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

第30章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第30章

小说: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报道:6名中国侨民因有“非法活动”而被驱逐。这些非法活动包括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等等。
    1981年5月26日,蒙古国家元首泽登巴尔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了蒙古与
苏联的密切关系。报告特别提到在增强蒙古防御能力方面,苏联援助蒙古的重要性。报告一再声明,苏联军队是“应我
们国家的请求”而驻扎蒙古的。
    泽登巴尔评论说,蒙古同中国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中国领导人“歪曲了社会主义原则,野蛮地违背了两国政府相互
关系的准则,并且用大霸权主义的政策与行动取代这些准则,用威胁和命令来取代这些准则”。他指出,“现在的中国
领导人站到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一边去了。”他又补充说,蒙古将继续进行“反对中国做法的不妥协的斗争”,因为中国
的做法“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日益增长的威胁”。
    1982年6月、1983年3月至6月,蒙古又发生了进一步强行驱逐华人的事件。当时,按照蒙古政府的说法,
蒙古政府要求“一部分华人”从乌兰巴托(大部分华人在此地居住)迁移到蒙古北部的农场去。
    据1983年8月报道,经蒙古政府与中国政府磋商后,蒙古政府驱逐华人的事件有所减少。但是,据中国方面的
消息透露,9月份,平均每天至少仍有100名华侨被驱逐。蒙古外交部长曼加林。杜哥苏伦在一个声明中指出,目前,
在蒙古仅仅有200至300名中国侨民干活,这些侨民担心整个华人团体会全部被驱逐。
    据来自外交方面的消息透露,驱逐华人是蒙古政府企图对中苏关系正常化的第二阶段谈判施加影响(见第十四章),
同时,蒙古的这种做法与反对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政府从蒙古撤军有关。
    1983年5月,蒙古《真理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抨击中国的这种要求是“大肆叫嚣要干涉我国内部事务的
一个行动,是在解决中苏边界争端问题上的一种企图。在这些行动和企图的背后,中国的做法直接损害了蒙古人民的根
本利益。”文章宣称,苏联军队驻扎蒙古是暂时的,是应蒙古政府的请求而驻扎的。文章重申,由于中国鼓吹扩张主义
政策,蒙古人民对此有长期的忧虑。据报道,1983年8月,杜哥苏伦说,中国长期地企图破坏蒙古独立,企图吞并
蒙古。他宣称,“据一些消息透露,几乎一半的(中国)军队已集结在中蒙边境地区。”从1983年2月15日到3
月15日,蒙古政府提出了传统性的、大量的防务工作的任务,同时,又发动了“响应元帅(国家元首泽登巴尔)在报
告中提出号召的运动”。蒙古政府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蒙古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

    第十三章 国际上的继续竞争
    (1970年~1984年)
    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通过在世界某些地区的直接竞争,中苏这两个共产党大国的分裂程度比以前更为严重了。
这种分裂对亚洲的影响尤为强烈。
    从地缘战略角度考虑,中苏两国1979年都对自己的邻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人怀疑苏联企图包围中国。因为
印度和越南都与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导致了中国对印度采取了敌视态度(特别是在1971年至1972年),继
而在1978年以后又对越南采取了敌视态度。
    1979年以后,苏联出兵阿富汗。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对此极为关注,而苏联则担心中日可能会形成联盟。在
两国的国际竞争中,苏联担心中国会首先同日本发展关系。
    此外,在战场上,中国向苏联提出的挑战比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影响更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形成了与
世隔绝的状态。后来,中国发展了同亚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在西欧,中国寻求帮助实现本国经济现代化
的国家的合作,寻求同反苏势力的合作。70年代期间,中国对其他共产党国家也采取了更为实际的姿态。在同南斯拉
夫、罗马尼亚的接触中,中国获得了有益的联系。中国和苏联在国际上的竞争不断地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影响。两
国的分裂也进一步加深。
    印度——巴基斯坦战争及其后果(1971年~1972年7月)
    1971年12月,东巴基斯坦(后来称为孟加拉国)的危机导致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战争。
    在东巴基斯坦危机期间,苏联和中国采取了相互敌对的立场。这从苏联与印度、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长期的密切
关系中可以得到证明。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以前,或自此以后,中国同印度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中国
人一直怀疑印度人在扶持潜藏在西藏的敌对势力。而对苏联来说,在南亚地区,印度是苏联的强有力的支持者。而与此
同时,中国则通过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保持其在南亚地区的影响。
    1971年,东巴基斯坦人要求将该地区建成一个完全自治的省份,这件事发展成为东巴基斯坦的危机。东巴基斯
坦的反抗者与巴基斯坦政府军之间的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年。这场战争造成了900多万难民涌进邻国印度。这给印度经
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东巴基斯坦的危机导致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抗。最后,在11月底,印度出兵东巴基斯坦并迅
速控制了整个地区。12月1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实现了停火。
    在1971年东巴基斯坦危机发展期间,中国和苏联分别在许多场合发表声明,中国表示全力支持巴基斯坦,而苏
联则表示全力支持印度。苏联谴责巴基斯坦政府放任危机局势的恶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则谴责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内
部事务。中国把东巴基斯坦事件与1959年的西藏叛乱事件作了比较,并断言,印度人是这些事件的煽动者。
    起初,中国对印度出兵巴基斯坦的反应不是很强烈。但不久便表示支持巴基斯坦,谴责印度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
动。1971年11月29日,李先念副总理发表声明指出:“最近几天来,印度政府在社会帝国主义的支持和鼓励下,
对东巴基斯坦进行颠覆活动和军事挑衅。”他重申,中国政府坚决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斗
争。
    1971年12月5日,塔斯社发表声明指出,苏联政府已把战争的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用政治
的手段解决东巴基斯坦问题”没有取得成功。声明呼吁“尽快结束流血战争,在尊重东巴基斯坦合法权利、尊重东巴基
斯坦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用政治手段解决东巴基斯坦问题。”
    1971年12月4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指出,印度已经实行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第9条。根据该条文,
在任何一方受到威胁或攻击时,印度应与苏联进行磋商。
    1971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用最强硬的言辞一再强调,1959年西藏叛乱与印度人有着同
谋的关系。
    文章在将“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强盗逻辑”与日本在30年代对中国实行的政策作了比较之后,在将孟加拉国与日本
的“满洲国”傀儡政府作了比较之后指出:“印度反动派之所以这样猖狂,是因为它得到了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的
支持。”
    1971年12月9日,《真理报》在回敬中国对苏联的攻击时指出,中国是印巴战争的煽动者。《真理报》宣称,
一方面,毛泽东主义分子千方百计地缓慢迂回地进入东巴基斯坦,在他们的代理人的帮助下,他们在东巴基斯坦“实行
人民战争”。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宣布支持巴基斯坦的军人政府。他们企图将巴基斯坦军人政权变成他们在亚洲推行大
国沙文主义的工具。他们的做法与巴基斯坦人民的真正的民族利益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在国际舞台上,在他们演出的肮
脏的把戏中,中国人只不过是把巴基斯坦当作玩偶而已……
    1971年12月4日至5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印度——巴基斯坦问题展开辩论。中国代表黄华呼吁安理会“谴责
印度政府的侵略行为”。在对呼吁印度与巴基斯坦双方实行停火、双方军事人员立即撤回到自己本国边界一侧的提案进
行表决时,苏联代表雅科夫。马立克投了反对票。他声明,应该把印度同巴基斯坦一样同等对待,不应该因东巴基斯坦
的危机而指责印度。是由于巴基斯坦的做法而导致了印度、巴基斯坦战争的爆发。
    1971年12月5日至6日,联合国安理会试图通过一项提案,但没有成功。因为苏联不准备承认这一没有涉及
到东巴基斯坦政治局势的提案。同时,美国和中国也同样不会赞成这一提案。在安理会进行辩论时,中国代表和苏联代
表交替地进行激烈的辩论。例如,黄华在12月6日宣称,“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到处实行侵略、颠覆和扩张政策。”马
立克对此进行了反驳:“中国代表用漏洞百出的、病态般的诽谤反对苏联,渴望着充当帝国主义大院里的小丑角色”。
    1971年12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最后作出决定,将辩论的问题提交给第二天召开的联合国大会讨论。一些国
家(在这些国家中,只有意大利直接与另一个超级大国结盟)提出了一个议案,呼吁印度、巴基斯坦应立即停火,将本
国的军队撤到双方边界一侧。马立克又一次否决了这一提案。他提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武装部队只不过是实现停火
而已,而实际上,巴基斯坦当局会继续采取报复和恐怖行动。”巴基斯坦政府必须“停止流血事件,立即无条件地承认
东巴基斯坦人民的意愿。”中国代表乔冠华声明,“印度政府是彻头彻尾的侵略者”,“苏联政府是印度侵略者的后台
老板。”他呼吁,“联合国必须强烈地谴责印度侵略巴基斯坦的行为,彻底揭露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印度侵略者的厚颜
无耻的支持。”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这一提案。苏联和它的盟国(罗马尼亚除外)投了反对票。
    1971年12月12日至13日,安理会再次召开理事会。美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议案。
    该提案实际上与12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提案完全相同。
    雅科夫。马立克反对这个提案。他一再声明,这个提案忽视了印度、巴基斯坦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在辩论过程中,
马立克提出安理会应让孟加拉国(东巴基斯坦)的代表阿布。赛义德。乔杜里法官到会发言。马立克是在12月4日的
安理会上第一次提出这个议案的,但是,当时安理会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磋商。在同一场合,黄华反对马立克
的提案(黄华在12月4日提出,让孟加拉国代表到会发言,无异于干涉巴基斯坦的内政)。结果,乔杜里法官没能在
安理会发言。
    1971年12月16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猛烈抨击印度和苏联的政策。声明在谴责东巴基斯坦的印度军队的
“最凶残的暴行”之后强调指出,印度“不仅要吞并东巴基斯坦,而且还要消灭整个巴基斯坦。”声明指出,苏联对印
度实行政策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控制,进而同另一个超级大国争霸整个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同时,又扶
植印度成为南亚次大陆的次超级大国,作为苏联侵略亚洲的助手和伙伴。”
    1971年12月17日,周恩来对印度和苏联也进行了类似的抨击,谴责印度对东巴基斯坦人民实行大屠杀。1
2月22日,《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反驳文章,宣称中国已强烈要求美国派战舰进入印度洋,并且指责周恩来是中国
实行反苏政策的主要煽动者。
    东巴基斯坦实行停火以后,安理会于1971年12月22日再次举行会议。会上,有的代表提出了一个和解的议
案。提案呼吁严格遵守停火协定,印巴双方的武装部队应尽快撤到各自国土上去。安理会以13票对零票通过了这个提
案。苏联代表对这一提案表示弃权。中国代表投了赞成票,但又表示对该提案不甚满意。
    1971年12月22日,孟加拉国流亡政府在达卡宣告成立(3月26日)孟加拉国。1972年1月24日,
苏联承认了这个新独立的国家,并立即给孟加拉国提供经济援助。中国直到1975年8月31日才予以承认。
    与日本的关系(1972年~1983年)
    中国和苏联对获得日本这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日益强大的邻邦都很感兴趣。为了抗衡苏联在太平洋不断增长的势力,
中国很想得到日本的支持;同时,苏联也需要防止中国和日本结成反苏联盟。由于边界争端,特别是苏联和日本的边界
争端,使情况复杂化了。就日本方面来说,日本试图在与中国、苏联打交道时,在两者中间保持平衡。
    苏联与日本的领土争端问题主要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结束时,苏联所占领的距离日本东北部海岸较远的几个
岛屿。这些有争议的岛屿包括:国后、择捉、齿舞和色丹四岛。日本人认为,这些岛屿是日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些岛屿位于库页群岛的最南端,无论是从战略上考虑还是作为捕捞中心,都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苏日两国在1956年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由于双方对这些岛屿争论不休,从而使之成了双方缔结和平条
约的障碍。
    由于日本人声称北方诸岛为有争议的岛屿,为此苏联和日本断断续续举行了多次讨论“北方领土”问题的部长级会
议。尽管会议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和苏联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日苏两国在1974年6月
至1975年7月签订了一系列协定。
    自从1972年9月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以来,日本一直与中国商谈签订和平友好条约的问题。据报道,1
975年2月初,苏联驻日本大使奥莱格。特罗亚诺夫斯基提出,如果日本与中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日本应对苏
日关系所“引起令人遗憾的反应”承担责任。据说,他反复强调,苏联早就建议日本推迟同中国签订和平条约,而与苏
联签订“友好亲善条约”。这个建议是1975年1月中旬,日本外务大臣宫泽喜一访问莫斯科会见葛罗米柯时,由葛
罗米柯提出来的。
    1975年2月中旬,勃列日涅夫在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一封信中,再次提出了这一建议。但是,日本以签订友
好亲善条约将会在实际上中止日本要求归还有争议的岛屿条约为理由,拒绝接受这一建议。
    日本政府坚持公开宣布与中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目标。为此,1975年6月18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警告
日本不要“毫无限制地被拖进中国政策的轨道。”声明指出,从日本和苏联的共同利益考虑,日本和苏联都应挫败所有
第三国试图阻止苏联和日本改善关系的企图。
    1975年6月19日,日本外务省对苏联的声明作了答复,提出与中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并不是“直接反对第三
国”。同一天,田中角荣首相也发表声明,指出:“当我们在北京举行谈判时,按照我们的观点,我们没有保持特殊关
系的国家,例如苏联。关于反霸条款(与中国签订任何条约均有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