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阿弥陀经》,我早年在美国的时候,我们学会里面有位同学问我,他说:净空法师,如果在整个佛教经典里面只准你选一部经,你会选哪一部?我没有考虑,我说我会选《阿弥陀经要解》。他感到非常惊讶,他说为什么?《要解》最契我的机,我也是最欢喜的,如果我没有别的这些缘,我非常乐意一生专讲《要解》、专学《要解》,绝不分心,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有成就。我这一生讲了不少经,那是什么?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缘分,自己没有道场,接受别人邀请,别人提出的经,我们就得要讲、要学;自己有道场,我就不会干这个事情了。自己有个道场那是大福报,这是我常常跟诸位说,我前世没修福,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一门深入容易得三昧,容易开悟,纵然不能大彻大悟,也可以像古人所说的积小悟成大悟,这是肯定的。终极的目标就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到极乐世界去明心见性。所以,终极目标是相同,八万四千法门,净土也不例外,见性成佛,不见性不行。
佛性、法性,昨天跟诸位做了简单的报告,今天我们谈谈三因佛性。佛性是什么?梵语佛陀,中国人把它翻译成「觉」,所以佛是觉的意思。觉,三种智慧圆满了,这三种智慧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我们简单的说,一切智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空,叫真空,也叫第一义谛。真空不空,因为这个空不当作无讲,不能说是无,它是空,它能生有,能生万法,能生虚空法界。为什么说它是空?因为我们六根接触不到,你看不见它,你也没有办法想它,因为它不是物质,你看不见,你听不到;它也不是精神,所以你没有办法想它。虽然不是物质、不是精神,它能生物质、能生精神,精神跟物质都是从它来的。这真性,真空,才是自己本来面目。佛根据这个事实,这不是理论,是事实,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你有自性,你怎么不是佛?个个都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在《华严》上讲得很清楚,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沦落到六道,还免不掉三途苦报,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造成的。而妄想分别执著确实没有,自性清净心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是错误的思想、见解。凡夫迷失自性之后,把它当真的,以为是真有,错在这里。你的自性清净心里原本所有的、具足的,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佛把能生万法归纳起来,三大类,智慧、德能、相好,一切具足,你什么都不欠缺。迷失自性就把这三样东西变质了,智慧变成烦恼、变成习气,德能变成业,相好变成六道、变成三途。如果你一觉悟,一觉悟马上就还原了,这个世界原来是一真。由此可知,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只在迷悟之间,众生觉了就成佛,自性迷了就叫众生。所以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才是真的离苦得乐。
今天我们并没有真的回头,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在经教里面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教我们要用真诚心忏除业障,用回向心(回向心是广大心)包容法界,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古人常常教我们,有句话说量大福大,所以遍法界虚空界谁的福报最大?佛的福报最大。为什么?他量大,他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一个人能跟佛相比。但是你要知道,我们自己是佛,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本来的心量就是包太虚周沙界,现在心量变成很小,一个人都容纳不下,对一个人还要怀疑他,还要防范他,你说可怜不可怜?甚至於更可怜的,对自己都不能包容,所以他自生烦恼,苦不可言。这是迷惑到极处产生这种现象,我们讲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就是这个情形,迷得太重了。如果我们真能把执著放下,不再执著,这个世间执著人可多了,他执著,我不执著。现在这个世间人有个严重错误观念,就是竞争,他争怎么?他争我让,让到底。那让怎么办?给你说愈让福报愈大,愈让智慧增长,一点不吃亏。人家要这个道场,道场让给他,道场布施给他,这修大福报。你这里让了,肯定没有多久又有一个新的道场起来,比这个道场更殊胜、更庄严,为什么?它加利息在里头。这就是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问题你相不相信佛说的话?佛说的这些事情,那是什么?那是性德,佛证得圆满的智慧、大觉,哪里还会有错?
我从二十几岁刚刚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在修学五十七年当中,我处处都是退让。很多跟我时间久的老同修都知道,愈让好像福报愈大,愈让好像前面的路愈宽、愈殊胜,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不错。不可以障道,障道果报都在三途,而且你要是读读戒经你就晓得,在三途的地狱道。所以,世间没有便宜好占,也没有亏真吃了,没有。特别是学佛,学佛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道场你要是舍不得,你还是有执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人家要,欢欢喜喜送给他,他搞六道,你出轮回。六道之外的道场至少是阿罗汉、辟支佛,比我们这个世间庄严多了,没法子好比。所以,舍掉世间的道场,你得到天上道场;舍去天宫道场,你到六道之外的圣人的道场;舍掉罗汉、辟支佛,你得到是菩萨、佛的道场,愈舍愈殊胜。所以,学佛要常常抱这个「舍」的心,放下。我接触佛法,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好的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佛法,老师就是教我看破、放下。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从哪里放?他就给我讲三种布施。我也算是勉勉强强是小悟,小善根成熟,怎么是小善根成熟?他说的我能相信,我能理解,我就照干。在这个之前,我很小气、很执著,名利看得很重,老师这一说我就明白了,把自己这个毛病习气改过来。不是一下改过来的,老师限我的时间是六年,真的我在六年改过来了。改过来之后就有感应了,这个感应,有很多没有发生的事情大概在两、三个月之前就有预感,预料、判断都相当的正确,会要发生什么事情。也就是说你的心慢慢清净了,佛法里讲烦恼轻,智慧长。对於经教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天不学就觉得很不舒服,就觉得很难过,看到经教就很快乐,乐此不疲。这是什么?这是古德讲的法味,你尝到法味了。世间什么最乐?读经最乐,明白经义,依教奉行,比什么都快乐。
所以,知道事实真相,相有体无,体是体性,性是空的,所以相是幻相,相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可以欣赏,不可以占有,占有不到。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看电视一样,你可以欣赏,确实可以在这里面得到很多智慧,你决定不能占有它,刹那不住。不但是外面境界不能占有,身体不能占有,你看弥勒菩萨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一弹指就有三百二十兆的生灭,你怎么能占有?不但身不能占有,连我们的意念都没有,我们起心动念赶不上这个速度,这才叫真正明白了。明白之后,不会对所有一切现相起妄念,会起一个正念,这个正念是什么?叫借假修真。这是假相,我在假相里面学习、锻炼,在假相里见到真性,性相不二,在假相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回归到自性,这真正叫借假修真。成佛、成菩萨是这样成就的。知道一切智,不著相了,真放下;知道道种智,就懂得借假修真;最后成就的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究竟果地,就完全回归到自性。头一个是放下,帮助你放下,一切智是帮助你放下,道种智是帮助你看破,一切种智是圆满成就。老师当年给我讲看破放下,我容易懂,如果讲一切智、道种智那可费事了,我完全不能理解。所以,老师的教学善巧方便,是一桩事情,换个方式来说他就懂了。
说法要契机,所以佛法没有定法,这要懂得。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没有一定的身相,随类化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绝不加自己意思在里头。到底现什么身?那边是怎么样感,这边怎么应。感是有心,是凡夫,有有心、有无心的,但是应决定是无心,有心不能应。无心是真心,真心才能起应的作用;有念是妄心,妄心不行,妄心不能起这个作用。所以我们要学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从哪个地方学起?从不妄语开始,别人打妄语骗我没有关系,我绝不欺骗别人,这都是很好的方法。古大德们用这个方法修行证果的效果卓著,从不妄语开始。在《无量寿经》里面,世尊也是这么教导我们,讲到善护三业,《无量寿经》他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个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修净土法门必须要做到的,为什么?你身心清净,你就取得净土。我们常常听古大德有这么一句话,「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清净心你自然跟极乐世界起感应道交,到寿命终了的时候,极乐世界就现前。为什么?你清净心所感应的,阿弥陀佛现前,所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个信叫真信,比正信还高一级,这叫真修行,夏老居士讲真干,你不放下你就没法子修。
所以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放得干干净净,心里不能有丝毫痕迹。事上拥有没有关系,只要心里没有;事上要没有,心里想怎么样有,那就不行。最重要是心,心里头没有,事是假的,遇到缘他当然能舍,他自然能放下。这些要懂、要清楚,不能误会,不能听说放下,把什么都到处去送人,那你就完全错了,你就没有懂得佛真正的意思。道场要送给谁?送给有道的人,这是主动放下,给他。如果别人要占有你,那是没有办法,我们不跟他抵抗。他占有,他不守佛法,为非作歹,我们是没有能力跟他抗争,没有福报护持这个道场,那就给,我们就退出,另外再找道场修行。所以有常常遇到不可抗争的势力,不要争,像前面有人提出问题,遇到这个事情要不要上法庭?不要上法庭,上法庭是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人家一般社会大众,你看学佛的人他上法庭,他还要争!这个事大,我们要顾虑到佛法的形象。你让了,外面人看得很明白,你看看学佛不错,不跟人争,这是做个很好的示范。佛法,佛法叫无诤道人,有争执不是佛法。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这些,佛法永远没有争论,你看六和敬里面「口和无诤」。
佛法在中国,用世间的术语说,也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丛林制度,这中国特有的,全世界佛教没有,日本、韩国是从中国学去的。在这个之前,这之前是马祖、百丈之前,丛林制度是这两位大德兴起来的。马祖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也就是六祖惠能的徒孙,《坛经》上也有记录。「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是什么?丛林是大学,就是制度化,佛法的传承、教学走向制度化。在这个之前没有制度,没有制度就像我们中国世世代代办私塾,私人教学,释迦牟尼佛开始是私人教学,没有办学校,没制度。到中国来之后,在唐朝这两位祖师看到什么?看到众生根性比不上过去的人。过去人自律很严,所以能成就,他不需要人督促,不需要人管理,自动自发,这样成就的。人不能自动自发,就要靠好的制度,这个好的制度的概念就是依众靠众。跟大众生活在一起,过团体生活,到时候上课你不去也不行,把你规定了。所以这才形成正规的学校,丛林就是佛教大学。它有主席,主席就是方丈,校长,有首座,首座是教授,维那是训导,监院是总务,跟现在大学里面的分工完全相同,只有职称不相同。现在大学里的教务长、教授,这些在丛林里面都称为首座。所谓分座讲经,分座讲经就是我们现在说不同的教室、不同的科目,都由首座和尚来教导。学《华严》的,华严讲堂;学《法华》的,法华讲堂;学《楞严》的,楞严讲堂;学《般若》的,般若讲堂。所以丛林讲得很多,你学哪一门你就进哪个讲堂,也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不能这一堂上这一科,下一堂又上另一科,那是不许可的,也都是跟一个老师学,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它有很多堂口,丛林的堂口现在叫教室,它有很多教学室。现在丛林没有了,教学没有了,有的寺庙还称丛林,那是从前的学校。现在学校停办了,学校校址还在,还有人在里面住,不上课了,里面没有学生,也没有老师。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佛法要再复兴,从前方老师至少给我讲过十几次,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我出家了,他就告诉我,要把佛法兴旺起来还是要恢复中国丛林制度。我们是不是恢复从前老丛林制度?不是的,丛林制度就是办大学,办佛教大学,用现代化学校的规模,丛林的精神。丛林的精神是什么?是把你所学的东西落实,不是只是在书本上的知识,你学了之后,变成你的生活、变成你的工作、变成你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丛林的精神。儒家教学亦复如是,你看「学而时习之」,习就是落实。你能落实在生活里,生活化,把你所学的这些道理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见解,所修学的德目、知识都变成你日常生活,你真得受用,叫「不亦说乎」,我们佛法叫法喜充满。你在这个科目里不能得法喜,你没有学到,法喜肯定超越世间任何的味道。所以古人有句话说,世味,就是世间这些快乐,「世味哪有法味浓」。你尝到法味,世味就丢掉了,不但人间你不要,天上也不要了。像在中国,古来祖师、高僧大德,你请他做国王,他做不做?不但国王他不愿意做,天王让位给他,他也不干。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让位给他,他都不会接受,为什么?法味比他浓,这个生活比那个快乐,你真正尝到法味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做国王?他去教学去了,这不就是给我们表演出来了吗?托钵苦行僧,天天讲经教学,这个快乐国王比不上。王位尚且能舍,何况其余的?他怎么会去争,哪有这种道理?让都来不及,你就想到绝对不会争。还有一种争的意念,是凡夫,没有入门,虽学佛,没有尝到法味。尝到法味,一定要落实,你学到东西你不能够落实,不能落实是你完全没有消化。消化,那个养分才被自己吸收,没有消化你一丝毫都没有吸收,听多了你也能讲,能说、能讲,你得不到受用。这些我们都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在今天确实是存亡兴灭的一个分水岭,再没有人救,佛法会消失了,没有了。怎么救法?要自己真正发心。我在讲席里面讲过很多次,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五比丘创教的,六个人,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五个学生,佛教这么兴旺起来的。现在如果有五、六个人志同道合认真把佛教真做到,我相信五、六个人可以把佛教兴旺起来。别人怎么做法不要去管,我们自己是依教奉行。从哪里做起?这四个根要知道,没有这四个根,纵然你有这个愿,你的愿会落空。《弟子规》是儒的根,《感应篇》是道的根,这两个根代替小乘,《十善业》是佛的根,《沙弥律仪》是出家众的根,在家也可以学,四个根。这四个根真正做到,六和敬就自然现前;没有这四个根,六和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