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6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69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学的兴起,把宗教教育打倒了,宣判宗教是迷信,把它抛弃,灾难就来了。它不是迷信,它里头有大道理科学还没发现,等到科学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迟了一步。所以科学家到最后后悔莫及,我们一般讲他要承担这个因果责任。所以宗教教育是多么重要,多元文化的教育跟宗教教育,我们知道一定要全心全力的来提倡,从我们自己自身做起,从我们的小道场做起。不要认为这个道场很小,住众不多,古人说得很好,「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就产生巨大的力量。我们这个小道场有三百个人,只要有三十个人同心,这个力量就非常可观。世尊在经典上告诉我们,四个人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四个人这个小团体是最小的团体,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一个地区不受灾难。修六和敬是圣人,凡人做不到,四个圣贤在这个地方,佛法讲光,他那个光照出去加被这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人不受灾难,你就晓得这功德多大。可这四个人,别说找四个人,一个人都不容易找。和,和为贵,和不容易!
  我这些年来参加国际和平会议,讲和,讲化解冲突,使我们想到化解冲突那个根在於对立。我们想想,我们的心,起心动念有没有跟人对立?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有没有这个?如果说有,和就没有了。所以和太可贵了。要找四个人,这四个人心地清净,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没有对立,这是六和敬的根,我们把这个道理提出来,现前这个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的根、基础在这个地方。我们还跟一切人事物有对立的念头,本身就不和了,你怎么能做到和谐?这个世间圣人教化众生用礼、用义、用伦理、用道德、用因果,不错,做到什么?表面上的和,也就不错了,难得了。能够没有大冲突,小冲突还是天天有的,就算不错了,可是达不到佛的标准。佛的标准是内心里头没有界限、没有对立,所以佛教我们是回归自性,三昧的根在这个地方。
  三昧是定,有对立怎么定得下来?有对立,这心怎么能清净?对立不是外面,不是来自外头,这个一定要懂。理跟事我们都要明白,是自己的一念不觉,与外面一切人事物绝对没有关系;假如与外面有关系,那众生永远不能成佛。所以佛跟我们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宇宙是你心变现的,你的心不是宇宙变现的,不是万物变现的。万物是你心变现的,所以心是主宰。心有迷悟,悟了就是真心,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真诚的;迷了之后这才有虚伪、才有染污,染污是什么?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会受染污,不平、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没有慈悲了。我们学佛第一等的功夫,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回头。怎么回头?就是放下,放下就回头了。所以连孟夫子都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如何把心收回来?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果然能都摄六根,我眼不被外境界影响,不受影响;耳不受音声影响,不受外面干扰。六根都不受六尘干扰这就回来了,这是收心。不是外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有,你能不受它的干扰,你就得定。定的作用你才真正见到自己,你看身、心、体性跟古佛相同,跟过去一切诸佛没有两样,跟今佛也相同。这个地方没有说,意思都有,跟未来诸佛也相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智慧、善根相同的,没有两样。我们自己现前具足,没有一点欠缺,只是烦恼习气造成障碍,使我们的如来智慧、诸佛善根不能现前,道理在这里。
  所以我们的学习,是著重在外,学习《弟子规》的规矩,我们讲四个根,《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都是学外表,外表能够影响内在。影响的程度每个人不相同,影响深的你就开悟了;影响得浅的,你也规规矩矩做了个好人,虽然出不了六道轮回,不堕三恶道。《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句句都能够落实做到,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你就是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规》就是善的标准,《感应篇》是标准,十善业道是标准。从这个标准不断向上提升,一直提升到究竟佛果,提升到最高的境界。那我们要问,诸佛如来、等觉菩萨他们还遵不遵守《弟子规》?这是我们凡夫知见,问他还遵不遵守?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他们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但是跟人接触,言谈举止他自然跟它相应,完全相应,没有一句会违背,那是叫性德。所以这些嘉言懿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见了性的人都一样,得三昧的人也一样。所以我们这一生真的是有幸,遇到大乘经教,我们对於这个诸法实相逐渐的搞明白了。这真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早晨听说这桩事情,晚上死了没有遗憾。如果对於诸法实相还是完全不了解,还有疑惑,一个真正做学问、修道的人,死也不甘心,这是真的,为什么不甘心?继续搞轮回。明了之后他就不搞轮回了,出不了轮回,他也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肯定的。在他心里面充满了善意,没有恶念,所以他跟三恶道没感应。纵然有三恶道的种子,不起现行,没有缘,所以他不堕三途,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跟古佛、今佛、未来佛都相同。
  「已下十佛,是当位之功用合古也」,这就前面在第九段偈赞我们看到的,现在的三尊佛,从迦叶如来到拘那牟尼,「是此今贤劫中佛」,「后之七佛」,从毗舍浮佛到然灯如来,「是前劫中佛」,「以明创入十住之门,古今法则相会,明古佛今佛,法不异故,入此位者,会同不别故」。这个意思前面清凉大师也给我们说得清楚,我们在长者这个地方再温习一遍。所以经上即使举例,都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让我们晓得,现在契入这个地位的人,他跟古佛、现在佛、未来佛没有两样,佛佛道同。法性是一个,佛性也是一个,法相还是一个,法身还是一个。你看大乘教里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一个。前面我们读「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是诸法实相,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不同的,不同的给诸位说,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不同,这是各个不同,所以个人因果个人受报,谁也不能代替谁。
  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如何能保持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起恶念,这是真功夫,这真觉悟了。不起恶念到最微细的,就是不起对立的念头,这才叫不起根本的恶念,根本恶念就是对立。好像没有什么大了不起的,就是个对立,对立是什么?对立是分别、是执著。我们可以说是微细的分别执著,大家都认为这个没什么了不起,殊不知它一发展,问题严重,我们现在讲升级,对立升级就产生矛盾,矛盾会产生误会,误会就会产生冲突,再往上提升那就变成斗争、战争,愈演愈烈。所以你要晓得,根就是对立这个错误观念,我跟人有界限。我们在里面看到,你看看入了住位,初住菩萨,他跟古佛界限没有了,跟现在的佛界限也没有了,跟未来的佛界限也没有了。那我们要问,他跟这些众生界限有没有?统统没有了。举个佛做代表,依报、正报的总代表,为什么?我们晓得,初住菩萨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只是习气没断。所以我们晓得他跟十法界,我们讲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刹土里面的十法界六道,那个对立全都没有了。我们这里看到跟佛合了,同合了,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的依正庄严也同、也合了。我们从这里要体会这个意思,一点都不假。
  「古今法则相会,明古佛今佛,法不异故」,为什么?自性,自性哪有差异!自性、法性、法身没有差异,无二无别。「入此位者」,这讲证入,「会同不别故」,没有差别。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入住,能证到初住位?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话说得没错。从哪里放起?我们讲得很具体,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人的对立,放下对立。对一切物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统统放下,恭喜你,你就是这个境界了,你就入住;你放不下,放不下是六道凡夫。你想提升,你想往下堕落,与任何人都不发生关系,上升、下堕,原因只有一个,是自己,与别人决定不相关。与别人相关,没有一个人能成得了佛;与别人不相干,所以你能成佛,你想什么时候成佛就什么时候成佛。所以放下执著,不再执著了,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为什么?怕吃亏、怕上当都是放不下,谁吃亏?自己吃亏、自己上当。不怕吃亏、不怕上当,自己放下了,所以吃亏是福,上当是智,大智大福,他能做得到。
  下面跟我们解释言吉祥,「言吉祥者,叹此山顶,是福善之处故」。为什么?须弥山顶,十方三世一切如来说十住法都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是福地,这个地方是吉祥。我们俗话说,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这个地方有灵气,灵气从哪里来的?实在讲不是山川大地有灵气,而是这个地方有佛菩萨在这里讲经说法,它才有灵气。你看《陋室铭》几句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风水亦复如是,风水家说得很好,「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大福报的人住在这个地方,这地就是福地。佛是大智、大觉、大福、大善,他住在那个地方,那地方还有问题吗?整个环境都转了。虽然佛菩萨现在没来,佛菩萨将来来的时候,一定会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
  谁知道?这个地方的山神土地知道,有这些善神拥护这个地区,这就福地。所以一个是过去佛曾经在这里住过,在这里修道,在这里成道,弘法利生,或者将来有佛会在这个地方住,都有善神守护。我们从这些地方就明白,这里头有事有理。清凉前面讲的比长者讲得清楚,清凉讲什么?表法的意思多,因为十住等於十地。在大乘教里面它是属於高级的大法,用须弥山顶来表示,不是叫你真的到须弥山顶,清凉有这个说法。不是真的叫你到帝释宫,忉利天主的宫殿,都是用它来表法。我们就晓得了,诸佛如来讲十住法,无论在哪个地方讲,那个地方就等於是须弥山顶,那个讲堂就等於是帝释天的宫殿、善法堂,所以表法的意思多。
  下面「明升进者,以三昧力,身心不动如山王,总会古今诸佛同智慧故」。升是提升,进是进级,升级了,不断向上提升,什么力量提升?三昧力提升。看到三昧我们一定想到忍辱,因为三昧的前方便是忍辱,能忍而后才有三昧、才有定。忍,简单的说,不受干扰,在哪里修?在干扰之处去修。顺境里面学不生贪恋,对顺境,人事物的顺境没有贪恋,逆境里面没有瞋恚。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真正修行人的道场,在顺境善缘里面不生贪恋,最容易生贪恋的,不生贪恋。逆境恶缘里面是最容易生瞋恚的,怨天尤人,那就错了,你就堕落。在那个环境里学不怨天、不尤人,没有瞋恚,那就提升了。提升是什么?提升,三昧现前、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真诚心现前、慈悲心现前。
  所以这里要学什么?「身心不动如山王」,山王就是须弥山,这个世界上这个山是最大的,取它表法的意思,不动,我们的身心像须弥山一样,不动摇,不受外面的境界干扰。「总会古今诸佛同智慧故」,总的来说,会是融会,说明古佛、今佛、未来佛,三昧、智慧相同。智慧是从三昧生的,也就是没有定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学东西,为什么要专一?一门,与三昧相应,同时学很多门,你的心不容易定,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讲扎四个根,四门,四门可以同时学,为什么?四门是一门,都是讲规矩,在佛法称戒律。所以《弟子规》是戒律,《感应篇》也是戒律,十善业道也是戒律,四门是一门。学四门可以融会贯通,它的目标、方向是相同的;差别,有浅深的差别、有广狭的差别,这里头有差别,方向跟目标没差别。
  所以这四样东西,可以分开来学,也可以一起学,教初学,分开来学有利。我们今天是补习,我们初学的年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都是成年人,补习。补习,行!四门一起学。所以这个道理要懂。学经教,四个基础扎稳了,必须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会有成就。《华严》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每天听两个小时,对你有帮助,可以帮助你拓开心量,帮助你了解诸法实相,有助於放下,有这个好处。可是还是要搞一门,一门,我们不仅仅在佛法,我们儒释道都可以选,我们可以选《老子》,可以选择《庄子》,可以选《论语》,可以选《孟子》,一门深入,一门通了门门都通。那我们要问,我们现在出家了,为什么还要搞孔孟、还要搞老庄?这是菩萨应化在世间,老庄、孔孟没人搞了,没人搞它将来会断绝,它断了的时候对佛教影响非常大,为什么?佛教是以它为根。我们讲三个根,三个根两个根坏了,只剩一个根,我们的佛教就弱了,就不容易成就。
  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救儒的根、救道的根,还是救了佛教的根。我们一生譬如专攻《论语》,教《论语》、传《论语》,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这不就圆满了吗?每天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决定往生。所以总要记住,古大德他们的利益,我们要明了,古大德放弃了小乘,这是在唐朝中叶以后,我们就不学小乘。不学小乘就不能学大乘,这个佛讲得很清楚,「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话说得很重。我们的祖师放弃了,不学小乘,但是他用儒道代替,儒道是我们本国的产品,我们学习起来比学小乘容易。而且儒道的基础跟小乘相比,不比它差,古德还有说「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是什么?儒跟道在心量上讲比小乘还大,小乘很固执,所以证阿罗汉果不容易。儒跟道,特别是道,更容易接近大乘,所以它很有道理。
  譬如我们净土宗,诸位都晓得,初祖远公大师「虎溪三笑」的故事,这三个人就是儒释道三个,慧远大师是佛,陶渊明是儒,陆道长是道,儒释道三个人,非常好的朋友,都通!陆道长他也懂佛、也懂儒,陶渊明也学佛、也学道,我们远公大师对於儒跟道都通。形式上看是儒释道三家,内容是分不开的,祖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蕅益大师明末清初,蕅益大师有《四书》注解,注过《四书》。我们今天看到三家都衰微了,所以无论发心救哪一家,都是菩萨事业,菩萨示现在儒家,示现在道家。所以要专攻,专攻一门,十年真成就了,十年之后,譬如你专攻《论语》的,十年之后可以选一部佛经;专攻《老子》的,十年之后也可以选一部佛经。有这个基础,契入经藏一点困难都没有,我们总要明了,总要了解。谚语所谓「大而化之」,佛法真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讲心性。
  下面说「如此世界中忉利天已下,有四行经」,这在前面「结通十方」,一直到后面「殿皆广博」,有四行经文就是指这段,「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来神力故,偈赞十佛所有功德」,这一句。这一共有四句,这四句经文,四行经,「於中义分为四」,这里头有四个意思,长者在此地也给我们列出来。第一个是「举此世界叹佛功德」,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