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古人的庭院散步-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高。灵帝再一个玩法就是开旅馆。他在西园里,令宫女扮作客店主人,他穿着商人服装来投店,住下后,由宫女送来酒食,于是一块吃喝,心里特别痛快(《后汉书·五行志》)。
北齐后主(565~577年在位)在宫中设贫儿市场,游乐其中,是继承灵帝的玩法。后主8岁被立为皇太子,10岁其父武成帝称太上皇,他即帝位,13岁父死亲政。他性喜奢侈,造宫苑,修寺院,宫女一裙值万匹,镜台值千金。他和汉灵帝一样有犬马之好,给御马用毡罽,为看马交配,特设专庐,用十几种食物饲养,又给马、犬、斗鸡封号,什么开府、仪同、郡君,不一而足。他与灵帝一样以犬马拟人,真是无独有偶。他喜好非时之物,而且说要就得办到,如一天晚上要蝎子,第二天早上就收了三斗。
自以为一生都是喜事,作“无愁曲”,自弹琵琶自唱歌,因此人称“无愁天子”。当北周在晋阳击败他的军队,他以重加官赏来募人抵敌,但又不出一物,到正经用场上竟吝啬得很。他去劳军,有人教他要慷慨流涕以激励人心,但届时他却哈哈大笑,使将士不能奋发而解体,终于被北周俘虏,赐死,哪里是“无愁天子”呢!最奇的是他在邺城华林园中设立一个贫穷村舍,自己穿着破衣烂衫,装成乞丐,向人讨饭;又设了一个贫穷市场,亲自来交易,讨价还价,以为乐趣(《北齐书·后主纪》)。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499~501年在位),16岁继位,19岁被废,也是一个喜犬马之乐的君主。他日夜在后宫戏马,与宦官、倡伎打鼓,喊叫不停。他为捕捉老鼠玩,有时通宵不眠。夜间玩乐到五更才睡,中午起床,接见官员只好放到午后,有时就不接见。他也爱出游,但同汉成帝、明武宗又有所不同。他逛街市,要到三四更出发,敲击大鼓,排列仪仗,点明火把,让宠幸的潘贵妃乘卧舆,自己骑马相随。所去的方向没有一定,奇寒酷暑,落雨下雪,照常进行。又用黄门几十人为骑客,善走者几百人为逐马,招摇过市,百姓跟着看热闹。他游郊区,将所经过的几十里内居民都赶出去。他建造芳乐苑,山石楼阁,好树美竹,应有尽有,又在里面设立市场,太监每天早晨送进酒肉及各种食品,他令宫人充当卖酒妇,让潘妃当市令(管理人),自己当市魁(首领)。买卖时,如有价格、斤两等等争执,双方找市令潘贵妃评判解决。他以为这种生活很有意思而乐此不疲(《南齐书·东昏侯纪》)。
宫中设市场,可能以清朝乾隆年间圆明园内的买卖街规模最大,使汉灵帝、东昏侯等人相形见绌。买卖街设在圆明园福海的东边,有各种各样的大小商店。据徐珂编的《清稗类钞·圆明园有商店》记载,大小商店莫不具备,有茶馆,有饭肆,有估衣店,甚至还有用小筐卖瓜子的小摊。店主人都是太监。店内的营业和市面上一样,茶馆里发出哗笑声,饭馆里有高声叫喊的点菜声,就是乾隆皇帝逛到这里,大家也是照常进行,并不回避,让皇帝真像置身于市井中,以取得欢乐感。乾隆帝有个爱女和孝固伦公主,许配宠臣军机大臣和亩臃嵘鹨蟮拢馕还饔杏铝Γ┠凶埃媲〈蛄浴K笪鹬τ褚叮钟心凶悠室阅凶幼悦谖椿榍埃芎瞳|不叫“公公”,而叫“丈人”。有一天乾隆帝带着公主逛买卖街,在估衣铺看到一件大红呢夹衣,十分喜爱,恰巧和蛋嗟酱耍〉劬拖蚬魉担蚰阏扇艘ィ瞳|自然凑趣,赶快用28两银子买下来送给公主。乾隆帝六下江南,东巡盛京,北狩塞外,四幸五台,所游之地多矣!然而那是在百官眼下活动,远不能为所欲为。在圆明园买卖街,周围不过是近侍、内监,行动要自便些,故而喜好搞这一类游乐,在宫内做起“买卖”。他一死,继位的嘉庆帝正碰上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头痛事,没有闲情逛买卖街,就把它关闭了。
从事市肆活动及微服出行的这几个君主,除了乾隆帝和明武宗之外,不是亡国之君,就是把国运推向灭亡边缘的人,而明武宗自己也很快丧生。他们搞这类活动,不过是作为一种游戏。他们是天下最有钱的人,把挥金如土视为正常的现象,可是他们倒想学小家子气,亲自做买卖,讨价还价,争斤较两,企图以此找点意外的快乐。富贵至极的人不知道贫穷是怎么回事,却想尝尝叫化子的生活滋味,然而他不是体验民间生活疾苦以改进政治,不过是心里空虚,百无聊赖,以此找乐。乾隆帝而外,这些人本身政治搞得一团糟,生活上腐化,犬马声色的游玩又劳民伤财,所以他们的这类行为是荒淫无耻的,是不正常的生活。古人记载这类事情的时候,都给以谴责,我们也是这个态度。人们需要适当的健康的娱乐,使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调剂精神,增加活力,可以更好地去创造,这是正常娱乐。但是娱乐不应当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以玩乐作为生活的价值,并因此妨碍积极意义的追求,就是玩乐丧志。这种娱乐对于统治者,只能导致政事废弛,劳民伤财,败坏国事,当然应该严厉谴责它。
不过我们似乎还要透过事物的表象作深一层的考察。
首先我们要问皇室中的生活是那样美好吗?物质生活的享乐自然没有说的了,对于皇帝来讲,后宫女子不乏其人,他再要追求的也不在这里。就他的活动范围讲,宫城、园囿虽然不小,但再大也不过是那种围墙内的天地,在这一点上就不如老百姓活动地盘大了,因为百姓可以在一个城里转游,可以出城,甚至还可以到异乡去,皇帝就办不到。皇帝不能出宫,在一定意义上说皇宫也是皇帝的监狱,虽然他是那里的主人。皇帝所见的人,上朝时是文武百官,退朝后是后妃、太监、宫女,这些人有限,见面、交谈不过那些人。而臣民呢,可以走亲戚,访朋友,逛市场,与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打交道。臣民生活的丰富多样,是宫中所没有的,皇帝也是人,也会向往民间丰富多样的生活。有自制力的,勤于政事的皇帝,就自守本分,安于宫中生活了。那些荒淫无道之君不守天子本分,偷偷到宫外走走,但商店总不能去,于是在宫内开店,也过过买卖生活的瘾。民间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吸引人的,向往这种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不是过分的、无理的。因此我们指责汉灵帝这一类君主的时候,还要看到那种封建的政治体制,也限制了皇帝个人的个性发展和生活情趣,他也成为被扭曲的人,他们希望在帝王生活之外还有普通人那样的一些生活内容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为帝王而规定的仪卫制度、生活方式制度,把他们限制在宫廷之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想突破它,微行、宫中设市的现象的出现也有了它的必然性。因此,我们才认为封建帝王的政治制度是更应该诅咒的。
第五部分 文艺娱乐第七节 古人端午节的生活
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月”、“毒月”、“修善月”,在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五月俗称恶月”的记载,可见这个观念至迟形成于南朝,实际上比这时要早,因为战国时代人们就认为五月初五日生育不吉利,若生男则克父,生女则克母,表明人们厌恶五月。因为是恶月,人们怕有触犯,禁忌就多,端午节的生活,就因恶月而产生它的一些内容和形式。
南齐人宗测,祖籍南阳,世居荆州,不乐功名,政府屡次征辟而不就,移居庐山,周游衡山等地,他的游历含有隐居性质,此外也是上山采药,自云到庐山的原因是:“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而在这里的衣食是,“量腹而进松术,度形而衣薜萝”(《梁书》卷五十四《宗测传》)。看来他是懂得中草药的人。据记载,他在五月初五日鸡还没有报晓的时候出发,采摘像人的形状的艾,回来治成艾绒,用以治病,很有疗效。宗测的用艾治病,反映当时人已认识到艾的药物性质。端午这一天,荆楚地方的人采艾,编织成人形,悬挂在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9页)。自此,形成人们于端午节在大门上挂艾人的风俗。艾,成为端午“五瑞”之一,大约同宗测悬艾人的活动分不开。用艾,历代相沿,如北宋汴梁人“钉艾人于门上”(《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到南宋,人们用菖蒲做成张天师驭虎的形象,与艾人一同悬挂在门上(《西湖老人繁胜录》卷三《五月》)。自此菖蒲与艾并用,如明朝宫中门两旁安放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画的是张天师或仙子、仙女仗剑降五毒的故事(刘若愚《明宫史·火集·五月》)。形式比民间复杂,内容则是一致的。到清代,用菖蒲、艾制成蒲龙、文虎,插于门上(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艾不仅挂在门上,南宋人又兴起戴艾花的风习(《武林旧事》卷三《端午》)。明人继承下来,由妇女专簪艾花(《宛署杂记》卷十七《民风》)。清代女子戴艾叶,也是“端五景”之一(顾禄《清嘉录·五月·端五》)。
南朝时端午日,人们竞相采集各种草药,南宋人也是“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西湖老人繁胜录》卷三)。自采草药,到明清时代在大城市发展为药铺施药,即在端午日,居民到药店要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顺便说一句,直到20世纪上半叶有的城镇的药店仍在端午节施舍雄黄荷包。因为城居之人采药不便,故有这种变相的形式。采药是为应用,端午就喝菖蒲、雄黄泡的酒,并把这种酒涂在儿童脸上,划上王字,以求辟毒、辟邪。
观竞渡南朝人过五月节,要在手臂上系着五色丝织物,叫做“辟兵”,大约是祈求不发生战争,从而不产生瘟疫,以免病害。这是当时南北朝混战时期人们极易产生的精神寄托。到宋代出现各种百索,有彩线的,有珠子的,给儿童系在头上。明清时衍化为香袋,内装香料,做成各种形状,年青的妇女和小孩佩戴,既有药用价值,又有美观作用。
包粽子南朝人要搞划船竞赛,这个风气历代延续不辍。越到后世,龙舟竞赛更成为节日的大项目,节日的标志。在明代,南京竞渡搞得最热闹,福建规模也大。这些地方的大江大河中竞技,一船可坐十人,大的到二十人,击鼓划船,一会儿几里地下去了(张瀚《松窗梦语》卷七)。
吃粽子,在南朝是夏至日的食品,很快也成为端午的食物,到北宋,人们当日吃粽子,五色水团,粽子成为主要食物之一,并且把它堆摆成楼阁、亭子、车子等的形象。后来人们又把它作为节日的礼物,互相馈赠。粽子终于同龙舟竞渡一样成为过端午的标志,而且它比竞渡还要普及,因为这是家家可以做到的,不像龙舟要在有水的地方才能实行起来。
南朝人过端午还有郊野踏青和做斗草游戏的内容,这是同采艾、采草药相结合的,不过后来踏青、斗草各成为单独的形式。踏青后世演变为城中达官贵人和文士的郊游,如明代北京士人相约到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满井等地,带着酒果,作竟日之游,女子亦有前往的。南京的文人到雨花台游憩。这天之后,天气日益炎热,这些人就不到烈日下活动了,这也是端午日出游的原因吧。斗百草主要是儿童的娱乐,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绘画一群男孩在野外斗草嬉戏,有的拔草,有的身边放着草兰,面对面用力拉草斗胜负,有的旁观助兴。乾隆帝为此画题诗,有“赤子之心爱生意“句。画和诗反映清时儿童斗草的快乐生活,并引起成年人的兴趣(画藏故宫博物院,《文史知识》1986年第12期刊载)。
端午节和其他节日一样,也是个交际的时日,节间亲友互送礼物,皇家也不例外。贞观十八年(644)五月初四日,唐太宗用飞白体书写骛凤烟龙等字,写好后对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等说:明天是端午节,风俗是用衣服玩物相互祝贺,我今天送你们飞白扇两柄,供你们扇风纳凉(《册府元龟》卷四十三《帝王·多能》,493页)。这是帝王以雅物赠大臣。宋朝皇帝给亲王、宰相及学士送的东西更多,有亲自书写的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梦粱录》卷三《五月》)。
端午节的产生,传统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这自然是不能被排除的原因,但是从节日生活内容看,它和季节关系极为密切。我国一年四季分明,而酷暑、寒冬界限较之春秋两季更明显。五月进入大热季节,烈日给人体的毒害很严重,而毒虫经过春天的滋生,到这时也壮大了,对人的危害也大,因此人们把五月视为毒月是有道理的。为避免疾病的产生和流行,人们需要做一些预防,不仅个人做,需要众人共同做,约定一个时间,大家一起动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端午节采艾、菖蒲,做香袋,喝雄黄酒,说明人们认识到夏季是疾病流行季节,予以重视,并用药物预防。如此看来,端午节的那些辟毒的共同生活内容,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公约,形成风俗,人人自觉遵守,也是人们的一种公德。它比政府的有关法令还要灵,因为这是自觉自愿做的事情,是行政强迫不能办到的。从防病毒的角度看,端午节的产生以及历久不衰,就有它的必然性。它是适应了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流传的。由此我们认为端午节的生活是人们医药知识和生理知识提高的表现,它的出现和流传是一件好事。但是人们认识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给以科学的说明,反而容易被迷信色彩所笼罩。透过端午节的生活内容,我们看待古人的文明,绝不能看表象,不能赞不绝口,也不能以野蛮、落后、迷信一言以蔽之,要作分析,要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它合理的成分,那才更有益处。今人到春天就强调抓环境卫生,比古人到五月节时才做就做得更早,是认识提高的表现,对端午节纯粹是当节日来过,而失去讲卫生、预防疾病的意义。
端午节流行的饰物、用物、食物、玩物,从南朝至清代,在总的方面变化不大,表明它的传承性。这种传统节日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有了春节、端午节、八月节、清明节、冬至节等节日,中华民族才成其为中华民族。所以民族节日需要很好地保留,轻视是不对的。我们民族有的节日,在大陆不太被看重,而在大陆以外的一些地区受到高度重视。据说在香港地方,香港到九龙的地铁,一年只有三天通宵达旦地运行,其他日子夜间停运,这三天里有一天是阴历八月十五日,夜间通车为的是让人们好回家过团圆节。
又据报载,1986年亚运会在汉城举行的时候,中秋节这一天中国运动员乘车去运动场练习,结果吃了闭门羹,返回驻地不久,得到会议组织者方面的说明:按当地习惯中秋节放假,故而闭馆,此情未在事先通知,表示歉意。中国运动员忙于赛事,忽略了本民族的节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此事却使人知道韩国人重视中秋节。看来大陆的国人对待中秋佳节,可能不及香港同胞和韩国人。本民族的节日真要当个节日来过呀!端午节的生活内容,历代也有一些变化。社会生活条件在变异,节日内容作相应的调整是理所当然,以新鲜内容充实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