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

第57章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57章

小说: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天涯海角的回族致富者

到过三亚回族聚居村的人一定见到过穿斜襟、镶黑边蓝色圆摆布褂,下着黑色长裤,头围印花毛巾,在各旅游景点叫卖纪念品的回族妇女。1990年代以来,这里的回族基本上做到了人人皆商,马路上卖槟榔的老人、海滩上兜售珍珠饰品和海螺的少女少妇、回族社区中出售清真饮食的摊主、市场上开设店铺的坐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三亚回族人人必修的功课。

三亚回族主要生活在凤凰镇。改革开放以前,三亚回族地区荒凉冷落,无水无电,大部分人家都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衣着褴褛,依靠海上捕鱼和种菜为生,生活极为贫困,生活质量普遍低于周边汉族村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这里回族人参与致富的积极性。他们更新观念,调整长期以来依靠种菜捕捞养家户口的经济模式,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社会财富。如今他们已形成了以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为龙头,多种经营模式并举的经济发展格局。

利用三亚旅游业优势,积极参与第二、三产业是三亚回族的重要致富途径。三亚发展旅游业以来,这里的回族家户自行筹款,购买了汽车、中巴车、小面包车等从事交通运输,接送中外游客。1990年,回族拥有的大中型运输车辆就达200多部,其中不少家庭拥有3-4部。凤凰机场、海坡开发区等大型建设项目中都有回族人的身影。他们购车承包工程、跑运输、开石场、办砖厂、挖土方,全村从事运输业的有200余人,开石场、砖厂的6人,年收入400多万元。1995年,三亚凤凰机场启用,生活在附近的回族购买了小轿车,基本垄断了机场的客运生意。

伴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发展,凤凰镇回族开始挖掘本地特产,引进外地品种进行加工,开展旅游商品经营。品种有珍珠、龙虾、海贝、水晶、玉器、银器、椰雕等工艺品及海南特产、旅游服装。仅旅游纪念品一项,1995年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创利200万元。1994年,由回辉村著名的女企业家哈玉梅兴办的“玉梅珠宝专卖店”占地500多平方米,雇佣员工30多名。1997年她又创办了“伟华水晶珠宝有限公司”,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雇佣店员50多人。1998年她家已经修建了两幢楼房,价值100多万元,有小轿车一辆,配备了手机和固定电话。回族女企业家蒲玉娥在凤凰镇开办的南国珠宝水晶厂,投资300多万元,有员工100多人,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珠宝厂。她还在天涯海角旅游景区开办了一家旅游工艺品商店,并承包了凤凰国际机场候机大楼商场的经营权。旅游产业带动了整个回族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扩大了回族的经营范围和规模。目前凤凰镇回族从事的行业已经发展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1998年,回辉和回新两村从事运输业的人员400余人,拥有各类机动运输车辆271部,中小型车99部,两轮摩托车52部,三轮摩托车53部。1997年,运输业收入1021。5万元,占总收入的43。29%。从事各类商贸和服务业的300多户,800余人。其中珠宝工业品商店30多家;餐饮、杂货、摩托车维修店105家;水果批发店7家,零售点26个;蔬菜零售点140个。商贸服务业总收入487。3万元,占总收入的20。65%。村内共有30多家养殖专业户,从业人员170多人,主要养殖虾、螃蟹、紫菜等水产品。有6户畜牧业养殖户,牧养牛羊900多头。有两家橡胶加工厂和两家水晶、珠宝加工厂。1997年统计,三亚市区内共有3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600多个档口,其中回族就有166个,占27。7%。其中140个经营蔬菜零售,26个经营水果零售,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有7家水果批发店,其中最大的批发店在旺季月收入达3-4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亚回族经济发展中妇女的参与程度很高,这一点不同于西北传统回族社区。三亚回族经济的发展史也就是妇女参与市场的历史。从1980年代以来,他们在旅游资源开发、餐饮、蔬菜和水果销售等各个经济行业都积极参与。据1998年统计,三亚市区三大市场经营蔬菜和水果批发零售业务的妇女近300人,占该行业从业人员的90%以上;从事珠宝及工艺品批发零售业务的妇女近300人,占该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5%以上。此外,还有70多名妇女长期从事海产品、金融等商贸活动,足迹遍及华南、华东及西北等大中城市及民族地区。妇女参与经济活动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改变了回族妇女的家庭地位,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威望,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家。

四、享受着小康生活的泉州回族。

(一)、百崎回族经济。

泉州回族主要生活在百崎和陈埭。改革开放以前,百崎是惠安县东园镇一个偏远贫困的小镇,1980年,这里人均收入仍不足100元。直到建乡前,这里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1990年8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惠安县百崎回族乡成立,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回族乡镇。他们借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事业,从建乡后就确立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信念,使全乡在短时期内就成为福建著名的富裕乡。

改革开放后,享有“鞋城”之誉的百崎,专门化市场的发展使这里成为海内外关注的一方热土。2000年全乡的企业总产值为20亿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已达到小康生活水平。2004年,百崎乡总人口18853人,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1亿多元,财政收入65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全乡人均创产值、人均交纳税收、出口交易额、耗电量、居住面积等均居全县首位。全乡已引进港台商人独资和合资的企业达15家,年出口交货值达2。1亿元,乡镇企业的外向度居全县前列。

(二)、陈埭回族经济。

陈埭地区回族生活在泉州湾南畔晋东平原闽南金三角经济繁荣带,包括江头、岸兜、溪边、西坂、鹏头、四境、花厅口等7个回族行政村,人口22000多人,是福建省回族较集中的聚居地。素有重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陈埭回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脱颖而出,突出发挥了他们的营商才干,使陈埭回族社区成为闽南侨乡最先致富的地区,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年收入均高于周边汉族村镇。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陈埭回民和当地汉族同胞一起,走出一条“以市场调节、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以家庭作坊和股份合作企业为起点开办乡镇企业,以生产和经营各类鞋业为主,使陈埭镇于1984年率先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亿元乡镇。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企业发展后劲,1990年代以来,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陈埭回族社区的935家乡镇企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雄厚的产业基础面对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对陈埭鞋业加快产业升级。他们引进了250多条先进制鞋生产线,通过改良设备和大胆引入先进技术,使产品质量、生产规模、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陈埭企业纷纷走出国门闯天下,利用互联网做生意,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或兴办实体,参加国际展览展销会,市场触角由东南亚向西欧、中东等地拓展,部分中高档产品已打入南非、北美等市场。安踏、爱尔达、三兴、恒强、金载斯、国辉鞋服、奇尔诺、别克等15家企业已形成品牌效应,多次参加德国杜塞尔夫国际鞋展,产品远销美国、南非、欧洲、北美、香港等2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福建省出口创汇的著名企业。2000年,陈埭回族社区出口交货值达16。7亿元,整个回族社区工农业总产值达31。08亿元,占全镇经济总量的43。2%,上交国家税收9850万元,占全镇的43。8%,回民人均纯收入达9580元。2003年,七个回民社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8。89亿元,上交国家税收3。06亿元,出口交货总值27。5亿元,年纳税额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4家。占当地人口30%的陈埭回民缴纳的税收已占陈埭镇的59%,回民成了当地纳税的一支主要力量。

乡镇企业的崛起同时也为回族社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已有70%的土地承包给种粮专业大户,农民开始追求种粮和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最大值,自觉地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配套建设日臻完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社区已被列为全国粮食自给工程座谈会参观点,整个示范片向更高标准、更具规模农业田园区方向发展。原以产粮为主的已开始按市场发展多种经营,鹏头村建立了375亩水产养殖场,江头村蔬菜基地面积已扩大到200多亩,四境村创办了350亩的综合农场已具规模。

除了聚居于陈埭的回族有2万余口人外,流散到国外的陈埭回族华人华侨同陈埭人一道关心着祖国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散居在海内外各地陈埭的回族超过4万人,他们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家乡的致富,累计投于社区教育事业的资金已超千万元。

富裕起来的陈埭回民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1990年,陈埭建成第一座清真寺,1993年开斋节成立了晋江市伊斯兰教协会。多年来,凡是到晋江、石狮一带做生意、搞贸易的穆斯林,每逢星期五主麻日都来陈埭清真寺做礼拜,满足了人们宗教生活同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晋江市伊斯兰教协会因地制宜培养当地人才,先后输送67名青年男女学生到国内外的阿语院校学习深造,现在已留学毕业回国12人,有的受聘大公司当阿拉伯语与英语翻译,有的自己开公司,不仅成为振兴陈埭经济,拓展中东贸易的人才,而且也为当地文化的复兴和族群间的团结做出了贡献。陈埭回族在7个回族村都兴办了幼儿园和小学,近年来又全部拆旧建新。学校设备齐全,成为拥有教学楼、教师楼、生活区、运动场、绿化地等的花园式校园。民族中学是一所具有初中、高中、职高的综合性完全中学,现有在校教职工148人,学生2200多人。江头小学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四境阿梅幼儿园、溪边幼儿园被评为泉州市达标幼儿园,求聪中心小学被福建省定为农村小学示范学校。溪边回族行政村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从1993年元月份起,对全村175位60岁以上老年人按月发给养老金,年均一次免费体检和组织外出参观旅游,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建立农民养老金制度的回民村,迄今已辐射到3个回民村。陈埭村村创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社区还成立了回族残疾人联合会,拥有会员370多人,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资助。他们依靠社会力量,投入巨资兴建各种文体设施,“陈埭回族史馆”、“陈埭民族南音社”、“陈埭民族诗词社”以及清真寺组成的“陈埭民族文化宫”被誉为“闽南文化的一颗明珠”,被泉州市列为“芳草计划”的示范点和对外开放点。投资千万元的陈埭文化活动中心竣工落成,极大地丰富了回汉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村建立了环卫队伍,添置环卫车辆,设置垃圾中转站等,老年人协会组织卫生督导队,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应该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回族在经济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以上所介绍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回族遍布全国,与各民族交错杂居,其贡献已经融入到当地整个经济发展当中,很难逐一进行剥离,加上时间紧,人力有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容作者在适当时候,本书再版时加以补充和完善
精神篇

 

回族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民族。

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既存在于历代文献所体现的精英文化中,也存在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要想了解回族,就必须了解她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建树和贡献;而想理解回族就必须潜入其精神世界……

 

 

第一章 回族的和谐理念

 

一、    回族的和谐理念

 

回族的和谐理念'1'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一)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

   

 众所周知,回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支配着回族的精神世界,所以回族的宇宙观、世界观虽然在发展、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然是伊斯兰教的。于是,就有了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之说。

回族认识造物主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造器必有匠,造物必有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开动脑筋,从宇宙这个“大世界”井然有序的运行中,从人体这个“小世界”自身构造的绝妙中,体认造物主的存在、万能,从而敬畏主、顺从主。

人类认识造物主的目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能做什麽,不能做什么,克服狂妄自大的心理,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造物主与被造物的关系,进而敬畏造物主,顺从造物主指定的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果如此,造物主会因此又降下更多的恩惠,供人类享用,这样才能实现人与造物主的良性互动,达到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否则,人类若顺从私欲,屈从本能,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背法则而行,逆规律而动,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会导致不和谐,就会受到造物主不同方式的、或迟或早、或隐或显的报应。千百年来,这种敬畏造物主的观念已经深入回族的意识深处,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他们确信,凡事瞒得了人,瞒不过真主,真主不但洞察人们的行为,而且还洞悉人们的心灵,做伤天害理的事,也许能躲得过人们的眼睛,躲得过世俗法律的制裁,但绝对躲不过洞察一切的真主的惩罚,所以要放弃侥幸心理,不干缺德违法的事,在一生中或一度因鬼迷心窍、财迷心窍、权迷心窍,色迷心窍,名迷心窍,已经干了的,要自我忏悔,俗称“做讨白”,悔过自新,以后决不再干。

回族社会也和其他社会一样,由于人性的弱点(如贪婪、自私等),违法犯罪或违背人类道德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敬畏造物主的信仰,使他们不敢无所顾忌,忘乎所以,而对自己行为有所控制,有所收敛,其中许多人由于有一种终极关怀和自我修炼的方式甚至能做到自爱、自尊、自省、自觉、自律,从而能够摆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自我困扰和内心冲突,步入知足常乐、心安理得的境界,达到心理的平衡、心灵的宁静,进而能够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恐怕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更高境界。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回族文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因为,人是由造物主创造的,人类,无论哪个民族或种族,都是阿丹(亚当)的子孙,本是同根生,理应相亲相爱,和谐相处。“敬主爱人”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敬主”是人与造物主之间和谐的基础;“爱人”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虽然历史上尤其是清末,有过多次的所谓“回乱”,或“回民起义”'2',但那是“官逼民反”,“民反”是“官逼”的结果,反映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