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

第50章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50章

小说: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截止2004年11底,该企业已累计实现出口创汇700多万美元。2006年1月,年产6万吨豆类罐头的生产线暨3000吨豆类蛋白的生产线全线投入使用,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临夏市清河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2002年,计有固定资产投资5025万元,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企业,公司以开发利用地方畜牧资源为基础,以清真牛羊肉精分割加工为重点,以肉牛繁育养殖为支撑,以清真熟食品、牦牛壮骨粉、乳品和牛羊副产品加工利用为延伸,打造清真食品生产基地。现正投资1。6亿元,按照欧式标准建设全封闭式屠宰加工流水线,全线投产使用后,每年可生产精分割、精包装牛羊肉5000吨,年销售收入可达8200万元,实现利税1881万元,企业同时能够解决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兴强地毯公司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达1100万元。现已拥有独立出口权,产品成功发往土耳其、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累计创汇28万美元,产品也被列入甘肃省名牌战略企业名单。该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有70多个加工点遍布全国各地,预计到2010年年产量有望翻一番,年销售收入递增15%。

临夏市民族用品厂为国家民委、财政部、轻工部、税务总局、工商银行确定的“全国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甘肃省二级企业。拥有固定资产65万元;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主要产品为各式“河州”牌民族腰刀;年产4万把。现生产的景泰兰工艺、仿古、健身、装饰、餐具五大系列400多种规格的产品畅销中亚、东南亚、西亚、欧美、西藏、内蒙及西北各大旅游名胜区。

临夏龙康制药厂始建于1991年,现有员工180人,拥有固定资产3500万元,厂区面积7000平方米。该厂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岷山基地的优质当归为原料,研制生产的“当归养血口服液”疗效显著,产品进入台湾及香港市场,而且远销新加坡、巴基斯坦、蒙古、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实现利税1320万元。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著名论断,对临夏开展商贸流通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做法及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临夏州发挥地域优势,发挥回族善于经商理财的特长,为甘肃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坚持从这一特点出发,以开放市场,搞活流通为突破口,放手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等民营经济,获得了很大成就。以商促工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临夏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商业贸易推动了整个市场体系的发育。稳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保障了经营者的长期投资行为,使临夏这一古老的商业市场重新走向了繁荣,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临夏已不仅仅是西部旱码头,其产品和经营者早都走出国门,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行动中具有示范意义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临夏回族在当地经济腾飞以及促进农牧区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三、 独具特色的广河县域经济

 

(一)基本县情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县总面积538平方公里。广河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全县辖3乡6镇,102个行政村,20。7万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9%。其中农业人口19。8万,占总人口的9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5人。

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95亿元,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4。6%,三产结构由上年的32。6:25。7:41。7调整为32。3:23。0:44。7。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亿元,农业总产值2。3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807万元,增长18。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6137万元,增长2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亿元,增长18。6%;民营经济总产值9。2亿元,增长16。2%,完成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7。5%;

(二)民营经济:到2005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已发展到1294个,从业人员达到12637人,民营经济总产值达到9。2亿元,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7。5%;实现利润3390万元,上缴税金118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0%,大口径财政收入的42。4%。

(三)商贸及市场:全县有集贸市场26处,经营摊点2000多处,交易商品达20多个大类、1500多个品种,年吞吐羊毛5万吨,羊皮700万张;2005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3。3亿元。广河商贸城长1。5公里,宽600米,总占地900亩,总投资6686万元,年吞吐羊毛7600吨、牛羊皮12万张、洋芋3万吨、粮食11000吨。内有各类经营户1250多户(农产品经营户687户),其中外地客商500多户,从业人员7800多人,劳务人员1200多人,年交易农产品18502万公斤,交易额近2亿元。

四、在改革开放中奋进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陇东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现辖3镇12乡,269个村,12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2万人;占69。3%;农业人口30。3万人;占总人口的95%。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万亩;人均1。8亩;粮田面积45万亩;人均1。4亩。全县平均海拔2011。4米;正常年景降雨约500多毫米;年平均气温7℃左右;无霜期163天左右。县境内气候差异较大,全县土地普遍瘠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省、市的领导下,咬定发展要务不放松,扭住求真务实不松劲,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励精图治,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谱写了张家川历史上经济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回汉人民携手并进、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光辉篇章。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亿元,是1993年1。15亿元的5。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3亿元,比1993年的1138万元增长2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57万元,比1993年的611万元增长3。6倍。

(一)、城乡经济蓬勃发展。一是农村经济在战天斗地和调整结构中健康发展。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县,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农业总产值由1993年的8782万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30301万元,增长3。5倍;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粮食总产量由1993年的67588吨增长到2005年的88588吨,增长1。3倍;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县在2000年基本解决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底达到人均1323元;比1993年的431元增长3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以畜牧、林果、种草等为主要特点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农业“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形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富余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二是城镇经济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迅速发展。全县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建成了一个以电力、建材、皮毛加工、清真食品为骨干,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发挖潜改造和技术创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330万元,比1993年的9433万元增长3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回族群众擅长经商的传统优势,着力构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体系。建成乡镇集市7处,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699。6万元;比1993的5933万元增长2。1倍。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省市“发展抓项目”的部署,狠抓了项目建设工作。张清公路、张寺公路建成通车、东峡南干渠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基础设施条件。县宣传文化中心、县疾控中心、县一中综合楼、张川镇初级中教学楼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和相继竣工,提升了全县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强化了在建项目的管理,建立和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继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的交通、水利、文教、扶贫、农牧等一批利民、便民、为民的建设项目,推动了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力地拉动了城乡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二)、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二十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初步形成了普教、职教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两基”攻坚正在扎实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累计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9519名。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初步形成了以县级医院(站)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为依托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加强,有效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全县文化、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着力塑造明礼、守信、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订完成,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妥善处理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进展良好,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
第三章 宁夏回族经济发展一瞥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现有人口530多万,其中回族人口202万人左右,占全区总人口的1/3以上,是全国回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重最高的省区。回族除了散居在宁夏平原的银川、青铜峡、吴忠及周围市县外,主要聚居在同心、西吉、海原、固原、泾源等南部山区各县市。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利用区内回族聚居的优势,就将发展清真食品业作为支柱产业。从事这些行业的主要是区内各地的回族群众,清真已经成为宁夏叫得响的品牌。目前,宁夏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户达1。2万多家,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增幅13。5%,收入水平位居西北第一,西部地区第四位。近年来宁夏已涌现出夏进、维维北塔乳业、纳氏肥牛、马斯特羊绒、盐池荣宝和贺兰山清真羊肉等一批加工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58家,营业收入13亿元,形成了清真牛羊肉、乳品、皮毛绒等主导产业,其中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5家。年加工鲜奶能力达50万吨,加工牛羊肉12万吨,二毛皮100万张,羊绒1500吨。直接带动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牛羊肉加工是宁夏清真食品业的战略主导产业之一。宁夏已拥有肉牛肉羊、各类畜禽及其产品的专业和综合交易市场100多个,辐射全国,建起大型现代化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10家,具备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条件。2005年,肉羊饲养量已突破1000万只,肉牛超过100万头,牛羊肉产量12万吨,创历史新高,销售额近16亿。还首次出口到中东地区,并同马来西亚签订了3000吨羊肉的合同,宁夏的清真牛羊肉已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预计到2006年,全区肉羊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出栏800万只,羊肉产量12。8万吨,肉牛饲养量达到120万只,出栏5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7。5万吨。

宁夏清真羊肉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宁夏滩羊和中卫山羊是国家优良的畜禽品种。宁夏滩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营养价值高,中外食客赞不绝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黄渠桥羊羔肉”、“纳氏羔羊”、“纳氏肥牛”、“国强手抓”等品牌已具一定的知名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宁夏清真牛羊肉已形成三大优势产区:盐同灵滩羊主产区、引黄灌区肉羊肉牛杂交改良区、六盘山阴湿草地肉牛区。目前全区已形成了银川纳家户、灵武涝河桥、平罗宝丰、西吉单家集等在西北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

宁夏清真乳业也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上半年,奶牛存栏数20万头,鲜奶产量50多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形成了银川、吴忠两个奶产业带,“西部乳都”初具规模,11万头奶牛入住园区,规模养殖效益显现,夏进等27家清真乳品企业使宁夏乳制品跻身全国前茅。

宁夏南部山区的土豆生产量大,淀粉含量高,加工食用品质好,深加工潜力较大。目前全区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南部山区淀粉加工已初具规模,大大小小的加工厂遍布各乡镇。因看好宁夏土豆的品质,肯德基、麦当劳的专用土豆基地已落户宁夏,土豆的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

一、宁夏夏进乳品饮料有限公司。

夏进乳业公司始建于1992年,1995年元月建成投产,是农业部确认的大型二档企业,现为宁夏肉奶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位于塞上江南的吴忠市金积镇,交通四通八达。厂区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80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有员工6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200余人。

面对国内外乳业“大腕”在国内乳品市场抢滩夺地、争占奶源的局面,夏进乳业集团始终把优质的奶源作为打造产品质量的“第一车间”,先后筹措资金2亿多元,与宁夏高产奶牛养殖基地平吉堡奶牛场、自治区高科技奶牛良种繁育中心——四正生物工程公司(原自治区奶牛良种繁育场)、兰州农业大学科研基地宁兰垦牧有限公司等实体进行合作;引进澳大利亚优质高产良种奶牛,在银川市金凤区建立全区最大的高科技奶牛养殖示范园区;以吴忠市利通区、银川市、农垦系统所属农牧场为基地,向宁南山区拓展,与农户联建、自建的奶牛养殖园区遍布山川;在山西大同创建了夏进大同乳业基地。截至2005年,先后建立64个科技示范园区、83个挂牌奶牛养殖基地、上百个固定收奶站,给园区、基地和养殖大户配备了200多套挤奶机和贮奶罐,在园区内实施疫病防治、优质冷冻精液配种、统一机械化挤奶等服务,为企业提供优质、稳定奶源的奶牛数量已达到4万多头。为了给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公司于1994年整套引进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荷兰施托克(STOR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