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后宫 在妈宫澳,万历间建。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施琅攻克澎湖,以为神佑,奏请加封,遣官致祭,镌文庙中。
风神庙 在妈宫澳城隍庙东,乾隆五十五年,通判王庆奎、水师副将黄象新等捐建。光绪七年,都司郁文胜重建。
龙王庙 在妈宫澳观音亭之东,道光六年,通判蒋镛、水师副将孙得发等捐建。
施将军祠 在妈宫澳,康熙二十四年,人民合建,祀靖海将军施琅。道光六年,通判蒋镛筹款生息,袝祀在澎殉难文武官员,春秋致祭。
昭忠祠 在妈宫澳,光绪四年十二月,副将吴奇勋等倡建,祀同治元年之役协营各标调赴台湾弁兵助剿阵没者,则署左营守备蔡安邦等,暨兵丁一百三十四名。
武忠祠 在妈宫澳协署之西,建置无考。乾隆五十六年,护理水师副将黄象新等捐修。
胡公祠 在文石书院内,祀通判胡建伟等。
节孝祠 在天后宫之西,道光十八年,署通判魏彦仪建,春秋致祭。光绪五年,妈宫澳商户黄学周、黄鹤年重修。
第四部分典礼志(7)
台北府(附郭淡水)
社稷坛 在府治东南,光绪十四年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治东南,光绪十四年建。
先农坛 在府治东门外,光绪十四年建。
文 庙 在府治文武街,光绪十四年建。
武 庙 在文庙之左,光绪十四年建。
天后宫 在府治府后街,光绪十四年建。
府城隍庙 在府治抚台衙后,光绪十四年建。
县城隍庙 附于府城隍庙之内。
厉 坛 在府治北门外,光绪十四年建。
名宦祠 在文庙棂星门之左。
乡贤祠 在文庙棂星门之右。
忠义孝悌祠
烈女节妇祠
新竹县
社稷坛 在县治东门外,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
山川坛 在县治东门外,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
先农坛 在县治东门外,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
田祖祠 旧在南门内,乾隆三十四年,同知宋应麟建。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移于先农坛之右。
龙神祠 在县治南门内,乾隆三十四年,同知宋应麟建。
风云雷雨坛 未建。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始设神位,附祀于龙王祠。
文 庙 在县治东门内,嘉庆二十二年,同知张学溥建。道光四年,同知吴性诚乃竣成之。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后为崇圣祠,左为明伦堂。
武 庙 在县治南门大街,乾隆四十一年,同知王右弼倡建。同治十年,邑人重修。
文昌祠 在文庙之左,嘉庆八年,同知胡应魁建。
天后宫 在县治西门内,乾隆十三年,邑人陈玉友捐建。四十二年,同知王右弼修之。
城隍庙 在县署之右,乾隆十三年,同知曾曰瑛建。
邑厉坛 在县治北门外水田街,嘉庆九年,同知胡应魁建。
火神庙 在县治试院之左,光绪十三年,知县方祖荫建。
名宦祠 在文庙之左,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
乡贤祠 在文庙之左,道光十三年奏建。
昭忠祠 在文庙之左,道光十三年奏建。
节孝祠 在文庙之左,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光绪十七年改建。
孝友祠 在文庙之左,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光绪十七年,移祀于节孝祠。
德政祠 在明志书院之左,旧为敬业堂。咸丰七年,绅士许超英等改祀同知曹谨、曹士桂,后又祀同知袁秉义、薛志亮、李慎彝、娄云等。
宜兰县
社稷坛 在县治南门外,嘉庆十七年,通判翟淦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治南门外,嘉庆十八年,通判翟淦建。
先农坛 在县治南门外,嘉庆十七年,通判翟淦建。
文 庙 在县治,光绪二年,进士杨士芳、举人李望洋捐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后为崇圣祠。
武 庙 在县治西门,嘉庆十三年,居民原祀于米市街。二十三年,文昌宫落成,通判高大镛移祀于宫之前殿。
文昌宫 在县治西门,嘉庆二十三年,通判高大镛倡建。前殿祀汉忠义侯,后殿祀文昌。
天后宫 在县治之南,嘉庆十二年,官民合建。
城隍庙 在县治西街,嘉庆十八年,官民合建。
火神庙 在县署之右,嘉庆二十五年,官民合建。
神祇坛 即邑厉坛,在县治南门外,嘉庆十七年,通判翟淦建。
名宦祠 在文庙之内。
乡贤祠 在文庙之内。
忠义孝悌祠
烈女节妇祠
杨公祠 在文昌宫之右,供开兰官长杨廷理七人禄位。
第四部分典礼志(8)
南雅厅
社稷坛 未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 未建。
先农坛 未建。
昭忠祠 在厅治,光绪十九年,巡抚邵友濂建,祀十二年讨番病没阵亡兵勇。友濂题额,文曰:“俎豆同荣”。
台湾府(附郭台湾)
社稷坛 在府治东门外,光绪十五年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治东门外,光绪十五年建。
先农坛 在府治南门外,光绪十五年建。
文 庙 在府治小北门内,光绪十五年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后为崇圣祠,左为明伦堂,右为学廨。
天后宫 在府治大墩街。
府城隍庙 在府治新庄,光绪十五年建。
厉 坛 在府治北门外,光绪十五年建。
名宦祠 在文庙棂星门之左。
乡贤祠 在文庙棂星门之右。
林刚愍公祠 在府治田中,光绪十五年,巡抚刘铭传据全台绅士奏建,祀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
彰化县
社稷坛 在县治东门外,雍正二年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治东门外,雍正二年建。
先农坛 在县治南门外,雍正二年建。
文 庙 在县治东门内,雍正四年,知县张镐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庑,后为崇圣祠,右为明伦堂,后为学廨。乾隆五十一年,明伦堂、学廨毁于乱。嘉庆二年,岁贡郑士模捐修,未竣。十六年,知县杨桂森乃成之,改建明伦堂于庙左。
武 庙 在县治南门内,雍正十三年,知县秦士望捐建。嘉庆五年,知县胡应魁移建于同知旧署。
文昌祠 在县治文庙西畔,嘉庆二十一年,知县吴性诚建。而县辖鹿港、西螺、北斗、员林、大肚、犁头店、牛骂头等处人士,亦各自建。
天后宫 一在县治北门内协署之后,乾隆三年,北路营副将靳光瀚建。一在东门内,乾隆十三年,知县陆广霖建。一在鹿港海隅,乾隆五十五年,大将军福康安建。
城隍庙 在县治东门内,雍正十一年,知县秦士望建。
龙神庙 在县治南门内,嘉庆八年,知县曹世骏建。
邑厉坛 在县治北门外,乾隆三十五年,北路理番同知李本楠捐建。
名宦祠 在文庙崇圣祠之左,道光十年,知县托克通阿与邑绅捐建。
乡贤祠 在文庙崇圣祠之右,与名宦祠同建。
忠烈祠 在县治西门内,道光二年,知县吴性诚捐建。祀林、陈、蔡三役殉难文武官兵。
节孝祠 在县治东门内,建省之后,合祀台、彰、云、苗四邑节妇、孝子。
朱公祠 在县治西门内,光绪十五年,巡抚刘铭传奏建,祀提督朱焕明。为戴案义民祠之址。
义民祠 在县治西门内,乾隆五十五年建,祀林爽文之役殉难义民。
十八义民祠 在县治西门外。先是,雍正十年春,大甲西社番林武力作乱,总兵吕瑞麟率兵讨,累战弗克,番益猖獗,恣焚杀,县治戒严,淡水同知张宏章适率乡勇巡庄,过阿束社,番突袭之,几不得脱。邻近粤人方负耒出,见而大呼,众争至,与番斗,宏章乃免,死者十八人,曰黄仕远、黄展期、陈世英、陈世亮、汤邦连、汤仕麟、李伯寿、李任淑、赖德旺、刘志瑞、吴伴云、谢仕德、江运德、廖时雨、卢俊德、张启宁、周潮德、林东伯。越日,乡人葬之西门外,题曰:“十八义民之墓”。已而番平,大府上其事,下旨嘉许,赐祭,各发银五十两,饬有司购地建祠,春秋肸蚃,以旌其义。
第四部分典礼志(9)
云林县
社稷坛 未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 未建。
先农坛 未建。
文 庙 未建。光绪十五年,暂就文昌祠奉祀孔子。
武 庙
城隍庙 原在旧治,光绪十四年,知县陈世烈建,后移今治,暂盖竹屋。
厉 坛 在县治南门外,光绪十年建。
朝天宫 在县辖大槺榔东堡北港街,祀天后。庙宇巍峨,人民信仰。先是,康熙年间,僧树璧自湄洲奉神像来,结庐祀之,香火日盛。雍正八年,乃建庙。乾隆十六年,笨港县丞薛肇广、贡生陈瑞玉等捐资修之,以三十八年十月起工,翌年九月落成,费款一万五千圆。道光十七年,子爵王得禄以平定海寇之役,为神显祐,奏列祀典,敕赐“神照海表”之额,命江安十郡储粮道王朝偏代祭。咸丰五年重修。
义民祠 在县辖北港街。林爽文之役,街民固守拒战,死者百零八人,高宗手书“旌义”二字,刻石建亭,号旌义亭。寻于亭后建义民祠以祀。
昭忠祠 在县治西南,道光十三年奉旨建。祀张丙之乱殉难官员兵民等,则赠知府衔方振声、赠游击马步衢、赠都司陈玉成等。光绪十四年,斗六盐馆委员叶大镛监修,以荖叶税为祭费。
将军庙 在都司署内,祀二十四将军,后楹祀台湾镇总兵林向荣。光绪四年,都司凌定国修。
文昌祠 在县治,同治七年建。又一在林圮埔街。光绪二十年重修。
苗栗县
社稷坛 未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 未建。
先农坛 未建。
文 庙 未建。光绪十五年,暂就文昌祠奉祀孔子。
武 庙
城隍庙 在县治。
台东直隶州
社稷坛 未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 未建。
先农坛 未建。
天后宫 在卑南马兰街,光绪十五年,统领张兆连建。先是,兆连详请巡抚奏请赐给匾额。十七年,卑南、大麻里各社正副社长及通事等捐银七百五十圆,购置田围,以为祀费。昭忠祠 在卑南宝桑海滨,光绪七年,同知袁闻柝建。十四年,番乱被毁。十八年,重建于鳌鱼山。
第四部分教育志(1)
连横曰:嗟乎!自井田废,而学校息,人才衰,朝廷之所以取士者,唯科举尔。夫科举非能得人才也,而人才不得不由科举,故以管商之政治,仲舒之经学,相如、子云之文章,苟非一入主司之目,亦终其身而不遇。是科举非能得人才也,又且抑遏之,摧残之,蔀其耳目,锢其心思,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而精捍者亦不敢与我抗,而吾乃可无忧。故学校之设,公也;科举之制,私也。以私害公,霸者之术也。古者量人授田,一夫百亩,八口之家,可以无饥。设为庠序以教之,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其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太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故古之取士也宽,其用之也严;后之取士也严,其用之也宽,人才何得而见之哉?
台湾为海上荒岛,靡有先王之制也。荷兰得之,始教土番,教以为隶而已。领台之三年,乃派牧师布教,以崇信基督。其时归化土番,曰新港,曰目加溜湾,曰萧垄,曰麻豆,曰大目降,曰大杰颠,各设教堂。每逢星期,众皆休息,群集于此,祷福讲经,以是从者日多。永历二年,各社始设小学,每学三十人,课以荷语荷文及新旧约,牧师嘉齐宇士又以番语译《耶教问答》及《摩西十诫》,以授番童,拔毕业者为教习。于是番人多习罗马字,能作书,削鹅管,略尖斜,注墨于中,挥写甚速,凡契券公文均用之,故不数年而前后学生计有六百人。然其所以教之者,敬天也,尊上也,忠爱宗国也,故终荷兰之世,土番无反乱者,则教化之力也。延平克台,制度初建,休兵息民,学校之设,犹未遑也。永历十九年八月,嗣王经以陈永华为勇卫。永华既治国,岁又大熟,请建圣庙,立学校。经曰:“荒服新创,地狭民寡,公且待之。”永华曰:“昔成汤以百里而王,文王以七十里而兴。国家之治,岂必广土众民?唯在国君之用人求贤,以相佐理尔。今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人民数十万,其俗素醇,若得贤才而理之,则十年生聚,十年教养,三十年之后,足与中原抗衡,又何虑其狭小哉?夫逸居无教,则近于禽兽。今幸民食稍足,寓兵待时,自当速行教化,以造人才,庶国有贤士,邦以永宁,而世运日昌矣。”从之。择地宁南坊,面魁斗山,旁建明伦堂。二十年春正月,圣庙成,经率文武行释菜之礼,环泮宫而观者数千人,雍雍穆穆,皆有礼让之风焉。命各社设学校,延中土通儒以教子弟,凡民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天兴、万年二州,三年一试,州试有名者移府,府试有名者移院,各试策论,取进者入太学。月课一次,给廪膳。三年大试,拔其尤者补六科内都事。三月,以永华为学院,叶亨为国子助教,教之,育之,台人自是始奋学。当是时,太仆寺卿沈光文居罗汉门,亦以汉文教授番黎。而避难缙绅,多属鸿博之士,怀挟图书,奔集幕府,横经讲学,诵法先王,洋洋乎,济济乎,盛于一时矣。
清人得台之后,康熙二十二年,知府蒋毓英始设社学二所于东安坊,以教童蒙,亦曰义塾。其后各县增设。二十三年,新建台、凤两县儒学。翌年,巡道周昌、知府蒋毓英就文庙故址扩而大之,旁置府学,由省派驻教授一员,以理学务。而县学置教谕,隶于学政,其后各增训导一员。然学宫虚设,义塾空名。四民之子,凡年七八岁皆入书房,蒙师坐而教之。先读《三字经》或《千字文》,既毕,乃授以四子书,严其背诵,且读朱注,为将来考试之资。其不能者,威以夏楚。又毕,授《诗》《书》《易》三经及《左传》。未竣而教以制艺,课以试帖,命题而监之作。肄业十年,可以应试。其聪颖者则旁读古文,横览史乘,以求淹博。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莫不以考试为一生大业,克苦励志,争先而恐后焉。旧制:三年两试,一为科考,一为岁考。康熙二十五年,福建总督王新命、巡抚张仲举奏准,台湾岁进文武童各二十名,科进文童二十名,廪膳生二十名,增广生如之。岁贡以廪生食饩为先后,年贡一人。将试之时,童生赴县投考,书其姓名、年貌、三代籍贯,廪生保之。皂隶、厮养、倡优、贱户之子不得试,有其人者,诸生逐之,廪保同坐。临试之日,知县入考棚(考棚亦曰校士院),点名给卷,扃门而试,两文一诗,日瞑乃出。考官校其上下,数日发榜,而覆试之。递次而减,以至终覆,乃移之府。各县俱集,制亦如之。台湾隶于福建,以分巡道兼理提督学政。雍正五年,改归汉御史。乾隆十七年,仍归道。将试之前一日,学政朝服谒圣,至明伦堂,席地坐,中置一案,廪膳生立而读经,诸生侍。礼毕,入院。先考古学,试以诗、赋、策论、经解,新旧生毕至,其不考者听之。次考旧生,廪增生员毕至。上舍之外,列一等者,以次食饩。其不考者不得乡试。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