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空西域:汉武帝海选 张骞胜出-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一个普通的郎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开始了探索西域的征程。正是他的西行,开辟了一条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司马迁在《史记》称他“凿空西域”。什么是“凿空”?当世界还是一个混沌的鸡蛋,盘古以肉为土,以血为水,开天辟地称得上“凿空”;上帝奋战七天,垒山引水,开光造人,也是“凿空”!他是谁?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他出使西域?他为什么在身后赢得如此巨大的声誉?
这个感动国人乃至全天下的伟丈夫,名叫张骞。
张骞本是一寂寂无名的郎官,皇帝侍从。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的命运出现巨大转折;继位一年的汉武帝招募志愿者出使月氏(zhī,汁)。堂堂大汉帝国,为何对“蛮夷之邦”,如此兴师动众,力主出使呢?
汉武大梦绕边关
在西汉诸帝之中,汉武帝最具有战略眼光,也是历次对匈作战的总指挥。一次,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意外得知:让汉朝吃尽苦头的匈奴,有一个天敌——月氏。
匈奴和月氏缘何结下仇恨?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因为宠爱幼子,便想将太子冒顿(mò dú,莫毒)废掉,立幼子为太子。当时秦朝已亡,匈奴刚刚摆脱秦的武力压迫,正处在恢复期,不及月氏强盛。头曼单于想出一招毒计:把太子冒顿作为人质送到月氏。月氏人以为这是头曼单于示信的表示。不料,头曼单于却出兵袭击月氏。头曼单于预计:月氏定会杀掉人质冒顿。不巧,命不该绝的冒顿偷了一匹快马,奇迹般地逃回匈奴。于是,头曼单于的行为不仅激怒了月氏,也激怒了冒顿。最终,冒顿弑父自立。
人质事件彻底改变了两个民族的关系,匈奴与月氏成为仇家。
弑父自立的冒顿单于率领匈奴精锐,灭掉东胡,打败月氏,迅速强大起来。
冒顿单于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继位,继续征讨月氏。老上单于不仅杀死月氏国王,还用他的头颅作为饮酒的酒杯。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但势单力薄,苦于没有同盟军,只能离开故地,逃往远离匈奴的西边。(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匈奴与月氏的怨仇,让汉武帝看到一个潜在的同盟。因此想联络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西汉王朝刚建立时,版图比秦王朝还小。当时,被秦朝击败北窜的匈奴人,利用西汉初建无暇他顾的机会,迅速占领了河套地区。汉武帝继位,定下的第一个外交战略,就是征战匈奴;而且,一直坚持了44年。
同时,西域、西南夷、两越都进入了这位皇帝的视野。汉武帝热衷扩张中国版图,实现“大一统”的大国之梦。面对这些陌生而神往的广袤地域,年轻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西域。
西域,包括今天我国新疆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汉武帝时代,西域各国与匈奴族的生活习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都属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在汉朝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徘徊,在双方势力的彼此消长中生存。
刚刚即位的汉武帝果断派人出使月氏,就是着眼于对匈奴的战略包围。此时,汉匈之战尚未开始,汉武帝已经未雨绸缪。
年轻的皇帝和年轻的帝国一样,充满勃勃的雄心和无尽的想象力。这次出使西域,他来了个“选秀”,让最有才智,最能代表大汉形象的人来完成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汉武帝为什么出此奇招,确定使者呢?
第一,位置不明。
公元前2世纪,没有精密地图,没有指南针,更没有越野车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没有人去过西域,月氏远在天边,如同传说。出使一个未知国度,潜伏无穷变数,风险系数极高。不是立功封侯,更不是游历山河,因此,这绝不是人人抢着去的“肥缺”。汉武帝只能公开招聘,网罗天下有志者。
第二,要求很高。
出使月氏,一是路途遥远,二是必经匈奴,随时可能被扣留。所以,使者既要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又要机智勇敢、百折不挠。这种高素质人才,仅仅在大汉皇宫中挑挑拣拣,显然不够;必须放眼天下,广招贤能。郎官张骞跃跃欲试。他只身离开汉中城固老家,到长安寻求“个人发展”已有好几个年头。当年,家里集资捐了“郎”这个官位。一家人打着如意算盘:郎虽说只是殿廷侍从,并不起眼,但好歹是个铁饭碗。而张骞不满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条大汉天子昭告全国的招聘启事,让张骞看到了转机。
第三,优胜劣汰。
汉武帝朝是西汉历史上第二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次出使西域,必要遴选全国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就一定要优胜劣汰。
张骞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天生的冒险家。在长安城里蹉跎数载,无处立足。这次总算可以大展身手。
而这场举国关注的“选秀”,不是纸上谈兵,琴棋书画,考察的是胆识和能力。
总决赛冠军就是后世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张骞。
命运给了张骞一次机遇,接下来,张骞就必须迎接挑战了。
踏遍广漠轻生死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和一名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向导,从陇西出境。不幸,在经过匈奴之地时,被匈奴人抓捕。
张骞被羁留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多年。但匈奴人并没有亏待他:帮他娶妻生子,操持生活。这对一个普通男人,算是安身立命了。张骞也只能入乡随俗:看大漠孤烟,听马嘶雕鸣。人们对他并没有敌意,最初的看管也渐渐放松。恍惚间,“他乡”俨然成了“家乡”。所有匈奴人都认为,十几年安逸的生活,张骞恐怕早遗忘了长安的模样,至于出使西域的宏愿,更是磨灭得无影无踪。
但张骞却是:留胡节不辱,他苟活着、等待着。元朔元年(前128),张骞带着随从成功出逃,夫妻父子,从此天各一方。
张骞一行向西跑了几十天,终于到达一个王国,张骞以为到了月氏,一问才知是大宛(yuān,渊)。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想与之交往,苦于没有门路。看到张骞,引为上宾,还为他配备了专门向导和翻译,情真意切,一直送他到达康居(qú,渠),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
到了月氏,张骞以为自己终于不辱使命,很快就能得胜回朝了。不料,十几年间大月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月氏原国王被匈奴杀死后,太子继位。新国王已征服大夏,定居下来。那里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外敌侵扰,百姓安适快乐。祥和的大月氏早不愿再纠缠和匈奴的旧仇,时间已抚平过去的恩恩怨怨。张骞回味来时汉武帝的嘱托,面对大月氏的现状,恍若隔世。以现在的情况,大月氏还能与汉王朝联盟共同对付匈奴吗?
张骞极力游说,始终没有得到大月氏的明确表态。
无奈,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以后,张骞动身沿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长安。不幸的是,张骞再次遭逢匈奴骑兵,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军臣单于死,匈奴左谷(lù,鹿)蠡(lí,离)王攻击太子於单(dān,丹),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带着胡人妻子和堂邑父逃回汉朝。
张骞历险十三年后回朝复命,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标,但是,汉武帝已经深深为他的忠诚感动,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十三年,两次被匈奴扣留,异国娶妻生子,仍毅然决然地返回故土,如果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绝难支撑到最后。西域之行,去时一百多人,十三年后,只有张骞和堂邑父归来。大减员原因颇多,死亡自不必说,但意志力的涣散同样不容忽视。
有一个与风车作战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上天就会为他安排鞍前马后的实用主义者桑丘。一种生死与共的主仆关系,往往能胜却人间许多情感。张骞踏平坎坷,胜利归来,副手堂邑父功不可没。堂邑父是匈奴血统,善于射箭,每当途中断粮,就射杀飞禽走兽充饥,保证了张骞温饱不愁。
张骞回到汉朝后,汉武帝认为他熟悉边地情况,多次任命他率部对匈作战。然而,大使者却做不好大将军,延误了作战时机,被判死刑,后赎为平民。
张骞虽被贬为庶民,仍常常得见武帝。武帝向他咨询西域及其周边国家情况,张骞便不厌其烦地讲述外面的世界。汉武帝的大国之梦再次升腾,他决心联络西域诸国,准备对匈作战,借此扩大汉朝版图。
张骞常对汉武帝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他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为匈奴所杀。昆莫出生就被弃于荒野。但是,鸟儿衔着肉飞来喂他,狼跑来给他喂奶。单于以为他是神,就收养了他。昆莫成年后,单于让他领兵打仗,昆莫屡立战功,单于就把昆莫父亲的百姓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西域。昆莫内抚百姓,外攻拓土,逐渐有了几万名能征善战的勇士。
单于死后,昆莫率众远迁,不再朝拜匈奴。匈奴派突击队攻打昆莫,从未获胜;匈奴人越发认为昆莫是神,约束控制,不敢发动攻击。如今,单于刚被我们打败,原来浑邪(yé,爷)王所控之地出现权力真空。而蛮夷之人,素来贪图汉朝的财物,如果此时厚赠乌孙,诱使他东迁至原来浑邪王的地盘,同我朝结为兄弟,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一旦成功,相当于砍断匈奴的右臂;西边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为大汉的属国。
汉武帝听得入神,深以为然。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二使西域。这一次,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头牛羊,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多名持符节副使,一旦道路打通,他们就前去交涉。
张骞的主张实质是“以夷制夷”。这在汉匈关系中是有渊源的。汉文帝时,匈奴强盛,屡次寇边。晁错上书,其中就有: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文帝大为嘉奖。
由于河西走廊已经打通,不再穿越匈奴控制区;所以,这次出使,张骞不存在第一次被匈奴扣留的危险。他们顺利抵达乌孙,献上礼物,向昆莫说明来意:如果乌孙东迁到浑邪王的旧地,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给昆莫做妻子。
面对张骞的厚礼、厚盼,昆莫非常犹豫,这是为什么呢?
昆莫此时年事已高,他有个儿子叫大禄,性格强悍,擅长领兵,现率领一万多骑兵另居他地。大禄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个儿子叫岑娶。太子早死,临终前对父亲说:一定要让岑娶做太子。
昆莫答应了,让岑娶当了继位人。大禄极度不满,就怂恿他的兄弟们造反,蓄谋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害怕大禄杀害岑娶,就分给岑娶一万多骑兵住到别处,自己留下一万多骑兵自卫。这样,乌孙国一分为三。昆莫不过一个“名誉”国王,不敢独自与张骞敲定东移之事。
乌孙国对汉朝一无所知,直到张骞到来,他们仍不知汉朝在哪儿,多大多小,实力如何,能否打得过匈奴。况且,乌孙国臣服于匈奴多年,大臣们都害怕匈奴,不敢东迁。即使可以一人拍板,昆莫也难下决心,放手一搏。
国与国的关系,利益首当其冲。张骞不再勉强,分别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qú,渠)、大月氏、大夏、安息、身(yuán,原)毒、于阗(tián,田)等邻国。乌孙王昆莫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乌孙国的几十名使者,带来了几十匹好马,答谢汉武帝。
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外交部长),位居九卿之列。张骞半生漂泊,居家仅仅过了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此后,一睹汉朝地广人多,物产丰富,乌孙国使者将大汉的富饶向国王通报,乌孙国开始结交汉朝。很快,张骞派出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大多也不辱使命,同该国专使回朝面圣。西北各国陆续和汉朝交往。
壮志未酬功名在
张骞两次出使都是为了对匈作战,第一次是想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第二次是想迁移乌孙居住浑邪王之地。命运似乎总在捉弄这个执着的使者,张骞两次出使,目的都未实现。但是,历史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张骞兴国安邦的宏愿虽未实现,两次西行却为他在身后赢得巨大声誉。
首先,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相互了解。
张骞的两次出使为什么会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诸国对大汉帝国一无所知。作为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面临的种种困境在所难免;而正是有了张骞的第一次,让西域诸国了解了一个强大富庶的汉朝,也将汉朝人的视野延伸到了遥不可及的西域诸国。
其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张骞的出使大大促进了西域诸国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的葡萄、苜蓿、葡萄酒、胡桃、石榴等物产以及珊瑚、玳瑁、琥珀、玻璃、象牙等制品传入汉朝。汉朝的炼钢技术、凿井技术和利用渠道引水的方法传到大宛,进而传到西域各国和欧洲,提高了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中国精美的丝织品使西方人叹为观止,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正式建成。
此外,在文化方面尤其在佛教史上,张骞凿空西域的意义也值得大书特书。
再有,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正是张骞通西域使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第一次触及到新疆。
不仅如此,张骞曾向汉武帝报告,他在西域大夏看到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人说这些东西是从天竺(今日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汉武帝即派张骞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汉武帝由此开发了西南地区。
每当我们自豪于祖国辽阔的领土,都不应忘记张骞当年筚路蓝缕之功。所有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会永远留在民族的记忆之中。
雄姿英发如张骞,终其一生都在梦里“金戈铁马”:两次离乡背井,二十年游说四方;甚至因统兵败阵,领了“死罪”,发配回家;最后在联合与乌孙国对匈作战失败中郁郁而终。但是,罗马人民因他而领略了丝绸的华美,大汉子民从此品尝了石榴的甘甜。“壮志未酬身先死”,生命却并未因此而虚度。
张骞从一位普通郎官到名垂青史的英雄,可见汉武帝的识人慧眼。而在各类人才之中,丞相人选尤为重要;那么,汉武帝如何选拔丞相?他的执政“左右手”,又是怎样的精神面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