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肝汤。能温脾胃。凉肝血。其效如神。若恶露既去而仍痛。四神散调补之。小腹痛当
视去血多少。如败血凝滞。有块而痛者。醋煎散。无块者。四乌汤。须看人虚实酌用。产后脐腹
作痛。冷气乘虚也。内补当归建中汤。产后腰痛者。因产劳伤肾所致。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产后
恶露渐少。忽然不来。腰中重痛。下注两股。痛如锥刺入骨。此由败血流滞经络。不即通之。必
发痈疽。局方调经散加鲮鲤甲。水煎日三服。以痛止为度。琥珀地黄丸亦宜。下瘀血汤、代抵当
丸。皆可取用。切勿误用五积散等辛温之药。丹溪云。局方五积散。治产后瘀血作痛。
以苍术为君。麻黄为臣。浓朴、枳壳为使。虽有归、芍之补血。仅及苍术三分之一。不思产后之
妇。有何寒邪。血气未充。似难发汗。不过借药性温和。可以推陈致新。岂可用麻黄之悍。苍术、
浓朴之燥乎虚。而又虚。祸不旋踵矣。
泄泻 产后泄泻。其因有五。一者因胎前泄利未止。产后尤甚。一者因临产过伤饮食。产后
滑脱。一者因新产骤食肥腥。不能克运。一者因新产烦渴恣饮。水谷混乱。一者因新产失护。脐
腹脏腑受冷。其致泻之由虽异。一皆中气虚寒。传化失职之患。并宜理中汤为主。食。加枳实、
山楂。水。加桂心、茯苓。虚。加桂、附倍参。寒。加桂、附倍姜。久泻肾虚。加桂心、熟附。
瘀结不行。加炮楂、归身。若见完谷不化。色白如糜。此脾胃大虚。元气虚脱之候。十有九死。
惟猛进温补之剂。庶可挽回。即有烦躁发热面赤。脉来数大。皆虚火上炎之故。当并进桂、附、
人参、甘、姜、苓、术之类。伏龙肝煮汤代水煎服。仍得收功。若小便混浊如泔。或大便中有白
沫如肠垢者。乃元气下陷之故。并宜补中益气加桂、苓、炮姜升举之。或臭水不止。加蕲艾、香
附、吴茱萸。若兼瘀结不通。腹胀喘急。神丹不能复图也。
浮肿 肿胀腹大筋青。小便不利。必食生冷伤滞瘀血也。若用利水药。病必转剧。理中汤加
木香、肉桂、蓬术。身肿或腹大如鼓。四七汤加木香。嗽者。忌木香用炮姜灰。面肿下不肿。属
风。宜发散。紫苏饮加防风。下肿上不肿。属湿。宜
利小便。紫苏饮加木通。四肢与头面肿甚。气食也。紫苏饮加消导药。有血。兼破血药。停血不
散。腹肿喘满。夜甚于昼。四乌汤加蓬术。若足忽肿者。乃湿热注病。恐成香港脚。当归拈痛汤。
若红肿而痛。恐生肿毒。则以肤热与不热为辨。产后败血乘虚停积。循经流入腿胁。留滞日深。
故令面目四肢浮肿。宜调血为主。医者不识。便作水气。治以道水之药必危。夫产后既虚。又以
药虚之。是谓重虚。往往多致夭枉。但多服局方调经散。或四神散加蓬术、桃仁、肉桂、穿山甲。
血行肿消则愈。陈无择云。若风邪乘于气分。皮肤肿而浮虚。乃邪气有余也。若皮肤肿。其形色
如熟李者。乃水也。水肿者宜利小便。气肿者宜发汗。
诸血 产后鼻衄。乃气血逆行所致。紫苏饮入童便、荆芥灰。如口鼻黑气起而衄者难治。初
产时。口中血溢出暴。或吐血嗽血。名血气冲心。四物加延胡、木香、炮姜。产久恶露已净。吐
咯咳血者。治与平人同。产后血崩。因经脉未复。而劳碌恼怒。或犯房事。多成此候。若小腹满
痛。肝经已伤。最为难治。若血滞小腹胀满。四乌汤加蓬术、肉桂。血少小腹空痛。四物加丁香、
胶、艾。肝火迫血妄行。加味逍遥散。脾郁不能统血。加味归脾汤。脾虚不能摄血。补中益气汤。
浓味积热伤血。清胃散加炮楂。风热相搏伤血。四君子加防风、枳壳。恶寒呕吐。大便频泻。六
君子加炮姜。下焦虚寒。不能统血。漏下色晦。及瘀淡不止。千金芎 汤、鹿茸散选用。
月水不通 乳子周岁而乳母经行。是其常也。若儿半岁而母经行。有血盛血热之分。血热者
宜凉血。四物加续断、条芩。不乳者不在此例。若儿二三岁。其母经不行而无疾。不必服药。若
肢体倦怠。食少内热。是血少也。宜逍遥散加参、 以健脾胃。若以药通之则误矣。若脾胃虚弱。
六君子汤加当归。若兼郁火伤脾。归脾汤加丹皮、山栀。若怒火
伤血。柴胡四物汤。气血俱虚。八珍汤加丹皮。
诸淋淋因热客于脬。虚则频数。热则涩痛。气血兼热。血入胞中。则血随小便出而为血淋也。
若膀胱虚热。六味丸。若阴虚而阳无以化。肾气丸。盖土生金。金生水。当滋化源。若少壮元气
实强者。用滑石、通草、车前、葵子、瞿麦、蒲黄。浆水煎服。
乳汁 产后三朝。五更发寒热。名曰蒸乳。若产后乳虽肿而 作者。须服清利之药。则乳自
行。仍以美 引之。产后乳汁自出不止。乃胃气虚。宜服五味异功散加黄 、五味以摄之。若乳
多满急痛者。用温帛熨之。新产儿未能吮乳。乳汁蓄结。与血气相搏。而壮热大渴。通乳胀硬掣
痛。名曰妒乳。当以手撙去宿乳。或吮去尤妙。并以贝母、栝蒌实、甘草节、木通煎服。初产因
子不育。蒸乳而发寒热作痛者。俗名乳膨。用断乳法。以四乌汤加炒麦芽一两即止。不然。恐内
结成痈。多致溃脓。亦有乳囊溃而成危候者。不可不知。若有子而乳不下者。通草八钱。煮猪蹄
汤饮之。白虾汁亦妙。乳母气血虚而不能蒸乳。八珍汤加黄 、麦冬。肺胃虚寒而乳不通者。千
金钟乳汤。寒热不均。气道阻逆而乳不通者。麦门冬散。有热。去钟乳加漏芦。因怒火者。逍遥
散加参、 、麦冬之类。凡产不蒸乳者。后必有变。须预言之。元气壮实者。不在此例。吹乳肿
痛。速用栝蒌实一枚。连穣捣烂。甘草节一寸。乳香一钱。煎成加温酒服。服后侧卧于床。令药
气行。外以天南星生末醋调敷。以手揉之自散。
卷十一妇人门下
疮疡
属性:(瘰 结核 流注 乳痈乳岩 阴疮)
金匮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洗之。
少阴脉滑而数。热结下部也。治用野狼牙煮汤。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以解毒杀虫。
但用一味。以取专功。盖此证多患于嫠寡。证必咳逆经闭。骨蒸寒热。凡见颊赤。中有白斑。下
唇红中白点。皆阴蚀之候。虽用上法。及服降火滋阴药。终归必亡。此情志之病。非药可治。故
仲景但用外法。绝不及于汤药。厥有旨哉。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猪膏发煎导之。
导之者。服之使病从小便而出。非外用导引之谓。详阴吹正喧。妇人恒有之疾。然多隐忍不
言。以故方书不载。医不加察。金匮明言胃气不清。谷气之实。所以腹中喧响。则气从前阴吹出。
如失气之状。第用猪膏发煎之治。难于推测。余治一仆人之妇。经闭三月。少腹痛贯彻心。而见
前证不已。与失笑散一服。瘀血大下。遂不复作。又治一贵显之媳。小产后寒热腹痛。亦有前证。
与炮黑楂肉、熬焦黑糖为丸。用伏龙肝煮水澄清。煎独参汤送三钱。一服结粪大下。再进瘀血续
行。而前证顿止。始悟猪膏发煎。皆为逐瘀而设。虽皆未用其方。而实不离金匮之法也。
瘰 妇人瘰 。多因忧思郁怒。伤损肝脾。累累然如贯珠。多生于耳之前后。项侧胸胁间。
若寒热肿痛。乃肝经气郁而为病。不可峻用痰药。加味逍遥散。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乃肝经之
血亦病。四物汤加白术、茯苓、柴胡、丹皮。若饮食减少。经事不调。为脾胃亏损。六君子加香
附、丹皮、柴胡、当归。若初生如豆粒。附着于筋肉。色不变。而后渐大肿痛。内热口干。精神
倦怠。久不消溃。乃肝脾亏损。逍遥散、归脾汤。健脾土。培肝木。切不可轻用散坚追毒之剂。
误下之。必犯病禁经禁。若久溃脉浮大。邪火盛也。面色皎白。金克木也。皆难治。凡风木之病。
但壮脾土。则木自不能克
矣。若行伐肝。则脾胃先伤。而木反来侮土矣。
结核 妇人结核。皆因郁怒亏损肝脾。触动肝火所致。非但妇人多郁患此。则小儿胎中受母
气之郁。生后至七八岁外。往往有之。多结于项侧耳前后。或发寒热。属胆经风热怒火。柴胡清
肝散加钩藤、山栀以清肝火。若结于肉里。其色不变。晡热内热。属肝火血虚。加味逍遥散。或
结于肢节。或累累如贯珠。其色不变。亦肝火血燥而筋挛急。小柴胡加钩藤。佐以六味丸。若时
消时作。此气滞而痰结也。用归脾、六君二汤以调和脾胃之气。外用一味香附末。唾调作饼艾灸。
干即易之。勿令伤肉。常灸自消。丹方治痰核。用贝母、全蝎、连皮胡桃肉各百枚。同捣蜜丸。
空心日服弹子大二三丸效。又方。用羯羊角瓷片刮下为末。或旧明角琉璃刮下为末尤良。每斤入
贝母四两。全蝎二两。蜜丸空腹服三钱。外用皂荚肉。入鲫鱼腹中 灰存性。蜜和醋调涂大效。
若溃而肉不腐。或肉不生。或脓水清稀。肌寒肉冷。自汗盗汗。寒热内热。面色痿黄。食少体倦。
便利不调者。五脏皆虚也。但用补中、六君、益气养营等汤。调补脾胃。则各证自退。故经云。
气伤痛。形伤肿。慎不可轻用行气破血之剂。
流注 妇人流注。多因忧思郁怒。亏损肝脾。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或因腠理不密。外
邪客之。或湿痰流注。或跌扑血滞。或产后恶露凝积。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生于四肢关节。
或留于胸腹腰臀。或结块。或漫肿。皆属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益气养营汤。未成自消。已成
自溃。须久服无间。自然收功。若久而肿起作痛。肢体倦怠。病气有余。形气不足。尚可调治。
若漫肿微痛。属形气病气俱不足。最为难治。或不作肿。或脓成不溃。气血虚也。人参养荣汤。憎
寒畏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作呕欲呕。胃气虚也。
六君子加炮姜。食少体倦。脾
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四肢逆冷。小便频数。命门火衰也。八味丸。小便频数。痰盛
作渴。肾水亏损也。六味丸加麦门冬。月经过期。多日不止。肝脾虚也。八珍加柴胡、丹皮。凡
溃而气血虚弱不敛者。十全大补煎膏服之。久溃而寒邪凝滞不敛者。豆豉饼祛散之。其溃而内有
脓管不敛者。用药腐化之。若不补气血。不节饮食。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凉克伐。俱不治。
乳痈乳岩 妇人乳痈。有内吹外吹。上逆下顺之异。总属胆胃二经热毒。气血凝滞。故初起
肿痛。发于肌表。肉色 赤。其人表热发热。或发寒热。或憎寒头痛。烦渴引饮。加味逍遥散加
栝蒌霜。若至数日之间。脓成满窍。稠脓涌出。脓尽自愈。若气血虚弱。或误用败毒。久不收敛。
脓清脉大。非大剂开郁理气。温补气血。不能收功。丹方治乳痈初起。用蒲公英草捣汁。和陈酒
服。以滓敷肿处即消。然此施于藜藿之人辄效。若膏粱七情内郁所致者。良非所宜。当用鹿角。
瓷锋刮屑。加麝香温酒调服。若肥盛多痰郁滞者。用橘皮摘碎如豆大。汤泡净。以飞罗面拌炒。
去面为末。黑糖调二钱。醇酒服之。又方。用蟹壳 存性。醇酒服三钱。又乳房 肿。用贝母、
栝蒌实、甘草节各三钱煎服效。已溃。加忍冬一两佳。乳岩属肝脾二脏久郁。气血亏损。故初起
小核结于乳内。肉色如故。其人内热夜热。五心烦热。肢体倦瘦。月经不调。益气养营汤、加味
逍遥散。多服渐散。气虚必大剂人参。专心久服。其核渐消。若服攻坚解毒。伤其正气。必致溃
败。多有数年不溃者最危。溃则不治。周季芝云。乳癖乳岩结硬未溃。以活鲫鱼同生山药捣烂。
入麝香少许。涂块上。觉痒极。勿搔动。隔衣轻轻揉之。七日一涂。旋涂渐消。若荏苒岁月。以
致溃腐。渐大类 岩。色赤出水。深洞臭秽。用归脾汤等药。可延岁月。若误用攻伐。危殆迫矣。
曾见一妇乳房结核如杯。数年诸治不效。因血崩后。日服人
参两许。月余参尽二斤。乳核霍然。
阴疮 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其外证。有阴中舒出如蛇。俗呼阴挺。
有翻突如饼。俗呼阴菌。亦有如鸡冠。如鼠乳。亦有生诸虫。肿病湿痒。溃烂出水。胀闷脱坠者。
其内证。口干内热体倦。经候不调。饮食无味。晡热发热。胸膈不利。胁腹不调。小腹痞胀。赤
白带下。小水淋沥。其治法。肿痛者。四物加柴胡、山栀、丹皮、胆草。湿痒者。归脾汤加山栀、
柴胡、丹皮。淋沥者。龙胆泻肝汤加白术、丹皮。溃腐者。加味逍遥散。肿闷脱坠者。补中益气
加山栀、丹皮。佐以外治之法可也。若阴中有虫痒痛。乃肝经湿热。此惟独阴无阳。郁火内蕴所
致。患此者。必骨蒸潮热。经水不调。干咳吐红。面赤声哑。虽日用开郁降火之药。多不能愈。
大抵五志之病。非药可医。而失合证治尤难。外治之法。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轻粉。涂猪肝纳
阴中。并用肥汤煎苦参洗涤。或以鲫鱼胆涂之。然旋治旋发。如菌蒂生虫。不腐不止。又有交接
时辄出血作痛。此肝伤而不能藏血。脾伤而不能摄血也。多用加味逍遥散加肉桂。或归脾汤下加
减八味丸自愈。
卷十一婴儿门上
脉法
属性:小儿三岁以内。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关。以验其病。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已。若连
卯关者难愈。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最剧。其脉纹见五色。如因惊必青。热则赤。风热泻利色紫。
当以类推之。又纹色显而有萦纡者。为有胃
气。易治。纹色细淡而直如刀刃者。乃正气之虚。难治。纹上另有一点如流珠者为宿食。纹傍另
有一条如丝缕者为风痰。纹斜向内者易已。斜向指甲者难愈。三岁后则以一指转侧辨其脉。五六
岁后脉六七至为平脉。浮为风。浮大而数为风热。沉细为寒。沉涩为伤食。伏结为物聚。微细为
疳积。为腹痛。浮而洪为有热。浮而迟为有寒。弦急为气不和。促结为虚惊。脉乱不治。此论脉
之大端也。
卷十一婴儿门上
面目证
属性: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上属心。鼻属脾。颐属肾。青主惊积不散。红主痰积惊热。黄者食
积癖。白主泄泻水谷。黑主肾气受伤。目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实热。淡青者
肝虚热。黄者脾实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也。若目无大 者。五脏皆不满。儿多不育。
卷十一婴儿门上
五脏虚实寒热
属性: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而悸。心热则合面睡。或上窜切牙。心气实则
喜仰卧。肝主风。实则面青目直。叫哭壮热。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呵欠。肝热则手循衣领。及乱
捻物。壮热饮水喘闷。肝有风则目连札。得心热则发搐。或筋脉牵紧而直视。肝热则目赤。兼青
则发搐。风甚则身反张强直。脾主困。实则身热引饮。虚则吐泻生风。若面白腹痛。口中气冷。
不思饮食。或吐清水者。脾胃虚寒也。呵欠多睡者。脾气虚而欲发惊也。肺主喘。实则闷
乱气急喘促饮水。虚则哽气出息。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上气。
肺脏怯则唇白。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肺虚而邪实也。肾主嘘。皆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
无精光。面白颅解。此皆难育。虽育不寿。或目畏明下窜者。盖骨重则身缩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