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311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11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一切苦厄没有了。然后你才真正晓得,只有佛法,只有大乘能解决问题,它是真的解决,它不是假的。你回归到自性,你的生活空间是无限大的,而且你住在任何时空里面,你都是与自性相应的,世界什么样的灾难与你已经毫不相关,得大自在,你才能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他们为什么这样?迷而不觉,起心动念像《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是佛真法」,这一句「双结能所」,这首偈做总结,能所是一不是二。确实有能现、有所现,但是能所是一,为什么?都不离自性,不离三细相。我们再看底下一首偈:
  【如来光普照。灭除众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复非无照。】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后四遣相显理」,就是这首偈往后,就是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这四首偈,说什么?遣相显理。理在哪里?理在事相里面,你著了相,你就见不到理;如果你不著相,理就现前,这个理就是自性。所以什么时候你见性?只要你不著相,那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什么不是自性!虚空也是自性,万法都是自性变的。所以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随拈一法都是金,哪一样不是金!你就晓得,一切法的本体就是自性,本体不是物质、不是精神,它能变现成物质、变现成精神,它自己不是,它能变;所变现的这些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就是自性。你执著分别,你永远见不到;你只要离开分别执著,你就见到了。见到的不圆满,必须要怎么样?必须要把起心动念放下,到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你就完全见到了。
  那时候你所见到的跟惠能大师肯定完全相同,那就是你见到任何一法,你见到什么?你见到它本自清净,你见到它本不生灭,你见到它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源观》里面,你见到了一体,你见到了二用,你见到了三遍,极小的微尘里面,你都见到这现象,这叫见性。我们今天见不到是什么?迷了。迷的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见不到?佛经上的比喻好,它把我们的心比喻作水,水必须在很清净、不混浊,就是干净,平,没有波浪,这个水像一面镜子,照见外面境界。我们起心动念了,微波,起了波浪,起了波浪还能照,不是很清楚,起心动念是微波;有分别,分别是大浪,那就很难见得清楚;执著是波涛,完全不见了。所以阿罗汉他能够把执著放下,让波涛变成大浪,那就是能见少分了。像我们现在在九龙看香港,你看维多利亚港,浪不小,但是香港的倒影还能看得到,你在这边看那边的倒影。如果是湖面,水平如镜,倒影就像镜子一样,就看得很清楚。现在我们看的时候,它都还在动。所以这个比喻比得很好,我们必须要把心定下来,心静下来,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没有分别执著。贪瞋痴慢是染污,执著是造业,那是波涛。所以我们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就见到了,见到事实真相。所以后面是遣相显理,你不要著相,遣是把它遣除,遣除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你不要著相,性就见到了,就见性了。
  它的方法?都是「蹑迹遣滞」,用这个方法。「初偈」,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四首,「双非显中」,这里面讲『是光非有照,亦复非无照』,这是双显。显什么?「照理灭障,菩提涅盘,离有无故」。菩提涅盘,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为什么?你说有,你分别执著了;你说无,你也分别执著了,就这个道理。你只要不起心不动念,有无都不存在,你真的照见了。这个事情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很重要,无论什么事情现在自己面前,六根所接触的都要晓得。这个「光」是什么?光就是智觉,『如来光普照』,你看它不用佛,它用「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自性,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讲佛,从相上讲,有释迦牟尼佛、有药师佛、有毗卢遮那佛,它有分别;从性上讲,性上讲是一个。我们的自性就是如来,自性的光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我们眼看东西,我们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是不是看得很清楚?古大德常常给我们讲,我们第一念就是「如来光普照」,第一念。可是第二念就变了,第二念分别执著就跟著起来,这就坏了,就迷了。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这个人就成佛了。为什么不能保持,还会变?这就是所谓「真如不守自性」,你没有办法把它保持住。你落到分别就落一级,再落到执著就落两级,往后怎么样?愈陷愈深,把你的妄想烦恼习气统统勾出来,那你就苦了。苦从哪里来的?苦没有来处,是你妄念里头生的,告诉你,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那个苦是冤枉受的。所以佛说这些众生叫可怜悯者,为什么?真有苦,你要说他可怜悯者,那你不是就挖苦别人?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法!根本就没有,他以为有在受苦,这才真可怜,可怜可悯,那不是真有,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我们要学,《楞严经》上佛讲得非常好,教我们舍识用根,就这个意思。经上这个意思,古大德很少发现,明朝时候有个交光法师,被他发现了。他很感慨的说,古大德对於《楞严经》的注解,都没有真正懂得佛的真实义。他发现《楞严经》上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跟天台大师所讲的意思不同。天台也有奢摩他、三摩、禅那,所谓三止三观。《楞严》从传到中国来,一般研究《楞严》的都是用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这三个意思。交光大师说不是的,它跟天台不一样,天台三止三观没有离开心意识,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妄想分别。但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奢摩他、三摩、禅那,是不用心意识,心意识就是识,舍识用根。不用心意识用什么?不用心意识就是用如来智慧光来普照,它是这个意思。交光大师好像寿命也不是很长,他得了病,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就跟阿弥陀佛说:《楞严经》传到中国来很久了,注解不是如来真实义,我想重作一本注解来解释《楞严经》,向阿弥陀佛告假,我现在要注经,等我经注完之后,我再请佛来接引我往生。阿弥陀佛点头答应,走了,他的病好了,所以可以请假的,来注经。这段故事是在他序文里面写出来的,我们相信交光法师不会打妄语,肯定是真有其事,所以向阿弥陀佛告假来注经。这就是《楞严经》的新疏,就是从这里分开新旧两派的讲法,旧派是以长水大师为首,依天台大师,就是依《法华经》的止观来讲;交光完全是相反,从心性上来说,说得好。
  舍识用根就跟禅关系非常密切,你看禅家的参究怎么参法?离心意识参。所以佛家叫参究,不叫研究,我们世间研究是什么?研究他用心意识,参究是不用心意识。心意识是什么?心是妄想,意是执著,识是分别,就是说,他用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他还用这个东西。用这个东西不能见性,这个东西是什么?障碍,障碍你明心见性。所以禅宗决定不用这个东西,是离心意识,也就是说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这很难。这三个东西离开,你就晓得他心多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如来光普照。所以你只要有分别执著,就不是如来光普照,是六粗里面智相光普照,就不能『灭除众暗冥』,那做不到。「众暗冥」是什么?暗是黑暗,冥是不明,众暗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这些东西。离心意识,这个才能灭除。
  下面这两句很重要,「是光」就是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光,你不能够起心动念,「我自性清净心里面般若智慧现前了」,你只要有这一念就完了,完全又堕落在六粗里面的智相去了,智相接著相续相可麻烦了。不能有,不能有这个念头,也不能说「亦复非无照」,这不是自性,都不可以有。无论你说是有,或者是没有,都在分别执著里头,那你就全都错了。要晓得自性里头,我们常讲的,它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我们凡夫生活在什么世界?科学家提出相对论,相对论就是对立的,你看,有长就有短,有大就有小,它都是对立的。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所以宇宙是一体。你知道一体,你就跟一切人不对立,跟一切事不对立,跟一切万物不对立了。不对立,你就回归到自性,这个太重要了。多少人修行不能回归到自性,什么原因?对立不肯放下。这就是不知道自性清净圆明体,包括所有的万法,都在这个体里头,十法界依正庄严,哪一法离开它!它这个东西就像大海一样,所谓性海,大乘教里面把法性比作海,森罗万象就像海里面的泡沫一样,海里面的水泡沫很多,浪花很多,没有离开大海,它是一体的。
  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够回归到一体,就好办了,於一切法不再有分别、不再有执著,那变成什么?四德现前。你看三遍后面讲四德,头一个是随缘妙用,你就能够随一切众生的缘。妙是什么?随缘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妙!我们今天随缘,随缘随著变,为什么?随缘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是凡夫,这不是妙用,这是造业。诸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就是说,他永远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这个摆在第一条,有这一条才会有第二条。第二条是什么?第二条就是今天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才真正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众生看。最好的榜样是什么?你随顺性德,你不违背性德,所以说威仪有则,就随顺性德,不违背性德,你说这多有意思。所以说「离有无」,菩提涅盘离有无,有无就是对立,就是相对的,他永远不对立,你要记住这个,所有一切法里头都没有对立的。这是性德,它是一体,一体怎么对立!两个体就对立,一体。知道我们每个人就像大海的一个小水泡,我们都同一个大海,水泡起来的时候,好像这个水泡不是那个水泡,水泡破裂的时候都一样的。没有破裂的时候也知道是一样的,这叫觉悟,这叫明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六卷)  2008/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无上慧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诸佛所得处。无作无分别。粗者无所有,微细亦复然。】
  这首偈里面讲的粗者、细者,粗就是六粗相,细是三细相,前面我们学过了,现在看偈颂就容易得多了。首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的,在这首偈,就是第二首,第二首就是讲「处」就是「菩提涅盘」,《疏》里面。菩提是觉性,涅盘是灭,我们四谛里面讲苦集灭道,这个灭就是涅盘。灭什么?灭妄想、灭烦恼,烦恼、妄想都没有了,就叫涅盘。佛法里面把大般涅盘常常翻成圆觉,圆是圆满,就是涅盘的意思,觉就是菩提的意思,这是自性本有的,说实在话,它就是自性,也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讲的本善,真正讲到圆觉、菩提涅盘那才真的叫本善。在哲学里面,这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从哪里来的?从它变现出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也是它那里变现出来的。这个我们在《妄尽还源观》里面,贤首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比现代的科学家、哲学家讲得还要圆满,讲得还要明白,确实是真实不虚。
  证得菩提涅盘,在佛法里面讲叫究竟佛果,这个人成佛了,这个成佛是究竟圆满的佛果。跟法身菩萨不一样,法身菩萨也可以说是圆觉,但是他习气还在,这个习气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无明断了,无明习气没断。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佛,真佛,不是假佛。所以《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你看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他讲解,他说诸佛就是这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他无明习气没断尽。习气有厚薄不同,习气厚的位次就低,习气薄的位次就高,实际上没有高低,哪来的高低。没有高低里面说出四十一个位次,所以这个很难懂。譬如我们现在在学校念书,小学、中学、大学,它真有等级,真不一样,一年级的学生跟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可是在佛法里面法身菩萨他是一样。你想想看,他执著没有了,分别没有了,於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说他有差别吗?没差别。可是习气,习气真有差别,有厚薄不相同,那个习气不起作用。所以究竟圆满佛果他所得到的一切受用、神通变化,初住菩萨也得到了。初住菩萨才破一品无明,也就是起心动念放下了,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圆满的佛果一不一样?一样的,差别在哪里?究竟佛果没有习气,习气断尽了。
  圆教初住这尊佛,我们禅宗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在这个层次上,他无明习气有,无明习气没断,一品都没断。断一品他叫二住,断二品他叫三住,就往上升。这是很抽象的,有没有真的升?没有。如果真的有升,他就有分别,他就有执著。因为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所以从习气厚薄上来讲,不得已、很勉强的给他分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以我们不可以用分别执著的心看这桩事情,那你就全搞错了。十法界里面是真有,级别不一样是真有差别,一真法界里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怎么能叫一真?所以这个我们不能不把它搞清楚。你说有没有?实在讲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这样的体会,你慢慢就容易明了事实真相。
  这个事实真相明了之后,如果你能养成习惯,对你修行大有帮助。什么帮助?我们在十法界里不是也常常讲有这些层次吗?就像我刚才讲的,小学、中学、大学不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又不一样,这我们讲是真不一样,真不相同!可是在大乘,见性的这些佛菩萨他们来看,完全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分别执著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那就真的不一样了。不是真有,我们是被这些假相迷了,以为是真有。《般若经》里面佛常常讲比喻,用什么?用作梦做比喻,「梦幻泡影」,梦是主要的一个比喻,幻、泡、影是衬托的,这个在文法里面把它衬托成一个句子,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作梦。梦是真的吗?梦里面有亿万富翁,有一个贫贱的要饭的,有没有差距?醒了之后,梦没有差距,平等的,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把梦当作真,所以觉得这里头确实有差别,实际没差别。
  这些事实真相要逐渐去体会,体会到之后要证实,所以佛法讲信解行证。我们在《华严经》里面信解完成了,行是什么?行就是历事炼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学什么?学观、学止,贤首国师给我们讲的五止、六观,就是炼这个。这个学会,就平等了。学会了,原来这是梦境,这个梦境跟诸佛菩萨证得的一真法界也没有差别,真妄不二!为什么真妄不二?因为自性里头没有真也没有妄。这我们从《还源观》里面明显的体会到,自性清净心是常寂光,常寂光里头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物质现象,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没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一真法界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变现出来的,习气断了就没有了,就是常寂光。所以常寂光才是真的,为什么?永恒不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