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318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18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我们实在还是难以体会,咱们就用作梦做比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当你作梦醒来之后,你想一想,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全是你自己意识变的,有没有一个东西是你意识之外跑到你梦里去?没有。就是来托梦的那个人还是自己,他不是自己怎么能跑到你梦中来给你托梦,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佛菩萨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然后你就晓得它的伦理关系。所以证得法身的人,就是明心见性的人,绝对不会把别人看作是外人,他是看什么?一切众生是自己,也就像我们现在觉悟的人怎么样?这是我的鼻子,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耳朵,这都是我的,不是分开的,都不是独立的。我们现在迷了,眼睛是眼睛,眼睛不是鼻子,鼻子不是耳朵,互相就起排斥,互相不合作,这一不合作就麻烦,就苦不堪言。所以极乐世界里面的人都是觉悟的人,你说那个世界多美好,每个人看别人都是自己,真的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没有任何条件。我们这个世界是完全忘掉了,不知道这个伦理关系,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家人。一家人还不切当,是一个自身,叫法身。你看佛经上面常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我们前面都念过,「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是真的。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就是自己。可是我们凡夫看一切诸佛,个个都独立的,与我不相干,他成佛了,我没成佛,为什么?就是落在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里头去了。
  今天这两首偈,清凉大师在《疏》里告诉我们,「释前双非」,解释第四首里面讲的「是光非有照,亦复非无照」,非有非无,给你解释这个意思。前面有「一偈半」,就是前面六句,解释「非照」。非照里头,这六句里的第一句,第一句是总说,『於法无所著』,这句是总说。为什么於法无所著?一切法是自己,你还有什么执著?不但没有执著,分别念头都没有。我们今天就是一切法不是自己,喜欢的,想控制它、想占有它,不喜欢的想远离它,产生这个错误观念。真正明白了一切法是自己自性变的,这个道理,现在我们读这个经,长时间在一起学习的人不难懂,大家都晓得,这一切法怎么来的,现在我们对这个总算是有一点概念。这个概念很浅,不深,为什么?如果概念要很深,你会得很大的受用,很浅,提起来知道,不提起来,忘掉了。忘掉怎么?忘掉就随顺烦恼,随顺烦恼就起七情五欲,烦恼会增长,你就会有不正常的享受。不正常的享受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苦乐忧喜舍,这不正常的享受,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这不正常的享受。如果真的对佛所讲的事实真相有深刻的认知,苦乐忧喜舍没有了,没有了那是什么境界?清净心现前,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叫真乐,那里头没有苦乐忧喜舍。虽然我们认知很浅,但是这一点很浅就非常难得,为什么?我们几十年从来没听说过,别说自己去尝试,听都没听说,更没有法子见到,我们要不是在大乘教里薰修,一生都不知道。
  学佛的人很多,这个诸位知道,真正听经的人就不多;听经的人很多,听《华严》的不多;听《华严经》的也有,能够在《华严经》上听懂这个道理、这个意思的人更少了。从这些地方我们才体会到,世尊常常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真不容易!现在在这个世间,佛门里面学经教的人真不少,发心学经教的,能契入境界的有几个?为什么不能契入境界?就是於法有所著,他就不能契入境界。可是你找一个於一切法,这个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找一个不执著的人,一个也找不到,找到那一个,那个人是佛;不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还是於法有所著,很微细。真正无所著,《华严经》里面讲,法身菩萨,也就是初住以上的。他不在十法界,他在哪里?他在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他不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找不到。我们哪一天,现在在此地听到这个信息,哪一天我们做到於法真的无所著,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脱离十法界,你在一真法界,你在实报庄严土,这一点都不假。
  所以,大乘佛法里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执著,分别是障碍,比这个轻,起心动念比这个更轻,就是烦恼有轻重不一样,断要从最重的断。像穿衣服一样,穿衣服你看,里面衬衫先穿,再穿中褂,外面再穿大衣,可是要脱衣服,一定先脱外面的大衣,再脱里面中褂,最后再脱内衣。外面这一层是最严重的,所以我们先学於一切法不执著。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很难,但是又不能不做,非做不可,总是把执著这个念头、执著的行为淡化。执著的行为尽量减少,念头要淡化,一年比一年少,那就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我们分别执著这个念头,今年跟去年没什么差别,那你就没进步;或者说我今年比去年还要严重,那你已经退步,那就不是进步。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这叫有进步。说分别执著,这《华严经》上说的,确实比较好懂;一般大乘经里面,它不讲分别、执著,它讲见思烦恼、讲尘沙烦恼,比较难懂,见思烦恼就是执著。为什么称见思?见是见解,错误的见解,就是你全看错了;思是思想,你想错了。贪瞋痴慢疑是错误的思想,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是错误的见解,自性里头也没有。但是我们现在都有,不但有,而且很严重。头一关就是身见,执著身是我,所有一切罪业都是从这里生的。要知道,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面的我是什么?灵性,灵性是自己。灵性迷了叫灵魂,迷了才叫灵魂。灵魂虽然在六道投胎,他出不了六道轮回,他要是觉悟他就超越了。觉悟了是什么?阿罗汉觉悟了,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以上称灵性,不叫灵魂。
  所以第一句总说,这一句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记住,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它不是真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帮助我们於一切法无所著,他老人家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经》,《般若经》讲什么?《般若经》讲一切法空。二十二年讲的,我们用一句话来说,他二十二年说了什么?无非是跟我们讲这事实真相,「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讲这么一句话,二十二年。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这是佛说法的中心,用的时间最长。《华严经》只有十四天,这是他成佛了,见性了,性是什么样子,把自性的体、相、作用给我们做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对人说的,他做报告的对象不是人,是法身大士。他在定中讲的,我们没有觉察到,我们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半个多月他坐在那里不动,他入定了,在定中讲的。所以小乘不承认,小乘是从他出定之后,在鹿野苑跟五比丘说法,他承认那个,他说那是释迦牟尼佛开始讲经。
  大乘的《华严经》是定中说的,这给我们做报告。这个报告说完之后他出定,出定之后,看看这些众生的根性,佛要是把他自己所看到的真相说出来,没人能懂,没人会相信。那怎么办?这就要随缘妙用,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办班教学。办小班,讲最浅的,大家能听得懂的,就是办小学。他所证得的,证得的是研究所的境界。现在这个学生他不是这个程度,从小学办起,再办中学,再办大学,再办研究所,到最后把他自己境界说出来。说出来是什么经?《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就是《华严经》。所以在中国佛教,隋唐时代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在一起开会,研究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法,哪一部经是最殊胜的,能够代表世尊一生圆满的教化。大家公推的,讲的有三乘,佛法叫三乘,三乘之外有一乘,《法华经》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讲得太清楚了。就是说佛一生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这是方便说,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研究所。但是没有三乘你达不到一乘,最后跟你讲,只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佛方便讲的。《法华》是一乘经,《华严》是一乘经。中国这些古大德承认一乘经就这两部,除这两部之外,还有一部《梵网经》,但这部经没传到中国来,到中国来的只有当中的一品,就是「菩萨戒品」,我们现在受梵网菩萨戒,只有这一品,两卷,听说这部经大概有几十卷,分量很大,只有两卷。其余这在判教的时候,有大乘、有小乘,或者判作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这就是三乘。
  所以我们知道,佛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不能见性,最严重的是执著。无所著就好了,也就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他把神秀大师的偈子改了。五祖要传法,让大家每个人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写一首偈子来给他看,没有人敢写。神秀自己也知道,神秀跟五祖多年,是五祖门下的高足,时常代五祖教学,等於说是五祖的助教,一般人说传法肯定是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他作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看,他是不是於法有所著?这四句都是有所著。这四句偈有人在念,惠能大师听到,他心里有数,这个没见性,但是他也很赞叹,不容易了,著相修行,不容易了。著相修行是福报,果报总在人天,出不了六道,是善人、是好人,难得。所以他把那个偈子改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他这首偈,於法无所著,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五祖的考试,在考试的里面,这一句就是标准,哪个该选中?於法无所著的,他是真无所著。所以五祖半夜三更召见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再看看《金刚经》的本子,大概三分之一。他跟他讲这个东西,我相信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讲到这个地方,他就把他的心得提出报告,就说了五句话。五祖说行了,不再讲了,衣钵就给他。他真的放下了。
  底下就是讲『无念亦无染,无住无处所,不坏於法性』,我们拿《坛经》来看,那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有没有念?没有念,这个「无念」是什么?无一切邪念。什么是邪念?执著是邪念,分别是邪念,妄想是邪念。妄想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起心动念。所以禅宗里头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乖是什么?乖是违背,动念就违背自性,因为自性它不动的,六祖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你怎么会动念?不动念的状况之下你还能开口吗?你有什么好说的?你说就错了,你动念也错了。那好,我们现在不说、不动念,是不是都对?你还是错。错在哪里?真的做到不言语、不动念了,诸位读了佛教经典都知道,咱们六道里头,四禅天里面有一个无想天,很高,在第四禅。四禅有九天,有九种天,同在这一个层次里面的九种天,里面有一种叫无想天,那就是你念头不起了,你不起念头,你也不说话了,跑到那里去了,还是错了。错在哪里?他著了无想,他著了一切都无。凡夫一切著有,有错了,无也错了,亦有亦无也错了,非有非无都错了。这个事情好难办,到底怎样才不错?所以无想定里面,他住在无明里头,他有禅定的功夫,很深的禅定,他不觉,他迷惑。所以往往到这个地方,寿命到了他就往下堕落。说寿命到是什么?定功失掉,这个定功时间是有一定的,到时候定失掉他就堕落。
  底下教给我们说「无念亦无染」,无一切邪念,他有正念。什么叫正念?无邪念的念叫正念。无邪念还有念吗?你们说有没有?不能说有,不能说无,因为你说有无,你又错了,你没有办法体会了。我们现在看到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明白了,你说水有没有念头?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可是外面有感它能感应,那个感应就得正念。为什么它有正念?弥勒菩萨讲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识」,那个识是正念,这个正念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生不灭的。所以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它起作用是正念,为什么?它从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外面境界它感受,它有反应。所以山河大地,我们今天所有一切不善,它感应,反映出来是负面的,就跟水实验一样。所以我们今天居住的环境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这道理总搞清楚了。极乐世界为什么环境那么好?那个地方所有的居民都是正念、都是善念,境随心转,境不是真的,是随著众生念头在变。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懂得养生之术。正念那是什么身?叫金刚不坏身,你本来是这样的。现在为什么身体变成这个样子?你的杂念太多,妄念太多,你身上所有这些物质现象都变得不正常,不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细心看看江本的那个实验。他自己虽然不明白,但是我们看得很明白。
  江本很羡慕我,我年岁比他大,我至少大概大他十岁。他很羡慕,他说:法师你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好?我说:我就是用你的方法。他说:我什么方法?你水实验那个方法。他说:实验什么?爱、感恩,我说我用上,你没用上。好像他有点明白了。真是这样的。你念念都是爱,我们从这个经上诸位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你怎么会不爱?你爱什么?所以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这是真的,这本来就是你自己。你对这个爱,对那个讨厌,错了,没有讨厌的。那个人做的事情不如法,做的坏事,是什么?他迷了,迷得太重,好像人做错事、说疯话,喝酒喝醉了,他是醉言醉语,不要去怪他,他醒过来就正常,就这回事情。六道里面众生造作一些恶事,他本性本善,习性搞坏了。怎么帮助他?诸佛菩萨办班教学,慢慢的引导他回头,这真爱他。所以诸位要是真的搞清楚了,真爱只有在佛菩萨里头有,除佛菩萨之外那个爱,他喜欢你就爱你,不喜欢你就不爱你,那是假的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恒不变,那是真的。所以佛法里面确实它是跟你讲真的。
  「无念亦无染」,无念里头有正念,无染那是真的,所有一切染污他都没有,自性里头没有染污,所以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就是没有染污。无念就是离四句、绝百非。这是什么?自性般若现前,自性里面的德相现前,万德万能,无量的相好它自然现前。我们今天世间人,他别的不重视,他最重视的是怎样叫自己长生不老,连秦始皇都不例外,都想求个长生不老。能不能做得到?能,不是不能。释迦牟尼佛还有两个学生,现在还在世间,照我们中国算,至少他有二千五百多岁,中国人讲是三千岁,还在。可不可能?可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理上讲得通,可能!一个是迦叶尊者,一个是宾头卢尊者,这两个人是释迦牟尼佛指定的,别人可以灭度,你们两个人不可以,留在世间。迦叶尊者留在世间的任务是传法的,将来弥勒菩萨出世,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把释迦牟尼佛衣钵传给他,他传法的。宾头卢尊者是给人间种福田的,他那个身体千变万化,没人认识他,是来接受世间人的供养。你供养真正的阿罗汉,这福报很大,真人不露相,你不知道他,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缘能够遇到,你对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