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4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法天天听,薰修,真正功夫,功夫要在生活。真正的功夫这是四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这是我们真正的基础、扎实的功夫。每天用大乘薰习,这进步很快,一定要学佛菩萨。
  后面还有四句偈,「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我们要发这个愿,永远没有间断,利乐一切有情众生,利乐山河大地、树木花草,这是庄严国土。用什么?真诚的爱心。末后三个字「供养佛」,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我们尽心尽力供养的对象。对每个人都要尊重,对每个人都要礼敬,对每桩事都要重视,自己学谦虚、学谦卑,这是性德。自己谦虚、谦卑你才能感动人,这个感动人就是利益众生,就是度化人,就是帮助人,这比什么都重要。后面还有两句,「深心信解常清净」,下头有一句说「於法及僧亦如是」,我把法跟僧改掉,我改了两个字,在中国这个环境,「於儒及道亦如是」。我们的心量拓开,我们对佛是这样的,我们对儒也是这样的,我们对道也是这样的,再扩大对所有宗教、所有族群统统是这样的。贤首菩萨教的,入十住必须具足的基础,你看这个意思多好!
  现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接受玉皇大帝的礼请,『入妙胜殿』,这个妙胜殿要晓得,当然天宫比人间福报大多了。在过去帝王时代,确实在全世界皇宫,我们参观了欧洲,美国不必说,历史才两百年不值得一看,欧洲值得一看,但是跟中国皇宫一比那差很远,那真的是伟大。天上的皇宫比北京的皇宫超出千倍万倍都不止,所以称为胜妙。胜妙还有更殊胜的,「妙胜」,那是什么?佛今天在那个地方教学,要在这个地方上课,我们听了前面所说的诸位就明了了,佛到那个地方坐在那个宫殿,那个宫殿里面全都变成佛境界。帝释天,在娑婆世界有多少个帝释天?这个我们知道,娑婆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有一千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有一千个单位世界,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娑婆世界有多少个帝释天王?十亿个。其他帝释天王的宫殿,要跟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教学的时候,那就不能比了,佛的威神自自然然把他的宫殿感应到无比殊胜庄严。一切法从心想生,佛心里没有想,佛心是最极清净,所以它这上加个妙,清净庄严。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疏》里头说,「谓根缘契合」,根是根性,我们刚才讲了,一切众生都有这个善根;难得的是缘,缘成熟了,所以契合感应到佛现前。「成益不虚」,成就闻法的利益、开解的利益,还有更高的,契入的利益。这就是根性分三等,上根听佛说法就证果,他契入了;中根闻法,他懂了、明白了,他开解了;下根闻法,他种了善根,虽然不能完全透彻了解,他种了善根。成益不虚,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十方如是」,不仅这一方,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现前,这个境界也非常不可思议,不好懂。近代的科学家我们也不能不佩服,科学家发现了一桩事情,叫「全息照片」。用摄相机摄相,他是用两个三维激光摄相机照这个画面。譬如照一张人像,这张人像照出来之后,照片洗出来之后,你看不到人,看到里面是一条一条的。要怎么看?要用一道激光去照,照这个照片,人像现前,没有这个设备你看不到。奇妙的是什么?你把这个照片撕成两半,你再照激光,每一半是完整的照片,并没有撕掉。你再撕成四半,四个完整的,你把它撕成一百片,每一片都是完整的,这是最近科学发现的。佛法这里说「十方如是」,有点像这个相。他要用激光去照,这就是缘,没有这个缘你看不见,你看到是普通的一张纸;在激光下照的时候,它里头有完整的照片。所以科学家说,宇宙是一种高维次的投影,他说宇宙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高维次的投影产生的幻觉,我们用这句话来思惟经典里面讲的十方如是。『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就跟他所说的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哪个地方有缘,他哪里就现前,他真看到,而且自己真参与。有没有来去?没有。有没有先后?没有。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个故事,天台智者大师,这我们在大师传记里面看到的,当然这不是妄语。法师讲《法华经》,讲到「药王品」,他老人家入定了,当然入定的时间不很久。当他出定的时候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那一会没散,他刚才见到了,他还去参加,去听了一段,现在回来了。这不就是「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在,不是不在。问题是什么?你有没有缘!缘每个人都有,这个我们相信,你的缘有没有成熟?什么叫成熟?那些障碍你的缘还在不在?如果障碍你的缘不存在,你缘就成熟了。我们今天是处处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烦恼习气,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人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拿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想见哪个就见哪个,一切法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其实听来听去,法法皆如,法法皆是,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这妙不可言。虽然参访十方诸佛如来,供佛闻法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是真正的大乘。
  清凉大师说得好,「通上六段」,从第一段到第六段,「入殿事讫」,世尊从菩提树下,不离菩提树上升忉利天,在忉利天妙胜宝殿,到达妙胜宝殿,这段事交代了。他说「下四段文」,从第七到第十,后面四段,「殿中之事」,妙胜宝殿里面有些什么事?我们来看看。我们看「第七」,第七段,「乐音止息」。由此可知,欢迎佛有音乐。
  【尔时帝释以佛神力。诸宫殿中所有乐音自然止息。】
  这个经文不长,清凉大师注解不多,意味很深,注疏里面说,「谓摄散归静,得定益故」,这句重要。我看到这一句,就想到从前章嘉大师教我,我一生就遇到这么一个老师,其他的老师教我的方法跟现在人没有什么两样,唯独章嘉大师。他欢迎你来,他不跟你说话,他跟你对坐,就像禅堂一样。什么时候他开口跟你说话?大概你整个精神、情绪定下来,才跟你说话。你在心情没有完全定下来,他帮助你,也都是加持你,你看他在定中,他不是闭著眼睛,他看你,我也看他。我们看个五分钟到十分钟是正常的事情,最长是头一天见面,我们静坐了半个多小时,「得定益」。不定,什么都得不到,心浮气躁哪能学东西?所以佛进入大殿,大殿上所有的乐音自然止息,真的是大德一人,能化一切,今天这个大德是释迦牟尼佛。
  戒、定、慧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个要知道。我们今天是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后,把自性的般若智慧转变成无明;把自性里面的美德「戒德」变成烦恼,贪瞋痴慢都属於这一类的,迷了之后变质了;把定变成散乱,妄念纷飞。现在如何能够回头?怎么回头法?再把性德找回来。佛教给我们修学,戒学、定学、慧学,其实慧不要修的,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开慧。如果有意去求智慧求不到,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自然显示出来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我们所学的只能学常识,所谓知识,你能学到知识、学到常识,学不到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也就是说知识是从意识心里面流出来的,智慧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它不一样。
  因此,我们的学习,特别是菩萨在偈颂里面教导我们,总要记住「常欲利乐诸众生」,要记住这个话,常常想到要利益要叫众生离苦得乐。我们看看现在的众生,毛病习气这么多,怎么去帮助他?做好样子给他看。现在的众生确实是多数不诚实、虚伪,我们怎样帮助他?我们用真诚心待他。他以虚伪的心对我,我用真诚心待他,久而久之慢慢就感动他,他觉悟,他回头了,这就对了。你去劝他、教他,他不会接受,他骗我,我不骗他,这就是教化他。我在经上、在老师那里学到这些道理,很难得我还有个菩萨做了个示现给我看。早年,台湾松山寺的道安法师,我亲近他有一段时间。这个人是好人,财看得很淡,但是老和尚好名,所以有信徒骗他,开个公司请老和尚去当董事长,向老和尚要钱,他给钱,其实是骗他。以后老和尚知道了,但是骗他的这个人不知道,这个居士我都认识,也很熟。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老和尚告诉我,他说有个某某居士刚才在我这个地方,好像才出门,你有没有看到他?我说看到,在门口,我进来他出去,给我打招呼了。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我说你有没有给他?给他了。这个不容易,骗他的人不知道,到老和尚往生之后他才晓得,原来每一次欺骗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而且都给他,惭愧心生。老和尚用这个方法度他,回头是岸。像这些方法在佛法称为妙法,并不责备他,并不喝斥他,用个爱心摄受他,这是菩萨事业,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
  所以,儒、佛的教学在基本上理念是相同的,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首先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他所以变成不善,那什么原因?他是被社会不良的风气迷惑了,那不是他的本性,所以要原谅他。在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它讲得更清楚了。他现在变成很恶的人,什么坏事都干,看他造地狱业要堕三途。菩萨看到,用怜悯心看他,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回头,能教的教,能劝的劝;迷得太重了,不能教、不能劝,示现给他看,做出好样子给他看。我们持戒就是最好的样子,我们学《弟子规》就是最好的样子。你看现在小孩不知道孝顺父母,我们做出孝亲样子给他看;不知道尊重老师,我们做出尊师重道的样子给他看。做出来给他看,身教,身教比言教感化的力量还要强。
  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别人,他再不好,细心观察总有好的地方,干一百桩事情,九十九桩是坏事,他还有一桩好事,值得赞叹。那个九十九桩坏事我不放在心上,我只赞叹那一桩好事,这是真正的「常欲利乐诸众生」。众生不相信因果,我们做出相信因果报应的形象给他看,真有效果。劝人不要杀生,劝人不要吃众生肉,我们素食,素食有个很好的身体、很好的形相给他看。你看我吃素,吃了五十七年,身体愈吃愈好,这证明素食好。我这么多年在全世界各地方走,这个感人最深。跟大众相处,一般人别的没有注意到,头一个就注意到我身体健康,过来向我请教,法师,你用什么方法保养?他问我,我就好教他。我说我保养很简单,第一个清净心,第二个素食,青菜豆腐,简简单单的,你一生健康长寿。有些人讲求生理要摄取许多的营养,好像说得挺有道理的,身体都不怎么健康,寿命也不怎么长。我只想了一个道理,我说你看马、牛、羊一生就吃青草,它长得那么肥、那么壮,它没有讲求各种营养,我们何必操这种心?他听听好像是有道理,半信半疑走了。要做出来给他看。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丛林里面确实就是一个大锅菜,青菜豆腐,再配些咸菜。咸菜是我们家乡,实在讲古时候因为夏天没有冰箱,蔬菜不能保持长久,所以都腌菜。这个腌菜,有的时候蔬菜没有的时候,腌菜可以下饭。收成的时候把菜晾起来,水分晾干就用盐来腌。我小时候都跟妈妈做过这些事情,一坛一坛腌了好多坛,至少吃一年,最干净的、最营养的,愈简单愈健康。疾病之得来,十之八九是妄想,妄想才真正害人。所以心要清净,要得定,这个很重要,定不但能开智慧,定也帮助你整个身心健康。世间人对身体讲运动,而出家人他对保养身体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动,动就是拜佛、经行,这两种;第二个,那更深的功夫,打坐,用定功,让心里不起一个妄念。我们再看下面第八段,「各念昔因获智益也」,前面得定益,这一段就是得智益,智是智慧。
  【即自忆念过去佛所种诸善根。而说颂言。】
  颂是第九段,是下面的,我们只说这个几句。最重要的,『自忆念』,你看看心定了之后,宿命通就现前,知道自己过去世。过去世曾经亲近过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曾经到过忉利天宫,这种境界不是今天才看到,过去生有这个经验,今天又遇到了。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散缘既止,胜德现前,寂然无思,发宿住智」,这个四句重要。散缘是什么?散乱心。散乱心止住是什么境界?《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这是得定。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心就是真心,这不是妄心,这一心就是自性,性德自然现前,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都现前。后面两句是说发智,智慧怎么现前?「寂然无思,发宿住智」。宿是什么?本有的,宿住智就是前面讲的「三明」,宿命、天眼、漏尽,漏尽是烦恼断尽,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
  我们凡夫最难舍的是情执,最难舍,这什么原因?习性。无始劫以来,在三途六道染上这个习气,三途六道里跟众生结下无量的恩怨。这些恩怨非常复杂,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你不难理解。在哪里观察?在现前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你能够看到的。今天我跟这个人好,明天我又跟他恼了,为什么这么复杂?过去生中的业因。现前这些复杂的缘分,只有在不动心的时候你才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我心清净,我看清楚、看明白了,对方不清楚、不明白,他不知道事实真相,於是我自然就不会怪他,不会责备他,这是什么?这就叫化解。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解冤释结要靠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能够化解的,智慧现前才能化解。纵然在误会当中受什么样的委屈,也若无其事。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个最好的示范,《金刚经》上诸位念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你看那一段故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暴君,是个恶王,不讲理的,横行霸道的。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在没有成佛之前修六波罗蜜的菩萨,修忍辱波罗蜜。他没有犯过失,没有不善的行为,而被歌利王凌迟处死。割截身体就是凌迟处死,不是叫他好死,是用小刀把他身上肉一片一片割下来,这样的割死,你说多残酷。而忍辱仙人没有一丝毫怨恨,没有报复,而且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没有定慧做不到。释迦佛成佛了,真的第一个得度的就是他,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过去世就是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我们能做到吗?受这么样的委屈都如如不动,我们今天受一点点小委屈都受不了,你还能成就吗?所以,当我们遭遇到毁谤、羞辱、陷害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佛菩萨他们是怎么修的。为什么会有这些遭遇?业障,业障现前如果我们乐意接受,不起妄念,这是好事,业障消了。你真的明白了,看清楚了,来伤害我的人不但没有怨恨,而且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替我消业障,我的境界提升了。所以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给他回向,为什么?他造的这个业他要堕落,他的堕落把我提升了。如果我有瞋恚心、有报复心,那个麻烦大了,我被他拖下水,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叫大错特错。
  提婆达多常常设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