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能力检测
'返回'
1.阅读判断
(一)谋攻①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②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韫(fénwēn)③,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yīn)④,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土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
军⑤。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海战必殆。
注释:
①本文为《孙子兵法》的第三篇。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
②军、旅、卒、伍,都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háng),百人为卒,五百人为旅,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③橹:大盾牌。犊韫:古代攻城用的外面蒙着牛皮的高车。
④距堙:在城外堆起土山,用来攻城。堙,堆起来攻城的土山。
⑤縻军:束缚军队。縻,羁縻,束缚。
1.下列句中加黑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攻取,占领
B.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缝隙,空隙
C.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 参与,干涉
D.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控制,牵制
2.下列句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战而屈人之兵 使动用法,“使……屈服”
B.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名词作状语,“像蚂蚁那样”
C.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作动词,指“长时期地作战”
D.少则能逃之 使动用法,“使……逃跑”
3.下列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B.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C.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D.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4.下列各组句中加黑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B.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C.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5.下列语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则围之——我军有相当于敌人十倍的兵力就可以包围他们。
B.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国君对军队产生忧虑的原因有三点。
C.则诸侯之难至矣——那么各诸侯国入侵的灾难就来临了。
D.识众寡之用者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少采取不同使用方法的会胜利。
6.将下面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黑词语)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二)天论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②,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③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fèn),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④,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捐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zhuì)⑤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t?ng)⑥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而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yǘ)⑦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shì)然后抉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注释:
①本文节选自荀子的《天论》。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0年):姓苟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荀卿,因为汉朝人避宜帝刘询的讳,改称他孙卿。
②不贰:没有二心,即用心专一。
③妖怪:指自然灾异等反常现象。
④瑞历:历象,泛指各种天文现象,如星辰的运行、岁时的变化等。
⑤队:通“坠”。
⑥党:通“倘”,偶或、偶尔。
⑦雩:求雨,指古代求雨时举行的祭祀活动。
1.下列句中加黑词的意思,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倍道而妄行 通“背”,违背
B.畜积收臧于秋冬 牲畜。臧:通“藏”,储存
C.怪星之党见 通“现”,出现
D.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通“尝”,曾经
2.下列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B.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C.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D.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B.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C.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D.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4.下列语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荒而用侈——农业荒废而用度奢侈
B.寒暑未薄而疾——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生了病
C.犹不雩而雨也——还是不求雨就下起了雨好
D.以为神则凶也——认为这些是神灵就有害了
5.下面对本文各段意思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论述天道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人们要想社会富足安定,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节约用度,增加物质储备。
B.第二段从天象、时令和地利三个方面,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动乱对比,说明治乱与自然无关。
C.第三段说明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
D.第四段指出人们针对自然现象所做的一些事情,只不过是对政治的一种装饰,如果认为真有神灵就非常有害了。
6.把下面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而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翻译:
(三)甘茂亡秦①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②。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③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觳塞④、奚谷⑤,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
甘茂辞不往,苏代谓齐湣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
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注释:
①本文选自《战国策·秦策》。甘茂:楚下蔡人,曾任秦相。
②苏子:苏代,东周洛阳人,与兄苏秦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③处女:少女。
④觳塞:即觳山。
⑤奚谷:山谷。一说指鬼谷,在今陕西三原县西部。
1.下列句中加黑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说,告诉
B.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常,平庸,一般
C.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 感激,感激……恩德
D.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 专有,拥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甘茂亡秦,且之齐
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
B.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C.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
D.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
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3.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妾以无烛,故常先至连词,相当于“因为”
②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介词,相当于“把”
③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连词,相当于“因为”
④彼若以齐约韩、魏介词,相当于“凭,凭借”
⑤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连词,相当于“而”
⑥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连词,相当于“而”
⑦今王何以礼之介词,相当于“用”
⑧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介词,相当于“因”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⑧
C.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④⑥⑦
4.下列句中的“处女”,不包括“无烛”者的一组是
①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
②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
③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④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
⑤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⑥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⑦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A.①②④⑤B。①③⑤⑥C,③④⑥⑦D。②⑤⑥⑦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②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③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④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⑤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6.对甘茂说的“愿为足下扫室布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愿意追随苏代甚至做他的仆人
B.表明自己有能力可以给苏代以帮助
C.表明自己如果在齐国做官对苏代有利
D.表示希望借重苏代的帮助在齐国做官
(四)贾黄中①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皮玭(pín)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②,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宜州③。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昇州④。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guì),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⑤,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⑥,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⑦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
注释:
①本文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②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监察州县官吏。
③宣州:今安徽宜城县。
④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间改称昇州。
⑤恪:恭谨。
⑥司封郎中:官职名,主管封爵、授职、褒赠等。
⑦晶藻:品评鉴定等级。
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其诵读 按规定考查
B.仍设法弭盗 禁止,平息
C.凡再典贡部 再次掌管
D.多柬拔寒俊 选拔
2.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B.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C.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D.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俟业成,乃得食肉 B.以黄中为采访使
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
C.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D.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计直数百万 得金宝数十匮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①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
②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③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
⑤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⑥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息了盗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C.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6.把下面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翻译:
(五)陶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