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57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57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孩统统去念研究所去,一年、半年,博士学位就拿到,那不是很好?他不行,还得从幼稚园念起。所以《佛藏经》里面世尊才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这句话说得多么严肃,不承认!小乘是什么?小乘就是戒律,小乘是人天佛法,教你在世间做个好人,不要做坏人。学佛要从这里学起。你看经典一打开,「善男子,善女人」,小乘就学这一句,我要学做一个佛陀那种标准之下的善男子、善女人,然后才能入门。「净业三福」第一句指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很清楚,你要从这里做起。
  我们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的那些学生分头向四面八方传播佛法,南传这一支成功了,从印度往东面走,到达现在的马来西亚、印尼,到越南,是南传小乘。北面这一支传到中国,中国接受的是大乘,为什么?小乘教义里面所说的,中国儒跟道都讲到,所以中国向上面再提升,儒跟道再向上提升,这是大乘。最成功的、最殊胜的就是这一支,向中国传的这一支,其他的都没落,有的一、二百年没有了,有的六、七百年没有了。唯独南传跟中国这一支一直到现在还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南传小乘严格执持世尊的教诫,特别是戒律;北传这一支重视在定慧,用儒跟道代替小乘的戒律。这个根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就是基础非常好,佛法一来之后就开花结果。这些历史我们不能不认识。
  现在佛教没落,没落的原因在哪里?根没有了,现在我们不学儒、不学道,也不重视佛的戒律,佛的戒律里根本的根本是十善业道。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十善业道经》不长,先后两次讲到,十善是人天法,你怎么样得人身?你怎么样能生天?修十善业。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不失人身。换句话说,你不会堕落在三途。下品十善,阿修罗,三善道。没有十善,三善道就没有了。我现在这一生在人道,三善道之一,我这一生不重视十善,不学十善,不学十善跟十恶相应,虽然我没有杀人,不杀生,我没有杀人,我有没有叫别人因我而生烦恼?这想想,有,可能有,这属於杀戒里头的。人没有杀,有没有杀过小动物?蚊虫蚂蚁你还杀不杀?你这么一想就知道了。偷盗,我没有偷人的、没有抢人的,有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有,想占一点便宜,那就是偷盗。这心没有断,杀心、盗心、淫心。前面讲的三垢,现行、种子、习气,现行虽然没有,种子、习气有,所以一遇到缘不知不觉就起现行,你就晓得烦恼习气是多么重!什么时候才真正能把它化解掉?这些恶缘现前,依然如如不动,这是功夫,这是定功。
  所以我们学佛,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候,诸位想想,如果不用《弟子规》来打基础,还有什么方法?没有办法。这一个基础还不够,还要用《感应篇》来帮助,用《十善业道》来帮助,希望这个根扎稳,这三个是主要的功课。辅助的东西很多,印光大师跟我们介绍的,最好的是《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我发现印祖他老人家一生对这三种书的提倡,真正是世俗所说的,不遗余力,一生全心全力在流通这三样东西。他的弘化社,我看过他的本子,翻翻后面的版权页,我概略的给它估计一下,这三样东西,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印的数量将近三百万册,那个时代这么大量来流通,为什么?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书。印祖弘化社印的佛经很多,数量都很少,一千部、二千部,三千部以上太少了。可是这三种你看到都是五千部、一万部、二万部、五万部,他这样印法,为什么?我三十年前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倓虚老法师办的。它里面收集弘化社的书,收集得很多,我白天没有事情,晚上讲经,白天我就去看这些书,看版权页。我就想,想不通,佛门的祖师对佛经流通没有这么热诚,对这三种东西是全心全力在做,不遗余力的在做,为什么?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终於想通,这是祖师的慈悲心,要挽救劫运。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儒跟道也就没有了。
  我对於这个认识是在香港讲经的时候给我的启发,愈想愈重要,难怪祖师这么用心。所以那一次我回到台湾之后,我就把这三种书大量流通。第一个是《了凡四训》,好像那时候我印了五万册,这是最大一次分量;《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开始大量印。而且我到处讲,讲这三样东西,弥补我们基础之不足,一定从这里扎根,这是很多很多人都疏忽,都没有注意到。那看看,这又过了半个世纪,看看现在,现在再不认真的救,再过个五年、十年,没得救了,是真的,神仙出来都救不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不重视。我们学大乘,同时扎根,一定要晓得,没有根,这大乘不会结果。所学的这些时间,我们只可以说,你得一点大乘的常识,大乘法里面所讲的殊胜德用,你一分都得不到。如果你有根,那是活的,这大乘对你是最殊胜的滋养,你会很快的长成。所以希望我们同修有这个认知,一定要把四个根扎好,我们自己才有救,佛法才不至於在我们这一代灭绝,这就是报佛恩,这就是利益无边众生。
  我们要把《弟子规》当作我们修学最重要的戒本来看,你有了这个基础,你再去学戒就很容易,一点都不困难。我们今天感觉得戒律很难修、很难学,处处都是束缚,都是妨碍我们的自由,这是我们放逸惯了,完全违背了性德,完全违背了本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三途的因缘。这些事,只要头脑稍微冷静一点,你会看得很清楚。看自己看不到,看别人,看了别人之后,立刻回光返照,再看看自己跟别人是不是一样?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现在走的是什么路?是佛道,还是鬼道、还是畜生道、还是地狱道?都是道,那个道不一样,到达目的地不相同。佛道,第一义;菩萨道,第二义。我们现在连人道都不走,人道是什么?人道是弟子规,《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绝不失人身。所以你有弟子规的基础,你再修十善业就不难。《十善业道》这个经虽然不长,内容非常丰富,为什么?他从初发心讲到人乘,一直讲到无上乘。所以要记住,佛在经上讲的话,这个法是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行处,乃至无上菩提,大根大本,你说多重要。所以从初发心到无上道不能离开,离开就错了。离开十善,你就离开了佛法,你就走上邪道,你的方向就偏差。
  我们学习还是从《弟子规》,《弟子规》提升到《感应篇》,就是增盛;从《感应篇》再提升到《十善业道》,增盛;由《十善业道》提升到《沙弥律仪》。给诸位说,前面这三种,《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们用一个总的代表来说,它教我们什么?孝养父母,《沙弥律仪》教什么?奉事师长。人不孝父母,决定不会尊师重道,所以孝是根,孝是本。唯有孝养父母,才懂得尊师重道。我们的学习,这是大乘法。佛在《菩萨戒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人生观。这正确观念是什么?「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世世,此界他方,六道轮回,互为父子亲属。这样的心态去修学,孝道才圆满,那是佛菩萨的孝道。而学《沙弥律仪》,我们的心态一定要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是佛弟子,一切众生是佛,是我的老师,师道才圆满。圣贤教育无他,孝亲尊师而已,这是圣贤教育。
  你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道理太深,儒释道三教的经典精华都在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可是你要是把道理都搞清楚以后你才干,太迟了,恐怕时间来不及,你的寿命、福报、缘分可能就没有了。所以真正有福德的人,听到一句干一句,听到两句就做两句,这是有福的人。佛在经典里用看病做比喻,这比喻得很好,你的病很重,看到是病危,有人送你这个药,告诉你那个药很好,特效药吃了,你病就会好。如果你没有怀疑,相信就吃了,果然病好。如果你要问他,你这是什么药?从哪里来的?这药是什么性质?对不对我的病?问长问短,问个几天都问不清楚,你病入膏肓,寿命到了,药还没有入口,已经过世。这个比喻很值得我们省思,我们对於圣人的教诲,就像这个处方一样,一丝毫怀疑没有,要想了解它,等我病好了,我再来研究,现在头一个救命要紧,这是个有福德的人,也算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对於大圣大贤,诸佛菩萨,要有清净的信心,决定不能怀疑。
  弗沙如来也曾经在这个场所,忉利天王的善法堂,讲过十住法,所以这个地方『最吉祥』。我们再看第八首:
  【提舍如来辩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提舍』,清凉大师给我们开示,「亦云底沙」,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度」的意思,也有「说」的意思,总的来说是「说法度人」。说法度人最重要的要有辩才,所以这是赞叹佛德辩才无碍。「辩才无碍」,这是「能说」,佛经里面常常讲四无碍辩才,如果没有辩才,你就不能说。辩才是不是学得来的?是有这一门课程,学演讲。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你看师范学校里面,有教育心理学,有教学法,这都是属於辩才的范围。我们学佛,要学讲经,老师给我们编了两个教材,一个是《实用讲演术》,讲演的方法;另外一本是讲经的,《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讲讲经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初学的时候必修的课程。这个东西学了之后,有人会用,有人还是不会用。正如同兵法一样,《孙子兵法》,现在很流行,外国看的人很多,翻成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字,全世界流通。学了之后,几个人会打仗?这就是岳飞所说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是被害死,年龄不大,能说出这句话,可见得他对传统教育、对汉学的底蕴还是很深;得力於母亲的教诲,得力於周同老师的教诲。他讲一心。你学的方法是个原理原则,可是怎么样会用,那是本事。方法是死的,可是应用是活的,应用是学不来的,老师也没有法子教你。
  我在台中学《讲演术》、学《内典讲座之研究》,我用了多少时间?不到一个星期,全都学会了,我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上台不会用,怎么办?李老师讲经教学,我一堂都不缺。上课的时候,我听他什么?我跟一般同学们真的不一样,一般同学都听老师讲的是什么,我不重视他讲的什么,我要听他,他为什么这样讲?那就是什么?他在讲台上,他活活泼泼用上了,我要学这个本事。这个本事他不能传,活的,上了讲台之后,因时不同、因人不同、因处所不同、因环境不同,千变万化,活的。这个经验,常讲经的人都有,你看没有讲经之前,你备课,准备了很多很多,可是有的时候一上台之后,看看大众的神情,所预备的东西一条都用不上,这很多。不能没有准备,但是准备,可能到时候用不上。准备得很丰富,也许只能用上几句。活的,活学活用,活用活学。这就要讲求什么?悟性。掌握住原则,灵活运用,这才能做到无碍,特别是在答问的时候。
  早年我在求学的时代,跟著李老师,李老师在台中,也可以说是首创第一家,大专佛学讲座,利用寒假、暑假,学校放假了,这些年轻学生们,对佛法有兴趣,到台中来向他老人家请教,於是办了这个班。这个班在慈光图书馆,所以也叫「慈光大专佛学讲座」。这个讲座的起源是我给他建议的,因缘,是在那个时候,台湾大学,这是台湾高等学校第一个有佛学社,同学们组织起来学佛,有佛学社。这个佛学社的领导人周宣德老居士跟我们李老师是老朋友,他是教授的身分,他是佛教徒,所以在学校里面就正式组成佛学社,叫晨曦社,学校的学生社团。周教授把这个讯息写了一封信给李老师,李老师看到跟我们大家宣布,讲经的时候宣布:好事情,高等知识分子学佛了,这证明佛教不是迷信,大学里面正式有学社成立。每个人听了都很高兴。下课的时候,我就跟老师说:老师,不是一件好事情!他就瞪著我说:你怎么说这个话?怎么不是好事情?我就分析给他听:高等知识分子,他们学佛,如果学有偏差,没有真正善知识指导,所谓先入为主,他一下学错、学偏差了,谁去帮他们纠正过来?我这样一说,老师立刻就想到,他说这是个问题,他回过头来就问我:那怎么办?我说我可以想个主意,我们利用寒暑假,把这些学生找来,我们在这里讲,你就把他纠正过来。这个提议老师立刻接受,所以我们慈光图书馆就附设这么个讲座。
  这讲座办得很成功,办了很多年。以后平时,星期六跟星期天,星期六晚上,星期天一天,那对什么?对当地的大专学校的学生,报名参加。寒假、暑假是对全台湾省各地的大专学生,开六门功课。修学期间最短是两个星期,最长是四个星期,好像第三届就是四个星期。第一届,我记得,就是大专讲座开始第一届,李老师自己教,一个人教,好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三个是华侨,两个马来西亚的,一个香港的,一个是台湾本土的;这个学生好像是师范大学两个,台大一个,政大一个,我跟他们都很熟。第二届增长两倍,十二个学生,第三届二十七个学生,第四届就一百多个学生。第四届的时候,老师要我参加,我担任什么课程?答问。这个课程是李老师自己担任的,他一个人讲三门课,讲《弥陀经》,讲《佛学概要》,还有一个「答问」。也是忙不过来,所以「答问」这门功课就是每天下午两个小时,学生提问题,我们现场给他解答,第一天第一次,老师自己主持,下来之后就跟我商量,要我代课。所以这四个星期,我就代他答问。一百多个同学,里面有六个研究生,念研究所的,我也是战战兢兢,因为那个时候的同学年龄跟我差不多,所以老师做后台,反正答不出来的时候,再向老师请教。
  这门功课没有法子预备,只有吃过饭,中午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来应付他们。我们总认为后生可畏。四个星期下来,最后一堂课,我说看看这个情形,四个星期,你们所提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把我难倒、我没有办法答覆你,还没有遇到过,看来后生并不可畏。李老师给我这么一个机会。问的问题非常广泛,包括他们学的六门功课。他们六门功课,《佛学概要》,李老师编的,有《八大人觉经》,这两门都是介绍佛法的。另外就是解门跟行门,解门,性宗,老师选的《心经》,《般若心经》,还有法相唯识,法相唯识没有适当的教材,所以自己编的,大概介绍八识跟百法明门;另外是行门,行门一个是念佛的,《弥陀经》,一个是《普贤行愿品》,六门功课。六门功课四个老师教,所以李老师自己一个人教两门。有这么一个机会学习,教学相长。所以我在台湾对於大专学校的学生就认识很多,这以后到美国,缘就成熟。我到美国去的时候,我们慈光的讲座跟台北中国佛教会的大专佛学讲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