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 >

第25章

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第25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反对中央集权,甚至公开否认王权。因此,伊朗尽管有国王和中央政府, 

但在全国没有行之有效的统一号令。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伊朗社会经济的发 

展。 

      (2)伊朗的半殖民地化和社会矛盾的加深 


… Page 103…

     19世纪初,伊朗已成为英、俄、法、美等列强争夺的对象,他们强迫伊 

朗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1828年的俄伊《土库曼彻条约》,俄国吞 

并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北阿塞拜疆,还取得2千万卢布的赔款和领事裁 

判权,以及在伊朗境内的自由贸易权,还有免交进口税的优惠待遇。1841年, 

英国强迫伊朗签订了内容相似的条约。法、美、奥等国紧步其后尘,也援例 

签订类似条约。从此,伊朗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外国商品,尤其是英国商品,大量倾销到伊朗, 

破坏了伊朗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处于萌芽状态的伊朗资本主义 

工场手工业也受到排斥或扼杀,造成大批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破产。商品货 

币经济的发展,加深了伊朗封建制度的危机。封建地主为得到更多的货币以 

供挥霍,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官僚,为获取大量金钱, 

则以高价卖官鬻爵。买得官爵的人,更是变本加厉地盘剥农民。伊朗的半殖 

民地化,加剧了伊朗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异族剥削、封建割据、诸侯混战和封建主的横征暴敛,引起了中小商人、 

手工业者和低级阿訇的强烈不满,他们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一些社会经济地 

位低下的阿訇,比较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在反封建斗争中成为群众的代言 

人。19世纪上半期,饥荒、瘟疫频仍,南阿塞拜疆地区有一半人口死亡。这 

对人民起义起了催化剂作用,伊朗人民群众奋起为生存而斗争,在一些地方, 

如赞兼、伊斯法罕、大不里士等地都出现了零散的暴动和起义。1829年1月, 

在德黑兰,一些低级阿訇领导了一场抗俄斗争。他们率众冲进俄国使馆,杀 

死使馆人员。这些起义成为后来1848—1852年巴布教徒起义的先声和准备。 

      (3)巴布教徒起义 

     巴布教的创始人是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1820—1850年),出身于 

棉布商人家庭,本人经商5年。他悉心研究伊斯兰教的神秘学说《古兰经》, 

1844年自称“巴布”。巴布的意思是门,救世主马赫迪的旨意通过此门传达 

于人民。1847年,他又自称马赫迪,并写了一部《默示录》,阐述自己的学 

说,并取代《古兰经》。巴布教的教义与正统的什叶派教义是相悖的,它带 

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巴布教徒分成两派。以巴布为首的一派代表城市商人和新兴地主的利 

益,幻想建立一个没有封建暴政和外国资本家剥削的、人人平等幸福的“正 

义王国”。巴布主张废除一切刑法和苛捐杂税,保护信巴布教者的私有财产, 

保障人身自由,严守商业通信秘密等。巴布反对使用暴力,企图用宣传、感 

化等和平手段,说服封建统治者实行他的改良主义主张,实现他的理想世界。 

然而封建统治者却用迫害来回答他,1847年将他逮捕入狱。 

     以农民出身的穆罕默德·阿里·巴尔福鲁什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用暴力 

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新的“幸福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没有压迫和剥 

削,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平等,一切平均分配。这一主张代表了贫苦农民和 

手工业者的利益。这一派还提出了男女平等和其他一些民主要求。 

     1848年9月,穆罕默德·阿里·巴尔福鲁什乘伊朗出现王位之争、各州 

一片混乱之际,领导巴布教徒首先在马赞德兰省举行起义,平分财产,实行 

共餐制。王室几次派兵镇压,未能奏效,最后用欺骗手段,使起义者放下武 

器,然后进行屠杀。王军的暴行未能遏制巴布教的起义势头,到 1849年2 

月,全国巴布教徒达10万人之多。1850年5月,巴布教徒又在赞兼举行起 

义,消灭敌军8千人。同年12月,王军炮轰赞兼,把起义者淹没在血泊中。 


… Page 104…

1850年6月,尼里兹也爆发巴布教徒起义。7月,国王下令处死巴布。巴布 

教徒的起义虽然遭到极大的挫折和打击,但一直坚持到1851年,以后还有隐 

蔽的恐怖活动。1852年8月,巴布教徒在德黑兰谋杀国王未遂。以此为借口, 

国王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和屠杀巴布教徒,起义最终彻底失败。 

     巴布教徒起义是伊朗近代史上以宗教为掩护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斗 

争。斗争的主要锋芒是指向伊朗封建王朝,但这时的伊朗封建统治者已成为 

外国列强的走狗,因此这次起义也具有反抗外国殖民者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性 

质。 

    这次起义的主要参加者是下层劳动人民,但领导权则掌握在商人和阿訇 

手里,他们始终没有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未能广泛发动农民投身起 

义。各地起义者又各自为战,缺少联系,给敌人的各个击破造成了机会。 

    这次起义之后,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较为宽容的政策,在一定程 

度上缓和了国内的矛盾,也使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巴布教徒 

起义给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以重大影响,给他们提 

供了宝贵的斗争经验。 



              3。印度民族大起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1)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印度是西方列强的重要角逐场。葡萄牙、荷兰都曾染指印度,法国和英 

国也卷入其中,最后英国取得了对印度的控制权。到19世纪中期,英国控制 

了全印度土地的2/3,人口的3/4。其余的地区由大约500个大小邦王公所统 

治。实际上英国成了整个印度的主宰。 

     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英国利用印度不同民族、部落、种姓、宗教和土 

邦之间的矛盾,实行“分而治之”的办法。所有占领地都由东印度公司管辖。 

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政策有所改变。1813年,英国 

通过“英属印度法令”,以自由贸易政策取代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 

断政策,使印度成了整个英国资产阶级进行剥削的自由市场。英国工业品的 

输入迅速增加,而印度商品出口急剧减少,但印度的生产原料出口却大有增 

加。1833—1848年间,印度输往英国的原棉从3200万磅增至8800万磅;羊 

毛从3700磅增至370万磅。 

     英国殖民者最大限度地压榨印度农民,农民的土地税成为殖民政府的主 

要收入来源。殖民者在孟买和马德拉斯实行“莱脱瓦尔制”,即农民租佃制。 

佃农要把全年收成的1/3到1/2作为土地税上缴。而在实行“柴明达尔制” 

的北印度和中印度,农民则要受到英殖民者和柴明达尔(即包税者)的双重 

剥削。1800—1801年度,土地税为420万英镑,到1857—1858年度增至1530 

万英镑。广大农民对英国殖民者的仇恨日益增长。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商品潮水般地涌入印度,而英国政府却禁止印度纺 

织品输入英国,摧残了印度的手工业,使成千上万的印度手工业者破产失业。 

闻名世界的印度纺织工业中心达卡一片萧条,人口由1827年的15万,锐减 

到1837年的2万。1834年,印度总督本克丁曾向伦敦报告说:“悲惨的情 

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已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了。” 

    原有印度雇佣军20万,作为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工具。1849年英国统治 

全印度后,改变对印度雇佣兵的政策,将大批印度士兵遣散,并减少薪饷和 


… Page 105…

取消免税权,强迫他们绝对服从英国军官,强迫他们到伊斯兰国家作战,使 

之丧失原有种姓。因此,广大印度士兵对英国殖民者极其不满。 

     最初英国殖民者把印度各邦王公贵族作为殖民统治的依靠力量和支柱, 

对其采取了关怀和扶植的政策。在19世纪前30年中,从王公和地主土地上 

征税额是固定的。19世纪上半期,各公国缴纳土地税总值比东印度公司从自 

己直接统治区所得税值约少1/5,而各邦土地面积占全国一半,人口只占全 

国1/3。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企图尽快消灭印度的封建割据状态, 

直接统治印度,控制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采取了兼并封建王公领 

地的政策,规定没有直系后裔的封建王公,死后其领地自行“丧失”,归东 

印度公司所有。有十多个邦依照此法被兼并,引起各邦王公普遍不满。 

     总之,到19世纪中叶,印度社会各阶层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民族矛盾空 

前尖锐。这种矛盾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而且反映在上层建筑方面, 

西方“文明”的入侵也破坏了印度古老的传统风俗习惯。殖民者企图消灭印 

度宗教和破坏种姓制度的一系列作法,也使印度广大人民群众无法容忍。一 

场争取民族独立的大搏斗开始在印度各地酝酿。 

      (2)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早在1856年,印度农村开始传递烤薄饼,据说这是反英起义的信号。走 

南闯北的民间艺人和教士到处进行反英宣传。印度士兵中间开始传递荷花, 

密谋举事。不满的王公贵族也暗中联络,商讨对策。 

     涂油子弹问题成为起义的导火线。1857年初,盛传殖民当局新发的子弹 

涂有牛油和猪油,而士兵使用时必须用牙咬破包装纸。这是蓄意使印度士兵 

触犯自己的宗教禁忌。因为印度教士兵不食牛肉,而伊斯兰教士兵不食猪肉。 

印度士兵对殖民者的歹毒用心和卑鄙手段极为愤恨。3月29日,第34兵团 

士兵曼加尔·潘迪开枪打死3个英国军官,被处绞刑。此事件加速了印度民 

族起义的爆发。 

     大规模的反英起义在德里附近的米鲁特打响了第一枪。起义大体分为三 

个阶段:1857年5月—9月的德里保卫战;1857年9月—1858年6月的勒克 

瑙和詹西保卫战;1858年6月—1859年末的游击战。 

     1857年5月10日晚,驻米鲁特的第三骑兵连起义,次日攻入德里,拥 

立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为印度皇帝,成立行政会议,作为起义 

领导机关。行政会议的大部分成员是下级军官和士兵。它号召人民消灭英国 

殖民者,宣布废除柴明达尔制度。起义发展很快,迅速影响到全国一半以上 

地区,有40处士兵举事。在起义的前几个月中,起义者屡战屡胜。9月中旬, 

英军发动猛烈攻势,德里终于陷落,以巴哈杜尔·沙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投 

降。 

     德里陷落后,起义中心转到勒克瑙和詹西。勒克瑙起义军民浴血抗战, 

多次击退英军进攻,但由于寡不敌众,1858年3月下旬被迫退出勒克瑙。 

     接着,英军进攻詹西。在詹西女王拉克什米·巴伊的领导下,当地军民 

与英军激战8天,重创敌军,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只好退守瓜辽尔。6月18 

日,在瓜辽尔城外的遭遇战中,詹西女王不幸阵亡。 

     詹西、瓜辽尔失守后,起义军采取了游击战术进行反抗。游击队不断袭 

击敌人,使英军疲于奔命。最后英国殖民者采取镇压和分化收买封建王公的 

两手策略,一些王公同他们订立同盟,共同镇压起义。到1859年底,反英战 

争就完全结束了。 


… Page 106…

    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王公的投敌叛变。 

1858年11月,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颁布诏书,允诺尊重各邦王公的权利,大 

部分封建王公叛变投降。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也是这次起义失败 

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社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种族,种姓和语言的矛盾,很 

难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英国殖民者的军事优势及分化瓦解政策, 

使起义军最终被各个击破。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印度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沉重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的反英斗志和信心,推动了印度民 

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3)罗易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兰姆·莫罕·罗易(1772—1833年),出身于婆罗门种姓的地主家庭, 

其父是莫卧儿王朝的大臣。罗易毕业于巴特纳高等伊斯兰教学院,在东印度 

公司任过职,1844年辞职后,致力于著述和社会改良活动。他幻想依靠英国 

殖民者的支持进行社会改革。他反对种姓制度和寡妇殉夫的习俗,主张对欧 

洲人实行同样的裁判权,立法要和印度人民协商,要吸收印度人参加殖民机 

关。他反对中世纪的印度教思想体系,形成了一元化宗教哲学。他于 1828 

年创立了梵教派。 

     罗易逝世后,梵教派逐渐抛弃宗教形式。梵教派领导人凯舍夫在 1870 

年创立印度改革协会。后来梵教派分裂,激进派创立了印度协会,这是印度 

第一个代表资产阶级知识阶层的民族主义团体,到 1878年,全国各地都设有 

它的分支。 

    在19世纪后半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代表还有戈文德·拉那德和 

达达巴伊·纳奥罗哲。他们主张非暴力主义,反对农民斗争,要求在英帝国 

范围内的殖民自治和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普及欧式教育,发展民族工 

业。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反对中世纪的习俗、要求发展民族工业、争取民族 

平等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兴起。在这个意义上, 

罗易被称为印度民族主义之父。但是这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很大的局 

限性,它惧怕和排斥农民斗争,与封建地主阶级联系密切,对英国殖民者抱 

有幻想和依赖。因此,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没有在印度社会政治生活中产 

生重大影响和效果。 

      (4)国大党的成立和提拉克的民族独立思想 

     19世纪中后期,印度出现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和工农运动日益高涨的形 

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纷纷建立各种组织,除了梵教会(1828年)和印度 

改革协会(1870年)外,还有印度协会 (1875年)、雅利安人协会 (1875 

年)。他们提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社会改革的一系列主张。1883年,加 

尔各答的印度人协会召开第一次全印度代表大会,孟加拉、马德拉斯、孟买 

和联合省都有代表参加。这表明一个民族主义政党正在孕育之中。这一时期, 

印度工人阶级也逐渐成熟起来。在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等沿海城市, 

产业工人总数已达50万人以上。他们深受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较早 

地开始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多次举行罢工。农民的处境更悲惨。19世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