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38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8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大家听。佛法里面有经书,是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学生们把世尊在世所教的,怕失传,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世,这才称之为经典,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经书。要不要记忆?不需要,佛要的是你开悟,不是要记忆。你记是别人的东西,释迦牟尼佛讲的,我们把它记住,也能讲得跟他一样,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这不是佛的意思。佛教你悟,你要是悟入,你跟他同样的境界,你说出来跟他一样的,但是是从你自性里流露出来的,不是他的,这才是佛的好学生。所以是要你开悟,不是要你记得多。记得多说实在话,这种学问在中国古圣先贤也不赞成,孔子在《论语》里面就讲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是智者大师把这个级别降了一等,他老人家说得很好,记问之学可以为人师。你记得没有错,是古圣先贤说的,你能够教人,但是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没有悟入这个境界,国之师也,你是个好老师。如果你要是悟入,就不是国师,国之宝也,国宝级的。智者大师这个标准也很好,也很难得!
  毕竟世尊那个标准是太高,我们就能想到,当年在世跟他的这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不是简单人物,个个都开悟的,悟的有浅深不一样,最低限度都是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此地讲的想受放下,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这个放下了。他们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确实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这就他比我们高明的所在。我们见到他住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和光同尘,他自己真正住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佛经典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世尊是成佛了,他自己也承认):佛住实报庄严土,你怎么会住在这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他盘腿坐在那里,他把腿放下,把一只脚按在地上,叫那个问的人,「你看看,我是不是在实报庄严土?」他一看,佛真的是在实报庄严土,地是琉璃地,佛坐的座位不是草铺的,七宝庄严。这是佛显神通,让他看看佛住的地方,你们看不见。他腿收回来再盘坐的时候,就恢复原状,大家就看不见。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是个苦行僧,实际上他真的是像毗卢遮那、像阿弥陀佛一样,无比的庄严。这个事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家所讲的,空间维次不相同,佛偶尔示现一下叫你看看,那个空间维次的庄严,让你断疑生信。
  放下,是修行证果的秘诀,从理上讲一念之间,只要你肯放下,凡夫就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就是因为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障碍,所以你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自己不知道;佛菩萨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这里讲的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萨不知道。《华严经》上的菩萨都是初住以上的,他们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以他们知道。立刻放下,立刻就转凡成圣,第一个为我们做出这个样子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他三十岁。他也到处参学,这是什么?这是示现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求知的欲望,都想学!他就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十九岁开始出去参学。那个时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学术,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世界的最高峰。印度人做功夫他有他的特色,那就是禅定,宗教里面重视禅定,学术界也重视禅定。其实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当中,也重视禅定,可是从中国有史以来,对禅定的功夫没有印度人那么深,因为中国的禅定还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印度的四禅八定他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全部突破,所以他对六道的情形就了如指掌,他太熟悉、太清楚了。六道轮回不是假的,为什么?哪个人修成四禅八定他都知道,你去问问那些人,他们讲的都是一样的,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当然也得到这个境界。
  而印度的学术跟宗教,都以为这已经到究竟圆满,已经成就一切智,已经证得大般涅盘,大般涅盘是不生不灭。他们能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那是四空天,把四空天就误认为是大般涅盘的境界,功夫就到此为止。可是释迦牟尼为我们示现的,就是并不以此为然,像我们求学,我们也会能想得到,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境界?这些问题没人想过,人家也不想,如果想这个问题,那就是四禅八定不是最高境界。而这个问题,在当时印度宗教界跟学术界都没有法子解答。所以释迦牟尼把十二年所学的放弃、放下,在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在大树下面入定,以后在这里开悟,这个树就叫菩提树。悟了之后,这个事情就明白,六道怎么回事他清楚,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的世界太大了,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给我做的示现,在一念之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从这个时候,这时候他三十岁,开悟之后他就从事於教学,讲经、说法、教学,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过世,他是七十九岁过世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做出来给我们看。
  非常的难得,在中国,诸佛如来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示现,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做给我们看。释迦牟尼是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喜欢求学;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我们从传记里面看,他一生没学过,没有亲近过善知识,一生就一个人五祖忍和尚,跟五祖只见过几次面。从《坛经》里面所看的,跟五祖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人家介绍他,到黄梅去礼拜五祖,第一次见面。见面之后,五祖就分配他一个工作,到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做义工就做了八个月。他没有到过禅堂,也没有到过讲堂,对五祖教他的,就去舂米破柴他做得很认真,做了八个月。第二次跟五祖见面,是五祖到碓房里面去视察,各处去走走看看。那就为神秀这首偈子,他把神秀偈子改了,引起寺庙里面的人对他的重视。他到碓房里去看看他,说了几句话,别人也听不懂,问他:「你舂米,米熟了没有?」他答覆:「米早就熟了,就是还欠筛,还没有筛。」实际上他话里面的含义,五祖问他意思就是你有没有彻悟、明心见性。他答覆早就明心见性,没有人印证,还欠筛就是没有人印证,求老和尚印证。老和尚在他那个碓上,拿他的拐杖敲了三下就走了,别人完全不知道,他心里明白,叫他三更到方丈室里去找他。你看碓房见面是第二次,晚上三更到方丈室里面去请教是第三次。到方丈室真的房门都没有关,一推就进去。五祖跟他讲《金刚经》,我们知道讲《金刚经》大意,顶多两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把他悟入的境界说出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五句话一说,五祖给他印证,行了,下面不要讲,衣钵就传给他,叫他赶快走。他就问:我到哪里去?你从南方来还回到南方去。五祖给他送行,还划船过渡送他走了,五祖回来了。跟五祖见过三次面,这就他的学历,就这么样简单,可是一悟,真的悟了。
  逃难当中在曹侯村遇到一个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也很用功,一生受持《大涅盘经》。中国古时候的教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就是受持《大涅盘经》,所以这个经念得很熟。惠能不认识字,听她念经,听完之后讲给她听,无尽藏比丘尼非常惊讶,就拿著经向他请教。他告诉她:「我不认识字,你不必拿经给我。」她说:「你不认识字,为什么能把经的意思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所以,六祖一生教学,有四十三个学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四十三个。无尽藏比丘尼是第二个,那个时候他二十三岁,以后就隐藏在猎人队里。这里面还度了一个,第一个惠明,追赶他要夺衣钵,不服。惠明没出家之前是四品将军,他追到,追到之后,惠能也知道他来夺衣钵的,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藏起来。惠明去拿衣钵拿不动,这个时候心里忏悔,真的忏悔,就求他出来,「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法来的」,请他出来给他说法。他说法确实惠明就开悟,这度了两个。惠明给他掩护,回去告诉大众找不到,这条路上没有,不知道他走到哪去,让他安全离开。十五年之后这才出来。
  所以佛法的教学重视开悟,不重视你记得多少,这是对上上根人的,这叫利根上上乘人。其他的呢?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从求学那里来,还要从记问,可是你要晓得,记问不是目的是手段,这要懂。为什么叫你天天读经,天天去背诵经典?就这一本经,不需要很多。这个用意你一定要懂,不是叫你背得很熟,记得很熟,讲得天花乱坠没用处,那是世间教学方法。佛法用这个做手段,修什么?修定。因为人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用什么方法把你的分别执著打断?用读经是个方法,专心读经妄想就打掉,主要目的在此地。念得很熟能够背诵,常常背诵经典就不打妄想,有妄想起来马上就背书。我们念佛或者念咒都是这个目的,所以要懂这个意思,是把你妄想打掉,就是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这很巧妙的方法。所以佛门里面读经背诵,我过去也讲得很多,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它是修行。依照这个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一部经读得很熟,这叫持戒,这是方法,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就是说你念的时候,妄念、分别、执著暂时就打掉,它又会起来,会起来你就再念,不起来的时候可以不念,你心地清净。有念头赶快念佛,或者是念咒,或者是读经,把你的妄想念头打掉,恢复到心地的清净平等,目的在此地。
  到什么时候清净心生智慧,就成功,你就开悟!所以它不是真的叫你背书,不是真的叫你记那么多,叫你学著讲,不是的,完全要让你自己悟入。你真的悟入之后,你的智慧德能跟过去现在一切诸佛无二无别。所以一切经教你只一接触就懂,不要去想它,接触就明了,经文一看就明了,念经一听就明了。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会听,他一听就明了,这是真正开悟,一悟一切悟。所以佛家讲「一经通一切经通」,要不要学很多经典?不需要。八万四千法门,你只要老老实实学一门,一门通全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华严》是一部大经,《般若心经》是一部小经,二百六十个字,《般若心经》要是通了,《华严》也通了,什么都通,你没有障碍,问题就是你要真正悟入才行,不悟不行。所以世尊一生讲的经教太多,四十九年说了多少!讲堂面对著大众,这是世尊当年在世的常课,每天上午、下午都上课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佛陀也接受别人的提问,无论什么问题,你向他请教他都给你解释,这些也都记载下来,记载得很多。小乘经里面特别多,像一部经二、三百字的不少!二、三百字它就一部经,他就答一个问题、答两个问题。
  我初学经的时候,学了一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四桩事情,分量都很少,那是解答问题。至於有系统的来介绍,像《华严经》,这是介绍诸法实相的,介绍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五句话,详细说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里面讲到智慧、德相,讲到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宇宙的来源、宇宙的现象、生命的来源、生命的现象,讲这些东西,这就是今天所谓的科学、哲学,都讲到究竟圆满。这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具有的智慧、德能,没有一样你不知道的,这是人的本能。现代科学家又发现,跟佛经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不是佛境界,为什么?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他发现有这回事情,但是他不得受用。悟入这个境界得受用,真的透彻,真的是智慧明了!佛法教学没有别的,让我们回归自性,把智慧明了找回来,这是真的。为什么智慧明了失掉?佛说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怎么迷失的?因为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迷了。我们现在晓得,迷了还是起作用,起什么作用?起十法界六道三途,起这个作用。悟了之后,起的作用是一真法界的作用,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的作用,这不一样。所以凡圣没有差别,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要觉悟就必须把妄想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为什么?起心动念太微细,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现在科学讲波动,科学家也知道物质现象是假的,为什么会你感觉得有物质存在?波动,波动里面产生的,这跟佛法讲的很接近。这个波是什么波?就是念头。一念不觉,那个一念的波动非常微细,但这个波动就产生物质现象、产生精神现象,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是同时生起的。《华严经》里面说了很多次,《般若经》上说「诸法实相」,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执著不能有,可是我们的习气太重,知道要放下,可是常常发作,这是什么?习气太重,遇到缘就起现行,这是佛家的术语。怎么样才能把它控制住?要时时提高警觉。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确实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第一,它太方便!我们的习气遇到缘起现行,如果这个时候有警觉心,一句阿弥陀佛出来,把这个习气起现行就控制住,就压下去,这叫功夫,这叫得力,功夫得力了。
  喜怒哀乐,自性里头统统没有,都叫做烦恼,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起来,马上伏住,用持咒可以伏住,用念佛可以伏住,用读经可以伏住,这些都是方法。你只要好好抓住一个,掌握住一个,用这个来控制你的念头。念头多,就是你烦恼习气重,不是别的,你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要把它控制住。真正控制住,在念佛的法门里面叫功夫成片,不是烦恼断,烦恼没断,你的功夫成熟,它起作用,它能把这个念头控制叫它不起作用,人到这个境界,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随时可以去,我们叫生死自在。念头起伏你控制不住,你的生死决定在念头,它在控制。你把它控制住,生死就是你的意愿,你自己能控制,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在这个世间想多住几年没关系,你得自在。真正有这个功夫的人,他愿不愿意早一天去?他愿意立刻就去。为什么他不去?这个世间还有跟他有缘分的人,也就是说我可以多带几个人到极乐世界,多帮助别人,於自己没有妨碍,这是他的慈悲心,多住几年。没有这个功夫?这个境界现前,往往立刻就走,这正确的,不耽误。所以自行真的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不二。
  舍离,这就是放下,比什么都重要,从哪里放起?老师教导过我,章嘉大师教我,从身外之物放起,容易!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你看从身外之物。我们这个身体生活在世间,每天不能离开的饮食、衣服、卧具,这是你生活必需品,他能够减少到最低程度。佛当年居住的北印度,距离赤道不太远,热带,所以衣著就很简单,三衣一钵。吃饭出去托钵,晚上休息在树底下,「树下一宿,日中一食」。那我们学放下从这开始,对於在物质生活上没有留恋、没有积蓄。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立像现在人所说的道场,没有寺庙、没有居住的房舍。盖个房子挺麻烦的,找棵树下不就好了吗?过这种生活,一直到老死还是过这个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