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328-你该怎样工作 >

第3章

5328-你该怎样工作-第3章

小说: 5328-你该怎样工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一个人的改变,源自于自我的一种积极进取,而不是等待什么天赐良机。对于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来说,不管现在他多么贫穷或者多么笨拙,只要他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更上一层楼的决心,我们就不应该对他失去信心。对于一个渴望着在这个世界上立身扬名、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任何东西都不是他前进的障碍;不管他所处的环境是多么地恶劣,也不管他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他总是能通过内心的力量驱动自己,脱颖而出,勇往直前。    
    这个世界只为两种人提供成功的机会:一种是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另一种是不断追求卓越的人。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内在驱动力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这些道理,刚工作时就该明白与公司一起成长

    一家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路。“与公司一起成长”是员工的最高追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司关注自己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就是关注公司本身的成长与发展。    
    我一直在努力劝说那些试图以逃离职场作为解脱的咨询者,我知道他们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他们的厌倦情绪大多来源于对发展环境的不适应,或者是企业暂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当然,每个企业的环境都会有差别,但这些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随意地选择离开、跳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就像一棵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它不仅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同样也要经受风雨雷电的考验一样,一个逃兵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将军的。所以,我建议他们能够继续留下来,和公司一起成长。参与公司的奋斗过程,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这样的员工也是企业最看重、最需要的。    
    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企业的成长,要依靠于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又要依靠企业这个平台。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员工衰。那些称雄世界的知名企业无不是这样,所有的企业也都是这样。    
    据我所知,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企业都把“让员工和公司一起成长”作为自己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重要手段。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IBM:“没有任何企业会这样对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恐怕是对一个企业的最高评价。探究IBM成功的原因,关心和积极帮助员工的个人成长,并把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应该是IBM成功的真正奥秘。    
    因为企业发展需要,IBM要经常招纳新员工,补充新鲜血液。在招聘过程中,IBM最看中的是员工的个人发展潜力,因为IBM认为这关系到员工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关系到员工是否能够和公司一起发展。IBM对员工的成长有很大的期望,所以,IBM向员工提供管理和专业两种成长渠道,使员工有多种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同样作为国际知名大公司的微软,终身学习和成长则是其员工任职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在软件行业里的霸主地位。    
    没有一个企业不是把培养员工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的,他们知道员工就是企业的未来,著名管理学家斯隆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你可以拿去我全部的资产……但主要将人才留给我,我保证,在五年之内,我一定能够把你拿去的所有都赚回来,甚至赚得更多。”由此也可见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没有一个企业不在想办法留住人才,而作为员工的你是不是也应该从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出发,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会对企业造成的伤害呢?那些只想自己享受企业的成功,而不能与企业共命运同成长的员工,心中普遍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    
    一是错误地认为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相对立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是认为个人的前途和企业前途没有关系。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企业就是你的船,船在,你就有胜利到达彼岸的希望;船翻了,你的命运也将随之覆灭。所以,个人和企业是为一体的,两者的利益是统一的。只有与企业同患难,才可能和企业同成长。不要在企业困难的时候当逃兵,那些最令人陶醉的成就,是那些历经艰难才取得的成就。    
    著名戏剧大师易卜生说:“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由此我想到的是,你在公司的土壤中种下什么,公司就会回报给你什么。如果你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你就会获得成长的权利;如果你把公司的成长当成自己的责任,那么公司自然会为你创造成长的机会;如果你以积极的热情和全心全意的努力对待公司中的种种事务,那么你的事业、你的精神就会在公司中得到最了不起的进步;只要你的行为和态度切实推动了公司的成长,那么公司就一定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    
    每位员工的进步都会推动公司的成长,当员工主动承担起推动公司成长的重任时,实际上就已经迈出了和公司一起成长、共同提高的脚步。善于成长的员工才是有价值的员工,成长是一种责任。唯有把成长当作是一种责任,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实现不断成长的目标。    
    我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在大的、知名企业任职的人,会很愿意提及自己供职的企业,甚至有时带有炫耀性的说起;而供职不知名小企业的人,却羞于谈起自己的企业,他们觉得那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供职于知名企业的人愿意提及自己的企业,是因为这让他们感到自豪,别人也会另眼相看,其实,真正让你自豪的不是企业的名头,而是这个知名企业中有你的一份努力和智慧,企业的知名度也为你增添了光彩;相反,尽管那些小企业的人羞于提及自己供职的企业,他们也同样为企业贡献了智慧,但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的原因就在于,人才的价值是随着企业增值而增值的,随着企业的贬值而贬值的。韦尔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商界的风云人物,那是因为通用公司是世界商界的风云企业;比尔·盖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首富,那是因为微软强大的行业霸主地位。而这后面却是因为这些商界风云企业都拥有一流的人才,是这些顶尖的人才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企业的强大又为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待遇。    
    对员工来讲,很多人一直都在不懈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平台,薪酬已不是他们考虑的唯一因素!为未来做准备、为成功打基础、要自信力、要成就感,发展、成长,已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作为一名员工,如果不能主动与公司同步成长,不但会使公司的发展受到制约,而且最终难逃被企业淘汰的命运。    
    实际上,与公司一起成长是企业和员工双方对彼此的一种心理期望,这就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心理契约,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他;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所以,企业和员工之间应该建立这种和谐的心理契约,这有利于企业增加凝聚力、建立良好雇佣关系。构建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心理契约,对员工来说,必须融入企业的文化。国际著名的战略发展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他们还发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成功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名员工如果能够很好地遵守这些原则,就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企业的长期目标,就能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取得大的发展。微软对员工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与公司一起成长”,这应是你刚进入公司工作,就应该明白的道理,你应该从一踏入公司就树立这样的意识,并在平常的工作中加以落实和贯彻。你要始终相信:你和公司是一体的。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依赖公司内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和不断进步。每一个员工的进步都会推动公司的成长,每一个员工的努力都会为公司的进步增添一份力量,实现自身的进步和促进公司的成长是每一位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断成长的员工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些心态,千万别带到公司把公司当跳板

    在职场中,有远大的目标本是一件好事,却往往是最后变成了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以致于不停地变换目标,把公司当成跳板,给公司带来了损失,也使自己陷入跳槽的泥坛不可自拔。这样的员工是最不受欢迎的。    
    我见过很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以公司为跳板,不断地尝试各种职业,不断地在不同的环境中穿梭,以这样的方式来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把跳槽当成自己职场成功的捷径,在这个公司做上几个月,感觉条件太差跳到另一家公司;感觉待遇不好,又跳到另一家公司,结果却发现自己频繁跳槽,浪费了很多青春,知识和能力却没什么长进,工作也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也没什么成就感,然后感叹怀才不遇伯乐难寻,羡慕别人怎么有那么好的机遇。其实机遇一直都在你身边,你打了很多井,刚要打好一口井的时候,你很大方地放弃了,所以看似到处都是井,却没有一口好井、一口深井。    
    我就曾接待过这样一个客户,他今年已经32岁了,竟然还没有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也和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不停地跳来跳去。    
    他对我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有着很远大的目标,他想以这种方式缩短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有远大的目标是好事,但问题是他应该做的是为实现目标铺平道路,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技能,这样做是看起来慢一些,但每一步却都很扎实,每一步都是向着目标的方向,这样才是缩短距离的最好办法。尽管慢,但却走的是一条直线。而以公司为跳板,试图一下、两下就能跳到目标的想法,就如同拔苗助长。它必须有一个发芽、分枝、长叶、开花的过程,才能结出果实来,何况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果实的成熟。    
    以公司为跳板的做法,本质上还是缺乏对职业的忠诚、对公司的忠诚,这样的员工自然不会受到老板的青睐,得不到发展的机会,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由于我的职业的关系,我与许多公司的老板都有一些接触,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对这种以企业为跳板来达到自己目标的做法表示异议,一位公司的负责人对我说:“许多应聘者才刚踏入职场两三年时间,却已经换了好几个工作单位了,对于这样的人公司是不欢迎的,因为他们太不稳定了,而且缺乏诚信和忠诚。”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工作的机会,也有工作后在选择的机会,以公司为跳板实现自己的目标,跳槽的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很多企业在不惜一切代价对员工进行培训后,员工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往往是以这个公司为跳板,跳去了另一家公司,这样就使得企业很被动。    
    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对我说:“当看到申请人员的简历上写着以连串的不同的工作单位和工作经历,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的工作换得太频繁了,频繁地换工作并不代表一个人工作经验丰富,而是说明了他的忠诚度有问题,他的适应性很差或者工作能力低,如果他能对企业和自己的职业忠诚,快速适应一份工作,就不会轻易离开,因为换一份工作的成本也很大的。这样贫乏跳槽的人,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一个什么工作都做不长的人,让人感到不会是公司的问题而是他本人的问题。他的工作能力值得怀疑;他对企业的忠诚度值得怀疑;我不能肯定他会在我的公司做得长久。所以这样的人,我们在录用时顾虑就会比较多。”    
    员工对企业的不忠诚,不仅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较大,而且也会影响到他自己的道德和信念,没有哪个老板会用一个对公司不忠诚的人。    
    以公司为跳板的想法,导致了很多人甚至是频繁地跳槽,而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对工作不利。一个人到一个企业从接受任务到熟悉业务,要有一个过程。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有所建树,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频繁跳槽,对业务刚有点熟悉,又去了新的单位,有的还变换了工种、专业,又要重起炉灶重开张。跳来跳去,始终处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之中,不断需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这对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对自己的进步不利。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有句话叫“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说要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埋头工作,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进步。如果终日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思不定,坐凳不热,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呢?如果一味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安心工作,频繁跳槽,还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使用人单位对你侧目而视。    
    最后,对用人单位不利。用人单位把任务交给你,指望你挑大梁,担主角,而你却半途而废,撒手他去,会给用人单位带来麻烦,有时还会造成损失。    
    成绩是做出来的,不是“跳”出来的。胜任任何一个岗位,都要有相当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而频繁跳槽,决定了一个人在岗位上只能是“蜻蜓点水”,哪来多少积累,总之,不安心本职工作,想的不是好好工作,而是再谋高就,怎么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这就是丢了“西瓜”。    
    有些年轻人把跳槽的原因归结于原单位的环境不如意、人际关系难处,试图通过跳槽来改变这种现状。其实,努力学会适应环境,改善环境,正是进步和提高的一部分。害怕和拒绝这种锻炼,又是丢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跳槽对员工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多数跳槽者对跳槽缺乏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决定,造成对自己的伤害。    
    大多数跳槽者都存在单纯以薪资为导向的盲目性。金钱至上的心理,使那些跳槽者忽略了跳槽后的工作对自己适合的程度,忽略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否能得到延续和增加,以及是否有利于自己整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盲目以薪金为跳槽的原因,这样的跳槽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因此,要使自己有所作为,在看准一个岗位后,首先必须安心本职工作,同时要扬长补短,要将一口井挖深。    
    现在有少数年轻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虽然不乏才华,但心思太活、太浮。在这家公司才做一二年时间,就嫌不被领导重用、环境差、收入少等等,跳槽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