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世调停,8月23日,普、奥签订了布拉格和约。和约规定:旧德意志邦联
解散;奥国承认普鲁士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由美因河以北各邦组成);把什
列施维希、霍尔施坦、汉诺威和法兰克福等地划归普鲁士;威尼斯归还意大
利。1867年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包括18个邦和3个自由市,
普鲁士国王为联邦元首。
1870年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拿破仑三世惧怕在自己的东方出现一个强
大的邻国,企图阻挠德国的统一,同时为了摆脱国内困境,转移人民的视线,
1870年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俾斯麦也早对法国矿产区亚尔
萨斯和洛林唾涎三尺,并企图通过对法战争统一南德。因此,俾斯麦顺水推
舟,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篡改电文,激怒法国。
普法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1870年底,南德四邦(巴伐利亚、符登堡、
巴登、黑森—达姆斯塔得)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
王为帝国皇帝,普鲁士宰相任帝国宰相。1871年2月,普、法在凡尔赛签订
预备和约,法国割亚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1871年4月,新选出的议会批准
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宪法规定德国由22个自主的君主国、3个自由市和1个
直辖区组成,德国统一最后完成。
德意志的统一是德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结束了德国在政治上的长期
分裂局面,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通过王朝战争实
现的国家统一,有更多的弊端,它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已往对德国统一的研究,偏向于考虑军事和外交在统一中的作用,近年来出
现了注重德国统一的社会经济背景研究的趋向。
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反动势
力的堡垒,成为19世纪前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美国史学家奥托·普
弗兰兹认为:“俾斯麦的民族主义、独裁和军国主义也都是纳粹运动产生的
… Page 45…
社会背景。” ①
4。意大利的统一
(1)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意大利
1848年,意大利也像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是革命
没有成功,没有完成统一国家和实现民族独立的任务。革命失败后的意大利
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并且仍然受到奥地利与法国的压迫和控制。奥地
利统治着北部最富庶的伦巴底和威尼斯,并间接控制着中部的帕尔马、莫德
纳、托斯坎纳、教皇国的罗曼纳等公国和地区。法国占领军驻扎罗马。西班
牙波旁王朝统治着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只有撒丁王国的政权掌握在自由派
贵族手中,保留了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其他各邦都恢复了封建专制制度,
大批革命志士受到了迫害,意大利的解放运动经历了一个低潮时期。
尽管1848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它还是严重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19世纪50—60年代,意大利经济有了
发展。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冶金、机器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
陆续问世,纺织业也有了显著发展,伦巴底的丝织业名闻遐尔。在北部地区,
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也不断出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随着商业、农业
和工业的发展,从而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势力的增长,民族意识也就到处发扬,
①
被分裂、被压迫的民族都要求统一和独立。”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
由派贵族的势力日益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在增长,他们渴望拓宽
和统一国内市场。饱受异族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也期待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得
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这样,实现国家统一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2)民族统一运动的新高涨
围绕着意大利统一道路的问题,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撒丁王国首
相加富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其社会基础是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
的贵族。他们主张同封建势力妥协,依靠萨伏依王朝,自上而下地实现国家
统一,建立一个意大利王国。另一派是以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民主派,其基础是中小资产阶级。这一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驱逐外国侵略势力,推翻各邦封建王朝,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马志尼曾创建青年意大利党,并在30—40年代几次发动起义,但都遭到了失
败。
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意大利统一运动,实际上是按照资产阶级自由派
的路线发展的,加富尔伯爵成了统一运动的真正领导者。新的统一运动是从
反对奥地利民族压迫的斗争开始的。1857年欧洲发生工商业危机,引起意大
利的连锁反映,企业相继倒闭,失业严重,工人和农民陷入极度的贫困之中,
不满情绪更加强烈。伦巴底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奥运动,托斯坎纳、摩德纳和
其他地区也都发生了骚动。
为了在反奥斗争中取得法国的帮助,1858年7月,加富尔同拿破仑三世
会晤,并以割让萨伏依和尼斯为代价同法国缔结反奥军事同盟。为了利用人
① 转引自《西方史学界对俾斯麦的评论》(刘红光摘译),《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 年第6 期,第3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第464 页。
… Page 46…
民的力量,1859年初加富尔又把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加里波第请到都灵,以
利用加里波第的威望和才能来对奥作战。加里波第接受了加富尔的邀请,并
在撒丁王国政府领导下参加对奥作战。
1859年4月,意、法对奥战争爆发,法国和撒丁王国联军连战连捷。加
里波第率领的志愿军——阿尔卑斯山猎兵也重创奥军。奥军被迫退出伦巴
底,退守威尼斯。
对奥战争的胜利激起了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潮,中部各邦爆发了反
奥起义,赶走了奥地利统治者,推翻了当地封建专制制度。革命浪潮震惊了
拿破仑三世,他害怕统一起来的意大利会成为法国的劲敌,于是背弃诺言,
单独与奥国讲和。1859年7月11日,法、奥在维拉弗兰卡签订停战协定,
奥国同意放弃伦巴底,由法国转交撒丁王国,威尼斯仍由奥国占领。托斯坎
纳、巴马、摩德纳和罗曼纳完全恢复封建特权。同年11月,撒丁王国政府同
奥国签订和约,承认维拉弗兰卡协定。
维拉弗兰卡协定保留了奥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并维护了意大利的分裂局
面,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强烈不满。意大利中部人民坚决反对封建王朝复辟,
资产阶级自由派在中部各邦都建立了临时政府。他们组织起国民自卫军,准
备奔赴战场。这时加富尔积极活动,游说中部各邦与撒丁王国合并,得到了
各邦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响应。1859年秋,托斯坎纳、巴马、摩德纳和罗曼纳
等国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加入撒丁王国。1860年3月,上述各邦正式并
入撒丁王国,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统一告成。
意大利的全面统一战争开始于西西里。两西西里王国受制于西班牙波旁
家族,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国实际上由法国控制。西西里人民长期遭受残酷
的剥削和压迫。1860年4月4日,西西里首府巴勒摩首先举行起义,其他城
市的贫民和农民积极响应,与反动统治者展开了激烈搏斗。5月初在撒丁王
国的加里波第率红衫军前往援助,7月初解放西西里全岛。资产阶级和自由
派贵族组织了政府。加里波第接受了专政者的称号。
9月,加里波第又率军攻入那不勒斯,西班牙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统治
被推翻;10月初,又在沃耳土尔诺河附近一役,彻底击溃西西里王国军队,
基本上完成了南意大利的解放。
(3)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意大利的统一运动是有可能沿着民主革命道路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关
键的时刻,以加富尔为首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加紧活动,力图把统一运动纳入
撒丁王朝的改良主义道路。加富尔极力阻挠加里波第向那不勒斯的进军,并
积极策划通过“全民投票”方式确定两西西里归属的阴谋活动。加里波第没
有识破和抵制加富尔的阴谋,一切都按照加富尔的计划进行。投票结果,自
由派大获胜利。1860年11月,南部意大利并入撒丁王国,加里波第被迫交
出政权。至此,除威尼西亚和教皇领地外,意大利7个邦都归服了撒丁王国。
1861年3月,第一届意大利国会在都灵召开,宣布意大利王国成立。撒
丁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埃尔为意大利国王,加富尔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外交和
海军大臣。首都设在佛罗伦萨。意大利王国是一个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的政权。
1866年7月,意大利参加普奥战争,收回威尼斯。 1870年7月,普法
战争爆发。9月,意大利政府军和加里波第的军队乘虚占领教皇领地,从此
罗马教皇国亦并入意大利王国(但王国政府还是把近半平方公里的梵蒂冈留
… Page 47…
给了教皇),遂迁都罗马,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意大利的统一结束了国家分裂和衰败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
度在意大利的确立和发展供了前提。
(4)加里波第(1807—1882年)
加里波第在争取意大利民族独立和统一的运动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他1807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尼斯镇一个贫寒的水手家庭里。四分五裂的意大
利,使他从小就对祖国的危难感到忧虑和愤慨。1833年他加入青年意大利
党,开始了革命生涯。1834年1月,在撒丁王国的海军舰队中发动过起义,
失败后流亡拉丁美洲,参加过巴西和乌拉圭的民族解放战争。他战功赫赫,
但坚决谢绝当地独立政府给他的将军薪俸,坚持与战士同甘共苦。1848年6
月,他回到意大利,参加1848年革命,在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中身先士卒。
加里波第不仅是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和伟大领袖,而且是人类进
步事业和革命斗争的亲密朋友。在普法战争中,他坚决支持法国,不顾自己
年迈和身残,率8000人的部队大败普军2万。他积极支持巴黎公社,并缺席
当选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总司令。他支持第一国际,关心俄国废除农奴制的
改革以及波兰民族解放运动。
加里波第在地中海卡普列拉岛度过晚年,1882年6月2日与世长辞。意
大利人民怀念他,许多外国代表团纷纷前去参加他的葬礼。法国著名作家大
仲马编辑了 《加里波第回忆录》,并增写了“1859年的出征”等章节。
… Page 48…
六、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和波兰民族独立运动
1。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
(1)农奴制度的危机
俄国在15世纪以前不为世人所注意,犹如马克思所说:“惊慌的欧洲,
当伊万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夹在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莫斯
①
科公国” 。直到18世纪,俄国还是一个弱国,日耳曼人、蒙古人、波兰人、
瑞典人都侵扰过它。直到18世纪前期,俄国的农奴制度仍有发展余地,资本
主义关系极为微弱。世界性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迫使俄国农奴制经济转向国
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交换而生产,为增殖货币财富而生产,这就从根本上打
破了自然经济的狭隘眼界,动摇了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从19世纪中叶起,俄
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的地主开始采用
雇佣劳动制,购置农业机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失去土地的农民
开始流向城市。30年代,俄国开始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产业革命。
但是由于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工厂得不到充分的原料和自由劳动力。厂主为
了雇佣仍属于农奴主的农奴,必须付给农奴主一些利润,这又影响了工业资
本的积累,束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到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是一个
封建农奴制国家,一方面,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农奴制的经济基础,
造成了农奴制的危机;另一方面,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奴制日益成为资
本主义发展的桎梏,废除农奴制已提上俄国社会发展的日程。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严重冲突的社会环境中,阶级矛盾也日益尖
锐。沙皇政府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更暴露了俄国农奴制
度的腐朽,并加剧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为了满足军事开支,不断加重对农
民的徭役和税收;商业和工业的紊乱打击了城市居民,临近战场的南方诸省
更饱尝战乱之苦。于是农民揭杆起义反抗农奴制,1858—1860年间发生的农
民起义竟达280多次。1859—1860年工人起义也有28次。面对如火如茶的
革命形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预感到农奴制的废除已无可阻挡。
(2)民主主义思想家
俄国先进的思想界一直在探求俄国社会解放的道路。早在19世纪20年
代就有“十二月党人”的鼓动宣传和发动起义的偿试。到40年代,又涌现了
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他们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
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
赫尔岑(1812—1870年),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从小就接受了违背贵族
家庭传统的熏陶。两位家庭教师的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法国雅
各宾党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参加者,另一位是倾向进步的反农奴制的医
科大学的学生。他们给少年赫尔岑灌输了许多自由民主思想。十二月党人起
义也给他的思想以巨大震撼。1829年赫尔岑进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他关心
政治,组织了一个政治小组,讨论和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大学毕业后,沙皇
政府以“一个大胆的自由主义者”和“一个危险而诡秘的狂热之徒”为罪名,
将他流放维亚特卡省。后他又流亡西欧,先到巴黎,以后到伦敦。在国外,
他先后出版《北极星》和《钟声》等杂志,宣传言论自由、免除赋税和解放
①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70 页。
… Page 49…
农奴。他曾期望在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