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81章

605-张氏医通-第81章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胜邪之故。急宜四顺清凉饮。救热存阴为务。若痘未出而骤热腰痛。面色紫赤。痘必干枯紫 
黑。此肾脏火毒盛剧。急用百祥丸。或水调元明粉以下夺其势。后用消毒饮加防风、紫草、连翘、 
木通。若腰下见紫黑成片如蚤啮者。不出七朝必死。 

卷十二婴儿门下
二便秘涩
属性:痘疹要小便清而长。大便疏而润。谓之里气和。一有艰阻。则毒邪内蓄。肠胃壅遏不能传 
化。便宜清解。得大便通。溺自利矣。三黄丸、四顺饮、前胡枳壳汤之类。此专为痘始发时而言。 
若痘正养浆时而二便秘者。宜审虚实治之。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若饮食如常。二便如昔。内证 
平和。不可温补。亦不可妄施攻击也。 

卷十二婴儿门下
大便秘
属性:痘疮出后。灌浆之时。虽要大府坚实为顺。若痘出五六日不大便。此毒火内乘。津液外耗。 
肠胃干枯而秘也。四顺饮。若色白少神不食。呕吐清水者。虚秘也。钱氏异功散加归、芍。若血 
热口干。烦躁便秘。四顺饮加紫草。使其便利二三度。热毒自解。烦躁自宁。若有风寒。先宜解 
散。然后可下。若不先解。恐表邪乘虚入里。痘反伏而不发。发亦不齐。遂成塌陷焦枯。势所必 
至。如六七日灌脓之时。壮热脉盛而大便不通。加味消毒饮。及蜜煎导以润下之。否则腹胀喘满 
矣。有过利小便。津液内耗而秘者。生脉散加当归。又气血俱化成浆。而四五日不大便者。只宜 
清凉活血。浆足自行。 
不须治之。薛氏云。痘疹大便不通。当分辨虚实。以手足冷热。及饮水饮汤验之。 

卷十二婴儿门下
溺涩
属性:痘疮解毒。以利小便为要。小便不利。乃热毒始于下焦。连翘防风汤。赤涩有血者。犀角地 
黄汤加木通。茎中痛者。合益元散。延久则身热躁闷。喘渴焦紫。或生痈破裂。或口疮咽肿。或 
内作脓血。变证不测。大抵未出之先。热甚而小便不利。恐欲起惊。导赤散微解之。初出不快。 
小便赤涩者。生圣散。长发灌浆时溺涩者。五苓散加木通。收靥之后。小便不利。烦热而渴。猪 
苓汤。若肺热气化不行。小水不通。五苓散探吐之。元气虚弱。不能清理传道者。补中益气加门 
冬、车前。肺虚不能滋其化源。生脉散加黄 、甘草。膀胱不能吸引肺气。钱氏异功散加麦冬、五 
味。胃热小便赤涩不通。生圣散。肝热小便癃闭。龙胆泻肝汤。肾热水道不行。导赤散。肾虚肝 
热。小便枯约。生料六味去萸加麦冬。 

卷十二婴儿门下

属性:痘疮未出之先。先曾下痢。此元气已亏。起灌最难满足。升发剂中必兼实脾为要。又须辨 
其寒热赤白。如痘色紫赤。口躁咽干。小水短涩。痢下鲜赤。此风能动血也。三奇散、四苓散参 
用。若痘色淡白。四肢清冷。小水清利。痢下晦淡。此水液清冷也。补中益气汤、陈氏异功散参 
用。有食积而腹急胀痛者。平胃散加山楂、木通。若至二七内外而泻痢脓血。为余毒未尽。热移 
大肠。兼之湿热相并。红白交作。四苓散加芩、连、山楂、木通、连翘。大抵痘后利脓血。为五液注下。 
最危之兆。若以痢治而峻用苦寒。不旋踵而告变矣。 

卷十二婴儿门下
惊搐
属性:古人谓先发惊而后发痘者。是热在痘而不在心。为顺。先发痘而后发惊。是热在心而不在痘。 
为逆。然有因风邪所激而发者。有因脾气虚弱而发者。不可不辨。若正当灌浆之时。忽手足摇动惊 
搐者。肝热生风。风火相搏生痰也。治当平肝木利小便为要。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先与导 
赤散、泻青丸。次以四圣散加人参、钩藤。若手足螈 。口眼 斜。涎盛语涩。腰项强急。口张 
舌强者。此火盛耗金。木无所制而风生。消风散加蝎尾、钩藤。痰盛。加元明粉。若浑身冰冷。不 
知人事者。不治。若发搐至口噤流涎。此脾胃受虚风。或误服凉惊之药所致。谓之痘风。急当清 
火养血。卒多莫救。若痘初出时无惊搐。收靥时忽然发搐。如角弓反张。直视流涎者。此毒火传 
心。移热于肝。木来乘土。气血但虚。最凶之兆。惟痘疹将出。先发惊搐者多吉。然发一二次即 
止而见点者。其痘必稀。发十数次而报点者必密。报痘一二日而惊搐不止多重。虽曰痘前搐者吉。 
若发之不止。为毒伏于里。未可以言吉也。 安世曰。大抵痘前发搐。责在热盛。痘后发搐。责 
在正虚。昔余治一五岁儿。放标时忽发惊搐。痰涎壅盛。壮热不省。忝在同道。不忍坐视。先与 
西黄厘许。点舌上。遂用硝、黄、芩、连。佐以荆、翘、大力之类下之。一服神清热缓。痘亦随 
起。反掌收功。近于都门疗正黄旗四川道监察御史讳粹然李公之孙。年四岁。痂后忽发惊搐。诸 
方皆谓莫救。亟邀予往。诊其六脉虚数无力。手足时发拘挛。口眼 僻。唇燥囊缩。溲便涩难。 
证虽危殆。以举家恳救甚切。因思痘后发搐。多缘气血两亏。土衰木贼。虚风 
内动所致。法当温养肝脾。峻补气血。使正气有权。虚风得以自息。若治其惊。是速其毙也。为 
疏一方。以十全大补桂用枝。日进二服。搐遂稍定。又二服。二便自通。囊亦少纵。目睛转动。 
诸证向安。但头发毒数处。其色亦不甚赤。于前方中去芍、地加白芷、忍冬、贝母。三日后毒亦 
消散。声音清朗。饮食如常。惟左臂与左足不能举动。更于原方加牛膝倍当归。四剂便能步履。 
独手腕无力。仍以牛膝易桂枝。先后不逾一方。调理而痊。孰谓证见危逆而悉委之不救哉。痘疹 
盛行时。如见惊搐。切不可作惊治。一切朱砂、牛黄、脑、麝、轻粉等。皆痘所忌。不可不慎。 

卷十二婴儿门下
咳喘
属性:咳嗽痰喘。虽属肺热。然有气虚腠理不固。风邪侵肺。而嗽吐稀痰者。参苏饮。头痛身热。 
鼻塞喘嗽者。风寒也。芎苏散。若咳嗽不已。无表证者。此肺虚为痘毒所乘。补肺汤。喘胀便秘 
者。肺热也。黄芩泻肺汤。有汤水入口即咳而吐出者。肺胃热痰胶固也。先与栀子豉汤加葱白、桔 
梗探吐。后服如圣饮。面白手足冷喘促者。此虚寒也。白术散。亦有肺脘有痘。淫淫作痒。习习 
如梗。阻碍气道而为咳嗽。痘收自愈。有不咳嗽但喘者。若初出喷嚏。鼻流清水而喘。风寒客肺 
也。参苏饮。痘点干红。腹胀便秘而喘。毒盛气不舒畅也。宜清火解毒。有气虚不能逐邪外出。毒 
伏于内而喘胀者。乃闷痘证。不治。有泻后喘者。脾气下陷。虚火上拥。下气不续也。补中益气汤 
。有吐后喘者。胃虚不能制伏相火也。六君子汤。痘四五日。伏陷喘胀。必再攻发。复起可治。痘 
浆半足而倒 喘胀者。宜补兼攻发。复肿灌为吉。有误服参、 腹胀而喘。枳壳汤。有痘密以致鼻塞。 
而口中气促似乎喘者。非喘也。以喘治之误矣。 

卷十二婴儿门下
涕唾
属性:痘疮要涕唾稠粘。则热毒容易蒸发。若涕唾稠粘。身热鼻塞。大便如常。小便黄赤。芎苏散 
加减。如痰盛壮热。胸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前胡枳壳汤微利之。庶元气不伤。痘疮易出。 

卷十二婴儿门下
咽喉
属性:痘出最要咽喉清利。若毒火上熏。咽喉先受。以致肿塞窄狭。呼吸不能。饮食不入。疼痛哑 
呛等证。如圣饮、甘露饮、射干鼠粘子汤选用。血热咽痛者。紫草消毒饮最当。若咽痛发热。手 
指初捻似热。捻久则冷者。此脾气虚也。钱氏异功散。若咽痛发热。作渴引饮。手足并热者。脾 
气热也。泻黄散。若大便溏泄。饮食不进者。白术散。慎勿用凉药。致损脾胃。而变吐泻痒塌也。 
若咽痛足热。小便赤涩而频数。此三阴虚。无根之火循经上至咽喉也。生料六味加麦冬、五味。 

卷十二婴儿门下
呛水
属性:呛水者。咽门为毒所壅。则饮不得入而溢于气喉。故气逆喷而呛也。若呛水在六七日前见。痘 
色红紫者。乃热毒上壅。若痘色灰白不起。乃气血虚弱。肺胃受伤。大为危兆。急宜解毒开胃。色 
赤兼凉血。色淡兼补气。若七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见此证。乃内痘起发而呛。只须助其灌浆。外 
痘结痂而呛自愈矣。 

卷十二婴儿门下
失音
属性:失音之证。大抵肺热气病。咽喉有痘也。若于七日前见者。毒瓦斯熏蒸。肺窍闭塞。内疮糜烂 
。呼吸俱废者。为难治。若七日后呛水失音。乃内疮先热而靥。射干鼠粘子汤。或有内本无疮。 
多服热药所致者。急用消毒饮去荆芥加桔梗、门冬。 赤热甚。更加犀角、黑参。或凉膈散去硝、 
黄。若毒火上熏于肺。肺受火郁而窍塞声哑者。导赤散加桔梗、牛蒡。若声哑而烦热 痛。呻吟 
作渴。欲饮冷水。大便不通者。此心脾实热。急与清凉解毒。夏月盛暑之时。稍与冷水救之。洁 
古云。痘疹已出而声音如故者。形气俱不病也。痘疹未出而声不出者。形未病而气先病也。痘疹 
出而声音不出形。气俱病也。其治法可领悟矣。凡痘疮黑陷干枯。咳嗽失音。吐泻烦渴。发热肢 
冷。昏睡少食。痰多气促。寒颤切牙。黑陷燥痒者。皆为不治。惟猛进温养之剂。间有得生者。 

卷十二婴儿门下
寒颤切牙
属性:痘疹切牙寒颤。有先后之序。痘正出时。为寒邪所袭。则肌腠闭塞。不能宣达。而发寒颤。宜 
疏解之。若养浆时寒颤。乃阴凝于阳。阳分虚。则阴入气道而作颤。保元汤加丁、桂以温阳分。 
若系表虚风寒所乘。则宜保元汤加羌、防、荆芥、连翘、木香之类。痘未透而切牙者。阳明胃热。 
宜清解之。若养浆时切牙。乃阳陷于阴。阴分虚则阳入血道。故切牙也。保元汤加芎、归以益阴 
分。若系肝盛木邪乘土。则宜泻青丸合导赤散作汤。二证并作于吐泻后者。邪正交攻。气血俱 
虚之候。十全大补汤。单见且凶。况并见乎。若痘色红紫。大小便秘。烦渴欲饮水者。表里俱热之 
证。而不寒但颤者。疮痛而摇也。切牙者忍痛也。乍作乍止。四顺清凉饮。若溃烂灰白。泄泻不 
止。此脾胃虚寒。纯阴无阳之证。急用陈氏木香、异功。若瘙痒闷乱。腹胀足冷者。倒 也。不治 
。若痘焦紫陷伏。闷乱昏睡。或躁扰不宁。声哑气急。而寒颤切牙者。为热毒内攻。法在不治。 
急投神授散以救之。若青干紫陷。二便不通。大渴不止者。此纯阳无阴。百祥丸、宣风散。急下 
以救阴津。下后身安手足温者。方许可治。若腹胀气喘 语。手足冷者伏陷也。不治。大抵二证 
并见最为危候。又当以痘色辨其吉凶。或单寒颤者。当补气之中兼补其血。单切牙者。于补血之 
中兼助其气。然此二证。多发于痘后。其人属虚无疑。虽有少热。亦余毒耳。在养浆收靥之时。 
最忌见此。故于七日前见者可治。在七日后见者为逆。 

卷十二婴儿门下
发泡
属性:发泡为气盛血虚之候。盖肺火动而皮毛伤。前聚而为泡。小者如水珠。大者如葡萄。色白而 
空。或有清水者。气虚有火也。治之当补脾肺。顺水道而虚自实矣。钱氏异功散加车前、泽泻之 
类。紫而空者。血虚有热也。清肺汤加当归、芍药、茯苓、车前。使小便下行。则气平血和。其 
泡自敛。若薄如竹膜燎浆泡者。必待浆臭而后可治。泡碎则亡矣。 

卷十二婴儿门下
发痒
属性:气虚则陷伏。血虚则痒塌。痘初出而遍身作痒者。此邪欲出。因风寒闭其腠理。其火游移往 
来故痒。宜疏散而泻肝 
木。邪气得泄。痘出而痒自止。痘收敛而作痒者。脓成毒解。火气渐微。本无毒蕴也。芍药汤。 
若大便秘结。犀角消毒饮。痘养浆时。淡白平塌。少食便溏。浆清而痒。爬搔不宁者。此脾胃虚 
弱。气血俱虚虚。火扰攘所致。参 内托散。甚则陈氏木香散佐之。药不应者凶。痘色红紫干滞。 
二便秘。口渴烦躁。浆充而痒。抓破血流者。此气盛血热也。四物汤加连翘、赤芍、白芷、蝉蜕。 
甚则四顺饮下之。如作痒人事清爽。自知其误抓破。或言其痒。欲人拊之吉。如痒而闷乱烦躁。语 
禁不止。摇头手足舞乱。破损无血。眼札目开凶也。若他处破损虽多。脓血稠粘。正面不破者。 
其脏府精华不散。正气未亏。尽可收功。有面痘虽痒甚。擦破即痂。能食神清者。可治。昏乱者 
死。若破无脓血。不结靥。如无肤之状。寒颤切牙。便泄哕呛者。不治。 

卷十二婴儿门下
发渴
属性:痘前渴者。宜清金利水。痘后渴者。当大补元气。若痘疮稠密而渴。为津液外泄。生脉散。 
在藜藿。生津葛根汤。如烦躁 语身热者。白虎汤加麦冬、竹叶。若大便黑小便利。面黄小腹胀。 
喘急而渴者。内有瘀血。犀角地黄汤加归尾、桃仁、红花、穿山甲。若夏暑窗牖闭塞烦渴。四苓 
散加麦冬、黄连。薛氏云。若发热作渴。大便秘结。手足并热。善饮冷水。此阳盛也。四顺饮。 
若烦渴泄泻。手足俱冷。饮沸汤而不知热。或陷伏黑 者。此属虚寒钱氏白术散。或陈氏异功散。 
选用。若烦热作渴。面赤睛白。此为肾经虚热。生料六味丸。煎与恣饮。以救肾家将竭之水。燕 
都小儿出痘作渴。恣与冷水饮之。如期而愈。亦无痘毒之患。盖北方人卧火炕。饮火酒。有热与 
水相构而然也。按陈文宿云。痘疮发热。口渴烦躁。 
切不可与冷水、蜂蜜、柿子、西瓜等物。恐内损脾胃。致腹胀喘满。寒颤切牙。则难治也。盖方 
宜各有不同。不可一例而论。张涵高曰。痘出三四朝。便秘溺涩。烦渴壮热。痘色干红焦紫。必 
用凉膈散下之。后用凉血解毒调理。如八九朝。元气虚弱而痘平塌。浆色清稀。保元汤补之。有 
火证发渴。始终不可温补。但与凉血解毒。则浆行结 而愈。 

卷十二婴儿门下
烦躁
属性:凡痘未出而烦躁者。毒火内郁。或风寒壅遏不能即出。宜发散为主。痘未尽出而烦躁者。亦 
毒火盛也。消毒饮加连翘、黑参。痘尽出而烦躁者。乃血热毒盛。犀角地黄汤解之。痘长养时烦 
躁者。当辨虚实。若痘顶平。淡白少神。浆不易充者。此气血不足。保元汤加归、芍、门冬。虚 
烦懊 者。栀子豉汤加解毒之药。若绽凸紫滞。便秘溺涩。乃正气实而毒盛不解。凉膈散、四顺 
饮、三黄丸解利之。小便赤涩。益元散、导赤散分利之。若痘倒 喘胀而烦躁闷乱。乃气虚毒盛。 
难治。 

卷十二婴儿门下
昏沉
属性:痘疮成浆之时。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应。自语呢喃。如邪祟状。此痘出 
太过。心脏空虚。神无所根据也。人参酸枣汤。气虚。大剂独参。或保元加枣仁、茯神。若烦热气 
壮。痰涎涌盛者。改定清心丸。如服药后不宁。反加闷乱者死。浆清不食者。不治。 

卷十二婴儿门下
汗出
属性:痘疮多汗。则津液外泄。或未浆。或既靥。并宜保元汤加养血药。然又有面赤发渴。汗出不 
及腰者。皆胃热肾虚。四君子汤去术易麦冬。下六味丸。若面赤作渴。手足心热。大便坚者。肠 
胃实热也。泻黄散。若初起发热时。自汗不妨。乃湿热熏蒸而然。切不可便用 、术之类以实腠 
理。亦不可妄用升、葛之类以泄肌肉。盖自汗则痘热已轻。恐发泄太甚。则津液内耗。阴随阳散 
。难以收靥。即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