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 >

第2章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2章

小说: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回上面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儿,妈妈给过她选择的权利吗?在妈妈那严严实实的爱的包裹下,孩子根本无法选择是上英语口语班呢?还是上芭蕾舞班呢?是周六上呢?还是周日上呢?是周周都上呢?还是隔周上呢?在妈妈的包办下,孩子最终被告知:周六上午上英语口语班,周六下午上芭蕾舞班,周日上午上小主持人班,周日下午上绘画班…… 
 
  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孩子哪怕还剩一点“表达意愿的权利”也是好的。比如:
 
  “妈妈,我不想参加英语口语班了,我们班同学没有额外参加培训班,口语也说得很好呢!”




第8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8)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小算盘,你就是想玩儿!我为了你这么操心,我都没说累,你倒累了?!”
 
  妈妈其实错过了和女儿好好交流的最后机会。最终导致女儿逃课的人,其实是妈妈;最终造成把妈妈气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人,也是妈妈自己。
 
  说到底,妈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失败,在于她没有平等地看待孩子,没有在意和重视孩子自身的感受,只是在用她的强势和想当然,给孩子强加了一份所谓的“爱”,而实际上,孩子压根儿就没有接收到她的爱。因为即便是神仙来了,也很难让孩子理解这样的逻辑:
 
  你妈妈之所以不让你玩儿,并且强迫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因为她爱你。
 
  爱孩子,就让她知道吧!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传达爱的信息吧!真心地赞美他、温柔地拍拍他、谈话时和他的眼睛平视,聆听他的想法,给与他正确的引导,在一切场合都尊重他,体量他作为孩子的立场和压力,用轻柔的手帮他拂掉粘在嘴角的饭粒,而不是说“你的吃相真邋遢”——这,就是能让孩子感觉到的爱。
 
  4 平分你的爱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讲到这样一个情节:
 
  她刚生了第二个儿子,很多亲友来家里看她和孩子,几乎所有的人一进门都高声张罗着:小宝贝儿在哪儿呢?快让我们看看!然后举着他们给新生儿带来的礼物,热情地围在小婴儿的旁边,发出热烈的赞赏声:“看那睫毛,多么长,多么浓密!看那头发,哇,一生下来就那么多头发,多么细,多么柔软!看看看!看那小手,肥肥短短的可爱死了……”
 
  客人们努着嘴,发出“啧啧”的亲嘴声,做出各种无限怜爱的表情。直到客人们走,都没人注意到客厅里还有另一个孩子,手支着下巴,看着进进出出的大人们。
 
  晚上刷牙的时候,老大(其实也只是个四岁的小男孩儿)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问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我的睫毛不密吗?我的头发不软吗?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




第9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9)

  在妈妈用无限柔情亲吻新生的小儿子的同时,一向乖巧听话的老大开始制造麻烦了:该刷牙的时候不刷牙,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从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每一件事都要妈妈用尽力气纠缠30分钟,老大才肯去做,最后惹得妈妈不得不气急败坏地威胁、动手开打!
 
  读到这里,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老大并不是一夜之间中了什么巫术,而仅仅是想吸引妈妈的关注,同时也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无声的抗议。
 
  孩子是如此在意妈妈的爱,而且是如此敏感。
 
  书里讲到有个住对面的夫人来家里看新生的老二,进门的时候却先找起了老大,并且特别给老大也准备了一份礼物,“安顿”好老大后,这位夫人才进屋去看老二,并且在夸奖老二的时候,都会压低声音。龙应台对这位夫人的做法又感激又佩服,却不料夫人感慨地说:
 
  “这样做太重要啦!我家老二出生的时候啊,老大差点把他给谋杀了,用枕头压,屁股还坐在上面呢!用指头掐,打耳光,用铅笔尖……”
 
  如果你有两个孩子,请把你的爱平分给孩子们吧,在意他们的感受,公平地对待他们,那样的话,不论是老大还是老二,或是老三老四,就不会故意做出那么多出格的事情,引你发怒生气啦!
 
  5 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
 
  有两道很特别的算术题,不知你有没有做过?
 
  第一道是:快乐+快乐=?
 
  第二道是:痛苦…痛苦=?
 
  即便是没有学过算术的小孩,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快乐加快乐等于两份快乐!痛苦减痛苦等于没有痛苦!
 
  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分享”。分享是有魔力的,再小的快乐也能因为分享而广博,再大的痛苦也能因为分担而弱化。
 
  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无论是责任、快乐、荣誉、悲伤、压力、金钱……
 
  或许父母们会对这个提议侧目,因为通常情况下,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只能分享好的事情,对于那些糟糕的情况,孩子是没有担当的力量的。其实不尽然,孩子一旦出生,那他和这个家庭就深深地融为一体了,家里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家里的烦恼也是他的烦恼——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




第10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10)

  相信孩子吧,他们可以和你一起分享快乐,他们同时也有分担痛苦的勇气和力量。把孩子整体包裹在蜜罐里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保护——除非父母可以保证一辈子这样包裹着他。
 
  有一对夫妻,近来关系总是很紧张,经常吵闹甚至动手,但他们俩很“注意”不让孩子看到这种场景,不幸的是他们争执的频率太大,甚至无法彻底躲过孩子在家里的时间。
 
  八岁的儿子在客厅里看电视,经常听见父母卧室里传来的压低了声音的争吵,而每次当他推开门,父母总是“瞬间和好”,他们尴尬的样子,让儿子想起了在电视上看到的滑稽戏。八岁的儿子已经远比父母想象的要懂事,他在为父母紧张的关系难过,不过他更难过的是感觉自己被这个家隔离了,因为他一直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吵架、打架,他连参与劝和的机会都没有。
 
  终于有一天,他再次推开了父母卧室的门,对“假模假样”的父母说:你们如果想离婚的话,就离吧,我没有关系,跟谁过都行,如果你们是在为谁要我而吵架,那我跟着奶奶过也行。
 
  孩子的话让爸爸妈妈异常震惊,其实他们最近只是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对对方有一些小小的不满意,所以才会找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争执,还远远没有到要离婚的地步。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最开始为了不让孩子担心才背着他的,却给他造成了更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当然,我们不是在鼓励父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吵架本来就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们只是借用这个例子说明,孩子应当享有适当的知情权,这不仅能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也能培养他的是非观念、思辨能力,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父母焦躁、矛盾的情绪。




第11节: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1)

  二 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
 
  有一个小男孩儿,三岁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坏事”,他把一碗滚烫的菜汤倒进了花盆里——这盆名贵的花,是他爸爸刚刚从花市里找来,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亲自搬回来的!
 
  爸爸怒不可遏,这小子太淘气了,简直就是个破坏分子!三岁的儿子看爸爸到处找笤帚,已经吓得哇哇大哭了。这时妈妈冲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说:“你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
 
  妈妈的一番话,在坚定地提醒着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个更重要?更何况在没有弄清楚他那么做的原因之前,就要开打,是不是在说孩子的自尊和快乐,还远远不如一盆花重要呢?
 
  妈妈蹲下来帮孩子擦干了眼泪,轻声地问:“宝宝为什么要把汤倒在花盆里啊?”
 
  小男孩抽泣着说:“奶奶说……热热的菜汤有营养……我想让花长高高……”
 
  这下轮到妈妈流眼泪了,孩子爱花的一颗心啊,差点儿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
 
  数不清的父母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愤怒:
 
  刚换的窗户玻璃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烂;
 
  没用多久的骨瓷餐具,被孩子摔碎了一半;
 
  卫生间的卷筒纸成了孩子身上的“飘带”,飘得屋子里哪儿都是;
 
  茶几上摆的东西,全被孩子当成玩具蹂躏得不成样子:烟灰缸、鲜花、报纸、指甲刀、水杯、书……无一幸免。
 
  父母们请息怒吧,就像那株被热汤烫死的花一样,这些东西已经死了、破了、碎了、毁了,我们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纯净的心灵也搭上吧!如果说孩子有什么错,那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验,同时身上又实在有无穷的活力!可“生活的经验”谁不是在一次次教训里学到的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厅里等朋友,邻桌有一个妈妈和她女儿在吃饭,那女孩儿看上去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小家伙对装果汁的半圆杯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停地看过去摸过来,直到“嘭”的一声,果汁连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小家伙的胳膊上也洒上了不少果汁!
 
  “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儿?你就是手痒痒!跟你说没说过啊?吃饭的时候不要玩,你就是不听,告诉你啊,你再这样,我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吃饭了!还不快跟我去洗手!”妈妈大声地斥责小女孩。




第12节: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2)

  戏剧性的一幕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个妈妈起身的时候太急,没有注意到餐巾还搭在她腿上,她刚一转身,那块餐巾就扯着盘子、刀叉、杯子、水瓶“咣当”一声全摔在了地上!
 
  声音之大,引来了所有人的张望,妈妈难堪极了,她怒视着女儿:“都怪你!这下你高兴了吧!盘子都摔碎了,还吃什么吃!”小家伙原本就撇着的嘴,终于顶不住了,“哇”地大哭起来!
 
  一顿本来开心的晚餐就这样在孩子哭哭啼啼、妈妈怒气冲冲中变了味道。其实当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时候,她自己也被吓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后果是连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会那么做的。可惜,这个孩子才五六岁,她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动作。
 
  作为妈妈,这个时候如果是用轻柔的声音说:
 
  没关系,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子是很脆的,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来玩,知道了吗?
 
  如果是这样,结果会怎样?孩子在心里会感激妈妈没有骂她,也会更珍惜下一个玻璃杯子;妈妈自己也不会生那么大的气,当然也就不会心急火燎的,那堆盘子和杯子也不会集体牺牲掉了。
 
  等那个妈妈拉着小家伙从洗手间里出来,服务生已经给她们换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妈妈和女儿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盘子一起摔碎了。去洗手间的时候,我特意绕到这个妈妈的面前,我笑着说:“别沮丧了,我也和你一样,经常打碎东西,这没什么大不了。”
 
  这个妈妈愣愣地看着我,可能在想,这话什么意思?我补充了一句:“一个杯子、一个盘子,和你们的好心情相比,没什么大不了,简直一文不值!”
 
  孩子妈妈这才会心一笑,说了声谢谢。
 
  有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在这里也很值得讲一下。这是一位在医学领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突破的科学家。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他说:




第13节: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3)

  这和我两岁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
 
  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没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简直就是牛奶的海洋!
 
  我母亲看见了,但她并没有对我大叫大嚷,也没有惩罚我,她只是说:“哇!罗伯特,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摊牛奶呢!唉,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我听母亲这样说,简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来。
 
  几分钟后,母亲对我说:“罗伯特,你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干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一种呢?”
 
  我选择了海绵,我和妈妈一起把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科学家说到这里,连记者都很羡慕他有一位如此宽容、可爱的母亲。科学家接着说:“这还没完,等我们打扫完之后,我母亲说,罗伯特,刚才你所做的用你的两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我很快就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顶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我的手里滑掉了!”
 
  “这真是一堂很棒的课!”记者感叹道。
 
  “是啊,从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了。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这就是科学家罗伯特的故事。很多人都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养玻璃窗、养盘子、养牛奶瓶……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再为那些已经毁坏的、无关紧要的物品而迁怒于孩子了,哪怕你的孩子为了学习使用胶水,把自己的头发粘成了大饼;哪怕你的孩子为了学用剪刀,让你给他新买的牛仔裤千疮百孔——请都不要生气吧。
 
  如果你确实有浑身的劲儿使不出去,那就用来感谢这些曾经被孩子蹂躏过的物品吧,它们曾用“自我牺牲”的悲壮,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设了一小块儿碎石。




第14节:分清错误的类型(1)

  三 分清错误的类型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尤其是孩子。我们常用“懵懵懂懂”来形容当孩子时的状态,既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会是“明明白白”。一个成年人在“懵懂”状态下尚且犯错,何况孩子?
 
  犯错误可以说是孩子成长的“伙伴”,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完全甩开这个伙伴——除非是在父母的幻想中。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多给自己一点信心和鼓励,来面对孩子的错误吧。
 
  我常听有些父母抱怨:“我那个小冤家,我真拿他没办法!做错了事从来不肯承认错误,倔犟得跟驴似的,气得我直长白头发!”
 
  又爱犯错又不愿意认错的孩子,确实令人生气,可是生气绝不是处理此类问题的终点,恰恰是一个起点——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在最初的生气过后,仔细分析和辨别孩子犯错的原因,摸清楚了错误的“性质”,再对症下药,这样才可以给予孩子正确、及时的教育。
 
  从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犯错误的类型具体有哪几种呢?
 
  1 孩子做错了事,但自己全然不知
 
  这种情况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