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03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

第17章

103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第17章

小说: 103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來者謂事生  去者事不現
 明了知去來  妄想不復生
 有常及無常  所作無所作
 此世他世等  斯皆世論通

初四句頌世論計作所作不知唯自心量則以有無為宗。言作所作者。作謂能作。所謂所作之法。如計梵天微塵等生是也。唯我等者。佛謂唯我以自心為宗。離於妄計能作所作。為諸弟子說此正法令其不習世論。心量不可見者。以心離性執。不可以有無見。不可以能所攝。是謂斷常俱離。二心即有無見也。心為斷常所轉者則為世論。心離分別不為所轉。是明見自心也。若彼外道。計來者為生去者為滅事即生死事也。不現即滅也。薩說無去無來。即不生不滅。故云明了知去來。妄想不復生也。後四句惟頌世論。如文可見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 前論二乘所得涅槃與外道。以妄想識滅為涅槃。辯之明矣。大慧於此復有所請者。恐理未盡明見未盡破。或墮邪見。則究竟解脫之道。無上涅槃之城。反致侵毀。本有法身慧命不得而顯。此大慧之所憂。不可不復請也。如來乃告曰。或有外道陰界入滅等作。涅槃想者。按提婆論釋。凡外道妄計。涅槃有二十種。此當第一。論曰。諸受陰盡如燈滅種壞風止。名涅槃。今文則又曰境界離欲等。謂於六塵無染故曰離欲。見諸法無常故。不起心心數法。以不念過現等境故。諸受陰盡如燈滅種壞。受滅則想滅。故曰妄想不生。且約想滅云爾。其實見想不除故斥曰。非以見壞為涅槃也。此總破諸計

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 從方至方者。論云。第二外道說。最初有方。從方生世間及人。人生天地。次第滅洠н入彼處。說方是常名涅槃因。或謂方猶方所。亦彼此也。謂從彼至此不失本性。又曰。境界想滅猶如風止者。新說云。風仙外道。計風能生殺萬物。說風性常是曰涅槃。或謂風止則無跡而已。言覺所覺等者。外道言覺多謂覺想。入楞伽云。不見能覺所覺。名為涅槃。見壞即不見也。言常無常等者。按論。外道言。師名伊賒那。形不可見遍一切處能生萬物。能生是常名為涅槃。所生之物即名無常。解脫涅槃名異體同也。言種種相想等者。此以相想而為苦因。不知相即自心所現。捨相而著無相之見。於此愛樂以為涅槃

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土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謂福非福盡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或見自在是真實作死生者。作涅槃想 言覺知內外諸法等者。即覺想分別根塵等法自共之相三世之異。神我之性不壞以為涅槃。言我人等者。妄謂四相之法滅壞。以為涅槃。言惡燒智慧者。此乃惡見火燒滅正智。自性我見之本也。士夫十六知見之一也。彼二有間。間異也。謂彼自性與士夫。二者有間異也。然自性從士夫所出。如冥初生覺之比。或謂二有從初生覺為一有。從塵生大為一有者。文意不貫。若從其說則不合又云如冥初比。言求那轉變等者。謂依自性轉變能作諸法。以為涅槃。言福非福等者。非福罪也。謂罪福俱盡。皆指盡處以為涅槃。言煩惱盡等者。按論。煩惱與智本為一計。謂煩惱盡依智慧。名為涅槃。言或見自在等者。論云。自在天能造作眾王生死者。能作名常為涅槃也

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 言展轉相生者。尼犍子論師計。劫初生一男一女。彼時和合展轉相生。一切物滅復歸於彼。謂此外更無餘因。曾不知如是計著是生死因。而彼愚癡不覺。以為涅槃。言得真諦道等者。僧佉論師計二十五諦。從冥初生。謂證真實之道。以為涅槃。或見功德等者。凡外道所謂功德。多指苦行。仍於所起和合處。作四句見以為涅槃。或見自性等者。入楞伽云。或計諸物從自然生。孔雀文彩棘刺銛利。生寶之處出種種寶。如此等事是誰能作。即執自然以為涅槃也

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 覺二十五真實者。謂覺了二十五諦真實。又言王守護國者。謂若能受六德論。令萬民安樂。安樂之性以為涅槃。言見時是作者。時敬論師計。時節為因能生世間諸法。時有變遷而作者不異。如是覺者以為涅槃。言性非性等者。入楞伽云。或執有物或執無物。或執有物無物共。以為涅槃。此云性性即法法即物也。言有覺等者。謂萬物是喧動。涅槃是寂靜。此二無別以為涅槃。已上外道種種妄計起涅槃見。具如提婆等論廣釋其相也

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此段結斥文凡有五。言不成所成者。以其皆妄想故。雖計涅槃而不成涅槃。乃為智者所棄一也。又曰。如是一切悉墮二邊者二也。又彼雖妄計生滅。而實彼法何曾生滅三也。然彼所計皆是邪論。以正智觀之無所成立四也。又以彼心想流動乖涅槃性。是故無有得涅槃者五也。以此辯之足顯其妄矣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已得自覺拢āV䶮o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如我所說等者。對邪顯正。其文亦五。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一也。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二也。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則能取所取不可得三也。一切度量不見所成者。顯如來涅槃出眾邪外四也。度量即數也。愚於真實不應攝受者。愚即迷也。謂迷於實理隨有所見。不應取著五也。言棄捨彼已者。謂棄彼妄見已。即得自覺拢侵āV朔o我。離通別二惑。除惑智二障。離分段變易生死。漸歷諸地至於佛地。此皆所證之法。如幻三昧離心意識。皆所以能顯涅槃者。究論三德涅槃。所謂如來祕密之藏。如伊字三點天主三目。不縱不橫絕思絕議。如是安住是為究竟涅槃。故眨W者。應當修學離彼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於俊‘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眾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此頌上諸外道妄計涅槃之見。言各各者。如前文所列。有二十一種不同。然皆起於邪習心想。言無解脫方便者。欲解生死之俊媒饷摗7巧魄煞奖阒小t不可也。既無方便解脫。安能入於涅槃。愚即愚迷。由愚迷故不了所計。邪見是煩惱生死之俊K話坞x善巧方便欲求解脫。終不可得。眾智等四句言。諸外道苦行成立所得通智。是妄非真也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三苦本  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於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一切癡外道妄見作所作。此二句是結斥外計也。有無有下。明妄想真實。謂妄想出於言論。為三苦之本。真實反於妄想。故為滅苦之因。意令凡愚反迷歸悟耳。復以喻顯。鏡以喻心像以喻鏡。凡夫不能了境唯心。故見心外有法而起分別。如見鏡中之像而生實想。乃見有二故云不識心及緣。則起二妄想。緣即境也。若了心境一如妄從何起。心者下四句。合上鏡像之喻。種種諸境也。既知諸境唯心。則無能相所相。事即境也。言事境之現。如鏡像之無實。但愚迷不了。自生分別耳
 三有唯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於名
 若離於言說  亦無有所說

三有即三界外義即外境。謂三界六道生死皆無實體。但由妄想見此種種外境。故云凡愚不能了。此總結迷妄之失也。然如來所說。種種諸法皆說眾生妄想溺於生死。意令眾生反妄歸真安住涅槃。而眾生著於名字言說。不能忘言得意。若能了言說而無言說。則所說之法亦不可得。如得魚兔而忘筌'(ㄇ@人)/帝'。此如來示人之深意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裕Ы饩淼谌ㄏ拢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裕Ы饩淼谒

(上)

    宋求那跋多羅奉 詔譯

    大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臣)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王*巳')奉 詔同裕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如來自性自覺覺他。佛告大慧。咨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耶。為不作耶。為事耶。為因耶。為相耶。為所相耶。為說耶。為所說耶。為覺耶。為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為異為不異 涅槃是所證之法。如來是能證之人。大慧既領。涅槃之旨故。又以如來為請。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亦名正覺。正遍知者。謂正知遍知。正知於中遍知於邊。如來自性謂法身也。佛既領請故。大慧具以三號為問。三號即是三德。如來即法身中諦也。應供即解脫俗諦也。正遍知即般若真諦也。通號有十。而特問此三者。乃其要也。作謂修持造作義該因果。事即果也。相謂身相說謂言說覺謂覺知。謂如來於此辭句。為異為不異耶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於兔角槃大之子。以無所有故。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 答中先酬所問。非事非因即非因非果也。合云非作非不作。言俱有過者。不特言事因而已。正言如來若惟是事因。則墮有作之過。若非事因則墮無所有過也。言如來是事等者。謂若如來定須用因果等事。則是無常。若是無常。則一切所作之法應是如來。然我及諸佛。皆不欲同彼事也。若非所作等。即覈上非事因句。謂非所作則無所得。無所得則智慧方便皆為徒設。同於兔角石女兒也。又言無事無因者。謂法身既非有作。則離有無之過。離有無過則出於四句之外。四句者。即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四句也。不墮此四句。是為如來句義。為智者之所取也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 上明如來句義不墮四句。恐未達者謂如來句義亦非實性。故引例以顯。如我所說等。佛謂我常說一切法無我。無我者。謂無性執之性。非無性分之性。故云有自性無他性。他者對己之謂也。意謂如來句雖離諸句。非無法身常住自性故。又以喻顯。如牛但有牛之性而無馬性。馬但有馬之性而無牛性。故云非有非無。謂彼各有自性而無他性。入楞伽云。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自相而非有即有。謂非但有自性。亦有自相。但非無我者。無我即聲聞。謂但非凡小之所能知。而不知者由妄想分別之所蔽也。如是一切法空等。謂一切法無我既然。以例一切法空。如來之性不空。一切法無生。如來法身乃生。一切法無自性。而如來有常住之性。故云當如是知

如來如是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大慧。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 如來如是下。謂法身與五陰對論。非異非不異。陰即苦道。苦道即法身故非異。迷悟有殊故非不異。若言法身不異五陰。則是無常生滅之法。若謂異者。則如來無全體起用方便益物之相故云則空。所以法身與陰非異非不異也。若不了陰即是法身。則二者有異故。又以牛角為喻。牛角相似則不異。長短差別則有異。一切諸法亦如是者。謂法身與一切法非異非不異。亦如是也。又以牛角左右異為喻者。謂法身本一。而諸法有異。亦猶牛之左右角之不同耳。結文可知

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此法身如來。對解脫之德而論。言如來以解脫名說者。如來之所究顯。蓋由了結業即解脫故也。此如來與解脫非異非不異。若云異者。解脫應身色相則是無常。若不異者則修行之人。與解脫相應。無因果人法之異。然有能所分別。故結云非異非不異也

如是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大慧。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 此約般若與智障相對而論。智即般若爾焰即智障。例前合云。若異則離障無智。若不異則障豈是智。但云非異非不異者。文之略耳。此般若與智障非異非不異者。則與法身解脫無二無別。故復總結而例通之。曰非常非無常等。總不出非二邊顯中道非能所顯一相非四句顯忘言故。又云離一切量。量即數也

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夫離諸言量。則是無生寂滅自性涅槃而已。既彰本性乃復宗。結示曰無事無因等。惟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