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04年第09期-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大午和俊河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像无数上一代没有完成的爱情被相遇的下一代偶然遭遇,年轻的人们注定了要承接被中断的期待。琪希把故事讲述给大午听,并不只是因为他和琪希相互爱恋而成为最为合适的听众,和琪希一样,他和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是血肉相连的。最重要的信物,就连琪希也不知道流落何方的信物,被他持有。
这条项链出发的时候所包含的期待是针对泰守的,可是泰守从来就没有和项链有缘。桔希曾经两次将项链交给俊河,当泰守自杀的时候,俊河也明白了自己应该退出,他让桔希去看昏迷中的泰守,把项链挂在泰守病房的门的拉手上。桔希转头看见那项链的光亮,立刻就明白了俊河要彻底离开的心意。
什么是信物?信物仿佛应当是那个将要以之为凭据,使得人们相信它所引领和代表的事件和意义的物品,比如这一条项链。当桔希追赶远去的列车,终于将项链再度塞进正在奔赴战场的俊河手里,要求他一定要活着回来的时候,项链重新承载了她的期待。战火熊熊,俊河已经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了,却发现他的项链丢了。没有任何犹豫,俊河跑回他出发的地方,在死去的人手里找回他的信物。俊河在回来的时候踩到地雷,血流满面地倒在地上,几乎没有知觉,但是他的手里紧紧地握着那枚项链。也许桔希没有机会知道,俊河把她给他的信物看得比他的生命还要重要。
年轻的俊河,“除了爱桔希之外一无所长”的俊河,放了一只萤火虫在桔希手里就几乎俘虏了她的心了;柔弱的桔希居然把萤火虫带了回来,还养着这只虫子,夜晚的时候看它的亮光——那是一颗又亮又温柔好像花一样柔软的光,会牵动人心底的情绪。然而这些终究都是要消失的,像一些短促经过的季节,还有一些放在盒子里的信,那些和三个名字都有关系的文字,那些温柔的想象和希望,都只是路过桔希的身旁。俊河也同样如此。不能知道他曾经是如何握着桔希的项链想念她。到以后,到桔希都觉得自己老了的时候,两个人相见,俊河心里有很多话要对桔希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的时候,他短暂的生命很快就要结束了。
后来就不再有人写很温柔很温柔的信给桔希了。
琪希是否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重复着俊河的命运,才这样来写信给大午呢。现在人们已经不写信了,大家都发e…mail。琪希也许喜欢做这件事情,琪希在看见大午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男孩使她觉得喘不过气来。这也正是俊河初见桔希的感觉。不过琪希不能够对大午表白,因为大午是她的朋友素英的男友。要藉由一把雨伞,琪希才能够明白大午的心意。
我们看见琪希那些隐忍的纤细的爱恋终于和大午那些小心翼翼的表达相遇,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终于有了回应,故事进展到逐渐舒展的段落。从前的矛盾不存在了;素英那些自以为是的主张看来不仅仅是弄错了大午的意图,也使得观众的同情心旁落。写e…mail的时代,人们的情感转换是如此快速,处理感情似乎已经不再考虑旁人的感触了,尤其是素英的拙劣作为完全不能引发观众的同情。而我们要再次想起从前那个和爱情无缘的男孩,那个突然之间长得高高大大却总是无所适从的男孩泰守,他爱桔希,然而当他明白过来桔希爱的是他的朋友的时候,他告诉桔希俊河的地址,又建议俊河在信上写上他的名字,这样家长就不会干涉。过于善良的泰守,即使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还是不能避免地遭遇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暴力。因为桔希的缘故,他被父亲责打,那些暴力几乎也扭曲他,使他也来使用暴力。可是暴力的出口是对着自己的,泰守要逃避就选择了自杀。
最隐忍的态度即使只是由泰守来承担,也间接地把压力传递给了俊河和桔希。他们早先就讨论过的分手,为了同样纯洁毫无功利的友谊。时光流逝,泰守这样的人物,日后再也不会有。我们看见素英,她和泰守一样无缘于自己钟情的人,只觉得她虚张声势的姿态后面根本就是和大午没有关系的。曾经对桔希和俊河产生的同情还伴随着对泰守的不忍,而日后在期待琪希和大午的时候却不再有任何对素英的恻隐之心。因为,素英携带的只是一些人们可以忽略甚至嘲笑的品性;因为,即使是已经发生很多改变,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原来那般亲切的时候,琪希和大午都还懂得如何相爱——那些微妙的东方式的难以言传的爱慕,那些深深的却是羞涩的情意。
多年以后,大午也在夜晚的河边,那个相同的小桥旁边,涉水去为琪希捉萤火虫。他们重复多年以前那刚刚开始单纯相爱的年轻人的行为,仿佛爱的表白从未有过新的更柔情蜜意的方式。被传递的虫子,它的光泽,古老的重新出现的项链——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在一个故事里,在实现愿望更漫长的时光中,什么是信物?
宗教研究范式转换的中国透视
■ 黎念青 温春娟
新兴宗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某些新形式的精神运动和宗教团体,一般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涌现出来的多种宗教教派、宗教组织。它们与传统主流宗教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区别于传统主流宗教。据《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统计,至1997年,新兴宗教教派组织约有十几万个,全世界新兴宗教教徒达1。484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谭松林、孔思盂主编:《反对邪教、保障人权》,群众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7页)
如何看待新兴宗教现象,特别是新兴宗教中的一些极端教派,在各国的政界、学术界和宗教界都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新兴宗教”是一个宗教学上的分类用语,是对一些成立时间较短的宗教组织的总称。这种分类方法并不十分严格和科学。但这种分类方法在西方宗教学界使用较为广泛,对研究我国当前的民间宗教问题也有其便利之处。从历史上看,各类宗教组织层出不穷是我国历史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清代档案中有明确记载的教门名目达一百多种。(《论邪教——首届邪教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444页)这些教门教派的特征与西方的“新兴宗教”理论较为相类。近年来国际性新兴宗教现象在我国局部地区也有表现,故本文仍使用这一提法。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新兴宗教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方法和视角也都是基于传统的宗教理论。这不利于对新兴宗教做出客观的评价。本文拟从宗教经济范式视角,对当前我国的新兴宗教问题进行分析。 宗教经济范式是罗德尼·斯达克等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把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应用在团体或社会层面的宗教现象上”所形成的宗教研究的新模型。(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风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4页。以下凡出自本书的引文均只标页码)罗德尼·斯达克认为,“宗教行为一般是建立在代价/利益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是理性的行为”(第69页),“在一些主要元素上,任何社会的宗教子系统跟世俗经济子系统完全类似:两者都包括有价值的产品的供求互动。宗教经济的构成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信徒(需求)市场,寻求服务于这个市场的一些组织(供应者)以及不同的组织所提供的宗教教义和实践(产品)。”(第44页)在宗教市场上,人们的宗教需求长期来说是稳定的,宗教变化的主要根源取决于宗教产品的供应者。如果宗教市场完全受市场驱动,没有外在管制,就必定导致宗教的多元和竞争,进而产生热切而有效的宗教供应商,提供优异的宗教产品,从而促进宗教的繁荣。相反,如果宗教市场由国家垄断,必定产生懒惰的宗教供应商和无效的宗教产品,进而降低宗教的消费水平,引发宗教的衰弱。宗教经济范式有力地解释了美国这一世界上现代性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宗教性最强的国家这一困扰宗教学界上百年的难题,推翻了长期以来主导宗教研究的世俗化命题。尽管宗教经济范式发端于西方的学术理论背景,但对我国的宗教现象和一些社会现象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罗德尼,斯达克注意到:在今日中国台湾,同样有比一个世纪前更多的民间宗教寺庙……在日本、中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老式的”传统信仰已经被看做特别适合现代生活了。神道教和中国民间宗教不仅在老人和未受教育的农民那里残留,而且在成功的、受教育的年轻市民中兴盛。见第94页)
从宗教经济范式看当前我国新兴宗教兴起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宗教复兴的迹象。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兴宗教组织。这些新兴宗教组织尽管背景不同,形态各异,但都向我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它们能够蔓延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新兴宗教的成因,一般都会提到农村基层组织薄弱、思想政治工作不力、市场经济对人们心理的冲击等等,这当然都有—定的道理。但应该看到,这些现象是所有宗教——无论是传统宗教还是新兴宗教——都面临的社会环境。尽管近些年来传统宗教信众的数量也有所扩大,但总的说来,新兴宗教组织发展更快,这是用传统的宗教范式难以解释的。
同传统范式侧重从个人心理角度分析不同,宗教经济范式从宗教供给的角度对各类宗教的社会影响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解释。认为,“宗教需求有着稳定的多元分布”,“没有任何一个宗教组织能够满足所有需求。”(第244页)宗教经济范式把不同信仰的宗教组织类比为宗教公司,就像不同公司的竞争力决定其占有市场的份额一样,“新宗教公司成功进入相对无管制的市场的能力跟既存公司的效率和多样性成反比。”“在其他事情相同的前提下,新公司进入任何市场都取决于机会。机会的出现是由于既存公司的竞争力弱,或者因为有些市场区位未得到服务或者未得到充分服务。”(第249页)这就是说,新兴宗教在社会的扩张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即传统宗教对群众吸引力不够;或者传统宗教扩大自身影响的动力不足,没有在信众中进行有效的传播。简而言之,就是“在传统教会软弱的地方新异宗教(邪教)会兴盛。”(第308页)
宗教经济范式认为,宗教经济的无管制程度(即市场驱动性程度)是理解不同社会的宗教性差异的一把钥匙(第44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宗教政策日趋完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有力保障,社会主义社会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信仰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缓解,宗教组织开展宗教活动的条件日益改善。但是,唯物主义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宗教界不到社会上公开传教,非宗教人士也不到各寺庙观堂宣传无神论。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这一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有的地方出现侵犯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情况。依照有关规定,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使宗教事实上成了寺庙宗教、禅院宗教、教堂宗教,宗教社会化程度非常低。由于普通群众缺乏基本的宗教知识,不了解各种宗教的教规教义,不懂得正信和外道的区别,当社会转轨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宗教心理需求时,这种巨大的宗教市场空间就为新兴宗教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一些群众受到心理挫折或者身体发生病变时,各类游离于政府部门监管之外的打着气功、治病旗号的具有秘密结社性质的新兴宗教组织就很容易占领宗教信仰市场。
宗教经济范式通过经济资本理论,从成本最小化的角度解释了没有宗教信仰的群众更容易加入新兴宗教组织的原因。所谓宗教资本,是指人们对某一种宗教知识的掌握和对这种宗教信仰的皈依程度。一个人信仰一种新的宗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原来所积累的宗教资本。一个人的宗教资本越大,他要改信其他宗教所放弃的资本就越大,付出的成本越高。因此,正如斯达克所发现的,“改教者绝大多数来自那些缺少先前的宗教委身的人中,或者来自那些对于一个宗教群体只有名义上的联系的人中”(第152页)。宗教资本理论有力地解释了正常宗教信仰者中很少有邪教信徒这一现象。
从宗教经济范式看我国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从新兴宗教的起源看,新兴宗教既有从传统宗教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宗教教派,也有新创立的宗教信仰体系,还有外来宗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文明的碰撞、交融将在所难免。传统主流宗教内部也会分化出许多不同于其母体的具有新的宗教教义和组织形式的派别。建制化的传统宗教不能满足人们多样的信仰需求,新兴宗教自然有其发展空间。因此,新兴宗教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现象将长期存在,其影响还会随着社会多元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受中国宗教传统和民众个人宗教资本的影响,能够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新兴宗教仍将主要是从中国传统的气功理论和佛教教义中衍生。中国的宗教传统是宗法性宗教。(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564页)这种宗教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依靠主要在宗族与家庭层面,人对自然的敬畏表现在“敬天畏命”上。“宗法性”特征使宗教突出了人世性、世俗性和伦理性。另一方面,道教和佛教也使因果报应思想深入人心,为民间文化打上了神秘主义的烙印。宗法观念和家庭意识使民众对神灵的信仰具有高度的功利性,求安祈福是大多数人崇拜神灵的唯一动机。尽管经过了一个半世纪欧风美雨的涤荡,儒道释仍然是今天大多数中国民众所拥有的宗教资本。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新兴宗教所赖以产生和生存的社会参数。
我国宗教传统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今后新兴宗教仍将主要以祛病健身、治病救人为招牌,而不是西方宗教传统的个人“救赎”,中国的新兴宗教主要仍将以“人体科学”、“另类治疗”为内容,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新兴宗教仍将主要通过融合气功、禅修、佛道等传统宗教资源而衍生,传播途径也以亲友相传为主,家族在新兴宗教的传播中将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
各类新兴宗教组织在与主流社会、传统宗教的交流和互动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分化。由于“小教派经常不能提供一个有足够吸引力的或独特的产品”,“多数小教派……都是死路一条。”(第255页)新兴宗教组织求得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融入社会,逐渐适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从国外新兴宗教组织的发展脉络看,一部分新兴宗教将努力适应社会,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逐渐包容和融合,并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集体层面上,著名的小教派到大教会的转型主要就是个最低化宗教代价的过程。”(第125页)另一方面,一部分新兴宗教组织会加强对其成员的精神控制,甚至成为与社会对抗的极端势力。新兴宗教组织的不同发展路径既取决于于其自身的调适能力,也同全社会的宽容氛围和正确的宗教政策有关。国外一些知名的新兴宗教组织,如天理教、摩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