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佛,六个小时讲经。六个小时当然不是一个人讲,所有在这里认真研教的,研教要念佛,不念佛你就没有行,没有行会增长邪见;光是在念佛堂念佛不听教,会增长无明,都不行,所以一定是解行相应。
我们听了经的人,佛门里面自古以来培养这些讲经法师,什么方法培养?复讲,小座。你要问这个方法从哪里来的?我就老实告诉你,从阿难尊者集结经藏时候来的。世尊当年讲经没有记录,佛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们想想佛陀的教训太宝贵,如何能流传下去,大家商量,从记忆当中把它写出来,写成文字流传后世。写成文字的时候,就请一个人来复讲,同学当中哪个人记忆力最好,听佛讲经听得最圆满,四十九年一堂课不缺的,找到阿难。所以阿难复讲,五百阿罗汉是同学,这五百个人都是跟释迦牟尼佛听经的人,他们来作证明。这五百个人听阿难所讲的,如果讲的,有一个人说,阿难,这个话好像我没有听佛这么说过,就删掉。阿难所复讲的字字句句,五百个人没有一个反对,才记录下来,经藏从这么来的。所以以后世世代代培养讲经的法师全是复讲,传到我这一代还是复讲,只有现代的佛学院不用这个方法,他们用自己的知见去讲。
复讲不许可用自己的知见,就像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的一样,佛说他一生所讲的一切经,古佛所说的,他没有在古佛所讲经典里面加一个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跟孔老夫子真的是志同道合。我们能相信吗?能,为什么能?只要明心见性了,佛佛道同。所以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明心见性了,他的见解跟佛完全相同,六祖所说的一切法在《大藏经》上决定找得到相同的。所以惠能大师也可以说,他一生所说的,没有超过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一个字。这个话是真的,我们现在完全接受,完全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要记住的,为什么?如果自己有意思的话,你的心定不下来,你就错了。必须自己没有意思、没有见解,什么都没有,他才入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会开悟。所以东方的圣贤所用的方法是回归自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以这个为修学的目标,不是常识。常识,现在讲知识,不能说没有用,但是作用不大。知识带来的有后遗症,智慧没有,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大智那个样子就像愚人一样,大智若愚,他好像什么都不知道,这是真的,为什么?他不起作用的时候他在定中,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你问他的时候他什么都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佛陀在世有人问过释迦牟尼佛,他说你的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非常聪明,什么都知道,别人问世尊,舍利弗是怎么学的?释迦牟尼佛当时指著鼓,大概旁边有个鼓摆在那里,他就指那个鼓说,他说你看到鼓没有?看到了。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鼓的心是什么样子?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就不鸣。这个人一听就明白了,里头要空,不能有东西,有东西就变成垃圾,有东西就变成障碍,就敲不响了。舍利弗心里空空的,释迦牟尼佛心里也是空空的,心本来什么都没有,所以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心是不动的,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生万法。能生万法,难道还不能理解万法吗?他当然能解,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解行一定要相应,要认真努力把你所知的、所信的、所解的落实,你要去做到,那就成智慧了。不可以说有解无行,那变成外道。
第二「不修大慈之心」,这个会退菩提心。这个意思是说,「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所以,佛弟子是个菩萨,常常要以平等的慈悲心待人接物,不可以厚此薄彼,不要有等差,时时刻刻想著要叫他真正得到佛法,能听到佛法,能悟到佛法,这是无量功德,要常常存这个心。终极的目标是希望他能开悟,他能脱轮回,能出十法界,要常常有这种心看待一切众生,菩提心就不会失掉。「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这心量很小,有分别、有彼此,希望成就自己,不希望成就别人,这个他自己永远不能成就。虽然发愿我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你这个分别心就障碍著你,你不能成就别人也不能成就自己。所以成就别人就是真正成就自己,这个道理要懂,要真的有爱心。净土教里面常常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菩提心我们这么多年来把它总归纳为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常常存这个心。用这个心生活、用这个心工作、用这个心待人接物,就没有错了。我们待人接物不够真诚、不够清净、不够平等、不够慈悲,那你学佛就不能成就。学佛在生活上学、在工作上学、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面学,你才能证果,你才能得受用。
第三种退菩提心的,「好求法师过罪」,这是说「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就是奉事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这是应该的。孝亲尊师,接受教诲,依教奉行,才能成就。如果天天在那里找老师的过失,这个心就用错了。不用在学道上,天天在看,专门看老师的过失,你想想看,他是不是在听老师教诲?没有,这叫造罪业。这种行为,「不惟无听受之诚」,没有诚意接受教诲,「且亏事师之道」,瞧不起老师。有亏於事师之道一定是不孝顺的儿孙,他不会孝顺父母,这种行为没有不退心的。老师有没有过失?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问孔子有没有过失?孔子说有;你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过失?释迦牟尼佛说有。每天都反省,每天都忏悔,都想到我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自己反省,我这一天有没有犯十恶业?天天检讨,天天改过,那是佛,究竟圆满的果佛。他为什么这么做?我们晓得,这是大慈大悲做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一看,佛都这样天天忏悔改过,那我们怎么办?我们不学行吗?他是佛,他都这样的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我们看到老师有过失了,就要想到,老师这个过失是真的、是假的我们都不知道,也许是他装出来的,他做一个反面的教材,我们不认识,错会他的意思,这常有的事情。即使真的有过失,文殊菩萨教善财教得好,真有过失,我不学他的过失,我学他的好处,他那个错误的地方,我就反省我不要犯他的过失,那我将来不是比老师更好吗?这就是谚语里面所说的「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老师正面、反面你都学到了,正面的,依教奉行,反面的,完全极力去避免这个过失,你比老师高出了。这是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教他要用这种心态去向善知识求教,所以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成就。凡是找老师过失的、批评老师的,我们要遇到之后,最好赶快避免,不要听,恭恭敬敬的对大家打个招呼,赶快走,或者是跟大家说我还有点事情要去办,避开这个场合。批评父母的、批评老师的、批评尊长的、批评圣贤的、批评国主的,就是现在讲国家领导人,都要赶快避开,不要参与,要回避,这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的心态,他在学业、道业上都不会有成就,肯定的。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永远要遵守。
第四个会退菩提心的,「常乐处在生死」。乐是爱好,生死就是六道轮回,他不想出离六道轮回,觉得六道还不错,人天还满好的,没有出离六道轮回的心决定退失菩提心。这是说「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这是讲真正学佛的人,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勇猛精进。目标就是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脱离六道轮回,知道轮回苦,轮回可怕,不可以再在轮回里待了。轮回里面有很多苦众生,我们出去之后再回来帮助他,这是正确的,我要不能出去,沦落在轮回里面,决定帮不上忙。做再多的好事,都是福报一边的,在三宝门中修福、修布施,这种人太多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一次合成的是印经,印经是三种布施都有。印经要花钱,财布施;经是法,法布施;真正懂得佛法之后,一切恐怖、烦恼都消失了,那是无畏布施,所以这是很圆满的功德。古今多少人做?做的人很多。但是以这种布施功德求出离难,为什么?这是福德边上事情。出离一定要自己修行,真正求出离,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那个人行,那个人能生净土,一生能成佛。我们印一万套《大藏经》、印十万套、印百万套,拿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是做不到的,生天是肯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必须要晓得。
再想想,你看当年梁武帝,佛门大护法,以帝王的这种殊胜的缘分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都是大道场,每个道场都是住众几千、几百人以上的,四百八十座,没有求出离三界,所以他的果报在天上。修行人最难得的就是求出离的心,我要超越轮回,我要离开六道。这个事情是难,不是你想像就能做得到的,可是遇到净土法门,没有一个不成就,万修万人去。念佛还不能往生,那是你自己不愿意往生,这个绝对不可以责怪善导大师,万修万人去是善导大师说的,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你不愿意去,你没有出离心,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放不下,这就不行,这就去不了。真放下,什么时候放下?当下放下,绝对不是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好,你有这个念头去不了,为什么?还是有分别执著放不下。要放下,当下立刻放下,时时都放下,刻刻都放下,处处都放下,没有一样放不下,现在走,马上就走,这才行。於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确实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念头,这个人出离了,这个人念佛才能得功夫成片。我们不说高,高的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他肯定会得到,他这一生决定成就。
没有出离的心,「耽著五欲」,财色名食睡他放不下,他还贪爱,「造诸恶业,於诸生死心无厌离」,这个生死就是六道轮回,对於六道轮回他还没有厌倦的心,还没有出离的心,「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佛为什么一生托钵?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放下这种贪著。你每天沿门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选择的,都怀著一个感恩的心,不管你给什么,都是感恩的心。所以施主布施你一钵饭,有的时候不到一钵,一点点,他要托好几家才变成一钵,平等的恭敬、平等的感恩,无非是把我们贪瞋痴慢的习气用这种方法把它断掉,没有选择,要学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一样不好。现在是不托钵了,我们饮食是由常住供养,常住的供养还是十方信众的,不过不必他们来做,不必我们去托钵,已经是方便多了。常住对於大众的饮食只注重一样,卫生、干净,这样就好。纵然十方供养得很丰足,应不应该享受一点?不可以,以苦为师好!生活愈简单对身体愈健康。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点都不错。世尊在灭度之前最后的遗教,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一生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对於六道没有留恋的这个念头,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最后一条,「不喜读诵经典」,这也是退失菩提心的原因,「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我在今天特别给同学提醒,我非常的强调,佛说的一切经是为我一个人说的,别人看到,那是旁听的,他就是为我一个人说的,我就应当全部承当,全盘接受,我就能成就。如果说这是为这个人说的,那是为那个人说的,与我都不相干,我学一辈子也不能成就。修学的心态重要!佛的戒律是叫我一个人遵守的,与别人不相干,我一定要做,他做不做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要做好,这才真正能成就戒定慧三学。不能看说,叫我持戒,你看他们都不做,你为什么要叫我?佛看重你,佛看重你是佛,帮助你在一生成佛,那些人这一生成不了佛。你说佛对你多好!你自己不自爱,自己不尊重,自己不敢承当,你就不能怪佛,不能怪任何人。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从经的性质上分有四种,这四种是信解行证,每部经、每段经文、每句经文都有这四个意思在。你不信的,帮助你建立信心;已经信的,帮助你了解;已经明了的,帮助你修行;已经修行的,帮助你证果。字字句句都有这四个意思,这真叫法宝。你得到这个宝,可以了生死、出离三界、断烦恼、证法身,世出世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你不接受,就没有办法了。
《涅盘经》上这五段话,这底下还有,还没念完,「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你对佛经不喜欢、不能接受、不能保持、不能读诵,你的修行没有依据,菩提心当然会失掉。常常读诵,养成这个习惯,读诵就是不离佛,天天读佛经,天天听佛的教诲,天天读古人的注解,跟古人做朋友,古人是我们的同学,他把他的学习报告提出来跟我们分享,帮助我们提升。如果我们离开了古人,好了,那就跟现在这些人做朋友,你怎么不会染上世间的习俗?现在社会习俗不好,你到处所接触到的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几乎全部都是造三途之业,果报在三恶道。所以想想,我们时间不多,跟圣贤做朋友好还是跟世俗人做朋友好?想通了、想明白了,我们还是站在圣贤这边好,尚友古人,崇尚跟古人做朋友,读圣贤书,其乐融融。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菩萨常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人生活在喜乐里面身心健康,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烦恼轻、智慧长,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智慧、都是功德,不造罪业。这是《涅盘经》上讲的五种退失菩提心,我们不能不知道。
再看底下一尊,第八「星宿月佛」,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醒我们,「三业无失,如星明净,随意受生灿然满空,神足自在若依空运转」。星宿月佛怎么会这么自在?身口意三业没有过失,这是释迦牟尼佛天天反省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瞋、不贪、不痴。身语意三业没有过失,这就是十善业圆满了。十善每一条义理深广无尽,讲不完的,你不去读诵、不去学习,你怎么会知道?所以《十善业道经》要细讲。同学们学习要参考《沙弥律仪》,因为《沙弥律仪》前面的十戒跟十善业性质是相同。十善业学好了,十戒也就圆满了。二十四门威仪跟《弟子规》没有两样,《弟子规》学好了,二十四门威仪自然就成就了。由此可知,这三个根本法是多么重要。这是我们自己的根,自己善法的根、自己菩提的根、自己成佛的根,要不要?如果这个根没有,说实在话,人、天两道得不到,那个果报就是饿鬼、畜生、地狱,这是我们最不愿意听到的,更不愿意看到的,那就得认真努力来学习。像释迦牟尼佛天天反省一样,三业无失,自己身心清净,像星星一样。三业清净,就随意受生了。这个清净的程度,显然不是六道众生,法身菩萨。这个随意受生,实在讲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