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自白-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本自传的写作,大体上用了一年的时间。总的说来,写作还算是顺利的,只是由于疾病的困扰,不仅使得写作进度缓慢,而且也吃了不少的苦头。我患慢性前列腺炎和脑梗塞有许多年,久治不愈,不能久坐,既怕冷又怕热。由于脑梗塞的后遗症,右手写字颤抖,必须着力下笔方可使字形可辨。我每日工作4至5个小时,每小时大约写500字,有时病情加重,不得不完全停下来。但是,我有一种“日近黄昏”的紧迫感,所以笔耕不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总算写出了30万字的手稿,权当我70岁生日的一份礼物。
在病愈以后,于2003年对初稿又进行一次修改,并最后定稿。
从体裁来看,我是按照回忆录的形式来写的,虽然不是包罗无遗,但是我此前所经历的主要事件都涉及到了。为了叙述的方便,在写作上我采取了“条”与“块”相结合的方法,从第一章到第六章,是依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条”;从第七章到第九章,是按问题归类写的,这就是“块”。第十章主要是记述我退休后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时序上看它是“条”,从问题来看它又是“块”,具有综合性质,就把它作为本书的总结吧。
在我70年的生涯中,除了孩提时期以外,有60多年的时间与教育有关。我既没有文化娱乐的爱好,也缺少旅游观光的雅兴,在生活上是一个很古板的人,有人说刘道玉烟酒茶不沾,歌舞不会,既不吃请也不请吃,因此搞腐败都没门。我一生与书打交道,不是读书就是教书和写书,它们占去了我的全部时间。其实,我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教育实践的历史。在书中,记录了我从事教育改革的经历与经验总结,也反映了我的某些教育主张和理论观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本自传也是一部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书。
当这本自传脱稿和准备付梓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夫人高伟和两个儿子的理解与支持,是他们给了我时间、勇气和智慧,使我得以义无反顾地执著地进行教育改革。当我专注工作时,他们承担了全部的家务,牺牲了几乎全部节假日的亲情团聚与娱乐;当我遇到麻烦时,他们为我分忧,承担着精神上的压力;当我病倒以后,他们端水送药,日日夜夜地守护在病榻前。总之,他们为我付出得太多太多了,而我欠他们的也太多太多。因此,我首先要把此书献给他们,以抚平我内心的负疚,并借以表达我的无限感激之情。我还要感谢全国理论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一些朋友们,在我20年的改革的经历中,他们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有益的建议,我始终是铭记在心的。令我特别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在武汉大学改革年代中,与我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教师和同学们,我们共同为武汉大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当我回忆起这一段黄金岁月,我就非常怀念他们,也永远地感谢他们!
长江文艺出版社周百义社长,对本书的出版十分关心,谨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扉页上的近照,是湖北美术出版社彭年生社长不辞劳苦来家中拍摄的,特致衷心的感谢!武汉大学档案馆余学煜先生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历史照片,谨表示感谢!书中还有些照片,由于不知作者姓名,故未能署名,在此谨致歉意和谢意!
最后,我恳请读者诸君,对于书中存在的疏漏和不妥之处,不吝指正。
刘道玉
谨识
2002年2月11日于珞珈山寒宬斋(辛巳除夕)
跋刘道玉生平要事年表
1933年11月24日(农历乙酉十月初七):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市)蔡阳乡北大刘家坡。
1941年—1947年:先后在蔡阳古城私塾和蔡阳铺中心小学读书。
1947年9月—1953年6月:先后在襄阳二中、联中、枣阳中学、襄阳高中读书。
1953年10月—1958年8月: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8年9月—1960年12月:武汉大学化学系助教。
1961年1月1日:与同班同学高伟结婚。
1961年1月—1963年7月:先后在留苏预备部和前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习。
1962年11月3日:长子刘维宁出生。
1963年9月—1966年4月:武汉大学化学系讲师。
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后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校党委副书记。
1968年10月7日:次子刘维东出生。
1973年7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1977年5月—1979年4月: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
1978年3月:被北京市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校长。
1979年11月:率代表团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订第一个交流协议。
1981年11月:率代表团第二次访法,签订第二个交流协议。
1982年8月,1985年5月:先后被评为化学副教授和教授。
1982年9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5月—1993年9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第一、第二届咨询委员会主任。
1983年9月:率代表团访问日本,与京都大学等校签订交流协议。
1984年7月:《新的技术革命与未来》(合著)一书出版。
1984年8月: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中日美第二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
1984年10月16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改革与创造型人才》一文。
1985年1月11、12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刘道玉晶核》。
1985年5月:接受法国驻华使馆拉奥公使授予的密特朗总统荣誉勋章。
1985年7月:作为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中日大学校长第一次会议。
1985年11月:《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
1985年11月: 率团第三次访问法国,签订第三个交流协议。
1986年9月: 参加美国耶鲁大学第20任校长就职典礼和签订交流协议。
1986年12月:在《红旗》12期上发表《搞好教学综合改革》一文。
1987年11月:参加日本创价大学17周年庆祝并发表演说。接受池田大作授予的东洋哲学学术奖章。
1988年5月—1999年2月: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主任。
1988年8月:《教育经济学研究》(合著)出版,获全国教育成果一等奖1988年10月: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9年3月:参加香港章(太炎)黄(侃)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宣读了论文。
1989年5月:主编《中国当代高等学校管理》一书出版。
1989年9月:《知识
智力
创造力—谈创造教育》一书出版。
1989年12月:被英国剑桥名人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聘为名誉顾问。
1990年10月:参加中国化学会,被选为22届理事、永久会员。
1991年1月:参加“863”高技术评审会议并承担一项重点课题任务。
1992年6月:《光明日报》内参发表了“关于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建议。
1993年3月: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颁发的20世纪银质勋章。
1994年3月8日: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成立,任理事长。
1994年7月4日—10日:赴英国参加第16届金属有机化学大会,宣读论文,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4年10月:《传记文学》发表了《生命六十始》一文,美国《华夏文摘》全文转载。
1995年6月6日:参加“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并作了报告。
1995年6月15日:收入有刘道玉专篇的《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一书出版。
1995年12月:《创业与人生设计》一书出版。
1996年7月26日:赴美参加第9届国际合成金属科学与技术大会,宣读了论文。
1996年11月:《爱的学校》一书出版,获武汉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1997年2月2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素质教育与培养创造力》,获一等奖。
1998年1月:主编《新世纪曙光》一书出版。
1998年11月: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录有刘道玉专篇的《流金的岁月》专题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9年7月:《高等教育研究》4期发表了《面向21世纪大学生学习观”一文。
2000年1月6日:《浙江教育报》发表了《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展望》一文。
2000年5月11日:参加“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理念研讨会”上,宣读了“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构建”论文,发表在当年《教育发展研究》 第12期上。
2001年2月:在《天津市教育科学学报》上发表《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一文。
2001年12月: 《金属有机化合物和配合物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机构与性能》一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年3月:收入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世界2000个名人录(第1版)。
2002年9月:主编的《创造教育丛书》(共7本)出版,其中包括刘道玉的创造教育三部曲:《创造教育概论》、《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和《创 业与人生设计》,三本书获得2004年湖北省社科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2003年2月27日:《光明日报》发表《为大学文科改革献计三策》一文。
2003年3月:《高等教育研究》第2期上发表《怎样建成中国一流水平的大学》一文。
2003年11月:《创造教育新论》一书出版。
2003年12月:《教育评论》第6期发表《中国现代为什么不能产生著名教育家》一文。
2004年1月:《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发表《高校学风亟待整肃》一文。
2004年7月:《高教探索》第2期发表《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文。
2004年11月:《学习月刊》第11期发表《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校长》一文。
2005年3月:《高教探索》第2期发表《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一文。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