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愣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云何為七地。惟願為演說
問世間五通得出世六通及住第七地中。第七名已辦也
僧伽有幾種云何為壞僧 問三乘僧及破戒僧。梵語僧伽此云眾亦名和合
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 問世間及出世間醫方諸論為誰而說。入楞伽云。云何為眾生廣說醫方論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問何故如來說過去佛即是我耶義見第三卷經文四等中釋出
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為眾生分別說心量 問如來何不但說大乘而廣說諸法耶
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 問世間果木男女林木也訶梨阿摩勒二果名皆西域所有
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問此諸山及眾寶莊嚴仙人樂神充滿者何。乾闥婆天帝之樂神也。此下是世尊領大慧所問亦釋也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入楞伽云。爾時世尊聞其所謂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即告之曰善哉大慧諦聽諦聽。如汝所問當次第說。即說頌曰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 此釋大慧所問。有為生法無為不生法。涅槃虛空剎那流轉等法。皆妄想所現初無自性
佛諸波羅蜜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 領上所問人及所行法。無色行外道所行法也
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 領上國土中無情名相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羅。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 領上所問諸法名相也。三摩提即三昧。滅即無受如意足即欲念進慧四如意足也覺支即念擇進喜輕安定捨七覺支也。道品總言即三十七道品也
諸禪定無量諸陰身往來。正受滅盡定三昧起心說。心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 諸禪定世出世間大小禪定也。諸陰身六道生死身也。正受即三昧。滅盡定者。受想心滅身證此定。三昧起心說者從定而起咝恼f法也。自心意及二見者。總領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也
乘及諸種性金銀摩尼等。一闡提大種荒亂及一佛智爾焰得向眾生有無有 乘即三乘。一闡提見前裕А4蠓N即四大種。荒亂即國土亂。一佛即前迦葉。等是我。得向猶魔得便義。有無有即空有
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
譬即譬喻。因成即相應。悉檀即四悉檀如上裕АW魉骷茨茏魉髦畼I也
叢林迷惑通心量不現有。諸地不相至百變百無受。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 名相並如前裕А4松辖灶I大慧所問
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身各幾微塵 自此至毛孔眉毛幾。皆佛反詰大慧所問。不周量者度數也。上中下眾生總十界而言也。身幾塵。謂身量長短輕重也
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 剎即剎土。謂大千世界為一剎土。二尺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拘樓舍。十拘樓舍為一由延。由延即由旬也
兔毫窓塵蟣羊毛'麩…夫+廣'麥塵 古裕г啤F呶m成一窓塵。七窓塵成一兔毛頭塵。七兔毛頭塵。成一羊毛頭塵。七羊毛頭塵。成一牛毛頭塵。七牛毛頭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麥。'麩…夫+廣'即大麥也
闼麕祝煛颍珡V'麥 闼前攵
阿羅'麩…夫+廣'麥幾 阿羅是一斗
獨荒莵依妗—毣是一斛。那佉梨是十斛
勒叉及舉利 十萬為勒叉。一儯鼮榕e利
乃至頻婆羅是各有幾數 頻婆羅一兆也
為有幾阿'少/兔' 塵也
名舍梨沙婆 芥子也
幾舍梨沙婆名為一賴提 草子也
幾賴提摩沙 豆也
幾摩沙陀那 銖也
復幾陀那羅為迦梨沙那 兩也
幾迦梨沙那為成一波羅 斤也
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 彌樓須彌山也。謂幾斤之塵能成彌樓之山。入楞伽云。幾斤成須彌者是矣
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 謂何不問佛及三乘身各幾塵
火焰幾阿'少/兔'風阿'少/兔'復幾 言火風二大各幾塵數
根根幾阿'少/兔'毛孔眉毛幾 根根言六根。此下復領大慧所問
護財自在王 領何名為王
轉輪拢弁踉坪瓮跏刈o 領云何護國
云何為解脫 領解脫修行者此復有幾種
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 領伽陀有幾稱長頌及短句。入楞伽云。云何長行句
眾生種種欲 五欲也
種種諸飲食 領食肉不食肉
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云何山天仙揵闥婆莊嚴 領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解脫至何所。誰俊l解脫 此二句領問語同
云何禪境界 領何等禪境界
變化及外道 領剎土化相及諸外道
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 此四句領云何俱異說
云何現已滅 領見已還
云何淨諸覺云何諸覺轉及轉諸所作 領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
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 領破三有及何處身
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惟願廣分別 此領無眾生及世俗說
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 領建立相及非我義
云何為胎藏及種種異身 領胎藏生及名色類
云何斷常見 領何故說斷常
云何心得定 領云何三昧
言說及諸智 領諸語言及諸智
戒種性佛子 領幾戒眾生性
云何成及論 領成為幾種何名為論
云何師弟子 領弟子幾種及阿闍梨
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 領男女及不男
云何為飲食聰明魔施設 領念聰明魔及幾種施設量
云何樹葛藤 領林樹蔓草
最勝子所問云何種種剎 領云何日月形乃至如是等無量
仙人長苦行云何為族姓 領釋種乃至甘蔗種
從何師受學 領建立何等人
云何為醜陋 領云何卑陋
云何人修行 領修行進退
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 領欲界不成正覺及色究竟天離欲得菩提。阿迦膩吒即色究竟也
云何俗神通 領世俗通
云何為比丘 領毘尼比丘分
云何為化佛。云何為報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領問佛身
云何為眾僧佛子如是問 領三乘僧
箜篌腰鼓華剎土離光明 領問剎土形相
心地者有七 領云何為七地。七地乃已辦地。謂思惑已盡慧心顯著故曰心地
所問皆如實 總結指大慧所問皆如實義
此及餘眾多佛子所應問 總結指大慧所失問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 總結前生後。即總上問領皆契理離過。以四悉檀當作百八句顯示建立
佛子善諦聽 戒令聽受
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此百八句法。該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諸佛所說之法無出于此。自此以下結指諸句。一一令人破情遣著故皆言非句。入楞伽云。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言。大慧。所謂生句非生句云云
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 合云生句非生句。此言不生句生句語倒也。言眾生於真如無生境上。妄起生法之見。本自非生故云非生句。若計生法此則有常。以無有生故曰非常
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 計常則有相。非常則無相因生有住因住有異。住謂住於世間。異謂從少至老其相變異。住異二句前無問辭。蓋問雖略答必詳悉也
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 離即非也
空句不空句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 此二句無問
常句非常句 前云常句。言凡夫於住計常。此言常句言外道計四大性常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 此句無問
巧句非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願句非願句 此句無問
三輪句非三輪句 此句無問。三輪者。謂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鑒機
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緣自拢乾F法樂句。非現法樂句 入楞伽云。自證拢蔷洹7亲宰C拢蔷洹,F法樂句非現法樂句
剎土句非剎土句。阿'少/兔'句非阿'少/兔'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數句非數句 數微塵數也
數句非數句 數上聲
明句非明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焰句非爾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 入楞伽云。火輪句
揵闥婆句非揵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 牒上如實
果句非果句 此句無問
滅起句非滅起句 入楞伽云。滅句非滅句起句非起句
治句非治句 入楞伽云。醫方句非醫方句
相句非相句 所答凡有三相前則體相次則標相。此則法相
支句非支句 入楞伽云。支分句。謂支形分段
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 此一句無問
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 此一句無問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 此一句無問
事句非事句 此一句無問
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 此三句無問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 此一句無問
說句非說句。毘尼句非毘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按今宋本正文。止得百單四句。於中加唐本四句方足。如有品句非有品句下。唐本作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又緣自拢乾F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唐本開作兩句。又起滅句非起滅句亦分作兩句。又說句非說句下。唐本更有決定句非決定句。總加四句。此一百八義。文有三段。始則大慧請問。中則如來領釋。然所問所領皆無倫次。故不可以定數開合而論之。至後乃結指顯示一百八句。句句遣著。然而不多不少。數至此者。蓋表對百八煩惱成百八法門也。其為法也。有事有理有性有修有真有妄有迷有悟有教有行有因有果有體有用有即有離有亡有照。一經大旨舉在是矣。此下別問別答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從此至盡文。別問答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也。首問諸識者。蓋識即是心。心為萬法之本故也。據常途所立諸識。謂第九菴摩羅識即真常淨識屬佛。第八阿黎耶識即含藏識屬菩薩。第七阿陀那識。即傳送識屬二乘。第六分別事識。亦名波浪識屬凡夫。或有譯師不立第九者。謂第九即第八異名。今經所明諸識不同常途。據後經文。謂如來藏名識藏。及意根意識眼等五識共為八識。以此諸識約生滅門說。故問有幾種生住滅。佛答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者。真如妙性本無生滅。隨無明緣而起諸識。故有生住異滅。生謂因緣所生。住謂住止。異謂變異。滅謂滅盡。此不言異者文略耳。然此諸識生滅之相。唯佛智能明。故云非思量所知。言流注生住滅者。謂識蘊於內念念相續。如水流注未始暫停也。言相生住滅者。謂相顯於外。根境相對起生住滅也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轉相者。無始熏變覺成不覺也。業相者。以不覺故動。則成業也。真相者。隨緣不變體性真淨也。依起信論云。業相轉相現相。乃從真起妄妄動成業。因動故轉。見有境界。次第發現也。此不言現而言真者。蓋言此識隨緣不變故名真耳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諸識略說有三種者。真識即如來藏識。現識即如來藏所轉。亦名識藏。名轉而體不轉。分別事識即意根意識及五識身。此開藏識為二。合事識為一也。廣說有八相者。據後經文。即合上真識現識為一藏識。開上分別事識為七識。謂意根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然此諸識廣略開合不同者。良以如來藏是善不善因。隨染淨緣熏變不同。眾生無始惡習所熏。唯逐染緣故。如來藏轉名識藏。次第轉生諸識。此全真成妄。全理成事也。若能隨於淨緣。了達諸識皆即真智。如來藏無復轉名。則即事而理。反妄歸真矣。鏡喻現識者。以現識是能生諸法之本。造因招果。如鏡之照物妍醜不差也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現識含藏善惡種子。無失故名不壞。事識以根對境。起憎愛心念念生滅故名為壞。然此二識雖壞不壞。有異而展轉相因。非異非不異也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熏者。熏炙也。變者轉變也。言不思議熏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議變者。全理成事也。真妄不一事理體一。不熏而熏不變而變。不可心思口議。如是熏變成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種種塵者。六塵也。取者。六根取六塵而起愛見也。無始妄想熏者。無始以來起此愛見妄想熏成事識。是為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覆者。反復也。謂若能返照真識。則一切愛見妄想自然消滅。能熏妄想既滅。則所熏根識亦泯。是為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相續滅者。即流注滅也。識之相續是有因緣。因緣若滅則相續滅。因謂無始妄想。緣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無始妄想即根本無明也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此喻明轉識與藏識非異非不異。正顯藏識真相不滅。以為一經之要。所謂佛語心者其在是歟。泥團喻轉識。微塵喻藏識。藏識是真。轉識是妄。泥團因微塵而成。其體是一故不可言異。泥團微塵若定是一。則無所分別故。不可言非異。乃喻從真起妄妄滅真顯。金為莊嚴具。其喻亦然。然後合法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此明法非一異。謂諸轉識與藏識若異者。彼無明風熏動之時。藏識之體應不隨緣則墮常見。然藏識是善不善因。非不隨緣也。若不異者。轉識滅時藏識亦應滅則墮斷見。然藏識真相終不可滅。蓋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而智性不壞也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若不異外道斷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