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原义-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一去不复返的至高无上的目的地就是至尊的居所。《布茹阿玛萨密塔》把这个至尊的居所描述为——“充满灵性喜乐之地”。缤纷多样的所有展示无不具有灵性喜乐的性质——那里绝无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这多姿多彩的扩展都是至尊神自己的灵性扩展,正如第七章所阐释的那里的展示全都是具有灵性能量的。至于这个物质世界,主是以他的物质能量而遍存万有的,虽然他永远在自己至高无上的居所里,因此他通过灵性能量和物质能量无所不在——既在物质宇宙里又在灵性宇宙里。“Yasyantah…sthani”意思是说一切都在他之内得以持续,不在他的灵性能量就在他的物质能量之内。主以这两种能量遍存万有。
这里所用的“bhaktya”一词已清楚显明,要进入奎师那至高无上的居所或进入无以数计的外琨塔星宿只有通过奉献服务才有可能。其他任何途径都不能助人到达这至高无上的居所。《韦达经哥帕拉塔帕尼乌帕尼沙德》(3。2)也描述了至高无上的居所和至尊人格神。在那个居所里只有一位至尊人格神首,名字叫做奎师那。他是极其仁慈的神,虽然以他个人处于居所中,同时却又扩展为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全权扩展。《韦达经》把主比作一棵树,静静地立着,却挂满了各种果实、鲜花和不断更新的树叶。主的全权扩展中管辖着外琨塔星宿的都是四臂形体,他们的名字很多,有浦茹首塔玛(Purusottama)、崔维跨玛(Trivikrama)、开莎瓦(Kesava)、玛达瓦(Madhava)、阿尼茹达(Aniruddha)、瑞希开释(Hrsikesa)、桑卡尔山(Sankarsana)、帕救牡纳(Pradyumna)、施瑞达尔(Sridhara)、华苏兑瓦(Vasudeva)、达莫达尔(Damodara)、佳纳尔丹(Janardana)、那茹阿亚那(Narayana)、瓦玛那(Vamana)、帕德玛那巴(Padmanabha)等等,不一而足。
《布茹阿玛萨密塔》也证实虽然主总在至尊居所里,却遍存万有,所以一切才运转正常。《韦达经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6。8)说:至尊主虽然遥遥远远,但他的能量极为广大,能毫无缺陷地系统地指挥宇宙展示中的一切。
23。巴茹阿特人中的俊杰啊,我现在向你说明,瑜伽师在什么时间,离开这个世界,还会再回来,什么时间离开这个世界,就不会再回来。
要旨:至尊主的纯粹奉献者是全然皈依的灵魂,并不在乎什么时候离开躯体,也不在乎以什么方式。他们把一切交托奎师那,因此轻易喜乐地回归了神。但那些不纯粹的奉献者,他们依仗的是灵性觉悟的方法如行动瑜伽、思辨瑜伽和阴阳瑜伽,他们必须在某一适当时候才可离开躯体,以确证是不是还要重返轮回生死的苦地。
若是完美的瑜伽师,他便能自由选择离开这物质世界的时间和情景。他若是不那么娴熟,那成功地在适当的时间离开的程度就只在于偶然碰巧了。在哪个时间离开后不再回来,这一点主要在下一诗节中详细说明。按照巴拉兑瓦维迪亚布善阿查尔亚的解说,“Kala”一字在这里指的是掌握时间的神。
24。在月盈的十四天,或在太阳运行于北方的六个月中的白日吉时,在光明中,在火神的影响下,认识至尊梵的人离开世界,便能到达至尊。
要旨:在提到火,光,白日和从新月到满月的十四天时,就该明白有各种神祗掌握着这些因素,为灵魂的通行作出安排。临死时,心意把人带到通向新生命的路途。如果凑巧或安排在上面指定的时间离开了躯体,就有可能到达非人格梵光。高深的玄秘瑜伽师能自己安排好离开躯体的时间和地点。其他人则无力控制,如果凑巧在吉时离开,就不会再返生死中轮转之圈,不然的话,重返物质世界则大有可能。然而,对在奎师那知觉的纯粹奉献者,无论是吉时或不在吉时离开躯体,出于偶然还是经过安排的,都绝无重返的恐惧。
25。神秘主义者在下弦月的十四天,或在太阳向南运行的六个月中,在黑夜有烟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便到达月球,但还要再回来。
要旨:在《圣典博伽瓦谭》第三篇,卡皮腊穆尼谈到那些精于功利活动和地球上的祭祀牺牲方法的人,他们死时能到月亮上去。这些高升的灵魂在月亮上大约生活一万年(按半神人计算),品饮月露(soma…rasa),享受生命。他们最终还得重返地球。这说明月亮上有高级生物,虽然粗糙的感官察觉不到。
26。根据《韦达经》的看法,离开世界的方法有两种:——一在光明中,一在黑暗中。在光明中离去的不再回来;但在黑暗中离去的还得重返。 要旨:巴拉兑瓦维迪亚布善从《昌窦给亚乌帕尼沙德》(10。3…5)中所引述的关于离去和重返的描述与此一致。功利性工作者和哲学臆测者们从远古以来就不停地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事实上,他们得不到终极的救赎,因为他们不皈依奎师那。
27。虽然奉献者知道这两条途径,但阿尔诸那呀!他们决不会迷惑。因此永远地专注于奉爱之中吧! 要旨:奎师那在这里劝告阿尔诸那不要为灵魂离开物质世界时有不同途径而心烦意乱。至尊主的奉献者不该为离开物质世界是出于安排还是出于偶然而担忧。奉献者应坚定于奎师那知觉之中,唱颂哈瑞奎师那。应该知道,心忧两种途径实在是庸人自扰。专注于奎师那知觉中的最好方法是:总是在对他的服务中求契合,这样,通向灵性世界的道路就必安全、稳定、直接。
“Yoga…yukta”一词在这节诗中有特别的意义。坚定于瑜伽的人在所有的活动中都总是在奎师那知觉中的。圣茹帕哥斯瓦米倡言:——人应超脱物质事务,一切行在奎师那知觉中。通过称为弃绝中的连接“yukta…vairagya”的体系就能达到完美境况。因此他知道自己去到至尊居所的通道是有保证的——奉献服务的保证。
28。接受奉献服务的人并不缺少由于研读《韦达经》、举行苦行祭祀、布施、或从事哲学和功利性活动所带来的结果。他只要作奉献服务,就能得到这一切,而且最后能到达至高无上的永恒居所。
要旨:这节诗是七、八两章的总结,特别讨论了奎师那知觉和奉献服务。《韦达经》的学习须有灵性导师的指导,并且要在灵性导师的指导下生活,进行许多苦修和赎罪苦行。布茹阿玛查瑞(贞守生)必须象仆人一样住在灵性导师家里,必须挨门逐户去乞讨,并把乞讨所得交给灵性导师,他们只在得到了灵性导师命令时才进食。如果某一天导师忘了让他进食,学生就得戒食。这是奉行贞守(brahmacarya)生活的一些韦达原则。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研读《韦达经》5到20年后,便可成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研读《韦达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坐在安乐椅中的心智臆测家的消遣,而是为了性格的塑造。受过这样训练的布茹阿玛查瑞允许进入家庭生活,结婚生育。做了居士之后,还得举行许多献祭,以求获得进一步的启迪。他也必须根据国别、时间和对象进行布施,按照《博伽梵歌》的描述,分为善良、情欲和愚昧形态的布施。然后,退出家居生活,进入瓦那帕斯塔(行脚僧)阶段,进行种种严格苦行——住进森林里,以树皮为衣,不剃须发等等。人经过布茹阿玛查瑞、瓦那帕斯塔,最后到萨尼亚西,经过这四个阶段,就能升到生命的完美境界。然后有些人要提升到天堂去,当他们更进步时便获得解脱,进入灵性天空,不在非人格梵光中,就是在外琨塔星宿或奎师那楼卡中。这是韦达典籍勾画的道路。然而,奎师那知觉之美妙就在于从事奉献服务便可一举超越不同生命阶段的一切仪式。
梵文“idam viditva”两个字表明,人应该领会圣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第七章和这一章所给的教诲。不要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或心智臆测的方法去领会这些章节,而要跟奉献者一起仔细聆听。从第六章到第十二章是《博伽梵歌》的精华部分。前六章和后六章就象中间六章的封面封底似的,中间六章特别受到主的保护。如果一个人有幸跟奉献者在一起,去领会《博伽梵歌》——尤其是中间的六章,他的生命立即光辉灿烂,超越所有赎罪苦行、献祭、布施、臆测等,因为他能仅靠奎师那知觉而取得所有活动的结果。
对《博伽梵哥》略有信心的人应该从奉献者那里学习《博伽梵歌》,因为在第四章一开始已清楚地说明了,只有奉献者才真正懂得《博伽梵歌》,其他人谁也不能完全领会《博伽梵歌》的真义。因此,人应该向奎师那的奉献者学习《博伽梵歌》,而不要师从心智臆测家。这是信心的表现。当人寻找奉献者并最终得到奉献者的联谊时,学习和领会《博伽梵歌》的过程就真正开始了。一个人在奉献者的联谊中求进步,便会被置于奉献服务中,通过奉献服务便可扫除一切关于奎师那或神、奎师那的活动、形体、逍遥时光、名字和其他特色的所有疑惑。完全扫除这些疑惑后,就会坚定于学习之中,然后就能品尝到学习《博伽梵歌》的甘美,达到总是奎师那知觉的境界。到高级阶段,就会完全爱上奎师那。这生命最高的完美境界使奉献者转升到灵性天空奎师那的居所——哥楼卡温达文,在那得享永恒喜乐。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八章“臻达至尊”之终。
第009章_最机密的知识
第九章 最机密的知识
1。至尊人格神首说:我亲爱的阿尔诸那,因为你从不妒忌我,我要传授你这门最机密的知识和觉悟,你知道后,将会免除物质生活的种种苦难。
要旨:奉献者在越来越多地聆听奎师那时,就会获得灵性领悟。这一聆听的途径是《圣典博伽瓦谭》所推荐的:“至尊人格神首的讯息充满力量,如果奉献者之间讨论至尊神的话题,就能觉察到这种力量。跟心智臆测家或学究们在一起,不能获得这种力量,因为这是觉悟得来的知识。”
奉献者不断为主作服务,主明白在奎师那知觉中的某一个别生物的心态和诚恳程度,会赐给他智慧,让他跟奉献者在一起,领会奎师那的科学。讨论奎师那极具力量,如果人有幸得到这样的联谊,努力吸取知识,肯定会在灵性自觉上进步。主奎师那为了鼓励阿尔诸那在对他作极具力量的服务中升得更高,特意在这一章详细解说了比他所揭示过的一切更为机密的内容。
《博伽梵歌》之始,即第一章,大致上是全书其他部分的引言。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所描述的灵性知识被形容为“秘密”。第七章和第八章讨论的主题特别谈到了奉献服务;因为奉献服务能在奎师那知觉中带来灵悟,所以又称为“机密”。但第九章谈的是至纯至粹的奉爱,因此称为“最机密”。处于奎师那的最机密知识中的人自然解脱,他虽然在物质世界,却绝无任何物质痛苦,《巴克提茹阿萨密瑞塔心都》上说,胸怀诚恳的愿望为至尊主作爱心服务的人,虽然身在物质存在的局限之中,却已是解脱了的灵魂。同样,我们还将在《博伽梵歌》第十章发现,谁这样从事奉献服务,谁就是一个解脱者。
这第一节诗有特别的意义。梵文“idam jnanam”(这门知识)指的是纯粹的奉献服务,由九种活动组成:聆听、念颂、忆念、服务、崇拜、祷告、服从、保持友谊、奉献一切。修习这九种奉献服务,便可将自己提升到灵性知觉——奎师那知觉。当内心清除了一切物质污染,人就能理解这门奎师那的科学了。仅仅明白生物不是物质的还不够。这或是灵性自觉的开始,另外,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躯体活动与了解自我不是躯体的人的灵性活动的区别。
在第七章我们已经讨论过至尊人格神首富裕的力量、主不同的能量,低等和高等本性,及所有这些物质展示。现在第九章要描述主的荣耀。
梵文字anasuyave在这诗节中也很重要。通常,阐释者们,就算是很有学问的人在内,都妒忌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最饱学的学者写出来的《博伽梵歌》阐释也极不准确。因为他们嫉妒奎师那,他们的阐释毫无用处;圣主的奉献者阐发的释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果心怀妒忌,谁也不能解说《博伽梵歌》,谁也不能给出关于奎师那的完美知识。根本就不认识奎师那而却对他大肆批评的人是个笨蛋。所以要谨慎小心地避开这些释论。一个认识奎师那是至尊人格神首,是纯粹而超然的人的人,阅读这些章节,必获益匪浅。
2。这门知识是教育之王,是最秘密的秘密。这是至纯至粹的知识,因为它令人直接觉悟到自我。这是宗教的完美境界。它永恒不息,实践时喜乐盈人。
要旨:《博伽梵歌》的这一章称为教育之王,因为它是前面解说过的所有义理和哲学的核心。印度主要的哲学家有:高塔玛(Gautama)、卡那达(Kanada)、卡皮腊(Kapila)、亚给雅瓦尔佳(Yajnavalkya)、桑迪亚(Sandilya)和外斯瓦那茹阿(Vaisvanara)。最后是维亚萨兑瓦(Vyasadeva)——《维丹塔苏陀》的作者。由此可见在哲学或超然知识领域里绝不缺乏知识。圣主在这里说,第九章是所有这些知识之王,是研习《韦达经》和各种哲学而得的所有知识的精华所以称为最机密的,因为机密的和超然的知识涉及认清灵魂和躯体的区别。机密知识之王的最高境界是奉献服务。
通常,人们接受的是外在的知识,而不是这门机密知识。普通的教育有政治学、社会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工程学等,不一而足。大学林立,知识的分类繁多,但不幸的是,没有一所大学或教育机构教授灵魂的科学。然而,灵魂却是躯体最重要的部分,没有灵魂,躯体就再无价值可言。但人们仍极其强调躯体生存的需求,而对命根子灵魂却置之不理。
《博伽梵歌》,尤其从第二章开始,强调了灵魂的重要性。主在一开始就说,这躯体要毁坏,灵魂却不会毁坏。这是机密知识的一部分;仅仅知道灵魂不同于躯体,其本性不变不易,不毁不灭,而且永恒,但这没给出灵魂的正面内容。有时候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灵魂不同于躯体,因此当躯体完结时,或当人从躯体中解脱出来时,灵魂一片虚空,而且成为非人格性的东西。事实不是这样。在躯体中这样活跃的灵魂从躯体中解脱出来后,怎么会变得不活跃了呢?灵魂永远是活跃的。如果灵魂永恒,那它就永恒地活跃,其在灵性世界的活动是灵性知识中最机密的部分。因此这里指出,灵魂的这些活动构成了所有知识之王——所有知识中最机密的知识。
正如韦达典籍所释,这门知识是所有活动中至纯至粹的形式。在《帕德玛普然那》中分析了人类的罪恶活动,结果显明,这是一次次罪恶的结果。那些从事功利性活动的人受缚于恶报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上。就好象埋下一粒树种,并不会立即长出树来,而是需要一段时间。起初是茁壮的小芽,然后初具树形,开花结果。树长成后,播种者便可享受树的花果。同样,人作恶,就象埋下的种子,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结果。而且还有不同的阶段。个体可能停止了作恶,但后果或恶果仍要承受。有些罪恶仍在种子里,有些已结果,叫我们品尝痛苦。
第七章第二十八节说,完全终止了所有罪恶活动的人,完全执著于虔诚活动的人,因远离了这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