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原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pana,vyana,samana,udana)中漂浮,其影响遍及体困生物的全身,当灵魂摆脱了五种物质之气的污染而得到净化后,其灵性影响始得展现。阴阳瑜伽(hatha…yoga)的目的在于通过种种体位法,控制包围纯粹灵魂的五气。这样做不是为了任何物质上的收益,而是为了把微小的灵魂从物质之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此原子灵魂的原本地位为所有韦达典籍所接受。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也能在实际的经验中切身感觉到。只有神智不清的人才认为原子灵魂是遍存万有的维施努范畴(Visnu…tattva)。
原子灵魂的影响可遍及某一特定的躯体。根据《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它处于每个生物心里。因为原子灵魂的大小度量为物质科学家们的理解所不及,他们有些人就愚昧地断言,灵魂不存在。个体原子灵魂肯定是与超灵一起处于心里,身体运动的一切能量都来自于这个部位。从肺中带着氧气的红血球,是从灵魂那里得到能量的。当灵魂离开这个位置时,造血合成功能即告终止。医学界承认红血球的重要性,却不能肯定灵魂乃是能量的源泉。不过,医学界的确承认心脏是所有体能之所在。
整体灵魂的这些原子微粒,可比作太阳光线中的分子。阳光中有无数辐射分子。同样,至尊主的碎片部分也是他光灿中的原子火花,称为高等能量。因此,无论韦达知识还是现代科学,都无法否认体内灵魂的存在。至尊人格神首亲自在《博伽梵歌》中详细他讲述了有关灵魂的科学。
18.生物永恒,无法测度,不会毁灭,而物质躯体肯定会逐渐消亡。因此,战斗吧,巴茹阿特的后裔!
要旨:物质躯体是注定要毁灭的,可立即毁灭,也可毁于百年之后。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是不可能无限期地保持下去的。但灵魂异常微小,敌人看都看不见,又岂能杀戮它呢,如前一节所述,灵魂异常细小,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度量其大小、从两方面来看都没有理由悲伤。因为生物本不可被杀,物质躯体的寿命也是无法延长,或受到永久地保护的。整体灵魂的微粒,根据其业报而得到这具物质躯体,因此应该恪守宗教原则。《维丹塔苏陀》将生物形容为光,因为他是至尊光灿中的所属部分。正如阳光维系着整个宇宙一样,灵魂之光也维系着整个躯体。一旦灵魂离开这个物质躯体,物质躯体便开始腐烂,因此是灵魂维系着躯体。躯体本身并不重要,因此,主规劝阿尔诸那起来战斗,不要为物质躯体上的考虑而牺牲宗教原则。
19.自我不会杀戮,也不会被杀。认为生物是杀手,或者生物能被杀的人,都处于无知之中。
要旨:当生物受到致命武器所伤时,要知道体内的生物并未被杀。灵魂异常细小,任何物质的武器都不可能杀死灵魂,下一个诗节会明确他说明这一点,生物因其灵性构成地位,故不可杀。被杀的,或以为被杀的只是躯体而已。然而,这决不是鼓励人杀戮躯体。韦达训谕是mahimsyatsarvabhutani:永不施暴于任何生物。了解到生物并不能被杀,也并不是鼓励人去屠戮动物。擅自地杀害任何生物的躯体,是令人发指的罪行,必受到国法和主的律法的严惩。然而,阿尔诸那要进行的杀伐,不是随意而行,而是为了捍卫宗教原则而做的。
20.任何时候灵魂都无生死。他既不是以前形成,也不是现在形成,更不是将来形成。他太始无生,永恒常存,不会因为躯体被杀而被杀。
要旨:从性质方面来讲,至尊灵魂微小的原子碎片部分与至尊是完全一样的。他不象躯体那样,经历多种变化。有时,灵魂被称为“稳定”(kuta…stha)。而躯体则有六种演变,它从母亲的肚子里出世,逗留一段时间,长大,产生一些影响,逐渐衰退,最后消失至湮没。灵魂则没有这些变化。灵魂不是诞生出来的,但他接受了物质的躯体,而物质躯体则有诞生,灵魂并不是在那里出生,也不会死亡。凡有生,则必有死。因为灵魂没有诞生,因此,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他永恒、长存而原始;也就是说,灵魂产生的历史无可追溯。在躯体概念的影响下,我们追寻灵魂的诞生之类的历史。灵魂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象躯体一样变得老态龙钟、所以,一个所谓“老人”会感到他的精神状态如同青年甚至孩提时代一般。躯体的变易并不会影响到灵魂。灵魂并不会象树木或任何物质东西一样衰败腐朽,同时也没有副产品。孩子是躯体的副产品,其实也是不同的个体灵魂,只是由于躯体的关系,他们才以某人子女的身份出现。身体的发育成长,全靠灵魂的存在,但灵魂却既无旁枝也无变易,因此,灵魂没有躯体的六种变化。
在《卡塔乌帕尼沙德》(1.2.8)中,我们找到与此节类似的段落:
najayatemriyatevavipascin
nayamkutascinnababhuvakascit
ajonityahsasvatoyampurano
nahanyatehanyamanesarire
本诗节的意思和要旨与《博伽梵歌》中的一样,只有一个词特别,vipascit,意思是有学识或有知识。
灵魂充满了知识,或永远充满着知觉。因此,知觉就是灵魂的表征。即使在灵魂寓居的心里找不到它,但仍可以通过知觉明白灵魂的存在,有时,因浮云遮蔽,或别的原因,我们看不到天上的太阳,但阳光总是在那的,我们便因此确信仍是白昼。在清晨,天空中只要露出一丝晨曦,我们就立刻能明白太阳在天空中。同样,各种躯体里——不论人或动物,或多或少都有些知觉,因此我们便知道有灵魂的存在。然而,灵魂的这种知觉却不同于至尊的知觉;因为至尊的知觉乃是全知的——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个体灵魂的知觉却有一种健忘的倾向。当忘记了自己的真正本性时,他便从奎师那那崇高的教诲中获得教育和启发。奎师那可不象健忘的灵魂,不然,他所训说的《博伽梵歌》便毫无价值可言。
灵魂有两种:即微小的灵魂和超灵。《卡塔乌帕尼沙德》(1.2.20)也肯定了这一点:
“超灵和原子灵魂都栖息于同一躯体之树上,寓居于生物的心里。只有摆脱了一切物质欲望和悲伤的人,在至尊主的恩典下,才能理解灵魂的荣耀。”奎师那也是超灵的源泉,往后几章将讨论这点。阿尔诸那是个忘记了自己真实本性的原子灵魂,因此,他需要接受奎师那,或奎师那的真正代表(灵性导师)的启蒙。
21.菩瑞塔之子呀!一个懂得灵魂不会毁灭,无生、永恒、永不改变的人,怎么能杀人或使人被杀呢?
要旨:天生万物各有所用。知识完备的人知道何时何地正当地运用它。同样,暴力也有所用,有知识的人懂得怎样运用暴力。法官将杀人犯判处死刑,却没有人会指责他。因为法官是根据法律而诉之于暴力的。《摩努萨密塔》(Manu-samhita,旧译《摩奴法典》)同意将杀人犯处以死刑,这样,他来生就无须为自己所犯的弥天大罪而承受痛苦。所以,国王将杀人犯吊死,实际上是大有益处的。同样,当奎师那下令作战时,我们便应明白这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正义。因此,阿尔诸那应该遵从指示,而且要明白,为奎师那作战而使用的暴力,其实根本不是暴力。因为,无论如何,人,更不用说灵魂,是无法杀死的。所以,为了伸张正义,这种暴力是容许的。外科手术不是要杀死病人,而是要医治他。因此,阿尔诸那在奎师那的指挥之下作战,有着完整的知识,决没有恶报的可能。
22.就象人脱下旧装,换上新装,灵魂放弃老而无用的旧身,进入新的物质躯体。
要旨:个体的原子灵魂变换躯体已是公认的事实。即使那些不相信灵魂存在的现代科学家们,在他们无法解释心脏能量源泉之时,也不得不接受躯体从童年至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再从青年到老年的不断演变
。到了老年,就转变到另一躯体中,这已在本章第十三节中解释过。
个体的原子灵魂之所以能够转换躯体,实是出于超灵的恩赐。超灵满足原子灵魂的心愿,就如同一个朋友满足另一个朋友的心愿一样。《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与《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等韦达典籍,将超灵和个体灵魂比作同栖一树的两只互相友好的鸟。其中一只鸟(个体的原子灵魂)正啄食着树上的果子,而另一只鸟(奎师那)则只是注视着他的朋友。虽然这两只鸟本性相同,但其中之一却为物质树上的果子所迷住,而另一只则是在旁见证朋友的活动。奎师那是那只见证鸟,而阿尔诸那则是那只啄食鸟。虽然他们是朋友,但一个是主人,另一个则是仆人。原子灵魂忘却了这种关系,因而从一棵树换到另一棵树,即从一个躯体转入另一躯体。个体灵魂(jiva)在物质躯体之树上苦苦挣扎,然而,一旦他同意接受另一只鸟为至尊的灵性导师,就好象阿尔诸那自愿皈依接受奎师那的指示一样,那么,从属的鸟儿所有的悲愁便立得解除。《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3.1.2)和《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4.7)均证实:
“两鸟同树而栖,其中一鸟满是焦灼郁闷,啄食着树上的果实。但只要有朝一日把脸转向他的朋友——圣主,并认识主的荣耀,在苦难中遭罪的这只鸟便立即可从一切忧虑中解脱出来。”
阿尔诸那现已把脸转向了他永恒的朋友奎师那,且从他那里学习领悟《博伽梵歌》。这样聆听奎师那的话,便能明白主的至尊荣耀,远离悲苦。
在这里,主劝告阿尔诸那不要因他祖父和老师的躯体变化而哀伤。相反,他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在正义之战中杀死他们的躯体,便立即洗脱了他们躯体种种活动的业报,在祭坛上或正义的战场上捐躯,可立即涤净躯体的报应,而且晋升到生命的更高阶段。所以,阿尔诸那无须悲伤。
23.灵魂火不能烧,水不能潮,风不能蚀,永远不会被任何武器戮碎。
要旨:所有各类武器刀剑、火、雨、旋风等,全不能杀害灵魂。除了现代的火器外,似乎还有用土、水、空气、以太等制造的许多其它的武器。现在的核武器亦属于火器,以前还有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元素所制成的武器,火器可以用水器克之,这是现代科学所不知的。现代科学对旋风武器也一无所知。然而,无论武器的数量多少,多么科学化,都不能把灵魂击碎或毁灭。假象宗人士不能解释个体的灵魂是如何只因为愚昧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又被虚幻的能量所迷惑住。
个体的灵魂是永远不能分割开来的,他们是至尊灵魂的永恒的分隔的部分。因为他们是永恒的个体原子灵魂,容易为虚幻能量所蒙蔽。从而失去与至尊主的联系。这正如火中的火花一样,其性质虽与火同一,但离开火后,火花便很容易熄灭。《维茹阿哈普然那》旧译《宇宙古史—维拉哈之部》上说,生物是与至尊分离了的所属部分。他们永远是这样的,根据《博伽梵歌》结论也是这样。因此即使摆脱了假象,生物仍然维持其独立的身份,在主给阿尔诸那的训诲中,这点讲得很清楚。阿尔诸那接受了奎师那的知识而获解脱,但他永不能与奎师那融为一体。
24.个体灵魂不可摧折,不能溶解,烧不毁,烤不干。灵魂永存,遍存万有,不变不动,永恒如一。
要旨:原子灵魂的这一切品性都确实地证明了个体的灵魂永是灵性整体的原子微粒,他永是同原子,从不改变。一元论在这里很难成立,因为个体灵魂从来就不可能成为物质的单一体。从物质的污染中解脱出来后,原子灵魂或许甘为至尊人格神首光辉中的一个灵性火花,但有智慧的灵魂则会进入灵性星体与人格神同在一起。“遍存万有”(sarva…gata)一词意义深刻,因为生物无疑存在于神的所有创造之中。陆地、深水、空气、地球之内,甚至火中,都是他们生活的天地。他们在火中被灭绝的说法,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里已明确地说明,火不能烧毁灵魂。因此,毫无疑问,太阳上有生物,他们有适合于在那里生活的躯体。如果太阳上没有生物居住,那么“遍存万有”(sarva…gata)一词,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25.灵魂目不能见,不可思议,永恒不变。了解了这些,你就不应该为躯体而悲伤。
要旨:如前所述,对于我们物质的量度来说,灵魂大小,即使用倍数最大的显微镜也是看不到的。所以,灵魂是不可见的,关于灵魂存在的问题,除了韦达智慧证明外,没有人能用实验证明他的存在。我们要接受这一真理,因为尽管灵魂是可知觉的事实,但却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他的存在。有许多东西我们都只能从高等的权威那里听取和接受。根据母亲的权威,谁也不能否认父亲的存在。因为除了母亲的权威之外,再也没有其它明白父亲身份的途径了。同样,除了研习神训经典韦达智慧外,再无其他了解灵魂的途径了。换句话讲,就人类的经验知识来说灵魂是不可思议的,灵魂即是知觉,具有知觉性——《韦达经》也这样证实,我们必须接受。与无限的至尊灵魂比较,灵魂保持着永恒不变的原子状态。至尊的灵魂无限大,而原子的灵魂则无限小。所以,永无变化的无限小的原子灵魂,永远不能变得等同于无限大的灵魂——至尊人格神首。《韦达经》为了确立这个灵魂的概念,反复用了不同的方式加以阐述。反复地讲述某一事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我们便能全面彻底,准确无误地理解它。
26.然而,即使你认为灵魂(或生命的征兆)恒生恒死,臂力强大的人呀!你也没有理由悲伤。
要旨:常常有一派哲学家,他们跟佛教徒很相似,不相信灵魂在躯体之外的单独存在,当主奎师那训说《博伽梵歌》的时候,这些哲学家似乎已经存在。他们被称作顺世论者(lokayatika)及分说论者(vaibhasika)。这些哲学家主张,生命的迹象是在物质组合达到一定成熟条件下才出现的。现代物质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想法。按照他们的说法,躯体是物理元素的组合,元素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到了一定的阶段,便会出现生命的迹象,人类学也是以这种哲学为基础的。目前,在美国流行的许多假象宗教派也支持这种哲学,同时也支持虚无和非奉献性的佛教宗派。
阿尔诸那即使象分说论哲学家一样,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也还是没有理由悲伤。谁也不会为失去一堆化学品而悲苦,并停止履行赋定的责任;另一方面,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化战争中,为了克敌制胜,浪费了大量的化学品。根据分说论哲学,所谓的灵魂,将随躯体的朽坏而消失。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不管阿尔诸那是接受韦达的结论,相信有原子灵魂,还是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也好,他均无理由悲伤。根据后一种理论,生物时时刻刻在大量地产生于物质,时时刻刻又在大量地消亡,有什么必要为这种寻常之事而悲伤呢?若灵魂不会再投生的话,阿尔诸那就没有理由害怕杀了祖叔伯和老师之后,会带来恶报了。但在同时,奎师那语含讥讽地称阿尔诸那为臂力强大的人(maha…bahu),因为至少他是不会接受遗弃了韦达智慧的分说论的。身为查锤亚,阿尔诸那原属韦达文化,因此,遵守韦达原则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