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失地,歼灭法将孤拔,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军。后“法人乞和,公奉命屯军”,因“功劳卓著,为国效忠”,诰授建威将军。民国时参加护国战争,任陆军中将。马树堂在中法战争中,屡败法军,屡建奇功,因军功升任副将,成为中法战争中滇军四回将之一。
四、甲午海战,左宝贵血洒疆场
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开始觊觎中国领土。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迫使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1879年又吞并与中国有“宗藩”关系的琉球。继而野心膨胀,积极扩军,进行侵略中国的军事准备。1894年日本以侵略朝鲜作为进攻中国的跳板,从而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全国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奋起反抗,回族将领左宝贵'34'、萨镇冰就是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爱国英雄。
左宝贵将军
甲午战争前,日军进占仁川,左宝贵针对时局的变化,已看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国心,使他“即派员至汉城出探绘图,为进兵之计。并以朝鲜为中国门户,而奉省为扼要之区。所有海防、江防宜俱加周密。事关大局,禀请添军置炮,予备不虞。”'35'他积极向清政府建议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然而朝廷对他的主张根本不予重视。7月25日,日本“浪速”号舰,悍然将运送中国军队的“高升”号击沉,1200余名中国将士壮烈牺牲。不久,日本又在汉城派大岛昌义旅团4000余人向牙山清军聂士成部进攻。8月1日,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宣战,派马玉昆统毅军,左宝贵统奉军,卫汝贵统淮军,丰升阿统奉天盛军,以四路大军开赴朝鲜。左宝贵接到命令后,仅用48小时调齐马步8营3000余人。
左宝贵率军由奉天出发,昼夜兼程,日行百里,8月6日即到达平壤。这时朝鲜战场形势严峻,原驻牙山清军叶志超、聂士成部在成欢战败后下落不明,日军兵力则已陆续进入朝鲜。朝廷中主战派力主“星夜前进,直抵汉城”。李鸿章则竭力主张以守为主,反对清军继续南下。时入朝卫汝贵部纪律败坏,沿途奸淫抢掠,引起朝鲜百姓的忿怒。左宝贵遂向朝廷建议:“撤回卫汝贵一军,诸将尚可效死,否则同归于尽。”明确指出了卫部所为,可能失去民心,导致战争失败。8月20日,左宝贵将逃将叶志超及其残部接回平壤。叶志超是李鸿章心腹老将,到平壤后,他谎报牙山、成欢之败仗为胜仗,并因此成为平壤诸路大军统帅,且得赏银2万两。败军之将却擢升为统帅,全军不服,诸将震惊。但叶志超等人整日“置酒高会”,拥抱歌妓,狂欢豪饮。而日军重兵16000余人向平壤四面合围而来,但“志超至军,弥庸懦,无布置,识者忧之”。左宝贵提议主动出击,粉碎日军合围平壤的阴谋。但叶志超不予采纳。9月11日,左宝贵亲率所部兵马于大同江上游同企图合围平壤的日军朔宁支队相遇,双方开战,左军击沉日军战船数艘,就在日军弹尽粮绝、左宝贵获胜之际,叶志超以“羽箭”调左宝贵撤回平壤,贻误了战机,从而使日军得以乘虚渡江,完成了对平壤的合围。清军被困平壤,军心涣散。叶志超无将兵之才,贪生怕死。他电告李鸿章:“平壤城卑而圮,粮少又难转运,无水,万守不住。”实际上,平壤城“临大同江,三面有城墙,城墙石质,高达十公尺,不易攀登。其四面多沼泽,实为天险之地。”'36'加之清军在平壤城内外修筑了防御工事,倘若决心据守,指挥得当,胜负难断。况且驻守平壤的清军人数并不少于日军合围兵力。面对叶志超等辈的怯敌思想和逃跑策略,为了鼓舞士气,左宝贵挺身而出,慷慨陈词,我军“奉命东征,誓当为国宣力”,“力即不及,义不可挠”,今“敌人悬军长驱,正宜出奇痛击,使之轮弗返,不敢窥觎中原。朝廷设机器,养军兵,每岁靡金数十万,正为今日耳。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哉!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至成败利钝,不遑计也”。'37'九月九日,“闻倭人兵发平壤,左与叶相聚面商。左主战,叶主退守,意见不和。”左宝贵愤慨至极,厉声斥责叶志超等,“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我冢矣”'38'战争初期,中日双方互有胜负。叶志超见战事趋紧,竟想擅自“冒围北归,宝贵不从〃。为了防叶志超逃跑而出现不战自乱的局面,左宝贵断然采取措施,对叶志超,“以亲兵守之”'39'。自己率兵与日军血战牡丹台,战斗持续五昼夜。9月15日拂晓,日军向平壤发起总攻,以8000兵力强攻北牡丹台防线。牡丹台紧靠玄武门,是全城制高点,也是守卫平壤的命脉所在。而担任该处防务的主将正是左宝贵,其兵力仅有三千余人。战前“日人素惮其威名,知宝贵不死,平壤不可得,募能击者万金赏。”'40'日军向牡丹台堡垒发动进攻,左宝贵指挥守垒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双方枪炮齐鸣,硝烟弥漫,咫尺难辨。日军倚仗人多及先进的山炮,频频发动猛攻,清军英勇抗击,“倭人死之无数,仍猛进”,其榴霰弹爆裂于清军阵中,守垒清兵伤亡惨重。不久,日军又增调炮兵“专注我牡丹台排轰”,先后击毁了牡丹台胸墙及清军火炮,日军随之乘势而上,清军虽经奋力拼搏,但终难抵挡,不得不退至玄武门。牡丹台失守,左宝贵知道大势已去,决心以死报国,他“遵回礼,先期沐浴”,衣着“御赐衣冠,登陴督战”,往来指挥,勇不可挡。部下劝其换下黄马褂及头上翎顶,以“免为敌矢之的”。左宝贵慨然答曰:“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遮竞为之死也。敌之注目,吾何惧乎!”'41'乃一面“严督兵弁奋勇血战”,一面“躬踞炮台〃,亲测大炮准星,“手燃大炮,左右轰击,虽屡受枪伤,犹裹伤指挥,誓死抵御。”双方激战正酣,一颗炮弹将清军大炮击毁,“铁穿宝贵肋下”,血流如注。左宝贵裹伤再战,日军的又一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左宝贵“受伤堕地,犹能言,下城始殒”。'42'此时,作为主帅的叶志超则挑起白旗,下令撤军,冒雨北逃,平壤陷于敌手。
平壤战役失败后,由于清军节节溃败,战火很快蔓延到山东半岛。当时在北洋海军以副将衔任“康济〃号管带的回族将领萨镇冰,奉命率康济号30名水手守卫南口日岛炮台。1895年2月7日,日军同时向刘公岛、日岛进攻。萨镇冰率领炮台守军奋勇抗击日军的水陆进攻,他冒着激烈炮火,坚守速射炮位,苦战10日,誓死抵抗,直至炮台被日军炮火摧毁后,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始撤回刘公岛。
左宝贵壮烈殉国,使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表示“钦佩左将军的勇武,拥军礼葬他”'43' 。李鸿章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说:“左宝贵久历戎行,卓著劳绩,裹创立疾,血战捐躯,忠勇性成,深感悯恻”。清廷追封太子少保,谥号“忠壮”,赏骑都尉兼一等云骑尉世职,其事迹付国史馆立传,入祀昭忠祠,在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光绪御制祭文云:
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
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
喑呜之壮气未消,仓猝而雄躯遽殉。
时任兵部左侍郎杨颐敬以挽联:
孤军支柱穷边,伤哉为国捐躯。
万里未能收战骨,几辈逍遥海上,
恨不藁街悬首,九原何以谢忠魂。
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衔尚贤挽联曰:
经百战勇冠诸军常开平,天下奇男子。
守孤城心拼一死张睢阳,古之烈丈夫。
《清史稿》记载左宝贵的功绩:“中东之战陆军皆遁,宝贵独死平壤;海军皆降,世昌独死东沟。”'44'左宝贵、邓世昌因而并称为甲午“双忠”,流芳千古。张锡签《左冠廷军门战役平壤悼诗》云:
屹屹孤城独难守,祖帮西望客军单。
大同江上中秋月,长照英雄血骨寒。
在他牺牲的第二年,奉天百姓自发为他在外攘门外建“左公祠”,又在他曾经创办的“同善堂”院内立二米铜像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第三年,在他的家乡山东费县红石岭举行了隆重的赐祭仪式,他的家人、24位阿訇以及山东巡抚李秉衡及各级官员、百姓参加了仪式,为他修建了肃穆壮观的衣冠冢茔,曾做过他的警卫而在平壤战场上幸免于难的石玉林回国后为他守墓60年,直到去世。他的冢茔一直保留到今天,甚至在破“四旧”的“文革”时期也没有受到任何损坏。1984年他的家乡平邑县县委、人民政府为纪念他殉国9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1992年又在城东浚河桥边为他竖起一尊高达的花岗石雕像。平壤百姓在他牺牲的地方树立石碑纪念他,至今流传着“七星门外左将军9月15显圣”的传说。左宝贵一生笃信伊斯兰教,在他早年的军戎生涯中甚至自己带锅做饭,在奉天驻军时,家中有礼拜堂,有阿訇,坚持做礼拜。每到一处他都询问当地是否有清真寺,如果有,一定前去做礼拜,给清真寺或贫寒回民捐送钱物。在奉天、平邑、梁邱、马庄、南京、扬州、天津等地的清真寺都有他的捐献或送的匾额,在他家乡的清真寺至今保存的碑记载着他捐建清真寺的事迹。2002年笔者到扬州开会,参观大运河畔的古老的普哈丁墓及清真寺,在墓园里仍然保存着左宝贵的衣冠冢。他一生“济贫行善,不分民族异同;除恶铲霸,不拘满蒙回汉”。'45'“贲丝纶而用勖后人,百世犹传其遗烈”。他高尚的人格风范、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和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将永载史册,勉励后人。
五、抗击八国联军,回族壮士血洒正阳门
河洲阳洼山的初春残雪消融,依然寒风料峭,我们沿着崎岖的小山路蹒跚而上,犹如走在光阴的隧道里寻觅历史,在枯黄萧瑟的草丛中一碑赫然而立,令人肃然起敬,碑上书:
先祖父马公讳耀图将军之墓
先祖父耀图公生于清同治七年戌辰七月二十四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初六为抵抗八国联军侵华,血战京师,阵亡于北京正阳门,终年三十三岁,清谥封愍烈将军。孙:振宇、振宗、少兰、振寰率曾孙玄孙癸酉年六月初六叩立。
长眠在这阳洼山深处的主人就是我们要探望的民族英雄马福禄烈士。面对荒芜杂草掩映的青碑,我们默然而立,凝滞的氛围中我似乎站在历史的深处,耳边回荡着战马嘶鸣,枪弹呼啸的“庚子之役”,朦胧的视阈中看到一位高大的将军迎着列强的枪林弹雨,愤然长剑出鞘,轰然倒下,用自己的血在象征祖国的北京正阳门上大写了一个鲜红的“爱”字,也用这壮烈的捐躯全美了他心中矢志不渝的信念:“爱国是信仰(伊玛尼)的一部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日、英、美、俄、法、奥、意等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攻陷天津大沽,北上进攻北京,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而爆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庚子之役”。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马福禄奉命率领以西北回族为主体的“简练军”前往北京,抗击侵略。在这场残酷的反侵略战争中,以马福禄为代表的回族将士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
马福禄,字寿三,甘肃临夏人,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从小师从康泰学经史,“每与言古人忠孝事,敛息正听,肃然无倦容。”'46'他体格魁伟,气力过人,读书之余常习兵练武,素怀报国之志。成年后,他目睹了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祖国,认识到:“国势凌夷,强敌环伺,非武无以挽救”。'47'毅然弃文从武。光绪元年(1875)乡试武场,名列第一。次年省试考取武举人。光绪六年(1880)马福禄赴京会试,以其骑射娴熟,技压群雄,考中头名。因殿试拜见
位于阳洼山上的马福禄将军的墓 杨文炯摄
光绪,未按汉族拜见皇帝的礼仪行跪拜礼,乃以不熟礼节,降格赐为进士,留京充任宫内侍卫,后历任守备、督带、总兵、统领等职。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八国联军由天津大沽登陆,然后长驱直入,直逼北京,马福禄率领以西北回族为主的“简练军”奉命调往京师,保卫京城,驻防于北京外围的正定。六月十日,英国海军上将、驻华舰队司令西摩尔统帅侵略军二千多人,由大沽经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十四日晚到达廊坊车站。十八日马福禄率领以家乡回族子弟为主组成的骑兵,与汉中镇总兵姚旺等前往迎敌。在廊坊和义和团一起,向侵略者发起猛烈攻击。两军相接,马福禄身先士卒,“挥短兵闯入阵,喋血相博”,侵略军在官军与义和团的迅猛进攻下,渐渐不支,西摩尔遂率残部逃至杨村车站。马福禄率领清军乘胜追击,迅速包围杨村车站,再次向侵略军发起猛攻,又消灭敌军多人。西摩尔在“进京之路,水陆俱穷”的情况下,只得率兵乘火车仓皇逃回天津。西摩尔后来哀叹道:“中国军民所用若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灭。”'48'这场“庚子之役第一恶战”’给与了气焰嚣张的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廊坊之战后,清政府并没有认真地做好迎战准备,时战时和,使列强有时间从容集结军队。七月初,八国联军以2万重兵,倚仗先进的武器卷图重来,直逼北京城郊。马福禄奉命坚守正阳门,战斗之前,他向弟弟马福祥说:“事既决裂,挽回无术,我辈唯有恪遵朝命,以身报国,为民族争光。”'49'当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时,清旗兵及神机、虎神等营,纷纷败逃,只有马福禄等甘军及其他爱国官兵仍坚持英勇抵抗。据俄军将领扬切夫斯基在日记中记载,甘军“勇敢的部队分布在整个城墙上,隐蔽在枪眼后面,开始用老式的滑膛枪向高尔斯基的连队开火。……老式的中国大炮以其恐怖而深沉的吼声,从一个城楼上向外发射”。但不久,因后援不继,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先后陷落。形势十分危急,有人劝马福禄撤退,但他仍旧坚守正阳门,死战不退。侵略军集中炮火向城楼猛轰,把四层箭楼削去两层,正阳门失守。在此生死关头,马福禄毫不畏惧,他抱着誓与正阳门共存亡的决心,勉励余部,血战到底。侵略军已在城上设l0道栅卡以阻止清军反攻。马福禄冒着呼啸的枪弹登上城楼,指挥其弟马福祥夺回2栅,官兵一时精神倍增,拚命奋战,在众将士昼夜循环猛攻下,又接连摧毁侵略军7道栅栏,敌人的尸体狼藉城下。这时仅剩最后一栅,即可攻破敌人占领的城楼,7月19日夜,大雨倾盆,马福禄乘雨夜亲自率领敢死队袭击敌营,正当他领兵冲入敌军的栅栏时,一颗飞弹直射而来,马福禄当场到下,手中仍然紧紧地握着战刀,可英雄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以33岁的青春年华战死正阳门,以身殉国。皇帝为表彰他为国壮烈捐躯行为,追封为振威将军,谥号愍烈。
在这场“庚子之役”的恶战中,与马福禄同时英勇献身的还有其堂弟马福恒、马福宣、马福贵、马福全及堂侄马耀图、马兆图及百余名回族将士,可谓一门忠烈的回族英杰。
'1'伍长华(1779—1842),字实生,别号云卿,江苏上元县(今南京)人,祖籍撒马尔罕,祖上曾“舍宅为寺,额曰‘清真’”。清嘉庆十八年(1813)以拔贡赴癸酉江南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获廷试第三,得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时人称为“回回探花”。后历任浙江主考、广东学政、厂东盐运使、甘肃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湖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