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归脾汤。若抓破被风侵袭作痛。屡愈屡破。为血风疮。虽多用养血消毒之剂。亦难速效。若
结痂干燥。深入肌肉不落。即以真酥或蜜水润之。迟延日久。则成瘢痕矣。脱后疤痕凸起。紫赤
作痛者。余毒不解也。解毒防风汤。瘢下湿者。密陀僧、滑石、白芷为散。干则蜜水调敷。湿则
干掺。须避风日。可免瘢痕也。痘收靥干黑。粘着皮肉不脱。而身热烦渴。夜卧不宁者。热毒不
化也。犀角地黄汤加连翘、牛蒡。若妄言谵语。四物汤合生脉散加枣仁。若痂薄如麸。昏睡少食
者。此脾胃虚也。大剂保元汤补中益气。并加穿山甲。预防发痈之患。有收靥后。身热咳嗽。声
哑吐痰而衄者。此毒火乘金。越出上窍也。犀角地黄汤加芩、连、门冬、牛蒡子。有脱痂后自汗
不止。疤痕色淡而手足清者。气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身热手足自汗不止而疤痕紫赤者。胃中余
热傍达四末也。犀角地黄汤。夏暑。人参白虎汤。脱痂后能食便秘。身热口渴者。此胃中积热上
蒸。须防口疳齿
之患。清胃散。有脱痂后午后潮热脸赤。烦闷错语昏沉者。此火从虚发也。保元汤加归、芍。有
收靥后复发斑疹紫色者。此余毒炽盛也。犀角地黄汤加荆、防、连翘、牛蒡、人中黄。若服药后
反加溏泻。或喘胀者不治。凡痘疤色白。急当调补中气为主。若服药而渐红活为吉。色不转者危。
虽二三年后。多患泻痢而死。若妄投攻伐。祸在反掌。
卷十二婴儿门下
陷伏
属性:发生聚散而彰于外者。阳之德也。灌溉滋润而守于内者。阴之德也。阴不足则阳不长。而枯
萎之变出焉。阳不足则阴不生。而陷伏之变出焉。痘疮正当长发灌浆之时。平塌不起。谓之伏。
出而复没。谓之陷。有紫黑白三者不同。虚实寒热之异。今人乃谓变黑归肾。欲用钱氏宣风散、
百祥丸下之。不知牵牛、大戟。峻利之药。有伤元气。非质坚便实者。不可轻用。大抵血热之证。
初必深红。失于解散。必变紫变黑。甚至干焦。自然之理。治者当于干红之时。急用解毒凉血。
顶虽平陷。断不可以气虚例治。而用参、 补剂。则气盛而血愈涸矣。丹溪曰。疮干宜退火。只
用轻剂。荆、防、牛蒡之类。若其人能食便秘溺赤者。当用解毒防风汤发散其毒。有黑疔。挑出
恶血。内服犀角消毒饮。外以珍珠散涂之。触犯寒邪。肌表固闭。毒瓦斯伏而不发。致黑陷者。神
应夺命丹发之。热毒内攻。神昏闷乱。寒战切牙而黑陷者。神授散救之。便秘气实。四顺清凉饮。
小便不利。导赤散。减食气弱。加味四圣散。兼扶脾以胜肾水自愈。阎孝忠不达钱氏本意。妄言
黑陷为寒。及云斑疮终始不可服凉泻之药。后人因之。反致热甚黑陷而死者多矣。观斑疮之陷者。
无不腹满喘急。小便赤涩不通。岂非热极所致耶。间有胃气虚寒而陷伏不起。则用至宝丹。毒邪
伤胃。无价散。毒邪窜入肾经。
人牙散。毒邪伏于心肾。珍珠人牙散。但人牙发痘最猛。用之不当。则有痘顶迸裂之虞。不可不
慎。若因虚热毒盛而陷。急用桑虫浆、地龙酒、鸡冠血等方选用。盖气虚白陷。用桑虫。血热黑
陷。用地龙。疮干紫陷。用鸡冠血。不可混也。朱济川曰。毒壅心肺二经。用鸡冠血以发之。毒
壅脾经。用桑虫浆以酵之。毒壅肝经。用紫草茸以松之。毒壅肾经。用人牙散以攻之。毒滞经络。
用穿山甲以透之。叶子蕃云。毒壅于肺。则用桑虫。毒壅于肝。则用鸡冠血。毒壅脾胃。则用地
龙。毒壅心肾。无药可治。惟寒闭毒邪于肾。则用人牙。与济川稍异。古方牛李膏、宣风散、枣
变百祥丸、独圣散、周天散。皆治毒盛黑陷之药。咸可取用。如外触秽气。当用胡荽酒喷其衣被。
并烧红枣、乳香辟之。若瘙痒者。茵陈蒿为末。枣膏和。晒干烧烟熏之。在大江以北。则用水杨
汤浴之。凡见灰白陷者。此必不能食乳。或先因吐泻。脾胃虚弱。毒匿不起。而变虚寒白陷者。
白花蛇散最捷。盖气虚则为痒为陷。血热则为痛为燥。痘色白者。必至于灰惨。灰惨者。必至于
痒塌。此皆气虚而不能起胀。血虚而不能华色也。参 内托散加归、芍。使血活气行。白者可变
为红矣。若虚寒甚者。陈氏异功散加养血药救之。若单行补气。则气燥血虚。必致发痒抓破灰惨
倒塌。为不治矣。
卷十二婴儿门下
倒
属性:痘疮能根据期灌浆结痂如螺靥为吉。若脓未满足。忽然干靥。或脓成之后。不痂破烂。或收靥
之时。泄泻脓血。或空泡干枯。或发热昏愦。或切牙寒战。或手足并冷。饮沸汤而不知热。是名
倒。由中气不足。毒从内入之故。宜参 内托散、补中益气汤、保元汤选用。使破者重复灌浆。
无处更出赠痘。则正气得补。复祛出毒邪也。若服补药不出赠痘。破
处不复肿灌。更下脓血者不治。若将靥之时忽然黑 。或浆未充而忽然收靥。或浆虽充而一齐结
干紫。此气虚血热。因火迫而收之太速也。犀角地黄汤加紫草茸。或四圣散加人参、当归。然
其形证。又当推辨。如身痛四肢微厥。疮色青紫者。此则外感寒邪。腠理闭拒而倒 。人参败毒
散。并用胡荽酒喷之。忽然倒 而心神不宁者。猪尾膏。若心烦狂躁。谵语便秘。口渴饮水能食
者。此则外触秽气而倒 。内服夺命丹。外烧熏秽散辟之。尸气所触而 。辟秽香解之。有浆未
满足。忽然目眶深陷。乃气脱倒陷。若作昏沉痰喘者死。丹溪云。痘疮倒 。因真阳虚而毒瓦斯不
能出者。保元汤加紫草之类。若将成就之际。却淡色者属血虚。芎、归之类。或加红花、紫草。
属热。升麻、芩、连、桔梗之类。甚者用犀角。薛氏云。若热毒方出。忽被风寒闭塞肌窍。血脉
不行。身体作痛。或四肢微厥。斑点不长。或变青紫黑色者。此为倒 。若胃气虚弱。不能补接
营卫。出而复没者。谓之陷伏。误用解毒之药。必致陷塌。若喜热饮食。手足并冷者。乃脾胃虚
弱之证。宜用辛热之剂补之。喜冷冻饮料食。手足并热。乃阳气壮热之证。宜用苦寒之剂泻之。外感
风寒者温散之。毒瓦斯入腹者分利之。阳气虚者温补之。外寒触犯者熏解之陈文宿用异功散。以预
保脾胃于未败之先。实发前人之未发。开万世之蒙 也。
卷十二婴儿门下
夹斑
属性:痘疮夹斑疹而发。是脏腑热毒交盛。故一齐涌出。予尝洗心体会痘证。但有夹麻。而夹斑之
说未果。斑乃伤寒之热毒内蕴而发。安有与痘齐出之理。即前见点例中所言。皮肉鲜红成片者为
夹斑。实麻疹也。细如芥子者为夹疹。则
瘾疹也。然斑则多见于胸腹肢体。头面绝少。于此可以明辨。而举世通谓夹斑。若一齐众楚。
大不合时矣。观先辈治例。首推升麻葛根汤。先散表邪。俟斑退痘起。然后随证施治。遍考方书。
无不皆然。张涵高曰。斑痘齐出。方书俱言先撤斑热。往往痘随斑陷。惟发其痘。则热聚于痘。
痘起其斑自退。两说似乎相左。其实并行不悖。当知斑痘齐发。总由热毒势盛。绝无挟虚之候。
得其旨。则撤斑无非清凉化毒。起痘亦无非清凉化毒。化斑汤一方随证加增。允为斑痘夹出之金
。如斑色紫赤。加大剂石膏以化之。大便秘结。稍加大黄以利之。设不知此。而误认真斑。专
事寒凉。则痘随斑陷。若不化斑。专力升发。则斑随痘起。丛杂不分头粒。两难分解也。黄五芝
云。风寒夹斑。当先表散。则痘自起。大便秘者。宜速下之。大便利者。凉血透肌解毒为主。次
言先痘后麻者轻。麻出以分痘之势也。先麻后痘者重。麻发于肺。表气先虚。失其起灌之力也。
麻痘齐出者险。两毒并发。但看麻之形色。痘之稀密。斟酌而为处治。若斑见紫黑。痘见浆清。
证见喘急。皆不可治。大抵斑痘齐发。总由热毒势盛。不可误用参、 。若元气本虚。痘色淡白。
小剂保元亦不禁也。如六七日内。热毒未尽。而误与之。必身复壮热。痰喘不食而死。否则痈毒
口疳目疾之害。所不免焉。
卷十二婴儿门下
板黄
属性:痘疮根窠薄劣。浆汁板滞不活。而枯黄色晦者曰板黄。若方广天庭板黄而余者润活。痈毒必
结于脑项。若腮脸板黄而四肢润美。痈毒必发于肩阜。若肚腹板黄。痈毒必发于曲池三里。若背
脊板黄。痈毒必结于两轴尻骨。如遍身板黄。颈项前后板黄。头面板黄。眼眶唇上板黄。两胁茎
囊板黄。皆死证也。愚按板黄皆由胃热能食。食滞蕴积于中。
胃气不得宣通而致。非痘之根气本然也。治者能达斯意。急与苦寒消导。大便秘者当微利之。热
滞去而内外宣通。乌有痈毒之患哉。
卷十二婴儿门下
赤
属性:闻人规云。痘疮 赤。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或结痈毒。身痘破裂出血。乃内火炽盛失于解
利。急用犀角地黄、小柴胡加生地黄、及四顺饮之类。薛氏云。若心脾热甚。犀角地黄汤。心肝
热甚。小柴胡加生地黄。若大便不通。先用四顺饮。次用犀角地黄汤。若色赤 痛。二便不通。
急用活命饮加硝、黄。若色赤 痛。恶寒发热。活命饮加麻黄。若因乳母怒火。加味逍遥散。
卷十二婴儿门下
斑烂
属性:闻人规云。痘疮斑烂之证。因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瓦斯闭塞。以致喘促闷乱。不当发散而误
发散。则毒随阳气暴出于外。遍身皮肉溃烂。治宜调脾胃。进饮食。大便调和。脾胃健旺。毒瓦斯
自解。而无目赤咽痛吐衄等证。若发表过甚。大便自利。急用理中丸。豆蔻丸以救其里。亦有痘
疮如蚊所啮。面色黑。乃危证也。若小便秘结烦躁。导赤散加山栀、犀角、赤芍。自利不食者。
不可用。盖毒发于表而妄汗之。腠理开泄。营卫益虚。转增斑烂。由是风邪乘虚变证者有之。若
毒蕴于里而妄下之。则内气益虚。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胜水。变黑归肾。身体振寒。
两耳尻冷。眼合腹胀。其
疮黑陷。十无一生。医者审之。
卷十二婴儿门下
饮食
属性:痘疮既出。全藉脾胃安和。进纳饮食。则易浆易靥。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后。饮食不减。二
便如常。虽不起发不红绽。或陷塌。用药得宜。可保无虞。若乳食减少。兼之泄泻。则元气日衰。
虽无前证。日后必至有变。药亦难效。岂能保其无事哉。若胸前稠密。毒瓦斯伤脾减食者。消毒饮
加黄芩、山楂、紫草、人参。有伤食腹胀不食者。枳术丸。有痘出太多。中气暴虚不食者。四君
子加糯米。有痘已痂起而不能食。身无热者。调补脾胃为主。凡四五日前不食而便秘者。此毒盛
于里。犹为可治。至六七日后。反不能食。则变证百出。纵药何益。有禀受壮实而发于五岁之外
者。又不可一例而论也。又有痘起之后。能食易饥者。此胃大热。不久而变生焉。大便秘者。四
顺饮加连翘、牛蒡微利之。不秘者。芍药汤加茯苓、木通、牛蒡子以和之。又有饥欲食而不能者
。必喉舌有痘。难于吞嚼也。
卷十二婴儿门下
吐泻
属性:凡痘疹发热。有呕吐者。有泄泻者。有吐利兼作者。有干呕而哕者。有不食者。皆毒火所致
。不可骤止。吐利中有疏通之义。治宜平和疏透。引毒达表。则吐泻自止。如不止。兼调脾胃。
如干呕而哕。为胃虚火逆最危之兆。宜橘皮茱连散。以安胃气清火毒。有不嗜食者。此脾受热毒
。当升提发散。俾毒得外出。饮食自进。若误认呕吐泄泻不食为里寒而
用丁、桂、姜、附。转增烦剧也。误认呕吐泄泻不食为里虚而用参、 、苓、术。反增壅遏也。
此专为痘疹初出未透者而言。若浆正行时而吐利不食者。乃脾胃虚弱。多有内虚倒 喘胀之患。
凡长发起顶灌浆时。泄泻俱为险候。急用白术、茯苓以渗泄健脾。人参、黄 以助元托里。诃子
肉果以止泻。佐以升提之药。使无壅遏之患。若不升发。难免倒 之虞。如见心烦干呕而哕。此
脏败毒攻。最为凶候。二陈加黄连、木通、灯心、竹叶。夏月。四苓散以利小便。利而不通者危
。至如泄泻而手足热面赤者。热也。弱者。白术散加竹叶、陈皮。强者。泻黄散。若下午泻甚。
上午泻稀。此伤食。平胃散加山楂、麦芽。厥冷。加干姜。或益黄散补之。泻利而呕逆厥冷。理
中汤加木香。上午泻甚。下午不泻者。脾虚也。朝用白术散。夕用豆蔻丸。泻出腥臭秽滞者。肠
胃热也。葛根黄芩黄连汤。泻而失气者。气下泄也。白术散加升麻、防风提之。若受寒邪。或食
冷物。而泄泻清冷。痘色灰白顶陷。或手足厥而寒颤切牙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疮虽正而吐
泻。或下血。俱为逆候。若但吐不泻。无痰。益黄散。有痰。二陈汤。吐而身热烦渴。腹满气促。
大小便涩而赤者。当利小便。若先吐而后出痘。足蜷不伸。声哑热蒸者。虽有清浆不治。陈文宿
云。痘疮泻水谷。或白色。或淡黄者。陈氏木香散送豆蔻丸。不愈。异功散救之。
卷十二婴儿门下
腹痛
属性:痘疮腹痛者。皆毒郁三阴。如腹痛面青手足冷。此脾胃虚寒。理中汤、益黄散选用。若腹痛
痞满气滞。手足厥逆。而大便不通者。此毒壅不透也。桂枝大黄汤。合表里而开泄之。若腹痛面
赤作渴手足热。此脾胃实热。消毒饮加山楂、枳
壳、黄芩、木通。若气粗身发颤动而痛。口臭唇舌白胎者。此毒攻脏腑。肠胃内溃。不治。楼全
善云。腹痛多是热毒为患。当临证消息之。薛氏云。若痘未出而发热烦躁。作渴饮冷。大便坚实
而痛。此热毒壅滞也。急调元明粉通利之。若痘不出而烦热。渴不能饮冷。大便不实。此元气虚
也。白术散温补之。若嗳腐吞酸。大便秽臭。乳食停滞也。保和丸消导之。凡腹痛作渴饮冷。手
足并热者。属实热。若作渴饮汤。手足并冷者。属虚寒也。翁仲仁云。痘疹腹痛。当升发以解利
痘毒。兼分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则痛随利减。俗医恒用浓朴以行滞气。不行升发解利者。非其
治矣。亦有乳食停滞而腹胀痛者。当于升发解利药中加消导之剂。兼审所伤何物而为之清理。又
有数日不大便者。大便行而痛自止。亦未可骤用硝、黄也。然有实邪固结。按之硬满而痛。又须
峻攻。不可胶于上说耳。
卷十二婴儿门下
腹胀
属性:痘出腹胀。皆毒郁肠胃所致。若胃中伏热。心气不降。小便赤涩而腹胀者。导赤散加滑石、
紫草。若痘干紫而腹胀。不大便者。为血热毒盛。紫草承气汤。若瘀血在里。面黄烦躁。小便利
。大便黑。犀角地黄汤加穿山甲。若气促体倦。大便利。小便秘。手足冷者。脾虚也。五苓散加
木通、木香。若腹胀肠鸣。气喘厥逆。疮白躁渴者。急用陈氏木香散救之。迟则陷伏难治矣。若
语便秘。躁渴疮紫焦者。此内实热。小承气汤。若长发时。倒 腹胀者。不治。
卷十二婴儿门下
腰痛
属性:经曰。腰者肾之府。痘疮见腰痛。或痛连背脊。转侧不能。皆因肾郭空虚。邪火亢盛。真阴
不能胜邪之故。急宜四顺清凉饮。救热存阴为务。若痘未出而骤热腰痛。面色紫赤。痘必干枯紫
黑。此肾脏火毒盛剧。急用百祥丸。或水调元明粉以下夺其势。后用消毒饮加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