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 >

第4章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4章

小说: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拿大、英国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一些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实验。他们让这些孩子在房间里和父母一起玩耍,同时让两个“托儿”在房间的另一头,先用正常的语调聊天,然后再用激烈的语调交谈。
 
  他们发现,大人们用正常语调聊天,对孩子们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干扰,孩子们依然很投入地玩着他们的游戏。
 
  可是一旦听见有人在大声地、激烈地对话,孩子们马上停止了说笑和游戏,他们有些惊恐地向那两个争吵的人观望起来。并且随后,当孩子们再听见正常语调的交谈时,他们也会受到干扰,停止正在玩的游戏,分明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状态。
 
  多伦多大学的肯杰斯博士认为,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懂得大人为什么要争吵,也不明白他们争吵些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人激烈的感情流露对孩子就毫无影响。
 
  害怕,是孩子们最先有的感觉。在父母面前,孩子是绝对的“弱者”,本来就有几分畏惧,更何况面前的父母正在发怒——瞪着眼珠、咬牙切齿、表情扭曲、头发像过了电似的根根竖起!想想都可怕呢!
 
  我接触过不少“习惯性发怒”的父母的孩子,他们有的几岁,有的已经十几岁了,但是父母发怒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相同的,以下是他们跟我聊天时描述的自己当时的感觉。




第22节:父母发怒对孩子的影响(2)

  “我爸爸发脾气的时候,我特别害怕,想找个地方躲起来,可是腿上没劲,再说也不敢,我怕他冲上来把我撕成两半!”
 
  “我妈妈是火暴脾气,她一生气就披散着头发砸东西,和她平时完全不一样,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我讨厌我爸爸,因为我都快上高中了,可他动不动还在我面前咆哮,以为这样我就能听他的话了,他错了,我觉得他要是肯平静地跟我聊聊天,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爸爸跟我发脾气的时候,我只觉得害怕,可他跟我妈妈吵架的时候,我觉得更害怕,我担心他们会离婚,还有,我觉得自己很没用,要是我能像哈利·波特那样会魔法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在他们吵架的时候施魔法,让他们别吵了……”
 
  “我爸和我妈都是大嗓门儿,老是对我吼来喝去的,我真是从小被‘吼大’的,上个星期我的几个好朋友突然不爱找我玩了,我还纳闷儿呢,结果有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太霸道了,他们几个说和你在一起不自在,你总以为你是老大似的,动不动就吼别人……”
 
  孩子们其实是在和成年人的交往中,去观察、认识、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怎样和别人互相交流的。这就和“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道理一样,长期生活在一种过于激烈或愤怒的情绪氛围下,不仅会使孩子感到害怕,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以为吼叫、发怒就是最佳、最自然的方式。
 
  所以,家长们千万别图一时之快,在孩子心里留下这样的双重阴影。当然,做父母的如果偶尔有一次情绪失控并不会严重伤害孩子,不过一定要注意,等气消了,要找孩子好好地聊聊,语调尽量温和些,既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又有利于消除孩子心里的恐惧感。




第23节:别让担心和爱转化成生气

  六 别让担心和爱转化成生气
 
  细心观察的人其实不难发现,父母的“生气”,绝大多数时候,实际上只是一种“面具”和“外衣”。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实例就明白了:
 
  小超今天放了学之后和同学去河边玩了,可能是河边太好玩,几个孩子直到天黑了才回家。在门口等了三个钟头的妈妈,远远看见小超,疯了似的扑上去,厉声呵斥:“你还知道回来呀?你怎么不死在外面啊?你今天别进门了!反正你有家也不回的!”
 
  小超妈妈想说的话,难道真的是这些吗?
 
  不,其实她看到儿子回来了,心里首先是庆幸的,但是之前的担心和焦急,让她心里淤积了很多的“气”,所以才会在那一刻以“生气”的形式爆发出来!而孩子听见妈妈这样咒骂自己,也一定很生妈妈的气,因为他很难理解妈妈骂自己的原因会是因为关爱自己。
 
  试想看看,小超的妈妈在他回来时,如果是换一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效果会如何?
 
  “小超你这么晚回家是不对的,妈妈爱你,所以非常非常担心你,在这里站了三个钟头等你,就怕你出了什么意外,看见你安全回来,我总算放心了。但是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你明白吗?”
 
  如果是这样,效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首先妈妈自己没有让担心和爱转化成“生气”,而是对孩子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心理感受,孩子从妈妈的话里至少能体会到两个意思:
 
  第一,我晚回来是不对的,妈妈很为我担心;
 
  第二,我妈妈真的很爱我(否则不会站在门口等我三个小时)。
 
  同样一件事情,父母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减少自己和孩子生气的几率,而且还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方式,才是我们倡导的聪明的做法。




第24节:绝对不当“压力锅”(1)

  七 绝对不当“压力锅”
 
  用过压力锅的人都知道它的方便快捷,也大概都了解压力锅的工作原理:水在压力锅里被紧密地封闭起来,压力锅被加热时,锅里的水也受热蒸发,但这些蒸汽不会扩散到空气中,它们保留在压力锅里,使得锅内的气压高于一个大气压,这样的话,水要在高于100℃时才会沸腾,在压力锅内自然就形成了高温高压的环境,饭菜当然就很容易做熟了!
 
  我想说的是,由法国发明家丹尼斯·帕平发明的压力锅,最好、最恰当的使用方式就是在厨房里。不过很奇怪的是,有不少的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居然把自己装扮成了一只压力锅!
 
  “我忍你很久了!”
 
  “我好几次都想收拾你,最后都算了,今天你又惹我!”
 
  “你是在测试我的忍耐力有多大吗?!”
 
  “我不想再说第五遍!”
 
  听听这些从父母嘴里喷射出来的话,就知道他们体内的“气压”已经严重超标,就快到喷发的顶点了!这些话乍一听,觉得父母还挺“仗义”的,孩子犯了那么多次的错误,他们都“一忍再忍”,没想到孩子那么不识好歹,不但没领情,反而再三犯错,这怎么能叫父母不生气呢?!
 
  但是再一琢磨,发现不对,是谁让父母变成了一只“压力锅”?是孩子?我看不是,恰恰是父母自己选择了这种方式刺激自己。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孩子常有的几种犯错误的类型,很多时候,他们由于心理和年龄的原因,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错了,这就需要家长有个清醒的认识,时间长了,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就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得到改善。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做到“及时地、耐心地、再三地、平和地指教”,而是选择咬牙忍耐,那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孩子都不能顺利地“开窍”。
 
  我想起有一次在一个朋友家聊天,她六岁的儿子帅帅说要去楼下找小朋友玩,妈妈说:“好,只能玩二十分钟就回来,外面太冷了。”帅帅乐呵呵地就要去拉门,妈妈突然大喝一声:“帅帅!我说过什么?!”
 
  别说帅帅,连我也被吓了一跳。只见帅帅皱着小鼻子很努力地想了想:“你说……你说玩二十分钟就要回来……”“不!我不是说的这个!你再想想!”
 
  我和帅帅一起开始想,可我实在想不起来她还说了什么要紧的话。看着儿子发蒙的脸,我这个朋友简直怒不可遏,她冲到帅帅面前提醒道:“昨天,妈妈昨天刚跟你说过的,你难道忘了吗?”看得出来,帅帅赶紧把思维回放到昨天,他眼珠转了转,突然想起了什么:“哦!妈妈昨天说今天晚上做红烧牛肉!”




第25节:绝对不当“压力锅”(2)

  妈妈听了帅帅的回答,几乎要晕倒。
 
  “天哪天哪!你到底有没有长耳朵啊?!我昨天刚跟你说了,现在是冬天,外面很冷,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戴上帽子,要不然会生病的呀!你怎么把妈妈的话当耳旁风呢?啊?你是不是想气死妈妈呀?”
 
  帅帅在喉咙里“噢”了一声,火速转身在衣帽间里抓上帽子就夺门而逃了。
 
  我在沙发上笑得直不起腰来,帅帅他妈却气得呼哧带喘的。
 
  其实,帅帅并没有得健忘症,也没有故意把妈妈的话当耳旁风,他只是一心想下楼去玩,忘了要戴帽子和手套而已,在这种时候,妈妈只需要说两个字就可以了:“帽子!”
 
  实际上,父母对孩子每一次的调教,就和压力锅释放气体的原理一样。压力锅到了该释放的时候不释放,恐怕连灶台都有被摧毁的危险。父母焦躁的情绪也需要随机地、合理地调控,才不至于让自己有一种“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的悲愤。
 
  想想看,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从早晨开始就琐琐碎碎、拖拖拉拉,起床、穿衣、洗脸、刷牙、吃早饭、上学,哪一样离得了父母的催促、监督?
 
  不幸的还在后面,随着孩子放学回到家里,新一轮的战争又打响了!父母一边要做晚饭,一边要扯着嗓子叮嘱孩子做作业,吃完了晚饭还要照顾他们洗澡,上了床还得讲故事,讲完了故事还得监控他们是否老实地睡觉……
 
  这还仅仅是一个平常日子里的生活内容,还不包括不定期的“突发事件”,比如孩子像帅帅那样,一个简单的戴帽子都记不住,这确实让人想想都发憷。
 
  但是,做父母的乐趣,不也就是来自这平常的点点滴滴吗?当一个只知道傻笑的小不点儿在自己的教养下,长成了一个活泼健康、独立自信的小人儿,这难道不是做父母的最大享受吗?
 
  可见,要想不让自己变成一只可怜的压力锅,父母还真得好好揣摩一下如何“及时地、耐心地、再三地、平和地指教”孩子。




第26节:永不失落的权威(1)

  八 永不失落的权威
 
  在诸多让父母们生气的原因中,恐怕没有什么会比父母们感到自己的“权威失落”更让他们郁闷的了。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们发现:
 
  这孩子竟然有主意了!
 
  日子再往后过,父母们又发现:
 
  这孩子主意越来越大了!
 
  再过两年,父母们脸上已经有点儿挂不住了:
 
  这孩子主意太大了!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到了这个阶段,不少的父母心里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曾经乖巧听话的宝贝,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你想给他买汽车模型,他偏要买“变形金刚”;你说红色皮鞋好看,他偏喜欢白的;你让他穿长裤,他偏挑短的;你说放学回来先写作业再上网,他就要先上网再写作业;你说女孩儿穿背带裙好看,她说你欣赏水平已经严重过时 ……
 
  “我怀疑我们家孩子是属驴的!”
 
  “养孩子还不如养只宠物狗,越大越管不了了!”
 
  “早知道把孩子养大了就是来气我的,我当初就不该……”
 
  问题出在哪里了?难道这些有主意的孩子真是“白眼狼”不成?反过来说,难道父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命令”失效了,还要兴高采烈不成?好像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
 
  问题还是出在父母那里。
 
  首先是观念有偏差。在咱们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孝顺”是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甚至还有人把这个词作了一个新的阐释:孝顺就是“顺孝”,“孝”的前提是“顺”,“顺”就是顺从。听这话,如果一个孩子连父母的意愿都不顺从,那还何谈“孝”呢?
 
  虽然现在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心里,可能并没有刻意地去解析这个词,但是在潜意识里还是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所以才会在面对孩子的不顺从时,感到那么焦虑、生气、失落。
 
  其次,父母们对“权威”这个词,理解有偏误。
 
  在词典里,“权威”有四个层次的解释:权力、威势;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统治、威慑;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




第27节:永不失落的权威(2)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去理解,我们是不是能这样说:父母的权威,就是指对孩子有掌控的权力;在孩子面前,有绝对强势的威信;并且,父母身上要有使孩子信服、顺从的力量和威望;再有,父母要统治孩子,要给孩子威慑,要成为家庭中最有地位的人?
 
  这样从文字上的表面化理解,或许能让很多父母感到“大快人心”,但是我们可能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孩子是谁?
 
  孩子是父母的子民?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是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
 
  如果你认为都不是,那孩子究竟是谁?
 
  第三,父母在专制教养和放纵教养中,走了极端。
 
  很好理解,所谓“专制教养”就是父母对孩子展开全方位的控制,从孩子的喜好到孩子的口味,从孩子的穿着到孩子的兴趣,都由父母一手包办。
 
  另一种极端就是“放纵教养”,给孩子全方位的自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这种放纵几乎等同于“忽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却可以造就“殊途同归”的教养结果——孩子的叛逆,而且越大越叛逆。
 
  生活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小的时候一定是顺从服帖的,有时甚至顺从服帖到畏缩、怯懦的地步。但随着年龄和自我意识的增长,他们终究会“觉醒”,他们突然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个自由空间,竟然一直被父母的强权挤占着,孩子一旦认为自己的力量储备充分时,他就会开始“抗议”——各种无声的、有声的、无形的、有形的抗议行为,像岩浆喷发一般,把父母围困在水深火热之中!
 
  生活在放纵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行为问题也会非常严重。不论父母放纵孩子的原因是疼爱也好,顾不上也罢,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缺乏有效的关爱,对他行为矫正的N多次机会,都在父母的忽视中被错过了。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霸道、以自我为中心、冲动、鲁莽、为所欲为的性格特点,等他长大了,又怎么会顾及到那可怜的“父母权威”呢?




第28节:永不失落的权威(3)

  综合以上这几点,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已经初露端倪了。父母的权威,和我们平时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高高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权威,决然不是一回事儿。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纯粹的亲子关系,而非君臣关系。而建立一个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双方对彼此的尊重和包容。
 
  尊重什么?
 
  尊重对方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包括人格、情绪、性格、习惯、思维方式等等。
 
  包容什么?
 
  包容对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和自己的行为模式不一样的“特点”。绝对不要把自己的习惯、喜好、情绪统统打包,然后强加到对方身上,谁都承受不了这个重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