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书屋 1999年第五期 >

第12章

书屋 1999年第五期-第12章

小说: 书屋 1999年第五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看韩羽的画儿

  
  ? 梅墨生
  前言后语
  偶然接到韩羽先生的电话,他希望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画集作序。我何人哉?敢承此错重之任?但再三推辞,竟不获韩羽先生的批准,只好领命,然而心存惶恐。心存惶恐也就是心虚,我的心虚是有来由的。其一是,韩先生画儿画得好,画得与众不同,自成格调,想说到痒处痛处快处不易。其二是,韩先生文章写得好,写得简约精警,质朴有味,不落繁冗俗套。其三是,韩先生是名家,为我素所尊敬,说〃坏〃则犯唐突名家的过失,说〃好〃也是不容易的,有时对于自己喜欢和推崇的东西反倒不敢赞一辞了。有如上三个原因,我这晚辈真正是觉得〃心虚〃。
  不过,只〃心虚〃是交不了差的,于是乎自壮起胆来。办法是借古人的说法。古人不是说:〃人到万难须放胆〃么?那好,我被韩先生也〃逼〃到放胆的地步,只有放胆去说一通,至于说得如何便无把握。反正我有了说的权力——这权力是韩先生给的——这年头有权不使过期作废,就滥用一次权力吧。想到这儿,心虚的我,胆子大起来。如今不懂而敢瞎说的人不少,多我一个也算不了什么。
  说韩羽先生是名家,实为实言。他阅历丰富,热爱艺术多年,自《三个和尚》动画设计一举成名,至今享誉不衰。先生交往者,多为文化艺术界名人,相与风流,各成气候。特别是近年,韩先生以犀利活泼之笔写了不少耐人品读的随笔,影响日盛。当今的画家,能为文者少,能为可读之文者尤少,至如能写出韩先生那样的妙文者则寥寥,是故,韩先生的名家是名实与归的。我爱好文学,但素无研究,没资格在这方面多说。可是不得不说几句,是因为我认为没有韩先生的文,也就没有韩先生的画,韩羽的人、文、书、画是浑然一体的,彼此相借力,借力打力——是太极拳;彼此相通,互相化合,是盐入于水而不是油入于水。宋代邓椿说:〃画者,文之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画继》)韩羽先生外憨朴而内慧秀,不以文饰而得文心,实有别于一些浪得浮名者,置诸〃文人画〃中亦为翘楚。
  韩先生的诗,我未得而见,韩先生的文,读过不少,既喜欢又佩服。韩先生的书法,我以为是〃书法之'别调'〃,这是我数年前在《现代书法家批评》中的看法,今仍其旧。他的书法,不衫不履,俯仰自得,浓枯变化,属于自由表现派,但自由而不逾矩,表现而不做作,完全是笔气的自然流露。衡之以法度,或不算严谨,若赏之以意趣,则是妙趣横生,别具天倪,或有拘守法度之书法家之书法所不能梦见的佳妙处。自古以来,〃正统〃与〃别调〃相映成趣,风采各具。我对韩羽书法作如是观,不知先生是否认可。
  韩先生的画,当然最有说头。数年前,我写过一篇《看韩羽的画儿》一文,提出他的画〃是中国画里的漫画,是漫画里的中国画。〃我还说,中国画的历史传统中绝不乏〃漫〃的表现,夸张、变形、幽默的艺术手段从原始绘画直至文人绘画、民间绘画皆有之。可以说,从宋之梁楷、石恪、法常、龚开、易元吉,明之陈老莲,清之八大、罗聘、虚谷,近现代之丁衍庸、齐白石、关良、丰子恺等等绘画中,莫不弥漫着一股〃漫画〃精神,那些或夸张、或变形、或传神、或幽默的艺术手法,荡漾着中国人的智慧与狡狯,散发着人性的温情与谐谑。我不敢说这种洗练传神、简约幽默、夸张变形的表现便是中国画的〃正统〃,但是我敢说,这种种表现手段或构思匠心,一直是中国画的法脉与优良作派,为民族文化所认同,为士农工商所喜闻乐见。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人是一个爱好幽默的民族。的确,至晚从汉代说书俑的生动造型上,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像长沙出土的胡人笑俑(约周…汉时期),憨态之可掬,令人忍俊不已。因此,在这里,我可以斗胆说一句,艺术的雅与俗,不在于品种,而在于品格。那种视漫画为俗、视中国画为雅的习见,是靠不住的。漫画的时效性,当然使得它可以为现实服务——针砭时弊之类,但是,漫画也完全可能超逸乎时效性之外,去表达生活的平凡哀乐与人性的不朽主题。在这一点上,韩羽先生有所独见有所自得,确乎出乎不凡。
  衡诸历史,我们看到中国画表现既有庄严的一面,也有轻松的一面。前者是〃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具有严肃的社会功能,后者则是寓教于乐,化庄为谐,在轻松幽默中让人生放适愉悦。前者多见于庙堂,后者则多见于民间。用所谓乡土文化来称谓后者或有不当,但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无尽的生活乐趣,因而在民间艺术中予以表现,是很常见的,也是最亲切的。像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娶亲》等作品,十足是人性的一份转化,其美处正在庄谐之间。
  韩羽先生正是看到了中国画的上述传统,深挖广采,自我酝酿,终于捧出了个性化的淡酒。他的酒,色淡味浓,饮之而甘,不觉自醉,耐人回味。他的艺术,植根于传统文人画,却化育于民间艺术,不仅以俗作雅,雅俗通化,更是寓庄于谐,谐庄互用,几臻于从心所欲的表现境地。
  清石涛论山水画时曾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韩羽的画,来自于他的早年农村生活,故有《听雨图》、《一江春水向东流》、《捉迷藏》,童趣盎然,意境清新,如田园诗,淳朴自然,令人神往。但大部分的韩羽画儿,是世人熟悉的戏画。韩先生的戏画,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他早年的农村生活。他这个老戏迷,对传统京剧情有独钟,好之爱之数十年不倦,因此,笔下的戏曲人物,活灵活现,栩栩传神,生动概括,引人入胜。这种生活积累与漫长的观察体验,实际上是韩羽戏画的酵母,他借这个酵母蒙养了笔墨,神化了笔墨,所以我们看到他画中的人物造型简练生动,笔精墨妙,位置经营惨淡,构思出人意外,一片气韵,深合于南齐谢赫六法论之旨。依石涛上人所说,笔与墨会是为氤氲,而氤氲的笔墨又必须来自于〃蒙养〃和〃生活〃。换句话说,〃灵〃与〃神〃的笔墨——艺术语言,是蒙养(修养陶冶)和生活体验的结果。韩羽先生了悟此道理,故出神入化,自成造化。韩先生若是只懂舞台戏剧而不懂人生大戏,我以为也是画不出他的好画来的。试看他画《关云长与周仓》一作,题曰:〃据民间传说,周仓比关云长的本事大〃,这轻描淡写的一句题语,实在是〃味在酸咸之外〃,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之旨点破。你愈品咂,愈能觉得画家用语之妙,举重若轻,穿破时空隔阂,披露社会生活的某种真谛。是故,韩先生之懂戏,实是小戏大戏、假戏真戏、古戏今戏、土戏洋戏、艺术戏生活戏全参悟到一块了。
  因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涵养、艺术修养与生活蒙养,韩羽的艺术语言时常妙趣横生,滋味浓出于淡。他的艺术魅力是人文合一的,是从字里行间、笔下流出来的,真是非斯人莫为!
  韩先生画戏剧人物是否受到过什么前人启发,我不得而知。我只是知道,他画的戏剧人物不同于关良先生,亦有别于马得先生,他的风格我概括为十二个字:痛痒传神,空灵洒脱,意趣盎然。构图视觉的开合与团抱、聚散与虚实、浓重与轻淡运用得体而不做作,画面形式感极强但不脱离立意与主题,似与不似,增人怜爱。他的画吸收了文人画的简练空灵、民间艺术的生动质朴和儿童艺术的稚拙真率,为中国画领域平添了一分恼人的春色,似应予以重视和重估。
  潘天寿先生认为中国画以修养胜,信然。韩先生画是一位善于蒙养、重视生活、妙于学习借鉴传统和相关艺术的画家,他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个有意义的存在。那种以漫画及游戏笔墨视之的看法,无疑是相当浅薄的。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确信,韩羽水墨人物画情景交融,笔精墨妙,〃意〃〃图〃相合,息息相关。
  我欣赏推重韩羽先生的艺术创造。
  韩先生不弃我辈晚人微、知浅言拙,〃逼〃序而得此陋文,于先生固益显一种高人风范,而于我则是又一次谈学习体会的机会。酒前饮水,读者诸君谅解吧。
  一九九八年冬于北京化蝶堂寓

  一要活着,二要活得明白——序向继东著《生活没有旁观者》

  
  ? 邵燕祥
  前言后语
  一个是,人头落地,还连称〃好快刀〃;一个是,临刑画押,只顾惋惜圈儿画得不够圆。这都是小说家言,却不失生活的根据。后者糊里糊涂地挨了刀,前者挨了刀还照样糊涂着。
  死得不明不白,是因为无法无天,草菅人命;糊里糊涂就死,是因为活着时压根儿没明白过。
  拿我自己说,肉体生命,苟延至今,政治生命,处决者屡。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几经回首,这才有点儿恍然,倘在反右派运动里死去,念念〃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的心态,何异于连称〃好快刀〃的人头;倘在〃文革〃中〃为革命牺牲〃,斤斤于定案材料上枝枝节节字字句句,岂不又是一个浑浑噩噩的阿Q!
  于是从不知不觉而达到后知后觉,深知有些历史,有些现实,有些道理和有些没道理都需要弄清,认为只有如此,才不致糊里糊涂地死去,而能死得明白。
  二十年来,如果说我又有所进步,就是认为不光是图个死时明明白白不糊涂就算了,而且是活着,要明明白白地活着,作个活得明明白白的人。
  但实践证明,要作到这一点,多不容易!
  世界之大,之复杂,或者说中国之大,之复杂,不是想弄明白就能明白的。以你个人,能够占有多少材料,且是真实可靠的材料,你能洞察多少幽微,包括预见到若干变数?认识是伴随着实践过程的一个歧异纷出的过程。即使你轻易地克服了自己的偏见和成见,你还得经历诸多认识上的困境与穷途,迷茫与困惑,才可能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也许真的,到最后一息你还发现了近期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但你对此是自觉的,则庶几是个力求明白的明白人,甚至可以说达到或接近大彻大悟了。
  知彼和知己,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都是没有穷尽的。认识有深浅,不安于醉生梦死就好。戏剧大师曹禺年轻时写的话剧《北京人》,有一个最年轻的角色瑞贞,可能是剧作家寄予厚望者,说了一句话:〃多少痛苦,才换来一个明白!〃由于认识的不可穷尽性,也许我们自以为明白了,其实还在糊涂着,但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痛苦之后,若没有这一点力求明白的自觉和努力,不是连自己都对不起吗?
  远的不说,我们当代中国的思想者,我们从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众多朋友们,二十年来主要就是干着这样一件事:为了大多数人能够活着,并且明白。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没有他们写文章,写书,发表意见,帮助我睁眼看世界,睁眼看中国,睁眼看自己,说不定我还囿于〃坐井之观〃,蜷曲在井中、笼中、瓮中、茧中。而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启蒙,我才像在一首诗中所说: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我在中国的位置〃,即使如有人说的是在〃边缘〃,只是十二亿人口中的一人,千百万脑力劳动者的一员,在生活中我也不是旁观者,更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和牲灵!
  向继东是我的年轻朋友,他的写作,就属于在自己变明白的同时也帮助人变明白的事业。从懵懂到明白,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明白了一点点,明天在那个问题上明白了一点点,就没白吃饭,没白活,在这个意义上,我从不敢以明白人自居,但不愿意糊涂下去,让人蒙在鼓里,让人牵着鼻子走;这样积小明白为大明白,倘再有人妄图施小伎俩,掩我耳目,扯谎骗人,欺压相加,我就可以从容地讥之以一句北京土话,曰:〃谁比谁傻呀!?〃

  我们还是要拿来——祝《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面世

  ? 戴文葆书屋品茗《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过去又称《大英百科全书》,是一部历史悠久、具有权威性和国际性的大型参考工具书。在邓小平支持下,《简编》跨海来华,于一九八五年编译出版。当时我想起北宋谢民师贺何昌言及第的诗句:“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邓小平说得好:“现在搞‘四化’建设缺乏知识,知识不足,应该从多方面取得知识。”那时,曾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友人之嘱,我在《读书》杂志发表拙作《“拿来主义”的新进展》,表示衷心的祝贺。烟云过眼,改革开放持续发展了二十年,《简编》十一卷在国内外已发行十七万套后,现在又看到《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二十卷出齐,展读翻译出版的新编,共享人类的知识财富,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年在文化方面的重大成就。我耳边又震响着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不会再被“送来”的鸦片、香粉、废枪炮、假冒的“完全国货”吓怕了。现在拿来的二十卷辛劳精心编印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就是明证,就是万众一心拥护与坚持改革开放的拳拳之情的体现。
  学术文化是天下的公器,人类智慧与实践发展的结晶。惟有独夫的教条才是封闭体系的不可商榷的秘宝。近年以来,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各科知识不断更新,国际交往密切,信息传播迅速。学术交流频繁,出版国际化浪潮汹涌。有些辞条有变化,有发展,产生新词新语。有些概念名目,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等有别,势必有着不同理解,乃至形成互不相容的论点,或觉光怪陆离的提法。例如人性、人权、人道主义概念,存在相异的解释;甚至对于龙、蛇、狗、孔雀,也有褒贬两义可谈,与我们熟知的含义不同;我们常说的“政治”,也不完全与英语的词意相等。尤其是价值观念上的若干词语,在跨文化的接触中更不容轻率看待。需要的是接触、了解与思考,既不是固步自封,也不得强人从己。这就得去请教各国的百科全书,那儿是没有围墙的大学,那里有百问不厌的老师。
  犹记学生时代,老师教导要奠立比较宽广的知识基础,为学不能栽电线杆子式,要呈金字塔式,才能进一步与人对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知识,时代环境有了变化,知识的探求也要随时代俱进。《不列颠百科全书》历史悠久,而又不断修订,既包罗世界各地的历史知识,传统文化,也汲取了当代知识,开放性的内容,能给我们诸多启发。国际中文版是比较切合我国读者的一种参考工具书。致力于祖国的各方面现代化事业,不宜闭目塞听,不可以忽视自身知识与思想的现代化。
  主持《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全盘工作的徐慰曾兄,在妄言“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受过肆无忌惮的非法迫害。一经平反起用后,他以感人的爱国热诚,渊博的学识,和组织翻译出版工作的才能,又勇敢负担起传播新知、启迪思想的艰巨任务,对我国百科全书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在目前的结构与风气下,图书市场与某些策划者呈现的景象,可以说一面是严肃认真、值得社会敬礼的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