯苓加苏、橘、黄芩。因胎动而致母病者。安胎而病自
愈。紫苏饮加茯苓、白术、阿胶、砂仁。千金治妊娠二三月至七八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见者。
用胶艾汤服之则安。身有微热。去艾叶、甘草加续断、葱白。以葱能散客邪。兼安胎也。郑虚庵
曰。治胎前下血不止。用大剂参、术以安胎。芎、归、熟地、黄芩、白芍、阿胶以止血。砂仁行
气以止痛。不可行动。但安卧养胎自愈。若伤动胎气而下血不止。急用紫苏饮。若胎未损。服之
可安。已损。服之可下。若纯用四物汤阴药。不得阳生阴长之功。非但胎不能安。每致腹痛少食。
脾胃愈虚而愈不安矣。
漏胎下血 妊娠经水。壅之以养胎。蓄之以为乳。若经水时下。此冲任气虚。不能约制而然。
千金云。妊娠血下不止。名曰漏胞。血尽则死。宜服干姜地黄散。气虚乏力少食者。宜益气固胎。
切勿泛用养血之剂。四君子去茯苓加胶、
艾、芎、归、黄 、砂仁。若漏血腹痛者。芎、归、人参、阿胶、大枣煎服。若因郁怒发热内热。
加味逍遥散。若血虚至夜发热。当归补血汤。劳动脾火。加味归脾汤。若因房事下血过多作痛。
八珍汤加胶、艾。脾胃虚陷。补中益气倍升、柴。风热。加防风、黄芩。月数将满而漏血者。此
必不守禁忌所致。亦有瘀血凝滞。不能转运而下者。气血先伤。后必难产。宜服紫苏饮。或用益
母草熬膏。肥人。砂仁汤调下。虚人。人参汤调下。妊娠三月。其经月来三五次。但不多。饮食
精神如故。此血气有余。儿大自不来矣。若作漏胎治之。其胎必堕。胎漏黄浆。或如豆汁。若肝
脾湿热。用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加味逍遥散。肝脾郁结。加味归脾汤。脾胃气虚。七味白术散。
脾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肝经风热。防风、黄芩作丸服。风入肠胃。胃风汤。大全方治妊娠忽然
下黄汁如膏。或如豆汁。胎动腹痛。用黄 一两。川芎一钱。糯米一合煎服。暴下水者。其胎必
下。若徐徐而下者。可用补气安胎药主之。
惊胎僵仆 妊娠负重跌扑。凝血作痛。欲服活血药则恐伤胎。不服则伤血不去。治之当辨胎
之死生。如无别证。只用黑糖熬枯。入红酒童便调服。细嚼连皮胡桃肉过口。死者当下。生者其
痛即止。如余伤未尽。痛未止。四乌汤加延胡、木香。伤去而胎气未安。紫苏饮加童便、砂仁。
伤重者。香壳散加熟地、当归以护胎。势剧者。下瘀血汤加芎、归酒煎以去血。血去则胎自安。
然须详慎。若昏睡语言如狂。此血迫心包。当归活血汤。如腹中重坠。按之冰冷。此胎气已伤。急
用香桂散加酒大黄、生附子下之。若口中觉秽气者。急用平胃散加芒硝。下逐之。若因怒跌仆。
或手足抽搐者。紫苏饮加钩藤钩子。去血过多。八珍汤去茯苓加胶、艾、黄 。
胎上逼 妊娠胎动气逆。皆由调养失宜。致胎逆上。紫苏饮为必用之药。饮食不甘。兼四君
子。有热。加芩、栀、归、芍。
若恼怒伤肝。致胎逆上。加味逍遥散。因郁结伤脾。胎气不安。加味归脾汤。大抵胎气逆上。皆
属火旺。急用芩、术、香附之类。不可服大寒之药。反致他变。妊娠遍身痛。或冲心欲死。不能
饮食。缘胎有水致痛也。千金鲤鱼汤。或用白术五钱。黄芩二钱。白芍四钱。入活鲤鱼约重半斤
外一尾。煮汤代水煎服。妊娠胎动。昼夜呼叫。口噤唇搴。及下重痢不息者。用艾叶五两。以好
酒五升。同煮三升。去滓更煎。取一升服。口闭者。开口灌之。药下即瘥。临月胎上逼心。呕
哕欲死。急用童子小便灌之即下。或乌梅肉十枚。研烂入生姜三片。煎汤灌之亦下。取酸以降敛
之。兼辛以散火气之逆也。
陈良甫治一妇。孕七月。忽然胎上冲心而痛。坐卧不安。医治不效。又作死胎治。而用蓖麻、
麝香研贴脐中。命在垂亡。陈诊之。两尺脉皆绝。他脉和平。曰。此子悬也。若是胎死。必面赤
舌青。今面不赤。舌不青。其子未死。是胎上逼心。以紫苏饮治之。十服而胎安矣。
安胎 妇人半产。多在三个月及五月七月。除跌扑损伤外。因内热而虚者为多。曰热曰虚。
当分轻重。若前次三个月而堕。则下次必如期复然。盖先于此时受伤。故复至期必应。乘其虚也。
遇有半产者。须多服养气血固胎息之药。以补其虚损。下次有胎。先于两个月后。即用固胎药十
数服。以防三月之堕。其有连堕数次。胎滑甚者。服药须多。久则可留。八珍加陈皮、胶、艾、
条芩。多气。加香附、砂仁。肥盛有痰。加半夏。若瘦而多渴者禁用。怀妊三四月。肥盛色白气
虚者。用白术一倍。人参、续断、山药、香附各半倍。枳实汤泛为丸。朝暮砂仁汤下三钱。肥盛
色苍气实者。不须服药。至七八个月。但服砂仁汤或紫苏汤足矣。瘦而色白虚弱者。白术二倍。
人参一倍。山药、续断、芎、归各半倍。陈米饮
和丸。朝暮沸汤下三钱。瘦而色苍血热者。酒煮条芩。四制香附各一倍。四物各半倍。蜜丸。朝
暮沸汤下四钱。至八九月。肥盛色苍者。必用枳壳、苏梗以顺其气。慎不可用补气之药。非但参、
术当禁。浓味亦宜节省。肥白气虚者。则人参、白术必当加用。但补气药中。必兼香附、砂仁以
流动其气。若色白怯弱者。全以补养气血为主。非但枳壳、苏梗辈不可用。即砂仁亦不宜也。误
耗其气。必致难产。若色苍形瘦者。此气血流薄。当无难产之患。或久抱郁结之气。间或有之。
多服逍遥散可也。有误服行胎毒药胎动不安者。古法用生甘草、黑豆、淡竹叶煎服。若发热。用
香豉。然不若频与热童便尤良。以其能解药毒也。血下不止。或上溢而为吐衄者。四物换生地加
阿胶、山栀、炒黑蒲黄。若胎伤不安者。消息缓急虚实治之。凡妊娠脉宜滑利数实。大忌迟涩浮缓。
半产 半产俗名小产。盖由冲任气虚。不能摄养。或 扑闪坠。致气血损动。或因热病温疟
之类。薛立斋云。半产重于大产。盖大产如果熟自脱。小产如生采。破其皮壳。断其根蒂。岂不
重于大产。但人轻忽致死者多。治法。宜补形气。生新血。去瘀血。若未足月。痛而欲产。八珍
去茯苓、熟地。加胶、艾、 、草。若胎下而血不止。参、 、术、草、胶、艾、归、芍之类。
有热。加炮姜、茯苓。半产而心腹痛。或发寒热。以手按之愈痛者。宜散瘀血。芎、归、延胡、
桃仁、香附、丹皮、泽兰、童便之属。若按之则痛缓。是血虚。八珍去芍加炮姜。若痛而呕吐作
泻。是胃虚。六君子加炮姜。凡胎气弱欲小产者。八珍汤固之。若出血过多而发热。圣愈汤。汗
不止。急用保元汤。发热烦躁肉 筋惕。十全大补汤。大渴面赤。脉洪而虚。当归补血汤。身热
面赤。脉沉而微。四君子加姜、附。
东垣云。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冒不省。瞑目无所知觉。盖因血暴亡。则心神无所养。
心包络火上炽。故令昏冒火。
胜其肺。故令瞑目不省人事。慎不可用寒凉泻火之药。盖瞑目之病。悉属于阴。即如伤寒郁冒。
得汗而解。必当补而升举之。古法用全生活血汤。其间风药庞杂。而无阳生阴长之功。宜补中益
气加门冬、五味。或大剂独参汤尤妥。血若暴下。是秋冬之令太旺。今举而升之。助其阳则目张
而神不昏矣。
石顽治一妇。怀孕六月。因丧子悲哭动胎。医用黄芩、白术辈安胎药二服不应。改用枳壳、
香附、紫苏、砂仁理气。一服胎遂上逼心下。胀闷喘急。口鼻出血。第三日午后来请石顽。薄暮
往诊。其脉急疾如狂风骤雨。十余至则不至。顷之复至如前。因谕之曰。此孕本非好胎。安之无
益。不若去之。以存母命。因思此胎。必感震气所结。震属木。惟金可制。令以铁斧烈火烧红。
醋淬。乘热调芒硝末一两灌之。明日复来请云。夜半果下异胎。下后脉息微和。神思恍惚。所去
恶露甚多。又与安神调血之剂。数服而安。
胎不长养 石顽曰。胎之长养。皆赖母之脾土输气于其子也。脾为一身之津梁。主周身之运
化。在脏为土。长养万物。莫不由此。故胎之生发。虽主肾肝。而长养实关乎脾。所以治胎气不
长。必用八珍、十全、归脾、补中之类。助其母气。其胎自长。多有延至十二三月而产者。观瘠
薄之土。虽艺不获。得沃泽灌溉。便能成实。义可见矣。亦有妊母气血自旺而胎不长者。此必父
气之孱弱。又当大剂保元专补其气。不得杂一味血药助母。则子气方得受益。复有胎气因妊母举
动失措。致儿内失荣养。不能长发。仍不陨坠者。此与果实干萎在枝无异。以妊娠气血无恙。但
子不得禀母气耳。非若妊娠有疾。枝伤果坠之比也。
过期不产 月数过期而不产者属气虚。亦有因胎漏而产迟者。尝见妊娠下血。胎虽不坠其气
血亦亏。多致逾
年不产。或十四五月而产者。俱是气血不足。胚胎难长故耳。凡十月之后不生者。当大补气血。
庶分娩无忧。又过期不产而脉沉细。但当脐下悸动。此为瘀积化水。当作鬼胎治之。
许裕卿治邵涵贞内子。孕十七月不产。不敢执意凭脉。问诸情况。果孕非病。但云孕五月以
后不动。心窃讶之。为主丹参一味。令日服七钱。两旬余胎下。已死而枯。其胎之死。料在五月
不动时。经十三月在腹。不腐而枯。如果实在树。败者必腐。然亦有不腐者。则枯胎之理可推也。
石顽曰。余昔治马云生妇。孕十三月不产。脉来微结。为处十全大补汤。服至二十余剂而下。胎
枯色白。所治虽异。而胎枯则一也。
咳嗽 娠妇咳嗽。悉以安胎为主。风邪伤肺。香苏散。寒邪伤肺。小建中汤。若肺胃气虚。
异功散。脾肺气虚。六君子加当归。久嗽不愈者。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复感外邪。或因肺
虚阴火上炎所致。有外邪者。内补当归建中汤加细辛。阴火炎者。六味丸加麦冬、五味。
子烦 妊娠苦烦闷。头目昏重。是心肺虚热。或痰积于胸。吐涎恶食。千金竹沥汤。若吐甚
则胎动不安。烦闷口干。不得眠者。加味竹叶汤。气虚者。倍人参。气滞。紫苏饮。痰滞。二陈
加白术、黄芩、枳壳。胁满寒热。小柴胡。脾胃虚弱。六君子加紫苏、山栀。
类中风 此证若不早治。必致堕胎。宜服紫苏饮。若口噤不能言。用白术三钱。荆芥穗二钱。
黑豆三合。炒淋酒煎服。得汗即愈。口噤者。拗口灌之。可服三四剂。至有目昏黑而厥者。胎前
绝少。但一有此证。即是儿晕。属气与痰。故目昏黑发厥。只服紫苏饮。慎不可服苏合香丸。及
乌药顺气散等。
伤风 妊娠伤风。香苏散去香附加葱、豉。咳嗽多痰。加桔梗。或紫苏饮加葱、豉。安胎
为妙。嗽兼泻。气口脉滑实有力。中有宿食者。胃苓汤去苍术。俟脾胃实而治嗽。总不如浓煎葱
头汤为上。盖风药皆能堕胎。故嗽喘胎寒。多用连须葱汤。大能安胎散气。胎始无虞。或加香豉
尤妙。若不喘者。紫苏饮加砂仁。童便。
伤寒 冬时为寒所伤。轻者淅淅恶寒。翕翕发热。微嗽鼻塞。数日乃止。重者头疼作痛。
先寒后热。久则伤胎。药多避忌。不与常妇概治。但服葱白香豉汤。汗出则愈。千金治妊娠伤寒。
用葱白十茎。生姜二两。水煎热服。取汗即安。治妊娠热病。用葱白五茎。香豉一升。如前服法
取汗。若胎伤未死。但用葱一把。水煮食之。汗出即安。若胎已死。须臾自出。不应。加生姜、
苏叶。不可轻用发表药。若用发表。岂但堕胎。母命难保。惟葱白香豉汤、香苏散。可解邪气。
又可安胎。妊娠温热时行及伤寒邪气内犯。热毒迫胎。并宜千金石膏大青汤急救。庶可保全。迟
则不救。凡胎前疫证。与伤寒阳明府证。内实便秘。须急通大便。方不损胎。若大便自利者。真
气下泄。胎必难保。惟大小便如常。知里无热。则不伤胎气。
疟 妊娠 疟。无论胎息月数多少。总以安胎为主。而举世安胎。无过黄芩、白术。原夫胎
息之安与不安。全在母气之调与不调。故安胎先安母气。安有母气乖戾。胎气独安之理。当知黄
芩之安胎。惟治热盛胎动不宁。白术惟主脾虚不能保胎。设气虚胎气下坠。误用黄芩。气滞胎不
转运。误用白术。滋害何可胜言。所谓先安母气者。随其形体之肥瘦。气血之偏胜也。若妊娠形
盛色苍。肌肉 坚者。必多湿多痰。无论何疾。必显湿热本病。脉多滑实有力。绝无虚寒脉弱之
候。可峻用豁痰理气药治其本质。然后兼客邪见证而为制剂。治宜二陈汤随经加透表药。或合小柴
胡用之。盖柴胡为疟证之向导。故多用之。然有自汗过多。尺中微弱。或热盛手足清者。始终不
用柴胡。而用建中、桂、芍收功者。或见烦渴脉实。大便六七日不通。阳明府实。又宜凉膈去硝
黄加鲜首乌调之。须知禀质坚固者。其气多滞。内外壅遏。但有湿热。绝无虚寒之患。如元气本
弱。或病后得之。必需理脾行气。惟六君子汤为合剂。有痰食结滞。则加枳实、草果。内有寒。
则加炮姜。外有风。即加桂枝。胎动上逆不安。则加子芩。胎下坠。则加柴胡倍人参。以人参为
举胎圣药也。间有不应者。又需补中益气。大剂人参以升举之。中有留滞。则枳实理中加柴胡、
桂枝。合表里而治之。若夫日作间作。日晏日早。昼发夜发。寒多热多。及审饮食便溺动静安危
之法。则与常疟无异也。大抵病邪初发。元气未耗。疏风涤痰。消导饮食。在所必用。然须大剂
白术培护中土。以脾胃为一身之津粱。土浓自能载物也。其最可虑处。尤在三四发至六七发。其
势最剧。若过半月。虽淹缠不止。邪热渐衰。可无胎陨之虞矣。或有疟久气血虚败而小产者。此
皆失于调治也。若六七发后不止。即当和营健脾。若禀质柔脆者。虽有风邪。不得纯用表药。以
风药性升。能使胎气上逆。而为呕逆喘胀。膈塞痞满之患。虽有实滞。不得过用降泄之味。能引
邪气下陷。致胎坠不安。而为泄利不食。小腹疼重之患矣。若疫疟毒盛势剧。急与凉膈、承气、
黄连解毒救之。瘟疟 不爽。烦热大渴。或壮热无寒。或先热后寒者。当与桂枝白虎、人参白
虎撤其在里之热。不可与夏秋 疟比例而推也。盖有是证而用是药。有故无陨。亦无陨也。惟在
速祛邪气以救胎息之燔灼。若迟疑未决。下手稍软。救无及矣。
痢 妊娠痢下。有三禁五番。一禁荡涤肠胃。二禁渗利膀胱。三禁兜涩滞气。盖荡涤则阳气
下陷。胎气愈坠。渗利则阴津脱亡。胎失荣养。兜涩则浊气愈滞。后重转加。故善治妊娠之痢者。
惟以调气为先。盖调气之法。如炉冶分金。
已败之积沫。则随气而下。未伤之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