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内心的恐惧 分裂、忧郁、强迫-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态与病态的界限
日常生活中,再检查~次瓦斯关了没有,门锁了没有,严重的话,都会变成强迫行为。患者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不认为是自己在强迫自己,只不过他别无他法。如果他尝试不被驱使,奠名的害怕和彷徨就会纠缠着他。因为他觉得无法不从,又不愿承认这中间的扭曲,还会把自己的强迫行为合理化,试着给它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使用别人的洗手问,坐的时候要铺纸,离开时用手肘顶门把开门,叉想到可怕的传染病什么的,是有些夸张;担心传染病,觉得细菌无所不在,活动范围越变越窄的话,就是病态了。
意识到自己强迫行为的背景原因,知道自己出于害怕因而压抑那些冲动,会有一些帮助。一般而言,都涉及愤怒、激动的情绪以及性冲动。前文提过,一旦我们时时刻刻防卫自己不被别人嘲笑,反而心头始终萦绕着这些事情,这也让我们看清楚狂热分子的真面目:捍卫贞操的人到处都嗅得到性的诱惑,贞节大战转化为对抗“龌龊的性”——由于“道德动机”——与强迫人格者一样,反对恶者多,而非为了捍卫善而战。
有一位强迫症患者可以数小时之久坐在瀑布之前,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惊讶不已:跳下去、随之奔流湍急,不怕骤然之间什么都没了,一切趋向结束。我们知道,强迫人格者害怕人事物消逝,恐惧时间以及金钱流逝,强烈地表达他渴望拥有永恒不变的权力:如何利用时间,如何与金钱打交道,取决于我的意志。安德里克(1vo Andri6)的小说《那位小姐》就描写了一位所有出口都封死的强迫人格者。
美国殡葬业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抵拒死亡的做法,他们把死者化妆得栩栩如生,仿佛生气盎然。更荒唐的是,花上大笔费用将死者冰冻起来——期待有朝一日科学进步到解冻之后死者能够复生。但是,所谓不死,必须是在不识死为何物的前提下,而且,正因为人皆有一死。所以台乎人性。
强迫人格的生活行为模式
现在,我们要讨论强迫人格在生恬各层面的行为模式。宗教上他们倾向于教条和正统,无法接纳信仰不同的人。他们认为上帝严厉、报复心重,具有所有家长制的特质,要求他们说一不二的顺从。但他们却迷信,同时相信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对于风俗和仪式照单全收,看得往往比信仰本身还要重要。赎罪券想来出自强迫人格者的点子,若无法全心全意信伸,信伸无法内化为身心的一部分,转经简和十字架念珠可以协助他们履行那些千篇一律的教规。雷斯寇弗(Nicolaus Llesskow)在小说《骗子潘发龙》中,很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位完美主义、强迫人格的虔诚教徒。
强迫人格者所到之处,都乐意遵守规矩和原则,机械化、无意义地匍匐遵守,有外力动摇他时,越是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因为害怕,就更加不耐考验;他的保护措施因此将受到威胁。他不断致力于绝对化,他的信仰却更容易被怀疑挑衅,陷于危险之中,因为他并不允许自己反诘、质疑。他极力压抑的情绪会在不期然的情况之下崩溃,譬如产生亵渎神明的想法。教会因政治运作滥用宗教权力时,能让有强迫人格的信徒更加恐惧不安,造成不少精神病患者。
强迫人格者坚信不移的原则、意见和理论等若是与日新月异的进步有所抵触、生活方针遭到威胁、奉行的系统行将停止运转时,或者他们的安全感以及存在稍有动摇,就会觉得大难临头。
强迫人格的父母通常值得信赖,态度坚决,而且很有责任感,为所信仰的价值担任代言人,无怨无悔。强迫人格加剧,这样的态度也随着更加呆板、绝对。“只要我活着就不许改变”、“下次再说这些,我们之间就完了”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他们不太注重孩子的年龄和性格,不太给小孩自由发挥的空间,认为孩子应该按照他们的意思长大。
“只要撒一次谎,就再也没有人会相信他”,他们是那种所谓“言而有信”的人,“不”就是“不”,至死不渝,因为他说了就算,不许抗辩,不必给理由,只要求小孩无条件服从。他们灌输小孩一旦做错了就不能改的观念,自己是记恨的人,所信奉的价值出了差池,心头就感到歉疚不安,唯恐惩罚接踵而至;他们很难与人尽释前嫌,宽恕他人。他们很早就告知弦子不可逾越界限,孩子永远处于稍微松懈就一发不可收拾的恐惧之中。因为自己不曾自由发展,就不愿孩子顺着自由的天性。孩子到了冒险犯难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处处危机,所以很早就塞很多东西给小孩,教小孩追求完美——譬如要孩子分秒不差地守时,强调细节的规范;给什么就吃什么;给多少吃多少,不许有意见,无论如何都要吃完等等。孩子进入反抗时期,他们以为已预见日后的叛变,因此必须及时斩草除根。在这种情况下,小孩不但缺乏自信,也会有自卑感,必须有所表现才能赢得父母关爱。害怕与苛求把小孩造就成失败者、固步自封,这种教育扼杀了孩子向外发展的冲动,绞死了激昂的情绪,其中尤以性冲动最受压抑。一旦孩子无法妥善处理这些冲动而出了错,通常强迫人格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有意要毁坏…切,这将导致小孩不信任自己的身体,变得笨手笨脚:孩子日后应该发展出来的能力,在种子尚未萌芽时就被压扁r。这样的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比较像又修叉剪的树篱,而非自由伸展枝桠的大树,接受的训练远比教育多,与傀儡无异。他们认为处罚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显露出虐待的一面。严厉惩处,强逼孩子服从,处罚时必须让孩子知晓他们的权力所在,经常羞辱小孩。二十世纪初,除了体罚,这类型的父母和老师也喜欢喝令小孩“站到墙角去”,小孩必须苦苦哀求(“我再也不敢了”)等等,这些无不在伤害小孩的自尊心,强求他们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强迫人格者的梦境往往内容贫瘠、单调乏味,一般而言他们较少做梦,换言之,一下子就忘了做过的梦,一如他们不去探索内心深处的声音:梦总是费人疑猜,宁可当成泡沫,毋须严肃看待。技术方面的画面最常出现在梦中,显示身和心都离群索居;梦中他们常受窘,场面尴尬,印证他们的强迫人格与卫生教育之间的关联。梦中被封锁的愤怒以措手不及的方式表现出来(火山爆发、地震、拦河坝溃堤之类),冲动与压抑、犯罪行为等题旨,常在同个梦中交相出现,相互抵消。
强迫人格者喜欢从事与权力有关的工作,例如精确、踏实、细心、负责、掌控全局的业务,要求长久、追根究底和耐心的职业,不倾向主动、弹性及富有创意的工作。他们对专业知识驾轻就熟,非常值得信赖。成就非凡或只是完成任务,端看他们强迫性格的程度,能否自行决定或只愿遵从既定的规章;与即兴式的创作或表演完全绝缘。
他们是有责任感、刻板的公务员,精准的科学家、律师、外科医师、财务人员和银行家、教育家、神职人员、分类学者及各行各业人员。强迫人格的正面与负面的差别非常细微——可以是责任感强、客观的法官,也可以是无情、拘泥于条文、犯罪就是犯罪、不问动机与心理因素——因为这会动摇规范——的法官。因为照本判刑不仅赋予他权力,也让他省却怀疑。可以是慈父般的神职人员,也可以是不假宽待的假道学,拿下地狱来威胁教友,使教友恐惧罪咎,与暴虐行为仅有一线之差。
强迫人格者对历史兴趣浓厚,艺术史、医学史、哲学史等也都对他们有吸引力:因为这些都是过往的事,不会再出差错,可以永远沉浸其中。诸如考古之类的学科他们特别感兴趣:若研究语言,他们会选择做古典语言学家;钻研历史,则为史前史专家。
基于权力观点,政治对强迫人格者最具魅力,可以合法挥霍他的权力欲,但如何逍遥其间,就要看他是否有出众的才能。这种人通常倾向于保守主义,忠于所属的党派和政权,主要是因为凡是老的都已通过淬炼,众所周知。所有前沿性质的、需要实验的他一概挡在门外。
想当然,强迫人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严重——深层的直觉要他守住所拥有的,巴不得时间之河停止流动。因此,先前形成的强迫态度变本加厉:他将不计代价保住权力和地位、即便年事已高,无法尽忠职守,仍不愿让出位子,无怪乎他痛恨新的事物和年轻人。他把一切寄托于成就与希望,但是人老了就要学着淡泊名利、看得开,即使很不情愿变老。他希望自己无人取代,释放若干权力容易让他多疑,诚惶诚恐地审视自己,神经质地注重身体健康。他只知道自己要交出权力,放手既有的成就,往往忽略了年老带来的一些譬如不再被责任义务束缚,可以优哉游哉的好处。死亡对严重的强迫人格者痛苦不堪,妥协与让步都意味着软弱,所以他要与死亡奋战到底。
有的时候,强迫人格者到了老年反而变成一位家长制的巨人,尊贵无比,象征他们所坚持的价值观。但死亡乃大自然之命定,反抗毫无意义。他是最后一桩事实的代言人,大限之期将至,大家都应该对他五体投地。他将适时交待身后事,立好遗嘱;有些人认为立遗嘱的意义是,通过他将死的这件事来行使他的权力。
他永远青涩不成熟,认为生命的意义莫非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有的时候活下去的形式令人不敢恭维;死神迫近引起的恐惧之所以被推开,是因为他无法弃之不顾,所有让他想到消逝和结束的纷纷扰扰,他避之唯恐不及。
我们可以把健康但带一点儿强迫性格的人、强迫人格者以及罹患严重强迫症的人区分为两种:精力充沛又活泼的是其一,从客观、负责、值得信赖,到冷静、理智甚至汲汲于名利者,包括死硬派和牢骚不断的人——位高权重如独裁、专断独行到程度不一的强迫症患者;其二为紧张症,天生虚弱的属这一型:不动声色全力配合的人——胆小鬼——多疑者与犹豫不决者——老学究及爱找茬的人——低声下气和欺善怕恶之流——苦行的疑心病患者。两者之间相似处甚多。
健康但带一点儿强迫性格的人,趋向于稳重、吃苦耐劳、坚毅以及有责任感,他非常上进又勤劳,有计划也有目标;他的目标通常很远大,因此对于要完成的事的兴趣胜过他已拥有的成绩,不太懂得享受当下。如果他能够贯彻主张、精明干练且毅力惊人,又有责任感为辅,他会很成功。稳重、精确、值得信赖、坚定和洁净——涵盖道德礼教——都是他的优点。感情上他很退缩,但就像他一向强调永恒,他不轻易重整布好的棋局。基本上他很严肃,坚持自己的看法,认真负责,务求客观。史奈得(Reinhold schneidel)曾在著作《菲立浦二世》(Philipp,,)中描绘这样一位出众的人物。
这类的人对长久性以及安全感的需求过于强烈,也过于单方面。因此,最好让他们认知,在追求的过程中极易流于僵化。最上策是把习于压抑转化为向外探路,不需要保护自己:接受事物终会消逝的事实。他们应该起而学习,而非坐着盼东盼西,并且让事情自由发展。对整体社会而言,他们恪守传统,赋予传统新的意义,功劳不可谓不大;从某些观点看来,如果他们没有被自己蔓芜的安全需求以及权力欲击倒,反而成功的战胜这些因素的话,可说是杜会的中流砥柱。
综观上述,我们可以把强迫人格的特质加以整理:为了要保护自己,他们慎防跟着大众的意见和做法走,风俗习惯亦同。这中间反映出,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灌输“不许这样”等等观念,但没有人在他们有所怀疑时,提出合理的解释。大人只要求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从来不告知理由,小孩只得照办。今日已然销声匿迹的父权体制,以前却稀松平常,
第4章 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人格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大人的权威不容孩子质疑。天堂第一个神话就与此相呼应,亚当和夏娃没来由地被禁食智慧之果,这恰好激发了人类天生的好奇,两人因此触犯了禁令。
“每一段开始都有一位魔术师…”——赫塞(HHesse)
歇斯底里人格者追求离心力,他们才不把那股聚拢且集中的万有引力放在眼里,只是翘首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新鲜、惊险和刺激,随时臣服干外在的引诱和内心的呼喊。
他们讨厌传统、束缚和既定的规律,害怕自由受到束缚,责任、义务和前后一致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歇斯底里人格”特征
追求改变与自由、好奇心强烈、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热情洋溢、调情高手、花样百出、肯定所有新的事物:夸张、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爱慕虚荣;任性、口不择言、不想后果;及时行乐、不负责任、逃避束缚、自欺欺人、渴望被肯定;排拒最终的、既定的人串物,害怕自由受到约束:爱冲动、无力抗拒诱惑、没有原则、易怒、脆弱、不理性、不合逻辑…
一既定即不定:歇斯底里人格诊断
他翘首以待新鲜感,不断追求刺激、新奇的印象与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与内心的呼唤。
新的东西有魅力,认识新鲜玩意儿是一种刺激,喜欢冒险犯难属于我们天性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追求长久的关系,希望受到保护一样。我们喜欢冒险,远方的国度魅力四射,新奇的印象与经历让我们跳脱熟悉的框架,充实、开启生命新的扉页,变化我们的气质。茫茫人海中寻觅新面孔,驱使我们彻头彻尾认识自己,尽量利用自己的特质,尽可能邂逅各种人,变得成熟又完美。
我们要讨论第四种,也是最后一种恐惧的原型:排拒最终的、既定的人、事、物,害怕自由受到约束。这种恐惧是强迫人格的倒影,强迫人格者对自由、改变以及冒险十分畏缩,这一章要介绍的歇斯底里人格恰恰相反。他们竭尽所能追求改变与自由,肯定所有新的事物,性喜冒险。对他们而言,未来表示大门敞开,大好机会等着他们。相对的,强迫人格认为有功效的束缚、传统以及既定的规律,最不讨他们欢喜。套一句俗语。他们的座右铭是“既定即不定”——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耍他负起责任,没有永久有效的东西。摆脱约束
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应该富有生命力、有声有色——唯有当下与眼前才重要。及时行乐,也许机会永不再来:事情过了就过r,毋须追究;未来一片海阔天空。机会无穷;但不是那种先行计划好的未来——太~成不变了,重要的是对未来态度开放,随时准备摆脱过去。
这样的人不把那股聚拢且集中的万有引力放在眼里,只想依照反其道而行的离心力活在片刻之中,他抛开计划与明确的目标,只是翘首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刺激、新奇的印象与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与内心的呼喊。种种规定与律法都让他觉得透不过气来,自由无比重要,遵守规定会限制他的自由,所以他不把规定放在心上,或是转个弯我行我素。他拼命追求的自由比较像是要摆脱什么,而非自由地去做什么。
一个不打算接受大自然规律、生活规范,也不愿遵守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规则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如同生活在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