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31-中风论 >

第3章

231-中风论-第3章

小说: 231-中风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身卫气,应于五神则为知觉,温于四体则为运动,原是左右齐应,两边合用,故能使 
耳目聪明,心思精详,手足便利。若风邪伤卫,有一处不相应,即有一边不为用,则知觉运 
动皆为之迟钝矣。所谓一马不行,百马休也。所以中风之后,往往多滞钝之病,虽平生极性 
急爽利之人,亦变而为迂柔宽缓。盖心欲前,而身不与之俱前,以志不能率气(卫气),气不 
能率形也,是以知觉多错乱迷忘,运动多艰难迟钝。此皆论病后邪风已衰,卫气未撤消也。当 
夫初 
亦昏不知人。其风中一边者,昏不知人,即风中小络者,亦昏不知人。以卫气猝为邪风所袭 
,不能自主也。一二日后,或七八日后,邪风少衰,卫气之已伤于左者,虽未能骤复,其未 
伤于右者,则必运动,而人事始渐清醒矣。再数日后,或一二月后,未伤之卫气必渐溉及已 
伤之卫气,于是偏枯者亦渐渐灵活矣。若治之得法,则未伤之卫气既可渐溉相助,而已伤之 
卫气又可逐日生发,如是则两边均平,而知觉运动依然复旧矣。其辨轻重之法,初起昏不知 
人,痰鸣气促,一日之后即能平静清醒,此受邪极微,病之最轻者也。或一二日后,始能平 
静清醒,此受邪略甚,病之稍重者也。或七八日后,或十余日后,始能平静清醒,此受邪较 
甚,病之重大者也。或仍不能平静清醒,而反息高鸣喘者,此受邪最重,直入于脏,正气尽 
去,病之不可救者也。 
以上从邪风之微甚,诊轻重也。 


论寒热
属性:偏枯之风,以四方之位定八风之寒热,伤寒之风,以四时之序分六气之寒热者绝然不同 
。盖八风之寒热,不拘四时皆有也。夫八方之风,其几微渺,非神圣不能察识。如黄帝明堂 
一篇,后来诸家俱茫然,不知其所指,又安能察识八风哉?吾辈虽不能审之于未形,未尝不 
可辨之于已着,则当据初起之症为断。如风之变乎常者∶从东来,则面必青,舌必紫,甚者 
舌卷囊缩,筋必惕(惕者,动也。俗言肉跳),目珠多斜转。从南来,则面必赤,舌必焦,甚 
者生芒刺,肌必热,目之白珠必有红处。从西来,则面必白,舌必燥,甚者如白霜、积粉,皮 
必粟起(谓毛发竖立也),目珠多上视翻白。从北来,则面必紫,舌必黑,甚者裂缝,息必鼾 
(如寐者呼吸有声,俗言寒睡也),目之白珠必有黑处。从中央来(此四维合并者也),则面必 
黄,舌必黄黑,甚者多涎垢,肌必潮湿粘手,目之白珠必黄。其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来者 
,各以其方之法为断。 
以上诸症,但见一二症便是,不必悉具也。此皆从所受之风而定其寒热也。 


论证候
属性:(初起时所必有者,凡七症。或有或无者,凡十七症) 
初起猝发,必昏不知人。 
必有痰涎壅盛。痰涎即人身津液,本随卫气布一身者也。风伤卫,则不能行津布液,于 
是津液皆随宗气迸居膈中,与呼吸之气相上下,故壅于喉间也。凡风之寒者有之(此宜温), 
即风之热者亦有之(此宜凉)。俗医多用热药开痰者,非也。(笏)尝治此症,投以大凉剂立开。 
必有皮肤发亮。八风虽有寒热之不同,然总为阳邪。以阳邪而动卫阳,两阳相合,故发 
亮。 
必有短气。卫气不能行津布液,则津液皆聚膈中,而宗气之呼吸为之不利,故短气。 
必有自汗。风为阳邪,不闭腠理,故自汗。汗即卫气所布之液也,风邪伤卫,不能约束 
皮毛,汗孔空,故汗自出(亦有无汗者,热甚也)。 
必有半身不动(详论八风)。 
必有体重。两边卫气皆用则身轻,有一边不用则身重。 
以上七症,初起时所必有者也。若无以上诸症,则非中风矣。 
或语言蹇涩,或喑不能言。少阴为卫气出入门户,其脉上贯膈,络会厌穴(此发声之地 
,如笙之有簧也),萦于舌本,卫为风所伤,重则喑不能言,轻则蹇涩。 
或大便自遗,或大便燥结。卫气间行于腑者,为三焦原气,伤重则不能约束,故自遗, 
伤轻则不能传送,故闭结。常见有仅闭一二日,而大便干燥如石者,此热胜也。有闭至二十 
余日 
或小便遗溺,或小便癃闭。卫气唯下焦为盛,其间行于腑者为三焦,然必先从膀胱起, 
故《内经》以三焦与膀胱并称。膀胱有出窍,而无入窍,凡三焦水液之注入膀胱,全凭下焦 
卫气蒸渗而入,乃从小便而出。若风伤卫,则卫外之卫气(即行于经络者)皆迸入膀胱。渗 
利太过,则为遗溺;不能渗利,则为癃闭。俗书谓遗溺为肾绝者,非也。尝见有遗溺而仍愈 
者矣。凡小便中久澄之而有如膏发粉者,乃下焦有热,蒸铄水液,有如煎膏者然。故初出甚 
清,澄久则稠。盖初出尚热,如膏之热则不凝也。澄久则冷,如膏之冷则必凝也。不可认此 
为虚寒(小孩小便初出清澄,久变色如白浆,亦此义。以小孩纯阳,下焦多热也。书指为寒 
,则误 
或阳事暴举。卫出下焦,即肾间动气。卫之在外者,虽为风伤,而在下焦者,反郁闭不 
泄,故暴举。尝见有中风偏枯之后,反连生数子者矣。然其偏枯犹不愈者,以卫气不能行于 
表也。 
或阳事痿弱。此因在外卫阳已伤,挹取其下焦卫气,外泄则肾间动气不强,然其偏枯转 
易愈者。昔一友患此,竟不药而偏枯愈,愈后半年,阳事复强。可知此症当缓,以俟其生发 
,不可用热药损筋。 
或心悸善忘。悸,即怔忡也。卫不行津,则津停为水,水停胸下,则令人悸(详《内经 
》)。 
或智虑多疑。卫阳伤,则不能取决,其神不足故也。 
或嗳气不食。此非不食,乃腹中不甚饥耳。卫伤一边,则三焦气化不速,不能消水谷也 
。 
或消谷善饥。此惟风淫于内者有之,《内经》所谓风能消谷也。昔一友患此,治以咸寒 
之药,一日而偏枯 僻皆愈。 
或心烦不寐。卫气浮于外,与风相合,不得行于阴,则目为之不瞑(详《内经》)。 
或贪眠嗜卧。此惟风入少阴者有之,仲师曰∶少阴之为病,但欲寐。 
或呵欠不止。一边已伤之卫气不行于阳,但欲入于阴,一边未伤之卫气能行于阳,阳引 
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呵欠。此症最多。 
或头痛如箍。此邪风盛于三阳阳经也。三阳之脉皆上行于头,风性上僭,故头痛。 
或背反如折。此邪风盛于太阳、督脉、阳跷也。此三脉行于背,风邪入之,则三脉皆急 
。背 
搦(即抽掣。中风之搐搦只一边动)。此症较重,乃风邪兼入营分,故兼见此症。专在卫分者 
,无此症也。 
以上十七症,初起时或有或无者也。 
凡所必有之症,乃偏枯中风之本症,无此则非矣。或有或无之症,乃因其人受邪有轻重 
,经络有虚实。人之形体起居不同,故病情亦有不同也。此皆从其初起而言之耳。若夫缠延 
日久,则人情百变,病情亦百变,虽大禹神圣,亦不能铸鼎象物,穷尽怪相也。然可愈、不 
可愈,尚可以约略言之,今并附数则于下。 
一、偏枯日久,以致骨节之间、肌肤之内,渐生痰涎,外见浮肿者,难愈。人身生气寄 
于津液,亦犹天地生气寄于水也。凡天下之无形而有形者,皆水也。《易》曰∶天一生水。试 
看 
体必瘦。若津液停而为痰涎,注于肢节、肌肤之间,则必始瘦而后肿。《内经》谓∶风气客 
于诸经之络,迫切而为沫。又谓∶沃沫聚之则极,肌肤而为肿者是也。沃沫即痰涎也。俗书 
不知此理,或指为寒湿,或指为脾虚,误矣。殊不知此症多生于热,譬如以水擦手,热则生 
泡,以火炙肌,亦生水泡。可知热从风生,沃沫微聚亦如水泡而已。此因日久,卫气大耗, 
一时难于复旧,故难愈。若无此,则易矣。 
一、偏枯日久,手足拘挛,不能屈伸者,难愈。《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 
养筋。筋虽为血所养,必得卫气以温之,而后舒卷自如。《难经》谓∶血主濡之,气主煦之 
。若日久,卫衰营血耗,无以养筋,是由气分而累及血分,由浅入深,故难治。 
一、偏枯日久,脉见沉细数急者,难治。凡中风之脉,必浮大而缓。考之《灵》、《素 
》、 
独见四时平脉者,有变见迟脉者,皆属易愈。惟变成沉细数急者,最为难愈。所以然者,以 
其病已分入血分也。沉主血分,细为血少,数急为有气无血。盖脉本宗气,领营血而行,宗 
气无形而悍急,营血有形而迟缓,二者相配,而后脉均。若无血,则宗气独行,故数急也。 
血不足以充之,故细也。一见此脉,便是营血已伤,故难愈。凡病已入营者,为重也。 
以上皆节取大概言之,尚有风痱、风懿、风痹等名,未能详及。然而中风诸义,则已括 
尽无遗矣。其左瘫右痪等名目,皆立自后人,徒有其名,羌无实义。夫营卫行度,经络浅深 
,《灵》、《素》、仲师皆言之甚详,后人不知,此处探求,辄暗中摸索。或谓中风为虚,或谓 
为火,或谓为痰,或谓为气,或谓为风、痰、气三者并合,或谓风、痰、火诸邪夹发,究不 
能得病源实在。更有以中魔、中暑、中毒,一切混杂邪病,而分为类中、直中者,此皆源流 
不 


论风脉
属性:中风之脉,其起首必浮大而缓。考之《灵》、《素》、仲师,其言既同,验之诊候阅历 
千人如一。浮以手指轻重取之,大以脉之形状取之,缓以脉之至数取之(至数即一呼四至也 
。)盖风则伤卫,风为阳邪,故大;卫行脉外,故浮。病初起时,但在脉外之卫分,未入脉 
内之营分,其脉中之营血、宗气依然照常行度,故缓也。缓是脉之动数。宗气领营血而动, 
宗气一呼,营血二动;宗气一吸,营血二动;一呼一吸,脉凡四动,是名为缓,乃是无病平 
脉。因中风但伤卫,而不伤营,故脉应照常缓也。然则何以辨邪风之轻重?曰∶浮大异常者 
, 
为病脉也。缓为平人之脉,故不可作病看。然则但言浮大足矣。何必又言缓?曰∶古人言此 
,正以明病不在营耳。若入营,则不能缓矣。后人不识此理,往往将平脉混入病脉,此脉学 
之所以晦也。 
其八风之邪,则又从浮大中兼见之脉别之。如风从东来者,为木邪,主温化,其大中必 
兼弦象;从南来者,为火邪,主热化,其大中必兼滑象;从西来者,为金邪,主燥化,其大 
中必兼涩象;从北来者,为水邪,主寒化,其大中必兼紧象;从中央来者,为土邪,主湿化 
,其大中必兼濡象。其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相并而来者,则各以其方之脉兼见也( 
如见其弦象、滑象错出,则为风从东南来之类)。凡此诸脉,历断千人,无一遁者,孰谓脉法 
难凭耳? 
八方之风,分为温、热、燥、寒、湿五等,之中温、热、燥居其三,皆热症也。寒则 
仅居其一,湿则有从寒、从热之不同。可知中风一症,热病居多,故南人中风较多于北人。而 
生平疗病,每以凉药奏效,其源皆从此中悟出。近日诸医,但执庸陋俗书,暗中摸索,轻者酿 
成 
偏枯日久,则脉多变矣。然亦一二年其脉仍浮大而缓者,此风邪与卫气相合而不去,如 
银之入汞也(水银为汞),其症必将复中。盖阳邪未去,势必再召新邪也。复中则病加剧,若 
治之得法,不但复中可免,即偏枯亦可愈也。其脉为沉细数急者,难愈;其脉变为迟者,可愈( 
一息三至名为迟);其脉浮大全退,而见四时平脉者,易愈。中风在三阳经,则浮大之脉寸 
部盛于尺部;在三阴经,则浮大之脉尺部盛于寸部;若阴阳诸经俱中,则尺寸俱浮大如一。 
此分辨经络之法。 


论治法
属性:治法无他,专从卫气治之而已。卫气有根本、有枝叶,有表、有里。卫出下焦,为肾间 
动气者,根本也。从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则为知觉性灵,间行六腑,则为三焦气化,此皆 
里也 
聪 
附于油也。根本治法,有宜补火者,如灯之添草则光焰益大;有宜补水者,如灯之加油则长 
明不熄。世俗专以补火为事,则油竭者光亦熄矣。其枝叶在经,温于肌肉,则附于汗液,如 
树木之以皮行津,得春夏阳气,而后浆汁盛也。枝叶治法,有宜用散者,如树之津气通则荣 
茂,有宜用收者,如树之皮津泄则枯槁。世俗专以敛补 
为事,则津壅者,树必胀绝矣(如漆树,日久不取漆,则必胀闷而枯。用树皮行津,以比卫 
阳之汗,其理至确。凡过汗亡阳者,即亡卫阳耳)。是以欲卫气之根本强,则当油草并加, 
不可专用热药,欲卫气之枝叶盛,则当散敛兼施,不可专用补药。凡治病养生皆然,不独中 
风也。 
八方之风,虽有寒热之不同,然皆为阳邪,况又从热化者,五居其三。人身卫气,即是 
阳气,以阳邪而与阳气合,则水乳交融,毫无捍格矣。同类相求,而不相争,此偏枯中风者 
,所以无恶寒发热等症也。可知中风之伤卫气,乃邪风与卫气相混耳。其所以知觉运动皆为 
之不灵者,譬如三军之卒,有一军与贼私和,则号令不行,独一军不行也,势必三军皆为掣 
肘,观望不前矣。故善治中风者,必先从而分之,使邪风与卫气相离,而后风可净,而卫气 
仍为我用也。此侯氏黑散,所以用白矾之意。喻嘉言谓,为填塞空窍。夫白矾善消物,岂是 
填塞之药?可谓凿矣。 
凡风之入,必乘卫气之隙,其隙多起于内热。盖寒则卫气敛,故冬时之人多无汗,热则 
卫气散,故夏时之人多大汗,寒则腠理闭,故无隙可入,热则腠理开,故有隙可乘。其内热 
或生于七情,或生于饮食(每见好服温补者,多有中风之病),此所谓以内因而感召外因也。 
后人有所谓胃热生内风而致者,其言甚是,然不知此为卫气之病,究属一得之见。嘉言谓猝倒 
不 
气者,烦劳则张。此论专言卫气,烦劳即内热也,张即开也。此卫气因热起隙之由也。又曰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辟亦开也,夏则腠理汗孔皆开也。煎即烦也,厥者逆也,谓气逆于 
上,则多热也。此皆言内热。又曰∶目盲不可以视,耳聋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 
不可止。此即形状中风昏不知人之象也。 
卫气之隙,由于表气不固,则散药似不可用矣。然用温药为散,则不可。若用凉药为散 
,乃 
,为皮痹不仁。卫气痹闭,即麻木也。或用滋阴养血之剂而愈者,缘受病本轻,得此甘寒阴 
药,解其内热耳。若受病稍重者,便难取效。可知此症,非从血治也。其过服温补者,多至 
成废。盖此症本由于内热,而又多外热之邪也(东风温、南风热、西风燥,四方之气,热居 
其三)。 
南方地土温暖,其人腠理常开而卫气疏,故多中风。北方地土寒凉,其人腠理常闭而卫 
气密,故中风者少。惟尊贵人,温暖太过者偶有之,然亦易愈也。南人中风后,赴北方而愈者, 
尝见三人矣(俱服苏合香丸而愈)。《素问》曰∶阴精所奉者,其人寿。《西洋志》∶欧逻巴 
以北,地寒,人多寿;葛淄巴处南,四时皆热,其人不寿。非虚言也。凡久病,必先顾其脾 
胃,以血气之生发,全凭脾胃之运化也。然二者之治法判然不同。脾为阴、为脏,为胃行其 
津液者也。其治法宜燥,燥则健;宜补,补则强,故其药宜甘温。胃为阳、为腑,为水谷之 
海。其治法宜润,润则化(凡干土不能腐物,必湿土始能腐物);宜通,通则运。故其药宜清 
凉。喻嘉言谓∶养胃与补脾有天渊之别。叶天士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