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之剂加凉血药。实痒。如大便不通。少与大黄寒凉之药下其结粪。气怯轻者。用淡蜜水调滑石
末。以羽润疮上。疮干宜退火。只用
轻剂。荆芥、防风、牛蒡之类。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槟榔、牛膝。佐以贝母、忍冬、白芷、
栝蒌之类。若咽喉痛者。鼠粘子汤、如圣饮选用。喘满气壅者。麻黄汤加黄芩、白芍、石膏。烦
渴泻利者。乌梅与绿豆、黑豆作汤。时温服之。泻利呕逆者。理中汤加木香。将欲成就却色淡者。
宜助血气。芎、归、芍药、红花之类。将欲成就却色紫者。宜凉血解毒。生地、芩、连、连翘之
类。甚者。犀角大解痘毒。淡白色将靥时如豆壳者。盖因初起时饮水多。其靥不齐。俗呼为倒靥。
但服实表之剂。消息二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小便赤涩。大连翘汤、甘露饮。
大便秘结。内烦外热者。小柴胡加枳壳最当。或少与四顺清凉饮。疮疹用药。固有权度。大小二
便不可不通。其大便自下黄黑。则毒已成。不必多与汤剂。但稍与化毒汤。不用亦可。二便一或
闭焉。则肠胃壅遏。脉络凝滞。毒无从泄。眼闭声哑。不旋踵而告变矣。陷入者。加味四圣散。
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浓敷其足。喷其衣被。并浓盖之。若犹未也。独圣散入木香煎汤。若其疮
已黑。乃可用钱氏宣风散加青皮。钱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知其所下
者。泻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寒战者为逆。知其脾强。土可以制水
也。百祥丸太峻。宜以宣风散代之。泻后温脾。当用人参、茯苓、白术等分。浓朴、木香减半为
妙。盖疮发肌肉。阳明为主。脾土一温。胃气随畅。何惮不消弭已泄之肾水乎。此钱氏不刊之秘
旨也。其坏疮者。一曰内虚泄泻。二曰外伤风冷。三曰变黑归肾。近时痘疹。多宗陈文中木香散
异功散。殊不知彼时立方之时。为严冬大寒郁遏。痘疮不得红绽。故用辛热之剂发之。今人不分
时令寒热。一概施治。误人冬矣。夫渴者用温药。痒塌者用补药。自陈氏发之。迥出前辈。然其
立方多用燥热。或未适中。恐其立方之际。必有挟寒而虚者设也。痘疹多是毒瓦斯盛。便先宜解毒。
然恐气血周贯不定。故随后亦宜兼补。以助成脓血也。
卷十二婴儿门下
薛立斋痘疹大要
属性:痘疹大要。与痈疽治法无异。宜辨表里虚实寒热。盖表虚而用发表之剂。轻则斑烂。重则不
能起发而死。里实而用托里之剂。轻则患痘毒。重则喘急腹胀而死。里虚而用疏导之剂。轻则难
以灌脓结痂。重则不能结靥落靥而死。治法可不慎哉。若 赤发热疼痛作渴。能食便秘。此形气
病气俱实也。虽在严冬。必用四顺清凉饮。以救其阴。若黑陷不食。呕吐泄泻。寒战切牙。手足
逆冷。此脾土虚败。寒水所侮也。虽在盛暑。必用六君、姜、附。或陈氏异功散。以回其阳。此
内经舍时从证之法也。若起发迟不红活。不作脓。不结痂。或发热作渴。饮食少思。此脾胃虚弱
也。参 四圣散补之。若虽起而色白。虽灌脓而不满。虽结痂而不落。或痒塌作渴饮汤。腹痛不
食。呕吐泄泻。此脾胃虚寒也。陈氏木香散以温之。其在四五日之间死者。毒瓦斯盛。真气虚而不
能起发也。六七日之间死者。元气虚而不能灌脓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气去。脾胃败而元气内脱
也。治者但能决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于血气亏损。苟能逆推其因而预为调补。岂断无生理哉。
盖起发灌脓结痂三者。皆由脾胃荣养。不可妄投克伐之剂以致其夭枉也。至于大人患此。治法迥
异。昔丹溪尝治一老人。初患痘。昏愦不知。亟用大补四十余剂。出痘而愈。观此可见。
卷十二婴儿门下
魏桂岩逆顺险三法论
属性:夫痘分逆顺险法。古无有也。愚妄立之。何则。顺者吉之象。逆者凶之象。险者悔吝之象。
治痘而执此三法。以观形色。
验吉凶。将无施而不当也。盖痘发热三日。放标三日。起长二日。灌浆三日。收靥三日。始于见
形。终于结痂。凡十四五日之间而已。是故吉不必治。治则反凶。凶不可治。治之无益。至如险
者治之。则可以转危就安。夫气血盛。斯毒易解。气血损。则毒难愈。惟气血弱者。虽毒不能顿
解。故必加补益扶持。使生意固乎其中。无不平矣。余尝苦心究讨。定立法式。观者幸毋以余为僭。
一二日。初出如粟。血点淡红润色。于口鼻年寿之间。先发两三点。顺之兆也。形如蚕种。
紫黑干枯。于天庭司空印堂方广太阳等处先见者。逆之兆也。虽稠红润泽成个者。亦险也。圆晕
成形。干红少润。险之兆也。险者毒虽犯上。其气未离。候其气血交会。保元汤加桂。
二三日。根窠圆混。气满血附。长发饱满。光洁为顺。根窠无晕。气失血散。枯死不长为逆。
根窠虽圆而顶不满为险。保元汤加芎、桂。
四五日。大圆光泽。大小不一。气和血就为顺。绵密如蚕种。黑陷干红紫泡者为逆。根窠虽
起。色不光洁为险。保元汤加桂、糯米。
五六日。气会血附。红活鲜明为顺。气虽旺而血不归附。灰陷紫陷。或发水泡。痒塌为逆。
气弱血微。光白不荣为险。保元汤加木香、芎、归。
六七日。气化浆行。光洁饱满为顺。浆毒不行。神去色枯为逆气血不足。不能成浆为险。急
以保元汤加桂、米。
七八日。气旺血附。神全色润为顺。毒不化浆。色枯干紫为逆。发痈者可治。外剥者必死。
气血少缓。毒虽化而浆
不满为险。保元汤加桂、米。
八九日。浆足根化。而无他证为顺。浆不足而成外剥者为逆。浆不充满。血附线红气弱者
为险。保元汤加姜、米。
十一二日。血尽毒解。气调浆足而敛为顺。气弱血凝。枯朽剥尽为逆。血尽浆足。湿润不敛。
内虚为险。保元汤加苓、术。
十三四日。气血归本。浆老结痂为顺。毒未解而脱形。诸邪并作。虽结痂为逆。浆老结痂之
际。或有杂证相并。不可峻用大寒大热之剂。保元汤随证加减。
十四五日。气血收功。痂落瘢明为顺。痂未易落寒战切牙。谵语狂烦。疔肿作者为逆。痂落
潮热。唇红口渴。不能食者为险。四君子加黄连、山楂、陈皮。不解。大连翘汤加减。
论曰。保元汤。即东垣所制黄 汤也。不越人参、黄 、甘草。性味甘温。专补中气。而能
补火。故虚火非此不去。人参固内。黄 固表。甘草解毒。借以治痘。令其内固外护。扶阳助气。
使气生血附。藉此载领。有回生起死之功。或云。气血与毒同途。何专理气而不理血。殊不知气
旺自能载领其血也。或曰。桂者辛物。痘出已热。而专用之何也。盖取其辛甘发散。助参、 之
力而成伟功也。今更采入痘科诸方。辅助保元汤以收图治。是以升麻汤、和解汤、四顺清凉饮等。
有开济之功。故用于三日七日保元之前。解毒汤、大连翘汤、参苏饮等。有平治之能。故用于十
四日前后。四君子汤、生脉散、桔梗汤、参苓白术散、四苓散等。故用于保元之间。有赞相之能。
不拘日数。白螺散治痘之不收。金华散治痘后肥疳疥癣。生肌散治痘疳蚀不敛。以上诸方。不过
翊运保元。以济阴阳亏盈之变。治痘用药之要。始出之前。宜开和
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痂落以后。清凉渐进。毒去已尽。补益宜疏。其他虽有奇方。
不合中和之道。悉皆不录。
卷十二婴儿门下
翁仲仁痘疹论
属性:夫痘由中以达外。用药因期而变通。以常言之。发热三日而后见标。出齐三日而后起胀。蒸
长三日而后灌脓。浆满三日而后收靥。故发热三日。当托里解毒。使其易出。亦有气弱而不能出
者。当微补其气。气和则出快。切不可轻用黄 。恐腠理一密。则痘难出也。四五六日起发之时。
宜清热解毒。清热则无血热枯燥之患。解毒则无壅滞黑陷之虞。七八九日灌脓之时。宜温补气血。
气血流行。而成浆自易也。十日至十一二日收靥之时。宜调和气血。补脾利水。自然结靥矣。此
特语其常也。盖常者可必。而变幻无期。当随候参详。见红点之时。如痘轻少。不可过表。在后
恐成斑烂。如干红紫色。急宜疏利。不然。在后必成黑陷。四五日之内。痘出足下为齐。苟未尽
出。于解毒中宜兼发散。若专于清凉。则痘反凝滞。不能起发也。七八日之间。毒未尽解。于温
补之中。宜兼解毒。若偏于温燥。则毒反蕴蓄。不能化浆也。十一二日之间。浆未满足。虽当大
补气血。然须兼解余毒。不然。恐有痈毒 疤之患也。夫痘疮之发也。身热和缓。达于外者必轻。
闷乱烦躁。彰于外者必重。其颜色贵润泽而嫌昏暗。贵光彩而嫌枯涩。贵淡红而嫌黑滞。贵鲜洁
而嫌娇嫩。贵圆净而嫌琐碎。贵高耸而嫌平塌。其皮肤贵坚实而嫌虚薄。贵匀净而嫌冗杂。其根
窠贵收紧而嫌散润。痘根阴阳见点。最忌浮肿。出要参差。血宜归附。耳后头项心胸。少于他处
为吉。眉棱两颧额前先后润而不滞为
佳。夫色之红者。毒始出也。白者。毒未解也。黄者。毒将解也。干黄者。毒尽解也。灰白者。
血衰而气滞也。焦褐者。气滞而血枯也。黑者。毒滞而血干也。如红变白。白变黄者吉。红变紫。
紫变黑者。死之兆也。
卷十二婴儿门下
痘疹握机论
属性:张安世曰。医学贵乎专精。崇古分科习业。各擅所长。庶几夺权造化。痘疹一门。为婴孺
始基第一关隘。予尝历考钱陈朱魏诸家之论。各执一端。缘其立言之义。有就证而论者。有究本
而论者。有因时而论者。观费氏大运论云。尝稽痘证。有独取于辛热。有得意于寒凉。有扼要于
保元。是皆治痘名家。何不见有逐年先后之别。要知天运使然。非三者之偏僻也。而费氏明指文
中仲阳桂岩三子而言。独不及济川者。以济川实得一本万殊之妙。兼该三子之长。其论可法。后
学可宗。有言于神宗丁巳至癸亥。尚多气虚。由甲子而血热者渐多矣。其毒亦渐深矣。向补宜从
重者变而宜轻。泻宜从轻者变而宜重。逮及丁卯。所宜重泻者。虽极清极解而亦弗灵矣。势必荡
涤而元枭之势始杀。然犹放标起胀时之权宜也。至壬申后。荡涤之法向施于成浆前者。竟有首尾
而难免者矣。其黄氏痘疹或问亦云。予自万历辛巳始行其道。所历之痘。多属虚寒。至癸卯岁。
忽然气候大变。自后当温补者。十无一二。虚中挟火挟痰者。十常八九。痘色亦常变异。良由运
气使然。握司命之机者。可不达权通变而固守成则欤。于是会参诸家宗旨。综其大端。不出血热
毒盛。毒盛气虚。气虚不振之三纲。顺险逆之三要。顺则无庸治。逆则治何益。惟险者在急治而
尚变通。其机不暇少缓。不可泥于首尾而拘于绳墨也。至于病有寒热。证有真假。毒有浅深。药
有轻重。治有缓急。时有寒暑。
人有贵贱。禀有强弱。安可概论。若夫膏粱之治。与贫贱之治。迥乎不侔。夫膏粱之家。素嗜肥
甘。肌体柔脆。譬之阴地草木。未经风日。奚堪胜任。况一有微 。即日历数医。虽具法眼。亦
难独出己见。稍用一有关之品。即众口 。功未见而咎有归。此亦世道使然。无足憾也。而贫
贱之家。日甘粗 。风霜切体。纵有疾苦。力能胜受。即或从事医药。则专任于一。虽证剧可危。
尚堪重剂推扳。功成反掌。第贫家之痘。一涉危疑。医者往往忽略而委之不救。弃以待毙。因得
土气滋化而复苏者。亦恒有之。达权之士。务在见机于始萌之际。变通于未发之先。如毒因表邪
而发者疏解之。由里邪而发者宣畅之。热剧者凉润之。毒 者开泄之。挟惊者清理之。挟痰者驱
导之。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此数者乃治痘之大纲。必须明烛其机而毅与
之。慎毋疑似而混用升发。标证一退。其痘自起。盖治病必求其本。审系血热而用凉解。即是升
发。审系气虚而用补托。即是升发。以故新甫有见点忌升麻之说。丹溪复有一见红点便忌葛根之
诫。夫今之以痘疹名世者。或称家秘。或尚师传。下手不辨气血之虚实。热毒之浅深。禀赋之强
弱。兼证之有无。概以通套升发为务。直待点齐而验以凶吉。不知延过三日。则毒已归经。加之
兼证交攻。种种变端。莫不由此。此皆识见未真。习俗之谬耳。费子所谓识见不真。先迷向往之
路。胆力不雄。同归废弛之地。理障未捐。难神变化之用。是必胆与诚俱。心随理运者。而后可
以语此。尝有痘虽初放。功不在于升发。时虽起胀。宁有事乎清凉。寓补于泻。何嫌灌浆而解利。
用热为收。何病结痂而疏发。至若临证之机。必细察其形。熟验其色。复于神情而绎之。兼内证
以参之。庶乎似虚寒而反实热。似有余而反不足。似平易而实危殆。似必毙而实可生。燎然于心
目间。其有素禀气虚。而证见血热者。当于发热之初。乘毒未归经。元气犹堪。宜先理其标。峻
投凉血以化热毒。后固其本。任用
温养以助成浆。设先不为清理。至四五日间。欲行凉解。则痘心难起灌。欲行补托。又碍热毒未
清。至此攻补两难。而致夭枉者比比。且有闷痘一证。方书但言白闷紫闷紧闷。从无辨救之法。
因思闷者。痘缘毒邪壅蔽。闷而不发。其证最急。是为逆中之逆。虽有神丹。莫可救也。然有似
闷而非真闷。即属闷而缓者。是为险中之逆。此闭证也。世多例之闷痘。弃而不救。可概委之于
数乎。若能明究其故而开其闭。庶可转危就安。犹之鸡鸣度关。此关一过。前途别有料理。但闭
证之由种种。有因火毒炽盛而闭者。有因痰垢凝塞而闭者。有因虫 内攻而闭者。有因挟食挟血
而闭者。有因真元亏极而闭者。略举一二言之。如一发热即报点如丹。身热如烙。渐干焦紫黑。
烦躁闷乱。唇焦口臭。或唇口肿满。是属火也。虽冬月亦须大剂白虎化斑汤。石膏非数两不应。
或发热时。便头项不举。痰喘气急。或目闭神昏。眩晕颠仆。闷乱搐搦。是属痰也。亟当猛进金
匮大黄甘草汤。使上吐下泄以救之。或一发热即烦闷呕吐。舌下当流清水。或时沉默喜睡。或时
躁扰不宁。或腹痛狐疑。或频频叫喊。验其舌下筋青。或下唇有黑白细点。是属虫也。宜先与椒
梅丸。诱入虫口。即以紫草承气汤下之。或初发时便壮热神昏。腹痛谵语。舌刺如芒。或气粗便
。狂叫闷乱。是属食也。急投大承气汤。及三承气选用。或因跌扑内伤。瘀血阻滞。谵语神昏。
喘胀衄血者。桃核承气汤。或有身无大热。见点细白如喑。气怯无力。目闭无神。面色及唇反鲜
泽娇艳。光彩倍常。是气虚无阳。肺胃之精华涣散于外也。然此亦不多见。惟豢养柔脆者间或有
之。若非峻用人参二三两。生 两许。佐以升麻、五味。续续灌下。乌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而
振起之耶。其证之属实而闭者。竭力图之。可全十之半。属虚而闭者。则与秦越人起虢太子不异。
可知造化枢机在掌握间。岂可拘于寻常例治哉。
卷十二婴儿门下
辨证(六则)
属性:初发悠悠身热。最宜气息和平。饮食甘而便溺如常。手足温而面容不改。兼之睡卧安宁。便
见证来之顺。四肢清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