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理论单元预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早已明确回答: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①人类起源问题,曾经困扰人类自身许多个世纪,被各种各样的“神创说”垄断着。自然科学一个又一个发现和发明,向“神创说”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挑战。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上帝存身的“地心说”。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人类是生物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结果,并非上帝所造。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一步提示了生命起源的化学阶段,从而宣告了“神创说”的彻底破产。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化学进化过程,组成生命的最重要物质,已能人工合成。上帝造人的最后可能不复存在了。
②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③李洪志奢谈生命起源,鼓吹人是神造出来的,是完全违反科学常识的谬论,有其险恶的政治野心。
8。 【参考答案】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必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倾向,而且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复 习 指 导
本章新增及修订知识点
本章增加了一个知识点:联系与系统。
本章修改了三个知识点:(1)将“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修改为“规律及其客观性”;(2)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修改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修改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为每年必考章节,从1995~2005年共计考分为81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中,属于命题的重中之重。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为2006年修改的考点,为本章命题的重中之重,在1994年、1997年、1999年、2000年四年中均以10分的大题进行命制。除1995、2002、2004、2005年外,每年均考过。2006年新大纲对题型作了修订,再次考分析题的可能性极大。
本章试题命制的形式多样,各种题型均出现过。
本章试题很少单纯地考原理,主要考实际运用,2005年第34题就是运用“度”的辩证原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
本章2006年命题预测
由于本章是哲学中出题最多的一章,所以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考生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法揭示了“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对一切运动“同样适用”,其原理适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应注意到唯物辩证法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对本章涉及的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一些基本范畴应能用规范语言表述,同时,注意各部分内容的区别和内在联系,而且还要有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本概念容易出选择题,如质、量、度、肯定、否定、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联系与系统、发展、规律及其客观性等。辩证法的基本关系、基本原则、基本精神易命制分析题。
对本章新增和修改的知识点的内容应予以重视。
预 测 试 题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 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 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C。 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D。 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 是否承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4。 唯物辩证法认为
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并受制约于必然性
5。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 辩证的否定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7。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8。 “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9。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
A。 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B。 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C。 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错误观点 D。 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10。 “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这种历史观是
A。 相对主义的 B。 古代朴素辩证法的
C。 诡辩论的 D。 古代形而上学的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能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2。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3。 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4。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 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 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15。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6。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 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斗争性
C。 矛盾的普遍性 D。 矛盾的特殊性
17。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19。 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21。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A。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B。 事物变化、发展引起了物质的运动
C。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D。 事物的多种联系形式组成运动
22。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
A。 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积极和消极的对立统一
D。 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23。 “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根据是
A。 质和量的统一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 D。 普遍与特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24。 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 事物的度 B。 事物的属性
C。 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D。 事物的特殊矛盾
2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绝对性和相对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斗争性和同一性
26。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7。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实事求是
C。 群众路线 D。 独立自立
28。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29。 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A。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30。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D。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31。 发展的本质是
A。 事物量的变化 B。 一切变化和过程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事物范围的扩大
32。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唯物论观点
33。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 唯物主义的 B。 唯心主义的
C。 形而上学的 D。 相对主义的
34。 假象是
A。 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误 B。 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 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D。 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 根据要素的性质系统分为
A。 自然系统 B。 静态系统
C。 物质系统 D。 动态系统
2。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特点有
A。 开放性特点 B。 整体性特点
C。 有序性特点 D。 层次性特点
3。 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
A。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