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53章

正说清朝三百年-第53章

小说: 正说清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伟大胜利,但最后又失败了。武昌起义之时,孙中山与其他领导人在国外、香港和上海,当时正在武汉的革命党人竟然推举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黎元洪为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更严重的是后来让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封建军阀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临时约法》被抛弃,南京临时政府命运被断送。               
革命鼓动家    
  欲起革命,舆论先行。要推翻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清王朝和已经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首先要有规模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日本和上海两地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如同春笋接连出现,一批不顾个人安危,以犀利、激烈的言辞宣传革命,猛烈向清王朝开火,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王朝的宣传家也涌现出来。章炳麟、陈天华、邹容便是这样的人物。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余杭人。自幼熟读经史,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家。他原来是改良派。光绪二十六年他自动与改良派决裂。他写了《客帝匡谬》一问,批评自己拥护清帝的错误。两年后他在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通过纪念明朝灭亡来动员反清。二十九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保皇派的谬论,论证了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最好办法。他指出实现民主共和是必然趋势。他热情地为邹容《革命军》作序,清政府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将章炳麟逮捕。被捕时,章炳麟从容地说:“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在狱中,章炳麟通过新闻媒体继续鼓动人民与清廷作斗争。狱中过了3年,于光绪三十二年出狱,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编辑《民报》,宣传反清。   
  陈天华,字星台,号思黄,湖南兴化人。年少即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31岁还没结婚。有人催促他,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声讨沙俄妄图霸占我东北地区。拒俄运动遭到清政府镇压,陈天华忧愤如焚。便写《猛回头》、《警世钟》来唤醒国人。且看《猛回头》中的一段文字: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压制我,从汉人,拱手降洋。   
  《警世钟》里写道:“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们是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杀!杀我累世的同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   
  他笔下一个个字如粒粒子弹,射向敌人,如一只只劲手挥动,召唤国人挥刀向满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头上砍去,由于陈天华用白话文或浅近文言文来写,他的文字宣传最盛行,有效,传阅长江沿岸各省。   
  光绪三十年(1904)秋,为了发起湖南起义,刘天华回到长沙,计划在十月十日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全省官吏在万寿宫行礼时,预埋炸药把他们全部炸死,同时分别在长沙、岳州、衡州、宝庆、常德五地起事。   
  由于泄密,刘天华重返日本。第二年,刘参加发起同盟会,推为会章起草之人,编辑《民报》。这年十二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清国学生取缔规则》。他担心罢课斗争继续不下去,将会证实日本报刊诬蔑中国学生“乌合之众”的说法,便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十二日投大森海湾自杀,留下《绝命书》一份。   
  陈天华死后,香港在杏花楼开追悼会,临吊千余人,灵柩运回湖南,葬岳麓山。出葬之日,送葬学生出动,队伍长达10余里,哀歌动地,鞭炮震天。正当是夏天,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安蔚丹,又作威丹,四川巴县人。父亲是巨商。   
  邹容聪明,12岁时,四书、五经及《史记》、《汉书》均已朗朗上口。他从事雕刻并成为高手,更通晓经文、《说文》。父亲要他从科举中找出路,他不高兴。父亲发怒,要他跟随成都名儒吕翼文读书。   
  他好菲薄古人,把程朱清儒学说,驳得体无完肤。吕翼文将他开除。光绪二十八年(1902),邹容留学日本。初就神田区同文书院学习日文。第二年春,邹容参加拒俄大会,登台演说。他参加义勇队,以备归国从戎。不久,日本政府按照清公使蔡钧的要求,勒令解散义勇队。正好清政府指派的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出了丑事,邹容乃与好友张继等五人,闯入姚舍,打了他几十个耳光,把他辫子剪下,挂在留学生会馆正梁。闻见者无不称快。姚文甫要警察逮捕行凶者,邹容便与张继回到上海。   
  当时著名革命家兼学者章太炎先生主讲爱国学社,张继引邹容晋见。章一见就觉得邹容是个非凡的人才,称赞他少年英发,并把他称为“小弟”。   
  邹容参加爱国学社不久就觉悟到清政府的不可靠而革命志士觉悟还不甚高,便发愤写出《革命军》一书,此书共七章:一、绪论,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四、革命必剖清人种,五、革命必去奴隶之根性,六、革命独立之大义,七、结论。全书共二万多字。书写好后,给章太炎修改。章太炎说,语虽浅直,但能感动一般世人,不这样不行。于是作序,以广发行。金天翮、蔡寅、陶赓熊等为他提供出版经费。《苏报》发评论颂扬。书一出,举世轰动。   
  后来章太炎被捕,邹容自投捕房,以与章太炎共患难。在公堂上,他与章太炎以“汉种四万万人之代表”身份,义正词严地驳斥清政府的“起诉”,使清政府官员大出其丑。   
  邹容章太炎为邹容所感动,写就《狱中赠邹容》一首: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 
  快剪刀除辫①,干牛肉作糇②。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③,乾坤只两头④。   
  就在差两个多月就可出狱之时,邹容受不了折磨病逝,时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二十九日,年仅20岁。中国教育会为他举行追悼会,革命志士刘三冒毁家杀身危险,将他葬于上海华泾乡。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赠邹容以大将军称号。章太炎为他修治墓道,并作表刻石,称颂他的革命精神。   
  …   
  注释:   
  ①指剪去姚文甫辫子事。   
  ②指生活不讲究。糇,干粮。   
  ③临命,临死;掺手,手拉手。   
  ④指顶天立地。               
大论战    
  正当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积极进行推翻清王朝活动之时,死守改良主义的康有为、梁启超对革命派大力攻击,孙中山组织力量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打退了他们的进攻,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论战在报刊上进行。《新民丛报》是保守派的主要喉舌,《民报》是革命派的主要阵地。论战主要康有为围绕三大问题展开。   
  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反满,要不要推翻清王朝。改良派说,满族已与汉人同化,应该注意政治改革而不该排满。改良派反对排满,实际上是反对推翻清王朝。他们说革命会引起内乱,爱国就不要革命。革命派举出大量事实揭露清王朝进行民族压迫、出卖主权的行为,已经使人对它绝望,已成为全国人民的仇人,爱国必须推翻清王朝。所谓排满,并非把满人斩尽杀绝,只是推翻清王朝。   
  第二个问题是政治改革是实现君主立宪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把《公羊》三世“有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与《礼运》的大同、小康联系起来,抛出“三世说”,说“据乱世”要经过“升平世”,才能到达“太平世”,即从封建专制进入到民主共和国必须通过君主立宪阶段。“苟未至其时,实难躐等。”(按,躐是超过的意思)梁启超说,中国人在封建专制下被愚昧,缺乏民主政治的能力,必须在“开明专制”下培养自治能力才能实行民主共和。他们的意思是现在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孙中山在光绪二十一年(1905)的一篇文章中引当时菲律宾人民和美国黑人争取独立的事实说明民主共和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他大声质问道:“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备之立宪乎?”针对梁启超的言论,革命派指出,国人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揭穿了梁启超的“开明专制”的实质是要使中国人民永远处于奴役的地位。   
  第三个问题是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主张,写进了纲领。梁启超说封建土地国有制是“国本”,而谁改变封建土地制,“平均地权”,就是“皇帝之逆子、中国之罪人……四万万人共诛之可也。”革命派指出,土地是生产要素,本来就不应该私有。要解决社会问题,一定要解决土地问题。“地权失平”就会导致“人权失平”。只有平均地权,才能摆脱地主压迫,促进社会发展。   
  论战持续了两年,最后以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新民丛报》停刊而终止。革命派取得胜利。通过辩论,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准备。               
六次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一文提到革命团体和政党等领导了多次起义。下面着重叙述六次:兴中会组织的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光复会组织的安庆、绍兴两地同时举行的起义,同盟会组织的黄花岗起义,武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前五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并引发了推翻清王朝全国性的辛亥革命。 
广州起义与惠州起义 
  广州起义与惠州起义是两次有关联的武装起义,而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早的反清武装起义。   
  孙中山乘中日甲午战争之机,派会员募捐,用捐款购买枪支弹药并在汕头、香港等地招兵,企图一举夺取广东。半年时间,联络了会党和广州驻军数千人,定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九日起义。但八日即泄密,海关捕获手枪600余枝,70多人被捕,领导人之一陆皓东牺牲,孙中山流亡国外。他继续发展会员,建立分会,并积极筹备惠州起义。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十五日惠州起义在广东惠州三洲田爆发。   
  直接领导这次起义的是郑士良。他们攻打新安县沙湾,首战告捷。然后东进,势如破竹,胜于佛子坳,擒获清管带杜凤梧,夺洋枪700枝。攻永湖,击败清军5000,获洋枪五六百枝。沿路投奔革命队伍55000余人。队伍进军到梅林时,孙中山自香港来电,说外援没有希望。日本帝国主义支持清政府,破坏了孙中山的接济计划。起义队伍弹尽粮绝而溃散,郑士良走避香港,第二年病逝(一说被清奸细毒死)。 
安庆、绍兴起义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光复会成员在安庆和绍兴密谋举行的两次起义。安庆起义是徐锡麟在巡警学堂发动的,杀了安徽巡抚,但最后失败。绍兴起义是秋瑾预定同时在绍兴大通学校举行,然而尚未举行就不幸被捕。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年少即摒弃科举进入学堂,游学德国、日本。比较中外政治,深深感到满清政治的腐败,需要革命。   
  徐回国后捐了个道员,候补安徽。他到安徽后创办了巡警学堂,与革命党人经常通信,从大通等处潜运军火,准备武装起义。   
  偷运军火之事为安徽巡抚恩铭察觉,革命党人之一叶某在上海被捕,供出了徐锡麟并说他是首领。叶某提到徐锡麟时是报他的别名。恩铭要当时已当上警察长的徐锡麟协商侦探。徐怕事情败露,决定先发制人。他打算先杀恩铭,再杀安徽满人官员。事定后直下南京,再徐定大计。   
  徐锡麟与下文提到的秋瑾约定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二十六日同时起义。届时举行毕业典礼,安徽巡抚恩铭出席,伺机之后进攻南京,占领江苏、安徽和浙江。后来改期为六月初十。后来因为浙江会党有败露迹象,引起清廷警觉,于是徐、秋二人再次约定五月二十六日同时起义。   
  五月二十六日这一天上午八点恩铭与藩司冯煦、臬司联裕到会,徐即从靴统内拔出六响快枪两枝,一手一枝,轮流向恩铭射击,恩铭身中7枪,抢救无效死去。徐锡麟宣布起义,带领学生占领军械所。后徐锡麟被捕,视死如归,被剖腹剜心,不屈而死。   
  秋瑾(1877-1907)是清朝末年一位著名女革命家,女中豪杰。她是浙江绍兴人,字睿卿,号旦吾,又号竞雄、鉴湖女侠。   
  秋瑾少时聪颖好学,有才女之称。年18即依父命嫁与湖南人王延钧,生子女二人。她与丈夫志趣不同。光绪三十年(1904)秋与丈夫分家并到东京留学。她在东京与革命党人往来,并与湖南人刘道一、王时泽等结成秘密会,以反清恢复中原为宗旨。她还创办《中国白话报》,鼓吹革命。   
  第二年二月四日回国,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六月重返日本,加入同盟会。十月,日本文部省发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查禁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秋瑾便于十二月回国。   
  秋瑾秋瑾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八月与中国公学教员陈伯平等在虹口祥庆里租房建立机关。因制造炸药不慎,秋瑾伤手,陈伯平伤目。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秋瑾被邀主持浙江绍兴大通学堂校事。学堂是徐锡麟、陶成章创办,是光复会的活动中心。秋瑾利用学堂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她联络金华、处州、绍兴会党,发展会员,组织“光复军”。她与徐锡麟分头组织安徽、浙江两省起义。时间原定五月二十六日,后改六月十日,再改回五月二十六日。   
  徐锡麟的死讯,秋瑾六月初一日才在报上看到。浙江金华、兰溪几处光复军在五月中下旬或起事失败,或因他故遭受破坏,秋瑾为之寝食不安。秋瑾的活动,清政府已闻知。六月四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学生叫她从后门逃走,她却叫学生先走,她独处室内,自闻知徐锡麟死讯后,义不独生。   
  秋瑾被捕后,始终“坚不招供”。她义正词严地回答审问她的人:“革命党之事,不必多问。”最后她挥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她对恶魔般的清王朝的愤慨和对她的革命事业夭折的痛心。她在绝笔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达了她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必胜信念。六月初六日,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3岁。 
黄花岗起义 
  宣统二年(1910)正月同盟会员倪焕典在广州率3000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倪焕典牺牲。一些革命党人灰心丧气,企图通过暗杀来夺取胜利。针对这种情况,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开会,鼓舞斗志,并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大规模起义。为了作好准备,孙中山先生亲自到华侨中募捐,购买武器,黄兴、赵声在香港组织统筹部和800人敢死队,许多队员写了绝命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