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关于这颗心3 >

第2章

关于这颗心3-第2章

小说: 关于这颗心3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心是善良与正直的,就会微笑 

  接下来是〃众善奉行〃。若心是正直与善巧的,就无须搭车四处求功德,即使坐在家里,也能获得功德。多数人只是四处求功德,而不肯断除诸恶,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又回复原先的臭脸,故态复萌地板起脸洗盘子。人们就是不愿向内看,因而离功德愈来愈远。 

  我们可能知道这一切,但若非真的知道它在我们里面,佛教就不会进入内心。若心是善良与正直的,它就是快乐的,心中也会有微笑。但多数人却很难找到时间微笑。我们能吗?我们只有在事情称心时才笑得出来。 

  大多数人的快乐是建立在事事称心如意上,他们必须让世上每个人都只说令人愉快的事,但每个人是否可能都如此做呢?若那是你想要的方式,怎么可能找到快乐?我们怎么可能让别人每天都只说我们喜欢的事呢?那可能吗?即使是自己的小孩,他们是否也曾说过触怒你的话呢?你曾伤过父母的心吗?不只是其他人,甚至连自己的心也可能搅乱我们。 

  有时我们考虑的事是令人不悦的,你能怎么办?你可能正独自走路,突然间摔了一大跤,哎哟!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绊倒了你?你能怪谁?那是你的错,连自己的心也可能得罪我们。若仔细想想,你将了解这是真的。有时我们会做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你只能说:〃该死!〃没人可以责怪。 

  我们必须使用法来寻找快乐。无论它是什么,无论是对是错,不要盲目执著它,只要注意它,然后放下它。当心自在时,你就能微笑;一旦你讨厌某样事物,心就变坏,然后没有一件事是好的。
觉知心,就可以获得清明字体 '大 中 小' 心断除恶垢之后,就不再有烦恼平静、慈悲与正直。心恢复光明与断恶后,随时都会自在。平静祥和的心是人类成就的真实表征。 

  佛教中的功德,是断一切恶。恶法断除后,就不再有任何压力,压力消除后,心就会安定下来。安定的心是清净、明亮的心,不会夹杂嗔念。 

  你如何让心清明呢?只要觉知它即可。例如,你可能心想:〃今天我的心情真是糟透了!看到的每样东西都在招惹我,连橱柜里的盘子都这样。〃你可能有种想把它们全都砸碎的冲动。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很糟糕,鸡、鸭、猫、狗你憎恨这一切。丈夫说的每件事都让你讨厌,甚至连看自己的心也觉得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呢?这苦恼出自何处?这就称为无功德。今日在泰国有种说法,人死后功德便随之结束。其实不然,有许多还活着的人早已无功德了。 

  进行这种作功德之旅,就如建造华厦却未事先整地一样,那座房屋不久后就会倒塌,对吗?那个地基不好,你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再试一次。你必须针对身、口、意的过失,自我检讨。你还能往别处去修行吗?人们迷失了,他们想到一个真正平静的地方,如森林或巴蓬寺里修法。巴蓬寺平静吗?不!它并非真的平静,真正平静的地方是你自己家里。 

  若有智慧,就能无忧无虑 

  若你拥有智慧,无论到哪里都能无忧无虑。整个世界原本就很好,森林里的树都有各自的好,有高的、矮的、空心的等各式各样,它们就是那个样子。但我们忽略它们的真实本质,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它们身上:〃这棵树太矮了!〃〃这棵是空心的!〃那些就只是树,它们的情况比我们都还要好。 

  所以我要将这些小诗挂在树上[4],让它们来教导你们。你们有从它们那里学到东西吗?你们应该试着至少学到一件事。有这么多的树,它们每个都有东西可以教导你们。法无所不在,它存在于一切自然事物中,你应该了解这点。不要埋怨洞太深,回过头来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吧!若了解这点,你就会真的快乐。 

  若你们有行善或修福,把它存放在心里,那是保存它最好的地方。你们今日所做(供养僧众)是很好的修福方式,但并非是最好的;布施建寺也是很有功德的事,不过也不是最好的。建设你自己的心,使它成为善的,才是最好的方式。无论来这里或待在家里,只要那样做,在你的心里都能找到这个美善。就如这座讲堂的外在建筑,只是树的表皮,而非树心。
若无智慧,善也会变成恶字体 '大 中 小' 若你们有智慧,放眼望去,一切都是法;若无智慧,即使是善也会变成恶。这个恶来自何处?不是别处,就源自于自己的心。看看这颗心的变化有多大!一对夫妻平时相处融洽,彼此能快乐地交谈,但有天闹别扭时,对方讲的每句话似乎都很刺耳。心转恶了,它也就跟着变了,事实就是如此。 

  因此,想要断恶与修善,无须去其他任何地方。若心转恶,不要牵扯别人,只要看你自己的心,找出这些想法来自何处,心为何会想这种事。我们应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短暂的,爱是短暂的,恨也是如此。 

  你爱过自己的小孩吗?当然爱过。你恨过他们吗?我可代你们回答,也恨过。你有时会恨他们,不是吗?但你不能抛弃自己的小孩。你能吗?为何不能?孩子们并不像子弹,不是吗?子弹是笔直地往前发射,但孩子却会射回父母的心坎里。若孩子是好的,它会回馈父母;若孩子是坏的,它也会回馈给父母。你可以说孩子是业你的业,业有好坏,两者皆在孩子身上。 

  不过,即使他们是坏的,也是珍贵的。有人可能生来就是小儿麻痹、跛脚或畸形,却比其他小孩都更获得疼爱。当你暂时离家时,必须特别交代:〃照顾最小的,他不是那么强壮。〃你爱他胜过其他小孩。 

  想建设自己的心,就要认清自己的业 

  所以,你应该好好建设自己的心半爱、半恨,不偏向任何一方,永远都要心存两者。孩子是你的业,他们与其拥有者是相称的,他们是你的业,你必须负起责任。若他们真的带给你痛苦,只要提醒自己:〃那是我的业。〃若他们令你高兴,也只要提醒自己:〃那是我的业。〃有时你在家里感到很受挫折,一心只想逃开,更糟的是有人甚至想上吊自杀!这都是业,我们必须接受事实。避免作恶,会让你更看清楚自己。 

  所以,思维是如此重要。通常当人禅修时,他会使用诸如Bud…dho(佛)、Dham…mo(法)、San…gho(僧)为禅修的所缘,但你甚至可以用一个更短的。每次当你恼怒或心情很差时,只要说:〃So(如此而已)!〃当你觉得不错时,只要说:〃So!原来它并非一成不变。〃若你爱某人,只要说:〃So!〃当你感到愤怒时,只要说:〃So!〃你了解吗,你不必钻到三藏中去寻找。 

  只要说:〃So!〃意思是〃它是短暂的〃。爱、恨是短暂的,善、恶也是短暂的。它们怎么可能是永恒的?其中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吗? 

  停止心中的愤怒,只要一句〃So〃 

  在〃它们必然是无常的〃这点上,你可以说它们是常的。在这方面它们是确定的,永远不会有例外。前一分钟还是爱,后一分钟变成恨,事情就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下,它们是常的。所以我说当爱生起时只要说:〃So〃那会省下很多时间,你无须说〃无常、苦、无我〃。若你不想要一长串的禅修主题,只要用这个简单的词即可。若爱生起,在尚未真的迷失于其中之前,只要告诉自己:〃So〃这就够了。 

  每件事都是短暂的,在总是无常这点上,它是常的。只要了解这么多,就是了解法真实法的心要。 

  现在,若每个人都更常说〃So!〃并如此投入训练,贪著就会减少。人们不会再那么执著爱与恨,或再贪著事物,就可以把信心放在实相而非其他事物上。只要了解这么多就够了,还需要知道什么其他的呢! 

  听完这个教导,你应该试着牢记在心。应记得什么呢?禅修。你了解吗?若你了解,法也与你相应,心就会停止。若心里有愤怒,只要一句〃So!〃就够了,它立刻就会停止。若你还不了解,就更深入观察那件事。若了解,当心里生起愤怒时,就可以用一句〃So!〃把它关掉。 

  今天,你们都有机会从内在与外在两方面收录佛法。内在的是声音通过耳朵被录在心里,若无法如此做,你在巴蓬寺的时间就虚度了。至于录音带,则不是那么重要,真正要紧的是心里的录音机。录音机会损坏,若法真的进到心里,它不会变坏,只会一直存在,还不用花钱买电池!
为了找到平静,我们已下定决心成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呢? 

  佛陀说,真正的平静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内心!但我们却长久忽视它。人们渴望获得平静,却始终感到迷妄和不安。他们一直对自己缺乏信心,且无法从修行中获得满足。犹如我们离家四处旅行,只要还未回家,就不会感到满足,而仍有未完成的事需要费心。这是因为旅程还未结束,我们尚未到达最后的目的地。 

  所有比丘与沙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平静。当我年轻时,四处寻找它,无论到哪里都无法满足。我进入森林行脚,参访各位老师聆听开示,都无法从中获得满足。 

  为何会如此?我们在极少接触色、声、香、味的环境寻找平静,相信安静地生活能令我们满意。但事实上,若我们在不受干扰的地方,非常安静地生活,能生起智慧吗?我们能觉知到什么?仔细想想,若眼不见色,那会是什么情况?若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无触受,那会是什么情况?那情况就如盲聋之人,鼻子与舌头失灵,且身体完全麻痹失去知觉。那里有任何东西存在吗?然而人们却还固执地认为,只要到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地方,就能找到平静。 

  放下不是什么都不做 

  当我还是个年轻比丘,刚开始修行时,坐禅会受到声音的干扰,我自问:〃该怎么做才能让心平静下来?〃于是我拿了一些蜜蜡将耳朵塞起来,如此就听不到任何声音,只剩下嗡嗡嗡的残响。我以为那样会比较平静,但并非如此,所有的思考与迷妄根本不是从耳朵生起,而是从心生起,那才是找寻平静的地方。 

  换句话说,无论待在哪里,你都不想做任何事,因为那会妨碍修行。你不想扫地或做任何工作,只想坐着不动来寻找平静。老师要求你帮忙做些杂务或日常执事,你并不用心,因为觉得那些都只是外在的事。 

  我有个弟子,他真的很努力放下以追求平静。我曾教导要放下,他认为只要放下一切事物,便可获得平静。从来这里的那天起,他就不想做任何事,即使大风吹走他茅棚的半边屋顶,他也丝毫不在意。他认为那只是外在的事,因此不想费心去修理,当阳光或雨滴从一边洒进来时,他就挪到另一边去。他唯一关心的是让心平静,其他的事都只会让他分心。 

  有天我经过那里,看见倾颓的屋顶。〃咦?这是谁的茅棚?〃我问。有人告诉我是他的,我心想:〃嗯。奇怪。〃因此便找他谈话,对他解释许多事,如〃屋舍仪法〃(sensanavatta)比丘对住处的相关义务。〃我们必须有个住处,且必须照顾它。放下并非如此,它不是要逃避我们的责任,那是愚蠢的行为。雨从这边下来,你就移到另一边,阳光照进来时,你又再移回这边,为什么要这样?你为什么不干脆连那里也放下?〃我在这上面为他上了颇长的一课。 

  当我结束时,他说:〃哦!隆波!有时你教我执著,有时又教我放下,不晓得你到底要我怎么做。甚至当屋顶塌了,我都能放下到这种程度,你还是说这样不对。可是你教我们要放下啊!我不知道你还指望我怎么做。〃 

  有些人就是可以如此愚蠢!
若我们如实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们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们无法如实觉知它们,就会否定它们,宣称不想见色或闻声,因为我们会受到干扰。若切断了这些因缘,我们要凭借什么进行思维呢?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防护,防护即是戒。有防护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我们的戒和定。 

  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为比丘之前,有次看见马胜(Assaji,音译为阿说示,五比丘之一)长老正在托钵,心想:〃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着整洁,威仪庄严。〃舍利弗受到鼓舞,趋上前去致敬并问道:〃抱歉,长者!请问你是谁?〃 

  〃我是一位沙门。〃 

  〃你的老师是谁?〃 

  〃我的老师是乔达摩尊者。〃 

  〃乔达摩尊者教导什么?〃 

  〃他教导一切事物都从因缘生,当因缘灭时,就随之息灭。〃 

  当舍利弗问法时,马胜比丘给了他这简短的关于因果的解释。〃诸法因缘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灭,必是因先灭。〃他虽然只说了这些,但对舍利弗而言已经足够。 

  这是一个佛法生起的因,那时舍利弗六根具足,拥有眼、耳、鼻、舌、身、意,若无感官,他会有足够的因以生起智慧吗?他能觉知任何事吗?但多数人都害怕感官接触,无论害怕或喜欢,我们都未从中发展出智慧,反而通过这六根放纵自己,贪图感官享受并迷失于其中。这六根可能诱使我们享乐与放纵,也可能引导我们获得知识与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即使是不好的事。当谈到修行时,我们不只针对美好或令人愉悦的事,修行并非如此。在这个世上,有些事物我们喜欢,有些则否,通常我们想要和喜欢的,即使对同修的比丘与沙弥也一样。我们不想和不喜欢的比丘或沙弥交往,只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你了解吗,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选择。通常只要是不喜欢的,我们就不想看见或了解。但佛陀希望我们去体验这些事,世间解看着这世间并清楚地觉知它。 

  若无法清楚觉知世间的实相,我们将无处可去。活在这世上,就必须了解这世间。包括佛陀在内的过去的圣者,都与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这里达到实相,而不在他处。但他们有智慧,能防护六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