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5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上这个地方讲的成德,这个德就是明心见性。所以要依善知识为缘,好老师!所以一定要生在佛前,接受佛陀的教诲。想想我们今天,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我们生在佛后,没有能够亲自蒙佛教诲,但是我们还是非常的幸运,生在佛陀法运的里面。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相信,我们信佛,现在这个世间许多人讲世界末日,佛经里头没有这个说法,佛经讲因果,众生心行不善,会有灾难,不是末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距离世尊的末法的那个时期还很远,释迦牟尼佛出现到我们现在,这世界上一般人讲二千五百多年,中国历史记载也不过是三千多年,就算三千多年,后头还有九千年,怎么会有世界末日?这是佛法里头说的,我们要相信。化解灾难的秘诀,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最稳当的、最可靠的就是念佛。怎么个念法?这个很重要,你要不懂方法念了就不灵,懂方法念了就很灵。方法是什么?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秘诀,这是大势至菩萨传给我们的。势至菩萨最后嘱咐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从果上讲,念佛人,「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现前,古大德有解释,是在你临命终时,你并没有死,你是活著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这是现前。当来呢?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天天听他老人家教诲,那是当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都是成德依缘。所以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不是过去佛,也不是未来佛,我们一定要生在佛前,这才算是真正有志气,真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宗。明白这个道理,今天社会造谣的人很多,真的,古人所谓妖言惑众,我们偶尔见到、听到了,可以完全不放在心上,统统归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有灾难,灾难化解了,没有灾难,这个佛号加持一切众生及国土,这是每一个念佛人应该要明白的,应该要懂得的。人与人之间要知道关系,要知道尽本分,敦伦尽分,知道谦虚,知道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你就有福,为什么?这是性德的流露。诸佛菩萨如是,我亦如是,那就对了。下面一句:
【方便演说寂静三昧。】
清凉大师的开示,「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这个寂字重要,你看前面说上求佛法,这个生佛前,上求,乐住生死、主导除恶、能导理教之法统统是下化,上求下化就免不了有纷动,有纷扰、有动作,如果没有寂定的功夫,他生烦恼。生烦恼,一个是退心,一个是堕落,我们世俗间人所说的禁不起考验,禁不起境界的诱惑。诸位要知道,善缘是诱惑,恶缘也是诱惑,顺境是诱惑,逆境也是诱惑,都是叫你起心动念生烦恼。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什么?那是菩萨修行,做个榜样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它说得很细,总的来说不外乎就这四种,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就这四种,或者四种里头一种,或者四种里头两种,四种里面三种,或者四种统统具足,五十三参就表演这个。善财童子亲身经历,他关关都通过,考试都及格,如如不动,真的他这个寂的功夫圆满了。善财修什么?给诸位说,就是修净土法门,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怎么知道的?德云比丘传授给他的,因为这个是参访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善知识,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印度也是这个说法,先入为主,这就是善财一生成佛主修的法门。助修的?助修的还是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看到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当中所有一切境缘,无论是佛法的或者是世间法的,统统经历,寂而不动,清净寂灭,没有动摇他,没有染著他,这叫真功夫!
我们今天修行,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这个功夫做得不及格,顺境、善缘有贪恋,逆境、恶缘有瞋恚,有时候还有嫉妒。这桩事情不能不特别谨慎,为什么?这就叫魔,什么魔?烦恼魔,你还在魔掌当中。《八大人觉经》上给我们讲四种魔,头一个是五阴魔,五阴是什么?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不健康,常常多病,对你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好懂,给你讲色受想行识那个不好懂。第二种就是烦恼魔。第三种是外缘,就是我刚才讲的,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那是外面境界,佛法讲天魔,天魔意思就是自然界,大自然界你能不能通过。最后一个是死魔,你修行功夫不好,寿命到了。功夫没有成就寿命到了,来生再得人身接著修行,至少要断二十年。所以真正修行人,诸位要记住,死不得,不能死。能长寿吗?能,佛菩萨加持你,你真正用功,想在这一生成就,佛菩萨有智慧、有德能,可以满你的愿。所以修行好的人身心健康长寿。
长寿怎么修?我们看古往今来这些例子,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多做好事,真正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个人长寿。我们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的寿命五十三岁,他没求长寿,他只知道断恶修善,全家人都干,五十三岁那一年他平平安安度过,他活到七十四岁,他多活了二十一年。古往今来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了,我给同学们作证,我的寿命没有了凡先生那么长,他五十三,我只有四十五。我四十五岁那一年害一场病,我心里有数,寿命到了,所以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我念佛,念了一个月病好了。我这一生很少生病。有一年我遇到甘珠活佛,他告诉我,我们也有一段时间没见面,碰到之后很欢喜,叫著我,他说:净空法师,我们一些人常常在背后说笑你。我说:说些什么?说你这个人没有福报,又短命,好在还有一点点智慧。我说这些事情不必背后说,当我面说都可以,我很清楚,我不忌讳。他说:你这些年讲经教学功德很大,你的运转过来了,你的寿命很长,你的福报很大。我说:我什么都没有求,出了家,老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我走他老人家这条路子,除讲经教学之外一无所求。讲经也没有道场,教学也没有学生,十几年前我们用网路,最近这些年来谢居士夫妇供养的卫星电视,扩大讲经教学的效果,这是好事。什么都没求,确实寿命延长了。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的老师对我非常清楚,所以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教我修布施,修财布施,为什么?没有财富,教我修法布施,教我修无畏布施,因为寿命短,无畏布施会得健康长寿。我很听话,我不求福报,老师教我做的我就去做,寿命能不能延长,福报有没有,从来不想这些事情。老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没有感应,那是自己有业障。所以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决定不出在外面,出在自己,自己认真的反省,把原因找出来,然后忏除业障,业障忏除果德就现前。老祖宗这样教我们,佛菩萨也是这样教我们。所以这种纷扰动乱的现象,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社会当中,用什么?用寂静,寂静就是禅定、就是清净心。学佛的同学,尤其是我们常常在一起学习的,谁不想得到?为什么得不到?你能把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除掉,纷扰动乱你就不受它干扰,你在这个里面得清净心是真清净,你禁得起考验。底下一句:
【赞叹远离生死轮回。】
清凉大师解释得很好,「寂必远离生死轮回」。为什么?你看他用的字肯定,必定远离生死轮回,说明寂是出离六道的第一个因素,真因!寂是清净心,也是往生第一个条件,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心净则佛土净」,西方极乐世界叫净土,我们如果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用清净心,跟净土才相应。这桩事情诸佛菩萨已经把它显示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诸位常常念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无量寿经》经题的全文。上半段讲果德,「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好。你看《华严经》不是常说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这句话,一切众生皆有,果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庄严是无量相好,无量的德能,举一个寿,寿是第一德。你的德能再多,如果没有寿命,那都是假的,全落空了,所以寿命在德能当中是第一德,决定不能缺少的。怎么修成的?后半段是因,这个因叫「清净平等觉」,觉就有智慧、就有大乘,平等,平等是寂,就是定,得无量寿,清净就庄严,那就相好。所以相好是从清净心得来的,无量寿是从平等心得来的,智慧是从觉得来的。我们要了解《无量寿经》的经题,就知道《无量寿经》讲些什么,就是教我们修清净平等觉,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之果,这个果在极乐世界。
所以寂必定远离生死轮回,这句话我们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就得要记住,这个寂字就包括《无量寿》经题上的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浓缩成一个字就是寂,展开来就是清净平等觉。我们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修学?就用持名念佛,境界现前,就是前面讲的纷动,不要理会纷动,立刻提起六字洪名,把我们的心态转换过来,这就是古时候禅宗大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怕,为什么?我们是凡夫,当然有念头,没有念头是圣人了,肯定有念头。念头起来的时候就怕是不觉,不觉是什么?会随著这个妄念发展,那就错了。要觉得快,念头才起来,立刻就换成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取而代之。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不要去理会它,转变成阿弥陀佛就行了,这叫真会念佛,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你不再受世间一切法的干扰,纷动就是干扰。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这一生是决定脱离六道轮回,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下面第九句:
【为苦众生作归依处。】
清凉为我们开示的是「九、不失悲故」,慈悲,不失慈悲心,「常为物依」,为是作为,常常是不间断,作为物依。他不说人依,如果说人,在十法界里只是人道,这是人法界,菩萨不只为人,十法界的众生都依靠佛菩萨,所以用物。物的范围比人的范围大多了,物里面包括人,人是物的一种,所以它这个就包括到十法界里的佛、菩萨、声闻、缘觉、有天、有修罗、有人、有饿鬼、畜生、地狱,物范围就大了。不但为这十种有情众生的依靠,而且还为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为法界众生,你看这范围多大。这才显示出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是条件,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对法界虚空界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因为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怎么能谈条件?我们迷了自性,不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谈条件,这错了。无条件是对的,有条件就错了,为什么?有条件就有分别、有执著,无条件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称性的慈悲,常为物依。「亦是总结前义,诸所施为皆为众生,大悲增上故」,这句话说得好,前面九句,包括供佛,每一句里面所说的都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所以这一句是全文的总结,十句的总结,一切为众生。真正知道事实真相的,这个众生包括十方刹土、微尘法界,这才圆满,这个才是圆满的性德,狭义上来讲,圆满的慈悲。
下面可能有人对这个十句有疑问,清凉大师为我们提出来,我们一般人学的时候没有疑问,这什么?一种是你真的明白了,另外一种是粗心大意,所以你提不出问题。我们看看他提的问题,他说「问,八」,前面第八条,「远离生死」,可是第一条又要乐住生死,这不是矛盾吗?你远离生死,你又乐住生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此云何通」?这两个意思是相反的,真的,你看第一句说菩萨爱好在这个六道生死轮回里面,他不舍弃,在这个里面帮助苦难众生,可是第八句的时候,寂必远离生死轮回。提得好,他不提起来我们也疏忽了,这一提起,想到是有道理。下面解答,「略有三意」,这略是简单讲,有三个意思。第一,「劝物远离,自处无厌」,劝六道众生的人要远离轮回,要了生死出三界,自己怎么样?自己无所谓,这第一个意思。第二个,「要自无缚,方能摄物」,缚是烦恼,自己要烦恼断尽,你才能够摄受众生,你才有能力在六道里头教化众生,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不行。好比游泳,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面去,赶快救他,你赶快出去,离开水面,他自己在里头无所谓,他有这个能力,这是这个意思。下面一个意思,那讲得更透彻,「即智之悲,故乐住生死」,你看他悲里头有智慧,他不是感情,所以他乐住生死,「即悲之智,远离轮回」,他在生死轮回里面他得自在,他不会受生死轮回的干扰,他有这个本事,悲智双运。
为什么?下面大师举出《瑜伽师地论》里面的一段话来为我们说明,「故瑜伽云,菩萨厌离生死,过於二乘百千万倍,非不厌也」。小乘人厌离生死,出了六道不想再回来,所以经典里面世尊责备小乘,小乘人没有慈悲心,自己超越六道了,再不想帮助六道里面苦难众生。大乘菩萨有智慧,超越六道肯定他会再回来。所以净宗是大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生死并没了,他就赶回来。回来不怕生烦恼吗?不怕。什么原因?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他,他不会迷,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能够不迷,所以他可以回来。小乘人为什么不敢回来?回来他怕迷。其实小乘人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不必害怕,为什么?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纵然你一时迷惑,一定有菩萨来帮助你,《金刚经》上说的,大菩萨要常常照顾小菩萨,小菩萨一迷,他来一点,就化了,就回头,就觉悟了。所以佛嘱咐这些大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要常常护念这些小菩萨,那个小菩萨是没有见性的,多半是指在哪里?在十法界的,他们要到六道来的话容易被感染,所以需要诸佛与大菩萨来帮助他们。我们相信,肯定的,为什么?大乘教里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些小行菩萨在六道里面自行化他,决定得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照顾,这是肯定的。
所以菩萨厌离生死,菩萨有智慧,对於六道轮回状况太清楚了,当然求出离,求出离的心决定超过二乘,这个二乘是声闻、缘觉,超过太多,百千万倍。他们依旧在六道里面,甚至於在三途里头,那就是底下所说的,「斯则不断生死而入涅盘,不动真际,常随流转,成不住道」,这个意思深了。我在早年讲经,大概三十多年前,我就常讲,大乘教里面常讲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讲了四句,不变随缘这是法身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住以上,他们是不变随缘。为什么?他们都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第二种随缘不变,恒顺众生里面修不变,这是哪些人?小行菩萨,也就是说没有见性的,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里头有佛、有菩萨,属於这一类的,他们是随缘不变。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他们不变不随缘。我们凡夫随缘随著变,这就坏了,随顺境、善缘就生贪恋,随逆境、恶缘就起怨恨,这个心总是被外头境界转,所以随缘随著变,那叫造业。
这些菩萨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