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博伽梵歌原义 >

第20章

博伽梵歌原义-第20章

小说: 博伽梵歌原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旨:在虚幻能量控制下的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全部渴望在这个物质世界里达到平和的境界。但他们却不懂《博伽梵歌》这一部分所描述的平和途径。这最为有效的途径便只在于此:要懂得奎师那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受益者。人该将一切奉献于对主的超然服务之中,因为主是一切星宿以及半神人的拥有者。没有谁比主更伟大。主比最伟大的半神人希瓦和布茹阿玛还要伟大。在《韦达经》中至尊主被描述为“控制者中的控制者。”在假象的迷惑下,生物试图主宰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但实际上,他们却是受主的物质能力所控制的。主是物质自然的主人,而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则受制于严酷的物质自然法则。除非明白了这些铁的事实,人便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平和,无论是单独地行动还是集体地行动。奎师那知觉的观念便是这样:奎师那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生物,包括伟大的半神人都是他的从属。人只有具备了完全的奎师那知觉,才有可能获得完美的平和。 
  本章是对奎师那知觉的实用性的解释,通常被称为行动瑜伽。这里回答了象行动瑜伽如何能带给人解脱这样的心智思辨问题。在奎师那知觉中工作便是以主是主宰这样完美的知识去工作。这样的工作与超然的知识并无分别。直接的奎师那知觉是奉爱瑜伽(Bhakti…yoga),而思辨瑜伽(jnana…yoga)则是导向奉爱瑜伽的一条途径。奎师那知觉意味着去完全领悟人与至尊绝对的关系,并在这样完全领悟的境况中行事,而这知觉的完美境界便是完全了解奎师那,或至尊人格神。一个纯粹的灵魂,作为神的所属个体,是神永恒的仆人。由于他想主宰假象,便与假象接触,而这便是他饱受诸苦的原因所在。只要他跟物质接触,他便要为物质上的需要而工作。然而奎师那知觉却能将人带到灵性的生活层面上,哪怕人在物质的境况中。因为,通过在这物质世界里修习,奎师那知觉就能唤醒我们的灵性存在。人越是进步,便越能远离物质的束缚。主并不会偏袒某一个人。每个人所依靠的是他在奎师那知觉中对自己责任的践行情况,这将有助于从各个方面控制住一己的感官,并消除欲望和嗔怒的影响。而一个坚定于奎师那知觉之中并控制住了上述情欲的人,实际上已处于超然的境界或涅槃。在奎师那知觉中,八步神秘瑜伽也自动得到了修习,因为其最终的目的已经达到。八步瑜伽是个渐进的修习过程:守意(yama)、持戒(niyama)、打坐(asana)、调息(pranayama)、撤回(pratyahara)、把持(dharana)、冥想(dhyana)、神定(samadhi)。而这些只不过是圆满的奉献服务的开始。只有圆满的奉献服务才能赐人类以和平。这使是生命的最崇高的完美境界。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五章“行动瑜伽”——在奎师那知觉中的行动”之终。 










 
第006章_神定瑜伽






第六章 神定瑜伽
  1。至尊人格神首说:一个人不依附于工作成果,做完全应该做的,就已经处于生命的弃绝阶段,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神秘主义者,而不是那些不生烟火、不尽职责的人。
  要旨:主在这一章里要解释,八步瑜伽是控制心意和感官的方法。单一般大众很难做到,尤其是在卡利年代。虽然这一章推荐八步瑜伽的系统,但主强调行动瑜伽(以奎师那知觉行动)更好。
  人生在世,要养家糊口,大家都夹带着某种自我利益或为某些个人满足而工作,无论其表现为集中的形式还是扩展的形式。
  完美的标准是:在奎师那知觉中行动,不为享受成果而工作。在奎师那知觉中行动是每个生物的职责,因为他们在法定构成上都是至尊者的所属部分。躯体的部分为满足整个躯体而工作。四肢活动不是为了自己娱乐而是为了满足整个躯体。同样,不追求自己的满足,而为了满足至高无上的整体而活动,这样的生物才是完美的萨尼亚斯,这才是完美的瑜伽师。
  萨尼亚西有时自以为他们已从所有物质职责中解脱了,因而停止进行火祭。而事实上,他们只是自私自利,他们求的是要与非人格的梵融为一体。诚然,这种欲望比任何物质欲望都伟大,但却不是无私的。同样,双眼半开半合,停止一切物质活动修习瑜伽的神秘主义者,企望的也是个人的某些满足。然而,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的人,为整体的满足而活动,没有丝毫自私的妄念。奎师那知觉者不求自我满足。他成功的标准是奎师那的满足。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萨尼亚西,才是完美的瑜伽师。主柴坦尼亚——最完美的弃绝之象征这样祈祷:
  “全能的主啊,我无意累积财富,也不想追求漂亮的女人,更不稀罕任何追随者。我只希望得到你无缘的恩慈,一世复一世为你作没有缘故的奉献服务。”
  2。潘度之子啊,你当知道,所谓弃绝,实与瑜伽一样,即自我与至尊相结合。若不弃绝感官享乐的欲望,人永远不能成为瑜伽师。
  要旨:真正的弃绝瑜伽或奉爱瑜伽,意谓着人应该明白他作为生物的原本地位,并且相应地活动,生物并没有可以分离的独立身份,而是至尊的边际能量。陷入物质能量中,生物就受局限了;当处于奎师那知觉中时,或者意识到灵性能量时,便处于真实而自然的生命状态。所以,当我们有了完备的知识时,就会停止一切物质感官享乐,即弃绝各种感官享乐性活动。不让感官依附物质的瑜伽师正是这样修行的。然而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没有机会将感官用于不是以奎师那为目的的任何事情之中。因此,奎师那知觉者同时是弃绝者和瑜伽师。得到知识和控制感官的目的,如同在思辨和瑜伽程序中所规定的,在奎师那知觉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如果人不能放弃出于自私本性的活动,那么所谓思辨,所谓瑜伽,都形同虚设,全无效用。真正的目的是让生物放弃一切自私的满足感,以备满足至尊。奎师那知觉者并不欲求任何自我亨乐,而是经常为了至尊者的满足而活动。因此,那些对至尊者一无所知的人,必耽于自我满足,因为为谁也不可能不活动。奎师那知觉的修习,完美实现了这些目的。 
  3。对初习八步瑜伽的人,工作是手段;对于已在瑜伽中得到晋升的人,停止一切物质活动乃是手段。
  要旨:将自我与至尊相联系的过程称为瑜伽。这可比作一架达到最高灵性觉悟的梯子,这梯子以生物最低的物质状态为起点,递升到纯粹灵性生命的圆满自觉。根据升高的程度不同,梯子不同的部分,便有不同的称谓。但总的来说,整架梯子叫瑜伽,可分为三部分,即思辨瑜伽、神定瑜伽和奉爱瑜伽。梯子之始即瑜伽初级阶段,梯子之终叫做瑜伽的最高阶段。至于八步瑜伽系统,开始时是通过恪守练习生命的规范原则和修习不同的体位法(与躯体运动差不多),来进入冥想状态,这些努力可说是物质的功利性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引导人达到完美的心意平和,控制住感官,当观想的修习完成之后,各种干扰性的心意活动便停止下来。 
  然而,奎师那知觉者——开始就处于观想境界,因为他一直想着奎师那。而且,他不断地为奎师那服务,停止了一切物质活动。 
  4。弃绝一切物质欲望,既不追求感官享乐,也不从事功利性活动,这样便已在瑜伽中获得晋升。
  要旨:当人完全投入主超然的奉爱服务时,便自得其乐,再不会追求感官享乐或功利性活动。否则,就必去追求感官享乐,因为人活着不能无所事事。没有奎师那知觉,人必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或扩展的自私性活动。但奎师那知觉者,能为满足奎师那而做任何事情。因此,完全不依附感官满足。没有这种觉悟的人,须机械地离弃物质欲望,以期登临瑜伽的最高阶梯。 
  5。人须借助心意解救自己,不要堕落沉沦。心意对于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来说,既是朋友,也是敌人。
  要旨:梵语“atma“一字,可指躯体、心意、灵魂,视情况而定。在瑜伽系统中,心意及受条件限制的灵魂特别重要。心意是瑜伽练习的中心点。因此,这里的atma指的就是心意。瑜伽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控制心意,把它从对感官对象的依附中引离出来。这里强调,要将心意善加调驯,使其帮助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从无知的泥沼中解救出来。在物质存在中,人易受心意和感官的影响,事实上,纯粹的灵魂所以桎梏于物质世界,就是因为心意与假我混成一团,企图主宰物质自然。因此,应该调伏心意,使其不为物质自然的眩光所吸引,如此,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就可能得救。人切不可经不住感官对象的诱惑,沉沦堕落。越是受感官对象的吸引,就越深陷于物质存在的束缚之中。解除桎梏的最佳办法就是恒将心意置于奎师那知觉中。“Hi”一字用在这里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即人必须这样做。据说:“心意既是人受束缚的原因,也是人得解脱的原因。心意沉迷于感官对象,则使人受到束缚;心意不依附感官对象,则使人获得解脱。”因此,心意常从事奎师那知觉活动,这心意便是至高无上的解脱之因。
  6。征服心意,心意便是最好的朋友;征服不了心意,心意就是最大的敌人。
  要旨:修习八步瑜伽的目的是控制心意,使其成为我们完成人生使命的朋友。除非调伏了心意,否则,装模作样地修习瑜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不能控制住自己心意的人,经常与最大的敌人共处共存。因此,其人生和人生的使命常遭毁坏。而生物的法定原本地位确定了生物要执行尊长者的命令的使命。只要心意仍旧是未被征服的敌人,人就得听命于色欲、嗔怒、贪婪和假象等。一旦征服了心意,人就会自觉自愿地遵行至尊者的旨令,他以超灵寓居于众生心中。真正的瑜伽修习导致在心内会见超灵(paramatma),并听从他的旨令。直接修习奎师那知觉的人,会自动地全然顺从主的旨令。 
  7。征服了心意的人,已到达超灵,因为他已经达到宁静平和。悲喜、冷热、荣辱对这样的人,均无分别。
  要旨:实际上,每个生物都应该遵守以超灵身份寓居于众生心中的人格神的旨令。但当心意被外在的虚幻能量误导时,生物就受到物质活动的束缚。因此,一旦通过任何一种瑜伽系统控制了心意,就达到了目的。生物必须遵从尊长的旨令,一旦心意专注于尊长的本性,生物就能心无旁骛,一意遵从至尊者的旨令。心意必须承认某种尊长旨令并遵从这一旨令。控制心意的结果是,人自动地遵从超灵的旨令。因为奎师那知觉者可以立即达到这种超然境界,所以,主的奉献者不受悲喜、冷热等物质自然的二重性的影响。这境界就是实际的神定——专注于至尊。 
  8。因得到了知识和觉悟而完全满足的人,被认为是处在觉悟中,堪称瑜伽师(或神秘主义者)。这样的人自我控制,安处超然境界,视万物如一——无论是石块,还是金子。
  要旨:对绝对真理毫无认识的书本知识,一无用处。正如以下所云:“谁也无法通过被物质污染了的感官,了解圣奎师那的名字、形体,及其逍遥时光的超然本质。只有当人为主作超然服务而充满灵性时,主超然的名字、形体、属性和逍遥时光才向他显现。”《巴克提茹阿萨密瑞塔心都)(1。2。234) 
  《博伽梵歌》这本书是关于奎师那知觉的科学。靠世俗的学术研究,谁也不可能具有奎师那知觉。因奎师那的恩典而获得了觉悟的知识,因为他满足于纯粹的奉献服务。觉悟的知识能使人完美。超然的知识使人坚信自己的信仰;单纯的学术知识则易使人被表面矛盾所述惑而莫衷一是。觉悟的灵魂才是真正的自我控制者,因为他皈依奎师那。他与世俗的学术研究无关,所以他是超然的。别人把这些世俗学问和心智思辨视若黄金,而在觉悟的灵魂看来,它们并不比石块更珍贵。 
  9。平等看待一切人——诚恳的祝愿者、慈爱的捐助者、中立者、调解者、妒嫉者、朋友和敌人、虔诚者和罪人,这样的人更为进步。
  10。超然主义者应该常将躯体、心意和自我置于与至尊的关联之中;应该独自隐居,随时小心谨慎地控制心意。他应该远离迷恋拥有的欲念。
  要旨:奎师那可通过三种不同的境界来认识:梵、超灵、至尊人格神。简而言之,奎师那知觉就是经常为主作超然的奉爱服务。但那些执迷于非人格的梵,或执迷于区限化超灵的人,也部分地具有奎师那知觉,因为非人格梵是奎师那的灵性光芒,而超灵则是奎师那无所不在的扩展部分。因此,非人格主义者和观想者也间接地具有奎师那知觉。具有直接的奎师那知觉者,是最高的超然主义者,因为这样的奉献者了解梵和超灵的意义。他对绝对真理的认识是完美的,而非人格主义者和冥想瑜伽师则仅有不完美的奎师那知觉。 
  然而,这一段教导上述那些人,各自不断地努力追求下,迟早都会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超然主义者的当务之急是恒将心意专注于奎师那。要常常想着奎师那,不可有片刻遗忘。心意专注于至尊被称为神定(萨玛迪)。为了心意集中专注,人应该居住在清静的地方,避免外在的干扰。他应该非常谨慎地选择有利于自觉的境况,避免不利自觉的境况。而且要下定决心,不去追求不必要的物质事物,免受拥有之念的束缚。 
  当一个人在直接的奎师那知觉中时,所有这些圆满境界全能达到。所有这些要小心预防的,亦能一一避免,因为直接的奎师那知觉意谓着自我否定。这样,哪还有半点拥有物质之念的机会呢。圣茹帕哥斯瓦米这样描述奎师那知觉:  
  “当有人依附于任何事物,但同时又接受与奎师那有关的一切时,便是超越了拥有之念。另一方面,对事物与奎师那的关系一无所知,摒弃一切事物,这种弃绝并不彻底。”《巴克提茹阿萨密瑞塔心都》(2。255…256)
  奎师那知觉者深知,万物均属奎师那,因此,他总是杜绝个人的拥有欲。不会为自己追求任何东西。他懂得如何接受有利于奎师那知觉的事物,懂得如何摒弃不利于奎师那知觉的事物。他总是处于超然之中,所以他也总是远离物质事物;他经常独自一人,与不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奎师那知觉者是完美的瑜伽师。
  11…12。要修习瑜伽,须选择一处幽静之地,地上铺上库撒圣草,再铺上鹿皮和软布。垫座须在圣地,不高不低。瑜伽师坐于其上,稳若磐石,修炼瑜伽,控制心意、感宫及活动,并将心意专注于一点,如此而纯化内心。
  要旨:“圣地”是指朝圣的地方。在印度,瑜伽师、超然主义者或奉献者,全部离开家庭,住到帕雅阁、玛图茹阿、温达文、瑞希开释、哈尔朵尔等依傍圣河如雅沐拿(Yamuna)、恒河的圣地去,独自修炼瑜伽。但这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尤其是对于印度以外的人,更是如此。大城市里的所谓“瑜伽师协会”,在赚取物质利益方面或许很成功,但并不适应真正的瑜伽修习。不自我控制,心意受干扰的人,不能修习冥想。因此,《布瑞汗那茹阿迪亚普然那》(Brhah…naradiya 
  Purana,旧译《宇宙古史——彼汗那拉迪亚之部》)说,在咯历年代即目前的年代,人一般短寿,灵性知觉迟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