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88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88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有回归自性才真正得大自在,如果没有回归到自性,我们可以说六道众生都是生活在惶恐、恐怖、不安的环境当中,这也是佛经上所讲的「可怜悯者」,惶恐、不安,也就是六道里头没有安全感。唯有觉悟了,六道里面,即使是地狱道,他也是有安全感。那你想想这是为什么?不安全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不了解事实真相产生的,对於宇宙人生怀疑、忧虑,没有安全感是这么发生的。如果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白了,怀疑没有了、忧虑没有了,就心安了。
  知道六道性相,现相有,没有自性,所以一切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知道了,你在一切万法里面就像佛菩萨一样无取无舍,为什么没有取舍?因为现相是幻相,不可得的,包括自己身体。没有取舍,人心才恢复到真诚、才恢复到清净平等,有取舍就有得失,患得患失,他怎么会平安?中国人这个术语「平安」是从佛法里头来的,心平就安,心不平永远就不得安。这就好像水一样,水起波浪就不安,它照外面东西就支离破碎,照不清楚。水平了,没有波浪,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用心要像水一样。我们在佛菩萨形像面前供一杯水,道理在此地。供一杯水是希望我们的心像水一样的干净、一样的平等,不起波浪、没有染污,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觉在其中,觉是智慧开了,不再迷惑了。
  所以我们要奉事师长,诸位要记住,我们的师长是佛,真正教诲我们的人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根本的老师。老师不在了,有学生代代相传,我们称为祖师,代代相传。今天教导我的老师是前面一位祖师的学生,前面这位祖师又是更前面一位祖师的学生,推到最后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对本师相信,不怀疑,对我们眼前的老师,眼前的老师没证果,古时候这些祖师真的证果。果位有浅深不一样,有证到佛果,佛果就是初住以上是佛果;有证到菩萨果位,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是菩萨果位;有证声闻、缘觉,都不错了,可以说都是正知正见。没有证到这个果位的不少,可以说太多了,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初学,说老实话,他还学过几天,没证得,学过几天,我们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跟他学。跟他学,学错了怎么办?世尊有四依法教导我们。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老师讲的,佛经上没有这个说法、没听说过这个说法,可以向老师质疑,请老师指教。断疑才能生信,老师要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中国古人讲老师是帮我们解惑的,解除迷惑的,传道的。法是经典,经典我们要会辨别。
  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经典有伪造的、有假的,那你不就上当了吗?如何鉴别这个经典是真的?老师教我们一个原则,《大藏经》,收入《大藏经》的应当都是可靠的。在从前收入《大藏经》,不是哪个人看到东西好就可以收到《大藏经》,不可以。收入《大藏经》的经典、祖师大德的著作,都要通过当时当代的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开会审阅赞同,要经过这一道手续,都是当代高僧大德赞同的,然后呈奏给皇上,皇上批准,帝王批准才能入藏,不是帝王批准不可以入藏,所以最后这一关是帝王。这必须要晓得,不是随随便便的。现在入了民国,没有皇帝了,国家也不管了,所以有些印《大藏经》的人,就把自己敬佩的这些人,甚至於自己的著作,也都入了藏,标准没有了。所以李老师教给我要看古人的。现代民国出版的《大藏经》,虽然是不错,也有些高僧大德在审阅,但是没有过去那么严格,对初学来讲,真正可靠的还是古时候的本子。古时候距离我们最近的是《龙藏》,这是干隆时候编的。给我们这么一个标准。
  注解一定要看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古人真的有修有证。清凉大师是证果的人,李长者也是证果的人,这不是普通人。编《华严经纂要》的道霈禅师,也是干隆时候的人,鼓山涌泉寺的方丈,宗教都通,通宗通教,把这个经论会集起来,编成这么一部书,便利於初学。我们今天采取这个本子做学习的底本,同时参考《疏钞》的原文跟《合论》的全文,用它的纲领,这是老师指导我们的一个原则。现代人如果不依古人所讲的,很容易把经义讲错,曲解了经义。这点我们要严格遵守,这是持戒,自己没有真正开悟之前,一定要依靠古人。古人是棵大树,我们是个小藤子,要依靠这大树,不会出毛病。如果不依靠大树,这个藤子可能就枯死,它就活不了。这个概念一定要有。
  那我们要问,怎样学习才能开悟?没有别的,我常常告诉大家,这个并不是开悟,这是走向开悟正确的方向,这我们很清楚,那就是绝对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我讲的这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只要有一个,我们就进不了佛门,这十六个字统统放下了、统统没有了,你才入佛门,佛家的学校你跨进了大门,你不在门外,你在大门之内。可是大门之内到讲堂、到教室还有距离,你总算入门了,往后的修学进度会很快。凡事起头难,这十六个字是无始劫来薰习养成的烦恼习气,人人都有,你要没有这十六个字你不在六道,因为你有这十六个字,所以你在六道干轮回,这十六个字没有了,佛菩萨会帮助你出离六道。
  往生西方净土,给诸位说非常容易,只要这十六个字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就去了。所以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弥陀示现的。永明延寿大师也是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净宗这个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善导说的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为什么今天念佛的人这么多,往生的很少?早年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老师常常感叹的说,今天台中莲友,一万人当中大概只有二、三个往生的,万分之二三。什么原因?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他就去不了。这二、三个人还真放下了,放下就去了,就这么个道理。那么你想想,你是想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还是想继续再搞六道?继续搞六道你一定要想到,有很多人糊涂了,想不到了,把它忘掉了,在六道里面,无量劫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如果你能想到这桩事情,你才晓得六道可怕,生生世世。譬如在这一世当中,有些人对我很好,报恩的,过去我对他有恩,有些人对我不好,报怨的,过去我对他不好。然后再细心想想,我这一生用什么样心态对人,人家将来就会用这个对我。我善心善意对人,如果方法、态度上不对,还出问题。譬如言语,古人说得很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把你的话听错。所以言语自古以来在教学上就非常重视,你看夫子教人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科是言语,你说言语多重要。
  中国古谚语里面有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会说话。所以说话是大学问,不会说话常常善意人家听了变成恶意,你说这个冤不冤枉!跟人结了冤仇,自己还不知道什么原因结的,什么时候结的,自己不知道,这种情形太多了。所以古人教人,民间都不例外,这在中国是世代相传,教人一个大原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无说」,这个正确。我们看到许多有成就的这些人,跟大众接触观察人的时候,他对於言语多的人他会很小心谨慎,言语少的人他很尊重。这个人话不多,话不多就很容易体会到他心清净,他定,话多了浮躁,心浮气躁,他心不定。在事业上做大官的人,现在企业做董事长、总经理的人,他用人从这些地方观察,言语少的人,言语简单的人,所说出来没有一句废话的人,他会重用他,这个人有定、有慧。心浮气躁的,只能叫他跑跑腿,不能担当重任,你要叫他担当重任,一定会把事情办坏,纵有才华都不行,都不可以重用。为什么?心浮气躁容易得罪人,容易跟人结怨。你公司要跟人结怨,人家目标对著你,想尽方法破坏你、整你,这个麻烦大了!所以戒定慧三学从佛教传到中国来,在没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已经注重戒定慧了,没有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所以佛法来之后,这是一拍即合。
  你看儒家讲的有没有戒定慧?格物、致知是戒,诚意、正心是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慧。《大学》里有一句是「知止而后有定」,你看看定从哪来的?是知止,用个最简单的话来说,叫知足,不知足心怎么能定下来?知足就定了,你才能过到真正的人生,幸福美满的人生。幸福美满的人生决定不是做大官、发大财,不是的。做大官、发大财一辈子苦死了,我们见得很多,不快乐,贵而不乐,富而不乐,一天到晚是提心吊胆,那个生活很苦。所以知足,我一天三餐饭吃得饱,衣服穿得暖,有个小房子住得很快乐,行了,可以遮蔽风雨。身心都没有事是最幸福的人,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杂念,身也没有事,这是大福报,世间第一等福报的。这种人多半去修道,多半是做学问,他把世缘都排除了,所以他心是定的,他学道很容易成就。事情烦杂在世间来讲那是苦命人。我们冷静来观察,这世间有几个是真正有福的人?其实个个人都有福,只是他不知道,他不肯放下,哪一个明白,放下了,这个人福报现前了。
  释迦牟尼佛觉悟了,真的年轻,十九岁就觉悟了,彻底放下。我们在史传上面看到,安世高觉悟了。安世高还做了半年的皇帝,觉悟之后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出家了,成为一代高僧。缘在中国,汉朝时候到中国来弘法利生。所以早期译经安世高翻得最好,《八大人觉经》就是他翻的。他圆寂在中国。所以只有真正看破,真正觉悟的,他才肯放下。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一点觉悟,你就看他放下多少,肯不肯放下,真肯彻底放下,那是大彻大悟;放下之后,确实定慧现前。孔子在世有人赞叹他,这个人了不起,有圣人之德行,有大智慧,他什么都知道。这个话传到孔子耳边,孔子笑一笑,告诉大家,我无智无能,我什么都不会,你要来问我,我肚子里空空如也,我只不过是信而好古,没有长处,你要真问长处,很可能就是我好学,大概这就是我的长处,别人没有像我这么好学的。孔子说真话,一点都不假。他知道很多,有人问他好像都能回答,没有他答不出的问题。夫子也告诉人,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他来问我怎么知道?他讲那个题目我才晓得,我才知道的。我怎么给他摆平?夫子说我只有一以贯之。这就有一点禅机的味道了,我怎么能帮他解决问题,我什么都不知道,他来问我才晓得,我能帮他解决我是一以贯之。那个一是什么?真诚心,在佛法里面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能解决一切法。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才明白,才不怀疑,才承认了,这是真的,为什么?智慧解决问题,不是知识,学得很多是知识很丰富,真正解决问题是靠智慧,智慧是靠清净心、靠定功。
  最具足代表的就是禅宗的惠能大师,你看二十四岁开悟,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就跟孔子所讲的,我什么都不知道,他来问我,一问我知道了。法达禅师见他面,跟他顶礼头不著地,三拜起来之后,六祖就问他,你到曹溪来参拜,我看到你头没有著地,一定是你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值得骄傲。头不著地是傲慢。法达也很老实就说了,他诵《法华经》三千部。这也不是别人能做得到的,《法华经》很长,虽然只有七卷,每一卷都很长。一般念《法华经》的,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部是念十年。十年实在讲受持一部《法华经》心是定的。六祖就问《法华经》的大意,他说不出来,你念了十年三千部,《法华》讲些什么?他说不出来。反过来问六祖,六祖说我不认识字,我也没有听人念《法华经》给我听,他说这样好了,你念给我听,念了十年都会背了。《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第二品还没念完,六祖就告诉他,行了,不要念了,我都明白了。六祖《法华经》从哪里来的?是法达念《法华经》给他听,他就明白了。然后讲解给他听,他开悟了;开悟再顶礼,头著地了。这就是什么?我看到了就明白,听到了就明白,没有接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孔夫子为人家解决问题就跟惠能大师一样。所以我们懂得惠能大师这些状况,就了解夫子所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以贯之。这个一,用《弥陀经》上的话,「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能贯穿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心里头定慧等持。
  我们修净土每天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干什么?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为什么会得不到一心不乱?妄想太多、执著太多、分别太多,放不下。一心不乱是你的真心,每个人都有,哪有二心?没有二心,二心是假的,一心是真心。真心本来不乱,你看能大师见性不是讲得很清楚吗?第四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个本无动摇就是不乱。本自清净就是一心,头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一心不乱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的真心。很不幸的,这个真心迷了,就变成妄心,怎么迷了?起了念头。「迷唯一念,悟止一心」,这句话要记住,怎么迷的?起个念头就迷了,怎么样觉悟的?一心就觉悟了,你要知道,二心就迷了。所以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十法界众生用的是什么心?三心二意。十法界众生,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用的这个妄心他用得正,为什么用得正?发心事佛,承事如来,所以他发心正,听佛的话,虽是妄心,跟真心很接近,所以他住净土,四圣法界是净土。六道凡夫就不行了,为什么?他不肯承事如来,他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自以为聪明,他的是非邪正标准是自己定的,那就难了。声闻、缘觉以上他们是非善恶标准是依佛定的,所以他接近性德;凡夫是自己定的标准,远离性德。「性相近,习相远」,四圣法界是性相近,六道凡夫是习相远,就这么回事情,这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学习,我们对於本师不能有丝毫怀疑,有一丝毫怀疑你就会蒙重大的损失。佛说的经论很多,我们很多地方不懂,不懂没有关系,尊重它、信仰它,我们就得福。尊重、信仰、不怀疑、不厌弃,天天去读,读久了会有一天豁然大悟,为什么?谚语所谓「诚则灵矣」,这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传的,你诚心诚意,诚到极处就通了。诚到极处人心是定的,定生慧,就这么个道理,他就通了。所以最大的敌人,让我们在搞生死轮回最大的敌人就是什么?就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从哪里来?就是疑虑,有很多顾虑、有很多疑惑,从这里来的。这又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一切法是梦幻泡影,不知道是这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忘记掉了,总以为一切法是真的,不能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叫游戏神通。什么叫游戏神通?没有一样他当真,就是游戏神通。我们在六道里头样样当真,确实把真的看作是假的,把假的看作是真的,这颠倒,佛经上讲的颠倒错乱就是说这桩事情,所以学佛不容易。
  求老师,我们也具体介绍了,现在眼前找不到好老师,有修有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