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XT免费下载吧引领电子阅读新时尚
电脑阅读:fftxt/
手机阅读:fftxt/bbs/wap
会员 今日晴未 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觉得本书不错,请购买正版
…
第1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1)
一 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
如果有人问父母,你们爱孩子吗?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不假思索地说,爱呀!当然爱呀!如果再追问一句,你们都爱孩子的什么呢?不少的父母恐怕就会中“圈套”了:
他们会满脸幸福地告诉你,我儿子可聪明了!现在才三岁,已经能背好几百首诗歌了!
也有人会说,你不知道我女儿有多听话,月子里很少闹夜,我们大人可省心了!
甚至还有人会说,我儿子眼睛圆溜溜的,又大又亮,光看他那张小脸就让人爱不够呢!
父母们只顾一一细数为什么爱孩子的原因,却不知他们已经掉进了“问题的陷阱”。
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让父母在一刹那局限了自己的爱、收缩了自己的爱、贬损了自己的爱。我们来作个假设,看看这个“陷阱”到底有多深。
假设那个会背诗歌的孩子不那么聪明,甚至连说话都比别的小孩晚了半年;
假设那个月子里不闹夜的乖乖女儿不那么“听话”,一晚上哭八次;
假设那个长相可爱的孩子不那么美貌,而是小眼睛塌鼻子;
那么,做父母的难道就不爱他们了吗?
当然不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完全是一种天性;是没有理由、没有条件的爱。
但是,我们还是常常会听见这样的话:
“宝贝你要乖、要听话,这样妈妈才爱你,才给你买糖糖;你要是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也不给你买糖糖了。”
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给孩子的是怎样的爱”这个层面,可是孩子那边会接收到一个错误的信息,孩子会以为:
我要乖,妈妈才爱我;我不乖,妈妈就不爱我了!
“乖”变成了孩子脑海里一个可以换取妈妈的爱的条件,这岂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就像有部电影里讲述的两个热恋中的年轻人,女孩儿一直对男孩儿隐瞒了自己是富家女的身份,所以她也就坚信男孩儿对自己的爱是不讲条件的真爱。但是有一天,女孩儿无意间听到男孩儿给他的朋友打电话说,我要不是因为知道她将会继承五千万的家产,我才不会和她恋爱呢!伤心欲绝的女孩儿最终和男孩儿分了手,因为他们之间所谓的“真爱”,因有了“条件”而变得浅薄,失去了意义。
第2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2)
如果说这个发生在恋人之间的爱的插曲和我们探讨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还有些许差别的话,那下面这个故事可真的要让人深思了。
小雅是个孤儿,在孤儿院里过三岁生日那天,她被养父养母带回家了,小雅在这个新家里愉快地度过了五年的时间。有一天她提前放学回家,正好听见妈妈在客厅里和一个阿姨聊天,阿姨说,你们收养了小雅还真是幸运呢,这孩子这么懂事,听说还当班长了呢!
妈妈呵呵笑起来,是啊,当时我们去孤儿院挑孩子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她!因为她的脸蛋儿长得最漂亮!
妈妈的话犹如一声闷雷击中了小雅,虽然她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是妈妈的这番话还是刺伤了她,她这才“恍然大悟”,妈妈当时挑中她只是因为她的脸蛋儿长得漂亮,妈妈是因为爱她的脸蛋儿才把她带回家的!
小雅最终选择了用剪刀在自己的脸上划了个大叉的方式,来测试当自己失去了漂亮的脸蛋儿后,妈妈还会不会爱自己……
这是个遗憾的故事,小雅的冲动让人遗憾,妈妈错误的表达更让人遗憾。实际上每个看到这个故事的人,大概都能理解妈妈说那番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小雅只有脸蛋儿值得让人爱。但是很可惜,这样错误的表达方式,在孩子心中成了一个打不开的结——哪个孩子得知父母对自己的爱是要讲条件的,会不难过呢?
孩子乖,做父母的当然值得高兴;然而,孩子不乖,也不能改变他(她)是你的儿女的事实。所以,请不要再要求孩子用条件来换取你对他的爱了。
真爱就是爱孩子本身,而不是爱孩子身上的条件。比如聪明还是笨拙,乖巧还是顽皮,学习好还是成绩烂,长的漂亮还是相貌平平等。就如当初决定要生孩子时唯一的理由是享受当爸爸妈妈的快乐一样,现在爱孩子也有个唯一的理由,那就是,他(她)是你的孩子。
如果父母能秉承这样的信念去爱孩子,那么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问题发生的几率就会小很多,父母生气的几率当然也会少很多。
第3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3)
了解了什么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我们还要学会爱的方式。
方式很重要,方式是表达爱的一种途径,不管父母这边的爱有多真,有多深,如果不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传达到孩子那边去,那一定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实际上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并且要让他知道你爱他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他的表现。
1 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表现,但不可以否定孩子的本身
当孩子不小心闯祸时,父母当然会不高兴,会责备,但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责备:
“你又把杯子打碎了!跟你说了多少遍,杯子不能放在这么靠边儿的地方,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呢?真是笨得出奇!”
孩子打碎杯子固然是需要父母教导的,但父母应该教导的内容不是告诉孩子:
你真的很笨——而且不是一般的笨!
在这种时候,父母需要说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杯子要放到靠里面一点儿才不会打碎哦。
又如,一个男孩儿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了,他回家跟爸爸哭诉小朋友打他了,做爸爸的可能会“怒从中来”:
“人家打你,你不会还手啊!真没有出息,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软弱的儿子?!你下次再这样被人家欺负了还哭哭啼啼地回来,连我也要打你一顿!”
好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受到的委屈不仅没有有效地宣泄,反倒在心里蒙上了一层更重的阴影:我笨、我没出息、我只会被人家欺负、我软弱、我爸爸嫌弃我……只须把思维稍微延展一些,我们就不难看到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觉得爸爸一点儿都不关心自己,更谈不上爱自己;孩子在爸爸的话语中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还手,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彻底中了爸爸的“魔咒”,从此变得更软弱、更没出息……
实际上,小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摩擦,这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嘛,怎么可能不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互动”呢?当父母得知孩子和别人发生摩擦的时候,要做的其实只有三件事:
第4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4)
第一, 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有没有受到伤害;
第二, 了解事情的原委;
第三, 教给孩子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在不用拳头的情况下)。
如果父母是以这样的思路来教导孩子,那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孩子的心里是温暖的,在学校受到欺负的难过,因为爸爸的关心而淡化了很多;其次,孩子把事件的经过告诉爸爸,这是一个正常而有效的情绪宣泄;再次,孩子从爸爸那里学会了处理这种问题的方式,学会了怎么和同学相处、交流……
不一样的因,才会促成不一样的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有责任及时指出他错误的表现,鼓励、督促孩子改正,但永远记住:过度的责备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对孩子本身的否定,更是超越了责备的权限,“傻瓜”、“笨蛋”的称号会像一把利剑,扎在孩子的心上。
2 多赞美孩子本身,尤其是他的行为
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不喜欢听人赞美的。赞美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赞美可以让人乐观开朗,赞美还可以让人发挥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潜能。
美国有个黑人小男孩儿,从小就非常顽皮好动,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责骂。有一天他逃课出去玩,回学校的时候发现大门已经锁上了,他就爬上了围墙,准备翻墙进去。正当他骑在墙上的时候,一双大手把他托了下来。小男孩儿回头一看,居然是校长!他当即吓得哆嗦起来。没想到校长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把他的小手握在自己的手心里,带着赞美的神情说了句:
瞧这双手,不仅能翻墙,要知道,了不起的行政长官小时候才会长一双这样的手!
小男孩儿被校长的话“迷住”了!他像是发现了一个深藏于洞穴之中的秘密一样兴奋、快乐!原来自己长了一双了不起的行政长官才会长的手!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小男孩儿真的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行政长官!他去看望老校长的时候说,我的今天都是因为您的一句赞美!
第5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5)
还有一位妈妈,她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就被老师告知:“你的儿子太调皮好动了,屁股上像长了钉子,我看你得带他去医院看看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跟她说了什么,妈妈说:
“老师表扬你了,说我的宝贝最近有很大的进步,原来在板凳上只能坐一小会儿,现在居然能坐三分钟了!”
孩子听了,眼睛笑成了一个弯,回家破天荒地自己吃了两碗饭,没有让妈妈喂。
妈妈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保护着孩子的自尊,鼓励着孩子的信心,从幼儿园一直到他高中毕业,不知道有多少次,妈妈把老师的责骂和抱怨,转化成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直到有一天,儿子把一封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放到妈妈的手里,然后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说:
“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你一直相信我、鼓励我……”
一句赞美,一次鼓励,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责骂、一次贬损,可以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
在赞美孩子这件事上,我们发现有不少父母的做法是欠妥的。
不知这些父母是被当今社会激烈的职场竞争给吓到了,还是真的以为孩子的课业好就代表全部都好,总之这部分父母,眼睛里似乎只看得到孩子的作业和考试的分数。作文得了优、语文和数学考了双百分、英语口语得了全年级第一,所有这些,固然可以成为父母赞美孩子的原因,但绝对不能是唯一的原因。
那些作文水平普通,但却彬彬有礼、待人友善、热心公益的孩子值不值得赞美?
那些考试成绩平平,但却和同学相处有道,颇有人缘的孩子值不值得赞美?
那些英语讲得一般,但心地善良、包容豁达、尊老爱幼的孩子值不值得赞美?
这些问题不是没有来由的,确实有太多的父母“我的眼里只有你——分数”,而忽视了孩子身上真正的无价之宝——均衡的情商发展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第6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6)
或许有些父母会说,情商和道德太缥缈,又不能给他在考大学的时候加分。但事实是:考上了大学的孩子,并不代表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那些情商发达、道德品质优秀的孩子,无论在哪里,都会很快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也会很顺利地被周遭环境所容纳——在这样一种融恰的氛围里,你还怕孩子会过得不开心、不如意吗?孩子要是过得很开心、很如意,父母又哪来那么多气可生呢?
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彻底放弃“功利”二字,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他赞美,给他无条件的爱,给他奖励——不仅仅是在孩子考了好成绩的时候。
3 爱,要让孩子知道
“这个孩子太让我伤心了,我这么爱他、为他好,他却这样气我!”
是不是常常会听到做父母的这样抱怨?
我同事有个女儿今年十二岁了,妈妈为了让这个女儿赢在比别人更早的地方(从胎教开始就已经有所动作了),将来参与社会竞争不至于那么吃力,妈妈几乎做到了节衣缩食,省下大笔的钞票给女儿报了很多的培训班。光我知道的就有少儿英语口语班、小主持人班、芭蕾舞班、绘画神童班。
一到休息日,母女俩就打仗似的奔走于各个培训班之间,以至于我这位同事不经意间还练成了一副中年人少有的“魔鬼身材”,因为她的生活里只有孩子、只有奔走,皮下脂肪大量消耗在陪女儿学习的路上。
就是这样一位呕心沥血的妈妈,最近总是委屈得在朋友面前流泪:“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啊,还不都是为她好啊,谁知道她一点儿也不体谅我,说我没别人的妈妈好,不给她时间玩儿,昨天还居然自作主张没去学口语,你们说,哪有这么不懂事的孩子啊!都快气死我了!”
“如果孩子觉得压力太大,是不是适当地减少一些课外培训啊?”有人建议。
这位妈妈用拳头轻砸自己的前胸:“我是她亲妈,我也想让孩子高兴点儿,我也想让她压力小点儿,可是我现在要是把她的学习放松了,将来她竞争不过别的孩子,是要怨我的呀!她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呢!”
第7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7)
看来这对母女的恩怨还要持续下去,因为妈妈以为自己给了女儿最无私的爱,但女儿那边只是觉得妈妈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不是的。站在妈妈的角度和站在女儿的角度,似乎谁都没有绝对的错误,但妈妈的“爱”怎么就传达不到女儿的心里去呢?我想,这是因为妈妈对女儿还不够尊重——不尊重她的年龄,也不尊重她的权利。
想想看,一个刚十二岁的少女,就要每天背负“将来要有竞争力”这样的重压,牺牲掉自己所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埋头在各种繁重的学习当中,有谁理解她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游乐园时,那种羡慕和自怜的心情?又有谁体量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浑身上下涌动着的爱玩的细胞?
再说说孩子的权利。
法律文书中对“权利”是这样解析的: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能力或利益,表现为自己可以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享有了一系列的权利——有的父母可能会不习惯这种说法,一个吃奶都要人照顾的小屁孩儿,能有什么权利?
这个问题只要查看一下《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就一目了然了,那里面从孩子的生命权到宗教信仰自由权等等权利都有详尽的描述和规定。
说回上面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