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技术顾问。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颁发的国际武术贡献奖。他负责组建了宁夏武术队,发表了《回族武术初探》等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我国武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活跃在当今武坛的回族武术人物,还有广东的马志斌,他是武术名家马裕甫的高足,岭南武术的代表人物。陕西的马振邦,作为陕西武术队总教练,他的辛勤工作使陕西队在全国武术队中享有盛誉。河南武术队教练马春喜、武汉体院讲师张克俭,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陕西武术队优秀运动员赵长军,他刻苦习武,成绩突出,曾七次蝉联全国武术比赛的全能冠军,是回族武术人物中的后起之秀。在西北各地,也活跃着很多优秀的回族武林人物。青海的冶国福(1930—),1979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银牌,是青海省著名武术家;马忠良阿訇(1940—)是青海省武术协会穆斯林武术馆馆长,曾在多种比赛中获奖;此外还有马吉青、马全辉、冶明录、马占清、张全强等,都是青海的回族武术人物,他们以1992年成立的青海穆斯林武术馆为依托,培养了大量武术爱好者。
二、回族武林世家
回族武术在其发展过程,出现过一些重要的武术世家。这些武术世家在对传统武术的继承、传播及整理、发展方面,做出过显著贡献。其中影响较大者要数马凤图家族和沧州孟村八极拳吴氏家族。
通备武学与马凤图家族
马凤图家族属河北沧县杨石桥马氏,其祖上在明代是一个职业军人家族,可以说与武术早有渊缘。这个家族在清末出过精通劈挂、八极,擅长枪法的武术家马芬。马芬挟技只身闯关东,在沈阳创办闻名一时的恭盛镖局,他为人大度,乐善好施,广结豪侠,在东北声望甚高。马凤图的祖父马捷元,父亲马化堂接受了汉族武术大家黄林彪先生的“通备”学说,也是劈挂、八极兼而习之,他们活动的时期基本属于“马氏通备武艺”的创始期。
马凤图幼承家学,后又师从黄林彪系统学习通备拳法,武学品位得到极大提升。1909年马凤图加入同盟会,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10年,他在天津读书时,与志同道合者创立“中华武士会”,该会以提倡中华武术为宗旨,发扬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对抗日本的“武士道”。“中华武士会”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民间武术社团,马凤图功不可没。后来马凤图与二弟英图远走东北,在沈阳结识了有“关东三侠”之称的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与他们互相切磋,建立了“换艺”关系,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关内外武艺大交流。1925年在西北军内任职的马凤图受张之江将军之托为西北军创编劈刺教材,同时他对古典刀剑武艺和明清以来流传的六合枪体系及北方传统的棍法做了认真的整理,取得很多成果。1926年随冯玉祥国民军进入西北,在宁夏、兰州等地授艺。曾掩护过刘格平、杨静仁、张杰等回族地下党员开展工作,支持谢觉哉组建“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创建张掖国术馆、兰州“华斌体育学社”,创编“风磨棍法”。
马凤图坚持“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对通备拳不断加以宏廓和熔铸,从而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完整体系,这就是“通备武艺体系”,或称为“通备武学”。这个体系继承了明清以来许多古典兵器技法的精萃,融合长拳与短打为一体,创造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容”为理论指导的“通备劲”,形成“气势雄峻,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通备拳风格。他一生文武并重,以德为本,撰写武理手稿两百多万字,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马凤图的二弟英图是八极名家,民国十七年(1929年)协助张之江将军创办中央国术馆,将劈挂、八极及风磨棍、苗刀等进行调整组编后,纳入国术馆教材,使之广为传播。20世纪30年代后,他与马凤图在青海、甘肃研习武艺,协助兄长整理和传播通备武学。
马凤图的四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因对弘扬传统武术与通备武学卓有贡献而被武术界称为“马氏四杰”。1953年天津民族形式运动会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武术运动会,马贤达在这次运动会上荣获天津地区散打冠军和全国短兵比赛冠军,是新中国第一位散打冠军和短兵冠军。他和代表西北区的哥哥马颖达的短兵比赛还被拍摄,成为专为此次运动会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里的一个亮点。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的一件体育盛事,贤达、令达、明达三兄弟参加击剑比赛,明达进入男子花剑决赛圈,一时传为佳话。
在当代武术界,马氏弟兄中数马贤达、马明达更有影响。马贤达参与了当代武术的许多重大活动,是目前我国四个武术九段之一。作为历史学家的马明达,近几年来发表了大量武术研究文章,出版了《说剑丛稿》等武学专著。通过他的论著,海内外武术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了“通备武学”的深厚内涵。贤达和明达还是《中国武术大辞典》的主编和第一副主编。
尤其令人可喜的是,马凤图先生的孙辈现在已脱颖而出,为马氏武艺传递薪火。马越,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毕业,散打高手,现在英国担任武术教练。马仑,现为陕西贤达武术学院院长,全国著名散打、拳击裁判。马廉颇,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多次获省级比赛冠军。马廉真,曾在国外留学,参加欧洲的区域性散打和套路比赛,屡获好成绩。我们期待着这些青年才俊能继承家学,后来居上,创造辉煌业绩。
沧州八极门
河北沧州孟村是八极拳的故乡,三百余年来,孟村吴氏家族对八极拳的传承、发展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极初祖吴钟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自幼勤奋好学,痴迷武术。雍正十三年(1735年)吴钟只身南下,于福建晋江少林寺以一杆大枪三进三出,技败众僧,折服长老,震惊寺官。方丈亲赠锦镖一囊,镇寺官员惊叹“神枪”,始得三破少林寺之誉。从此,神枪吴钟名扬天下,与当时的擒拿名家康大力、提柳刀名家李章并称武林三杰。吴钟之名传至北京,以武功盖世自许的康熙帝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闻后,立即邀其入京比武。比武过程中,二人以殳(习武用长杆)为器,殳端涂白粉,以身着白粉者败。未有几合,吴钟将白粉涂于胤禵眉间,胤禵不觉。吴钟复涂面糊于殳端,再战,又将面糊涂于胤禵眉间,而胤禵仍不觉。胤禵最终心悦诚服,拜吴钟为师。
吴钟晚年在吴氏家族内授艺,当时族人习练者甚多,成名传人有三位,即吴钟独生女吴荣、世孙吴钟毓,世曾孙吴溁。吴荣后嫁于山东无棣长拳高手戴月一,将戴氏所习之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法依八极拳理进行提炼修改,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五世掌门人吴会清(1869—1958年)进一步改革套路,新增黑虎拳、四门刀、八棍头对打等。吴会清武功高强,人称“铁巴掌”,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不满清政府地方巡监署对百姓的盘剥,率弟子们砸毁巡监署,赶跑巡监官。吴会清之子六世掌门吴秀峰(1908—1976年),在完整地继承了家传的八极技艺后,曾两度赴鲁、沪、浙等地访艺,结合个人天赋,创编了其他门派所没有的二十四锤、二十四连手和十二枪等套路和手法技巧。吴秀峰曾在天津七处设场授徒,弟子三千人,遍布全国。1941年,他只身从日军手中救出一车被抓华人,1956年,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连得七项冠军。
吴秀峰次子吴连枝为八极拳七世掌门,他在继承发扬前人技法套路的基础上,将现代力学、人体科学运用于八极拳研究,并根据比赛要求,在传统套路基础上编排了许多新的套路,使八极拳理论与技法不断升华和完善。吴连枝的回族弟子刘秀萍、常玉刚、刘连俊等都曾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荣获金牌。其论文《八极拳历史及理论探讨》获河北省优秀论文奖,专著《吴氏开门八极拳》(日文版)及录像带《吴氏开门八极拳入门》畅销日本。吴连枝曾数十次应邀到日本、韩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讲学,并在韩国公开场合下速战四胜韩国跆拳道高手。
三、 清代的回族武状元
明清两代,有着尚武传统的回回民族曾涌现出大量的武备人才,其中有些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清代,回族将领大多是经由武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有些回族将领还曾以高超的射艺和武功考中武科状元。自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武科,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1200年间,中国历史上共诞生了有案可稽的281位武状元,可谓凤毛麟角。其中清代武科最盛,共有109位武状元,其中可以确证为回族的,即有五位,再加上武举人及以军功入仕的著名将领,则人数更众。回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却为中国提供了这么多的优秀的将才,并且勇赴国难,留芳青史者不在少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以下是清代的五位回族武状元:
杨谦,字先豫,江苏仪征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参加江苏武举乡试,技压群雄,夺取第一,成为武解元。康熙帝南巡,杨谦与众官迎接圣驾时被皇帝看中,特准他进京应试,于是杨谦奉旨进京。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杨谦会试被取中,进入殿试,又获第一,御赐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后晋升为天津府镇总兵。杨谦是解元、状元的所谓“两元及第”,这在整个清代武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自然不比寻常,非常荣耀。他很可能是清代109榜武科考试中的第一位回族武状元。杨谦在担任总兵时,“勤训练,多仕绩”,他与弟弟杨凯二人,都被世人称为儒将。他的弟弟杨凯文武全才,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武进士,曾官至湖广提督。
哈攀龙,直隶河间人。他于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中举。乾隆二年(1737年)得中丁巳榜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从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哈攀龙历任福建兴化镇(今蒲田)城守副将、河南南阳镇总兵,福建海坛镇、漳州镇总兵。乾隆十三年(1748年),赴金川军营,屡立战功。十八年(1753年)制定“整饬弁兵条例六项”。二十一年(1756年)授湖广提督,第二年调任贵州提督。乾隆二十五年病卒于北京。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三等侍卫。出为云南督标右营游击,迁东川营参将,后战死金川,以恩授参赞大臣、加赠太子太保、谥壮武,入祀昭忠祠,图绘紫光阁。另一子哈国泰官至总兵。其长孙哈文虎(国兴之子)以守备官在木果木战役中阵亡,入祀昭忠祠。乾隆皇帝曾制词赞哈氏家族云:“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
哈廷梁,直隶献县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出任四川普安营参将,三十年(1765年)累迁出任四川泰宁营化林协副将。
马殿甲,河南邓州人,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在镇压新疆张格尔叛乱中,屡立战功,赏戴花翎。历任保定营参将、河间协副将、提标中营参营参将、兼署右营游击、金华协副将、广东南韵连镇总兵、广东陆路提督、广西提督等职务。
丁殿祥,原名丁殿宁,字菘生,山东青州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武状元。其状元府第至解放前后仍保留完好,现在一些老人对此仍有记忆。据记载,他中武状元时“年二十七岁,授一等侍卫,放六安游击”,后又任六安参将、广西参将、寿州游击、义宁协镇、协办阅兵大臣等职,诰封武功将军。他的母亲教子甚严,造就了他刚毅纯诚、孝友忠贞、清廉自持的品格。嘉庆十九年,丁殿祥曾出资维修青州城里清真寺北配殿,并书写“道衍精一”匾额。道光十年(1830年),他在广西病卒,年四十三岁。长子治平,武生,署益都汛千总;次子端平,候补把总。此外,丁氏家族历来有习武传统,殿祥弟兄六人俱习武。六弟殿甲于道光十二年中武进士,授二等侍卫,放玉田营都司。他的家族中后来“若武举、若武生者绵绵不断”。
'①' 我国有一部电影就叫《大刀王五》。
第六章 思想家与学术大师
对每一个民族来说,其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都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或宗教。思想家是一个民族文化史上的璀璨明星,闪耀在人类文化幽暗深邃的夜空。回族,作为一个只有一千年历史的中国少数民族,也同样拥有众多的思想家与学术大师。本章所选取的几位,仅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也是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
一、古代的思想家
回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首先是在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领域,自唐代的李彦升开始,一直到清代的著名学者蒋湘南,回族及其先民在历代都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贡献了自己最为优秀的儿女。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思想家,就是明代的李贽。其次是在伊斯兰文化与思想领域,回族把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入了中国,通过历代经学大师的努力,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学者是明末清初的王岱舆和清前期的刘智。
n 思想超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
李贽,字卓吾,明代晋江(福建泉州一带)人,嘉靖六年(1527年)出生。他的祖先本为汉族,因娶穆斯林女子而皈依了伊斯兰教。他的妻子黄氏,出身回族穆斯林家庭,“平生谨慎,必不轻履僧堂”'1'。李贽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在包括北京、南京在内的各地做官,长达二十一年,但没有重要的政绩。万历九年(1581年)以后他客居湖北,主要是在麻城居住了十几年,完成了他的大部分传世著作。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有《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集中代表了他的哲学思想;《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都是历史人物的传记。由于他的思想激进,甚至敢于批判在中国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导致了他在当时的社会里处境艰难。他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留下遗嘱,按照穆斯林的丧葬习俗埋葬。他的墓地现在北京通州区的西海子公园内,是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在他死时,所有著作已被列为禁书。但他的思想后来在中国思想史上大放异彩,与其生前的悲惨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贽是一位原创型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对成见、对权威的反思和解构。从这一点来看,他是一位超前的思想家,有一些今天所谓的“后现代”思想的意味。复旦大学的蔡尚思先生明确指出,李贽“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他思想家所难比的地位”,因为在中国学术和思想史上,李贽是因学术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独一无二的一个思想家,他敢于在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时代里同孔子叫板对峙,并终其一生不改初衷。著名学者朱维之教授甚至把李贽之死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并列,充分肯定了李贽的思想史地位。这样的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确是空前绝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