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犯错误的类型具体有哪几种呢?
1 孩子做错了事,但自己全然不知
这种情况在低龄幼儿身上是很常见的,比如:咬人。
孩子咬人当然是不对的,但是如果这个孩子才一岁多,那就另当别论了。
有不少的父母发现,宝宝一岁多的时候,几乎用牙齿来代替了舌头,抓着人就开咬,着实让人头疼。不过,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共卫生系的教授朱迪恩·加勒德博士给我们作出了这样的分析:
1到2岁的宝宝习惯用嘴去感觉事物,这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
如果父母心里还觉得不踏实,那再听听美国圣地亚哥市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奥本·史达姆博士的说法:
这个年龄咬人并无恶意,刚刚学步的孩子还不懂得用言语表达他们的感受,所以他们通过咬人来表达他们的兴奋和激动。
第15节:分清错误的类型(2)
了解了孩子爱咬人的原因,为了防止他们进入幼儿园等公共环境时发生这样的行为,父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情绪的方式;同时注意让孩子多玩一些安静的、平稳的游戏,以免高强度的活动,刺激他的咬人行为;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可咬的替代品,比如毛巾、手绢之类的软东西。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性的咬人行为,父母也不要怒目圆睁,妄想通过“打嘴”的方式“收拾”孩子,而应该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因为有不少的孩子是因为过敏症而引起情绪焦躁,从而产生咬人行为的。
还有一些三四岁的孩子,总是把衣服扣子扣错位,把袜子反着穿,教了一百遍还是不会系鞋带,穿裤子的时候总把两条腿往一个裤管里捅;五六岁的男孩子,也经常让父母抓狂,因为他们一刻也停不下来,顽皮、打闹、不遵守秩序、把新衣服弄脏弄破、用螺丝刀把家里的台式电风扇大卸八块……
这些让父母们忍无可忍的“错误”,实际上都是因为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们自己是全然不知的。
对于这一类的错误,父母最好放宽心,不要跟在后面一味地责备孩子,更不要因为自己心里有气,就随口说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比如:“你是木鱼脑袋吗?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你有什么用!”“我怀疑你是猴子变的!”
孩子身上发生了这样的“错误”,做父母的只需要多一些耐心,教他“怎么做”,慢慢地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了,自然也就更纯熟了。他们在一次次犯错、改错的过程中,增长了本领,这难道不是父母的幸事吗?
2 孩子做错了事,但拒绝认错
确实有一些孩子个性太强,又任性,又执拗,即便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决不认错。这种从来没有认错习惯的孩子,通常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我家邻居的小女儿一岁半了,刚学会走路,但小家伙很心急,还没走稳呢,就总想跑,结果肯定是要摔跤的了。我发现每次她一摔跤,妈妈就会跑上去一边扶起她,一边拍打着地面:“噢噢,宝宝乖,妈妈打地,都怪它害我们宝宝摔跤了!”
第16节:分清错误的类型(3)
这地也够冤的了,招谁惹谁了。
还是这个妈妈,如果她的女儿跟院里其他的孩子发生纠纷了,她也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太调皮。
妈妈这样的“安慰”,可能在当时会让宝宝心里舒服一点,但是长此以往,会在宝宝心里有这样一种思想的沉淀:出了问题,准是别人的错,我永远都是对的!
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再想让他在犯错的时候承认错误,就很困难了。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孩子将来长大了,在人际交往方面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人喜欢和一个自以为是、高傲无理的人在一起。
为了以后不让孩子的执拗把自己气着,也为了让孩子以一种正确的是非观融入将来的生活,父母现在就开始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坦然地承认错误上吧。
这对于父母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首先,父母自己就要做个表率,在生活中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犯了错误,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觉得,承认错误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是一件能督促自己做得更好的方式。
其次,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实话实说,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事实是怎样就是怎样,怨天、怪地、一味指责他人,只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态度亲切地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努力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同时,也别忘了强调:“做错了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任何人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等孩子有了认错的表示,父母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不好的后果,以后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相信有了父母这样处理问题的“三部曲”,犯了错误的孩子,一定有勇气承认、改正。
3 孩子做错了事,但不敢认错
这个“不敢认错”和刚才讲到的“不愿认错”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17节:分清错误的类型(4)
“不愿”,说的是孩子从心里不想、不乐意那么做;而“不敢”则更多地表现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来自于哪里呢?看看下面这个场景就知道了。
小强和同学在教室里玩篮球,结果篮球砸烂了一个同学的眼镜,还把一个女生的额头砸出一个包来。爸爸接到老师的电话,把小强从学校揪回家去了。
“你自己说吧,我倒要看看你是哪块皮子痒痒了?!”爸爸黑着脸,手里提了一根鸡毛掸子。爸爸这句话的本意是:你自己说说吧,你今天错在哪里了?结果这话一出口,胆小的孩子都能把腿给吓软了,小强当然牙关紧闭了。
“我告诉你,你今天不说,我就把你的腿打断!”爸爸被小强的沉默激怒了,但在小强听来,爸爸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今天说与不说,我都要把你的腿打断!
下面的情景,我不说大概你也能想象得到:爸爸终于忍无可忍,下死手教训了这个拒不认错的儿子,打累了丢下一句:你以后要是再敢这样,我连你胳膊一起打断!惊恐万分的小强在心里默默祈祷:老天保佑我以后再也不要犯错了!
可事实上,小强毕竟是个小孩子,不犯错怎么可能?那犯了错又该怎么办呢?为了不被爸爸打断胳膊,只好继续掩饰、隐瞒、逃避……
这就像一幕劣质的电影,场景粗陋、情节简单、人物个性倒是很突出。谁是导演?谁参加了演出?结局如何?恐怕已经一目了然。
所以说,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如果教养孩子仅靠呵斥和打骂就可以成功,那人人手里只要握一根鸡毛掸子,不就可以成为教育专家啦?
第18节:你在为什么生气(1)
四 你在为什么生气
只要是养过孩子的人,就一定会因为孩子身上发生的各种状况而生过气,小问题生小气,大问题生大气。甚至有父母被气得在吃饭的时候看着饭碗发呆,嘴里愤愤地说:
我都被这个小兔崽子给气饱了,哪还吃得下饭?!
父母因为孩子而生气,其实这种情绪还是很正常的,不过,问及父母们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却惊人地一致,总结起来就六个字:孩子不听话呗!
简单的六个字,能够囊括父母和孩子“摩擦”的全部原因吗?或者换个说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摩擦”,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孩子的不是吗?问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和太多的父母接触的过程中,很少听到父母们谈到自己在这个过程里,哪些想法和做法是有问题的,在这些父母的眼里,有问题的永远是孩子。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导致父母如此生气。
1 灰色未来
父母从情感上不能接受孩子“不听话”。因为做父母的觉得,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不能在自己的监控引领下健康成长,长此以往,孩子会偏离父母为他设定的“理想道路”,最终导致孩子的将来岌岌可危——哪怕孩子只是在用右手梳头还是用左手梳头这件事情上没有听话,妈妈也有可能因此而联想到孩子的未来是多么让人担心。
有这种思维习惯的父母,太过于焦虑,把原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小问题,在自己的悲观情绪中无限放大,最终让想象出的那个“恶劣的后果”,把自己气得够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听见有父母这样训斥孩子:你小小年纪就不爱去幼儿园上学,将来可怎么得了?
其实幼小的孩子不爱去幼儿园,这是很正常的,与家人分开的“分离焦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不喜欢班里的某个老师、和小朋友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甚至可能是因为不喜欢幼儿园的枕头,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爱去幼儿园的原因。可是父母会想当然地认为:这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长大了也肯定不爱学习,不爱学习的孩子将来怎么考得上大学?这辈子还能有什么出息……
用这种方式去想问题,不仅孩子的未来被想象成了灰色的,恐怕连父母自己的世界也要变成灰色的了!
2 天职的重压
“你以为我爱管你啊?你以为我爱生气啊?我要不是你妈,我才懒得管你!”
这类父母的心头,常年压着一块巨石——父母的天职。他们会觉得自己身为父母,就应该竭尽所能对孩子的言行进行监督和训诫,否则就辱没了父母的天职。
第19节:你在为什么生气(2)
应该说,这类父母的责任心是很强的,他们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在孩子的身上,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一旦发现问题,就如埋伏在树丛里的侦察兵发现了敌情,立马冲上去,当即开战。他们抓住一切机会,身体力行地履行着为人父母的天职,管教孩子成了他们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还要完成得漂亮。
父母对孩子在意、用心,这绝对是件好事。但关键在于,如果父母是处在这样一种高压下面,怎么能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怎么能为自己高度紧张的情绪松绑呢?
3 不容沙子
第三类经常生气的父母,是“眼里不容沙子型”。很好理解,这是一类追求完美的父母,他们不能有丝毫的放纵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能容忍孩子一丁点儿的不是,因为他们要求孩子一定要“完美”。
其实当“完美”这两个字在父母的脑海里出现的那一刻,就注定这已经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父母以“不容沙子”的精确度去要求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闪现出这样一个孩子的形象:
模样是乖巧的,性格是纯善的,身高是够标准的,说话是头头是道的,走路是轻快而稳健的,外语说得最顺溜,钢琴弹得最优美,学习成绩顶呱呱,综合才艺响当当,同学关系没话说,老师一提就乐开花……
如果有哪个医疗机构胆敢宣称,他们可以利用基因改造技术,为父母们定做这样的“完美宝贝”,那不出三天,这家机构的门槛一定会被踏破!
是梦就会醒,是幻想就注定要破灭。孩子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是有个性、有特点、有优势、有弱项、有情、有爱、有梦、有脾气,也有头皮屑的一个人,这跟完美无关,跟不完美也无关。
父母多花些时间去欣赏孩子——这个世界上由你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要比握着拳头、铆着劲地巴望他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完人明智得多。
4 孩子和面子
有一个妈妈,是位老师,她的女儿八岁了,还不太会说话,管“哥哥”叫“得得”。不仅如此,这个女孩儿在音乐旋律的感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明显比同龄孩子的发展迟缓。
第20节:你在为什么生气(3)
这让当老师的妈妈觉得颜面扫地,自己当了那么多年老师,教过的学生无数,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连自己教过的最差的学生都赶不上,这位妈妈痛苦极了。
她开始想办法,她让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大声朗读课文,她以为能以这种方式掰开女儿的嘴,让女儿的舌头变得更灵活。但是她错了,她发现女儿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了,读课文变成了含着眼泪“瞪课文”。
这让妈妈再次痛彻心肺,因为她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也不得不去触碰心底那个灼人的伤疤。原来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因为工作压力大,她的情绪一直都很不好,整天处于焦躁、发怒状态。生产的时候,因为孩子体重偏大,医生建议剖腹产,但她坚持要自己生,虽然最后通过助产钳的牵引,孩子顺利生下来了,但还是经历了将近二十分钟的缺氧。
这段经历,成为了妈妈心里最深的悔和痛,她的自责、她的内疚、她的要强,最终导致她无法接受孩子发展迟缓这样一个现实,所以才会出现开头的那种人为地“逼迫”孩子正常起来的情形。
这样做的后果不难想象,孩子那无辜的、脆弱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了来自妈妈的狠狠打击,而妈妈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后,也变得更加绝望和心灰意冷。
好在这位妈妈经过和相关教育专家的沟通、咨询以后,决心勇敢地面对现实,扔掉那累人的面子思想,接受孩子发展迟缓的现实,给予她最深切的包容和帮助。唯有这样,母女俩才能拾回久违的快乐。
有些父母虽然没有遇到刚才这位妈妈遇到的状况,但也会因为面子的问题,给自己找不少的气来受呢。孩子不乖不听话,父母就会担心别人说自己无能,没有教好孩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会觉得脸上无光,羞于见人;甚至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孩子长得漂亮,也会窝火上好一阵子。
如果一定要把自己的面子和孩子扯在一起,不生气也很难。要想少生点儿气呢,就最好就事论事,孩子是孩子,面子是面子,分开看待会好受些。
综合分析以上几点,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很多时候生气,并不是气孩子不好的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牵动了父母的某种内在情绪的变化。情绪一变坏,人就会感到十分生气,往往人在十分生气的状态下是不够冷静的,也不能安心去想解决孩子问题的好办法。
所以说,大多数时候父母生气,只是在宣泄自己的糟糕情绪而已,对解决问题本身,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21节:父母发怒对孩子的影响(1)
五 父母发怒对孩子的影响
很多时候,父母生气、发怒似乎是为了调教孩子,说到底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要知道父母生气发怒,不仅可能会让自己长色斑、脑细胞衰老加速、胃溃疡、心肌缺氧、伤肝伤肺、引发甲亢、损伤免疫系统,还可能对年幼的孩子造成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
加拿大、英国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一些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实验。他们让这些孩子在房间里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