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01 >

第30章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01-第30章

小说: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01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行,故得弭患。后来邻郡多蝗,独飞至九江境,辄东西散去, 
不害禾稼,因此名传远近。明帝闻均贤名,征拜尚书令,每有 
驳义,多合上意。均尝语僚友道 :“国家每喜文法廉吏,以为 
足以止奸。均见文吏好为欺谩,廉吏只知洁身,实与百姓无益; 
常思伏阙谏诤,无如积习难返,一时尚未可进言,他日总当一 

… Page 223…

后汉演义                                                            ·217· 

伸素愿呢 !”未几均被调为司隶校尉,终不得言,有人向明帝 
报闻,明帝亦为称善,但也未能邃改旧俗,只好迁延过去。忽 
夜间梦一金人,顶上含有白光,驰行殿庭,正要向他诘问,那 
金人突然飞升,向西径去。不由的惊醒转来,开目一瞧,残灯 
未灭,方知是一场春梦。诘旦视朝,向群臣述及梦境,群臣俱 
不敢率答。独博士傅毅进言道 :“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 
佛有佛经,即有佛教。从前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 
出讨匈奴,曾得休屠王所供金人,置诸甘泉宫,焚香致礼,现 
在已经乱后,金人当不复存。今陛下梦见的金人,想就是佛的 
幻影呢 !”梦兆亦何足凭,傅毅乃以佛对,也是多事。这一席 
话,引起明帝好奇思想,遂遣郎中蔡愔秦景,西往天竺,求取 
佛经。天竺就是身毒国,身毒读如捐笃,即天竺之转音,今印 
度国便是。距洛阳约万余里,世称为佛祖降生地。佛祖叫作释 
迦牟尼,为天竺迦维卫国净皈王太子,母摩耶氏梦天降金人, 
方才有娠,生时正当中国周灵王十五年,天放祥光,地涌金莲, 
已有一种特别预兆。及年至十九,自以为人生在世,离不开生 
老病死四字,欲求解脱方法,惟有屏除嗜欲,自去静修。乃弃 
家入山,日食麻麦,参悟性灵。经过了十有六年,方得成道, 
独创出一种教旨,传授生徒。教旨又分深浅,浅义的名小乘经, 
深义的名大乘经。 
      小乘经有地狱轮回诸说,无非劝化愚民;大乘经有明心见 
性诸说,乃是标明真谛,这也是一种独得的学识。不过与儒家 
不同,儒家讲修齐平治,佛氏主清净寂灭;修齐平治,是人己 
兼顾的,清净寂灭,是专顾自己的。也是确论。相传佛祖释迦 
牟尼,尝在鹿野苑中,论道说法。又至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借灯喻法。从前天竺多邪教,能使水火毒龙,好为幻术,当释 
迦苦修时,邪教多去诱惑,释迦毫不为动。及道术修成,摧制 

… Page 224…

后汉演义                                                            ·218· 

一切,众邪帖服,都信心皈依,愿为弟子。 
      男号比邱,女号比邱尼,剃须落发,释累辞家。释迦教他 
防心摄行,悬示五大戒:一戒杀;二戒盗;三戒淫;四戒妄言; 
五戒饮酒。这五戒外,尚有许多细目,男至二百五十戒,女至 
五百戒。总计释迦在世,传教阅四十九年,甚至天龙人鬼,并 
来听法。后至拘尸那城圆寂,圆寂便是尸解的意思。或说他圆 
寂以后,复从棺中起坐,为母说法,待至说毕,忽空中现出三 
昧火,把棺焚去,本体化作丈六金身,涌起七尺圆光,顶上肉 
髻,光明透彻,眉间有白毫,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俄 
而不见。语太荒唐,不足听信。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等五百余人, 
追述遗绪,辑成经典十二部,嗣是辗转流传,渐及西域。惟中 
国在秦汉以前,未闻有佛教名目,武帝时始携入金人,才有佛 
像。哀帝元寿元年,西域大月氏国,使伊存至长安,能诵佛经, 
博士弟子秦景宪,请他口授,语多费解,因此也不以为意。至 
蔡愔秦景,奉了明帝诏令,出使天竺,经过了万水千山,饱尝 
那朝风暮雾,方才到天竺国,访问僧徒。天竺人迷信佛教,僧 
侣甚多,闻有中国使人到来,却也欢迎得很,彼合掌,此拱手, 
虽是言语不通,尚觉主宾相洽;且有翻译官互传情意,更知中 
使奉命求经,于是取出经典,举示二人。愔与景学问优长,在 
洛阳都城中,也好算是文人领袖,偏看到这种经典,字多不识, 
还晓得什么经义? 幸有沙门摄摩腾竺法兰, 略知中国语言文 
字,与愔景二人讲解,尚可模糊领略,十成中约晓一二成。沙 
门就是高僧别号,住居寺中,愔景与他盘桓多日,好似方外交 
一般,遂邀他同往中原,传授道法。两沙门也欲观光,慨然允 
诺,遂绘就释迦遗像,及佛经四十二章,用一白马驮着,出寺 
就道。绕过西域,好容易得至洛阳,愔景入阙报命,并引入摄 
竺两沙门,谒见明帝。两沙门未习朝仪,奉旨得从国俗,免拜 

… Page 225…

后汉演义                                                            ·219· 

跪礼,何必如此? 
      惟呈上佛像佛经,由明帝粗阅大略。佛像与梦中金人,未 
必适符,但也不暇辨别异同。所有佛经四十二章只看了开卷数 
语,已是莫明其妙,急切不便索解,想总是玄理深沈。 
      遂命就洛城雍门西偏,筑造寺观,供置佛像,即使摄竺两 
沙门,作为住持,就是驮经东来的白马,亦留养寺中,取名为 
白马寺。寺内更造兰台石室,庋藏佛经,表明郑重的意思。这 
便是佛经传入中国的权舆。表明眉目。明帝日理万机,有什么 
空闲工夫,研究那佛经奥义?王侯公卿以下,多半是不信佛道, 
当然不去顾问;只有楚王英身处外藩,闻得佛经东来,意欲受 
教,特遣使入都,向二沙门访求佛法。二沙门录经相示,楚使 
亦茫乎若迷,不过将如何斋戒,如何拜祭,得了一些形式,返 
报楚王英。英遂照式持斋,依样膜拜,在楚宫中供着佛像,朝 
夕顶礼,祈福禳灾。适当永平八年,有诏令天下死罪,得入缣 
赎免。楚王英也遣郎中赍奉黄缣白绔三十匹,托鲁相转达朝廷。 
表文有云: 
      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绵帛,以赎愆罪。 
      明帝瞧着,很觉诧异。煞是奇怪。当即颁下复谕道: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何嫌何疑?恐有悔吝,其将缣帛发还,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特此报闻。伊蒲塞亦僧徒别名,语本天竺,桑门即沙门。 
      楚王英接得复谕,颁示国中,于是借信佛为名,交通方士, 
创制金龟玉鹤,私刻文字,冒作祯祥。哪知后来竟求福得祸, 
化祥为灾,好好一位皇帝介弟,反弄得削藩夺爵,亡国杀身。 
小子有诗叹道: 

            无功无德也封王,只为天潢属雁行; 

… Page 226…

后汉演义                                                             ·220· 

            我佛有灵宁助逆,贪心不足总遭殃。 

      楚狱将起,先出了一种藩王逆案。欲知何人构逆,容待下 
回表明。 

      郑众出使匈奴,抗礼不屈,幸得脱身南归,是固可谓不辱 
使命者矣。明帝必欲令众再往,是使之复入虎口,于国无益, 
于身有害,无惑乎众之一辞再辞也。况众已具陈情迹,言之甚 
详,而明帝犹未肯听纳,强迫忠臣于死地,果胡为者?及召还 
系狱,嫉众违命,微虏使言,则罪及忠臣,几何不令志士短气 
耶?明帝对于药崧,欲自杖之,对于郑众,乃轻系之,虽其后 
闻言知悟,而度量之褊急,可以概见,盖已不若乃父矣。洎乎 
梦见金人,即令蔡愔秦景等,万里西行,往求佛法,夫修齐平 
治之规,求诸古训而已足,奚必乞灵于外族?就令佛家学说, 
亦有所长,究之畸人之偏身,未及王道之中庸,而明帝乃引而 
进之,反开后世无父无君之祸,是亦一名教罪人耳。邱琼山之 
讥,岂刻论哉? 

… Page 227…

后汉演义                                                            ·221· 

    第二十六回 辨冤狱寒朗力谏 送友丧范式全交 

      却说广陵王荆,自奉诏还国后,仍然怀着异图,应二十四 
回。暗中引入术士,屡与谋议,且日望西羌有变,可借防边为 
名,称兵构乱。事为明帝所闻,特将他徙封荆地。荆越加恚恨, 
至年已三十,复召相工入语道 :“我貌类先帝,先帝三十得天 
下,我今亦三十岁,可起兵否?”相工支吾对付,一经趋出, 
便向地方官报明。地方官当即奏闻,朝廷遣使责问,荆因逆谋 
发觉,不免惊惶,自系狱中。明帝尚不忍加罪,仍令衣租食税, 
惟不得管属臣吏,另命国相中尉,代理国事,慎加约束。荆犹 
不肯改过,潜令巫祝祈祷,为禳解计。国相中尉只恐自己坐罪, 
详报上去,廷臣即劾他诅咒,立请加诛。诏尚未下,荆已自杀, 
胆小如此,何必主谋?明帝因荆为同母弟,格外怜恕,仍赐谥 
为思王。嗣且封荆子元寿为广陵侯,食荆故国六县,又封元寿 
弟三人为乡侯。荆死逾年,东平王苍入朝,时在永平十一年。 
寓居月余,辞行归国。明帝送至都门,方才与别。及还宫后, 
复怀思不置,特亲书诏命,遣使赍给东平太傅,诏曰: 
      辞别之后,独坐不乐,因就车归,伏轼而吟,瞻望永怀, 
实劳我心。诵及采菽,以增叹息。采菽见诗经,系天子答诸侯 
诗。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 
大,启予多矣。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诸王子年五岁以上能趋拜 
者,皆令带之,王其毋辞。 
      原来光武帝十一子,惟临淮公衡,未及王封,已经殇逝, 

… Page 228…

后汉演义                                                            ·222· 

尚有兄弟十人,除明帝得嗣统外,要算东海王强,及东平王苍, 
最为循良。强逾壮即殁,事见前文;苍却持躬勤慎,议政周详, 
比东海王更有才智,所以保全名位,备荷光荣。独楚王英为许 
美人所生,许氏无宠,故英虽得沐王封,国最贫小。明帝嗣阼, 
系念亲亲,却也屡给赏赐,并封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偏英心 
怀非望,居然有觊觎神器的隐情,前次访求佛法,并不是有心 
清净,实欲仗那佛氏灵光,呵护己身。嗣是私刻图印,妄造灵 
符。到了永平十三年间,忽有男子燕广,诣阙告变,弹劾楚王 
英,说他与渔阳人王平颜忠等,造作图书,谋为不轨等语。明 
帝得书,发交有司复查。有司派员查明,当即复奏上去,略称 
楚王英招集奸猾,捏造图谶,擅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大逆 
不道,应处死刑。明帝但夺英王爵,徙英至丹阳泾县,尚赐汤 
沐邑五百户;又遣大鸿胪持节护送,使乐人奴婢妓士鼓吹随行。 
英仍得驾坐辎軿,带领卫士,如有游畋等情,准卫兵持弓挟矢, 
纵令自娱。子女既受封侯主,悉循旧章,楚太后许氏,不必交 
还玺绶,仍然留居楚宫。时司徒范迁已殁,调太尉虞延为司徒, 
复起赵熹行太尉事。楚王谋泄,先有人告知虞延。延因藩戚至 
亲,未便举发,延捱了好几日,即由燕广上告,惹动帝怒,且 
闻虞延搁住不奏,传诏切责,延惧罪自尽。又枉死了一个。楚 
王英至丹阳,得知延不为奏明,尚且遭谴,自己恐再撄奇祸, 
索性也自杀了事。事闻阙下,有诏用侯礼葬祭,赙赠如仪,封 
燕广为折奸侯。一面且穷治楚狱,历久不解,自京师亲戚,及 
郡国吏士,辗转牵连,嫌重处死,嫌轻谪徙,差不多有千人; 
尚有数千人被系,淹滞狱中。何必兴此大狱?先是光武帝舅樊 
宏,曾受封寿张侯,光武帝母为樊重女,见前文。宏子倏承袭 
父爵,累世行善,戒满守谦。明帝因东平王苍,亲而且贤,特 
将寿张县移益东平,改封倏为燕侯。倏弟鲔尝求楚王英女为子 

… Page 229…

后汉演义                                                            ·223· 

妇,倏从旁劝阻道 :“前在建武年间,我家并受荣宠,一门五 
侯,樊宏兄弟,并得封侯。当时只教一语进谏,便是子得尚主, 
女得配王,不过天道忌盈,贵宠太过,适足招灾,所以可为不 
为。今我家已不如前,怎得再联姻帝族?且尔只有一子,为何 
弃诸楚国呢?”鲔不愿从谏,竟为子赏娶得英女。及楚狱一起, 
倏已早逝,明帝曾闻倏前言,且追怀旧德,令倏诸子俱得免坐。 
英尝私录天下名士,编成薄籍,内有吴郡太守尹兴姓名,是簿 
被有司取入,按名逮系,不但将尹兴拘入狱中,甚且连掾史五 
百余人,俱执诣廷尉,严刑拷讯。诸吏不胜痛楚,多半致死, 
惟门下掾陆续,主簿梁宏,功曹驷勋,备受五毒,害得肌肤溃 
烂,奄奄一息,终无异词。续母自吴中至雒阳,烹羹馈续。续 
虽经毒刑,却是辞色慷慨,未尝改容,及狱吏替续母进食,续 
不禁下泪,饮泣有声。狱吏诧问原因,续且泣且语道 :“母来 
不得相见,怎得不悲?”狱吏本未与续说明,又怪他何由得知 
?还要细问,续答说道:“这羹为我母所调,故知我母必来。 
我母平日截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今见羹中如是,定 
由我母到此,亲调无疑。”说至此,更涕泪不止。孝思可嘉。 
狱吏乃转达有司,有司具状奏闻,明帝也不觉动怜,才将尹兴 
等一并释放,使归原籍,禁锢终身。虽得不死,痛苦已吃得够 
了。 
      颜忠王平,连坐楚狱,情罪最重,自知不能幸生,索性信 
口扳诬,竟将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 
刘建等,一古脑儿牵引进去。四侯到庭对簿,俱云与颜忠王平, 
素未会晤,何曾与谋?问官不敢代为表白,还想将他们诬坐。 
侍御史寒朗,亦尝与问,独以为四侯蒙冤,使他们退处别室, 
再提平忠二人出讯,叫他们说明四侯年貌。二人满口荒唐,无 
一适符,朗遂入阙复陈,力为四侯辨诬。明帝作色道 :“汝言 

… Page 230…

后汉演义                                                          ·224· 

四侯无罪,平忠何故扳引?”朗亦正容答道:“平忠两人,自 
知犯法不赦,所以妄言牵引,还想死中求生 !”明帝又问道: 
 “汝既知此,何不早奏?”越问越呆。朗答说道:“臣虽察知 
四人冤情,但恐海内再有人告讦,故未敢遽行奏陈 。”明帝不 
禁怒骂道 :“汝敢首持两端么?”竟是使气。说着,即回顾左 
右道 :“快将他提出去!”左右不敢怠慢,便牵朗欲出。朗又 
说道 :“愿伸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君,无非欲为国持正罢了!” 
明帝道:“他人有否与汝同情?”朗答言无有。明帝复问道: 
 “汝何故不与三府共商?”三府,即三公府。朗伸说道:“臣 
 自知罪当族灭,不敢多去累人。”明帝问他何故族灭?朗复说 
道 :“臣奉诏与讯罪犯,将及一年,既不能穷极奸状,乃反为 
罪人讼冤,料必将触怒陛下,祸且族灭;但臣终不敢不言,尚 
望陛下鉴臣愚诚,翻然觉悟!臣见决狱诸人,统说是妖恶不道, 
臣民共愤,与其失出,宁可失入,免得后有负言,因此问一连 
十,问十连百。就是公卿朝会,陛下问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