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 >

第2章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第2章

小说: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殊授记云,我涅盘后,汝示现凡夫身,在雪山中极善寺,作利益众生事。菩提
广论皈敬颂,也赞叹文殊化现无量身。宏扬正法。佛涅盘后,文殊菩萨,或作国
王,或作比丘,以种种方便,令正法久住,此担荷从未放弃。在宗喀巴大师之前,
西藏佛法,有无知邪分别犹豫等垢染,大师刷而清之。西藏即所谓雪山,极喜寺
即嘎登寺,与经中授记的完全相同。所以大师即是文殊。

    大师的传承有三派,一派传开珠杰,一派传慧师子,一派传曼殊室利海。又
有三种传,一讲传,是讲学的;二修传是修行的;三弟子传是传弟子。后二句求
加持愿宗喀巴以下的传承师,以大悲力令我从今乃至成佛,一切生中,皆得值遇
菩提道的教法。

    以下正发愿,初一颂总标。

                愿我一切生世中,终不堕落无暇处
                恒受大乘四轮身,值遇善慧胜者教。

    亲友书所说的八无暇,非人的有四类:三恶趣与长寿天。人中有四种:生在
无佛法的边地,生在过去佛法已灭、未来佛法未出世的时候,六根不具、痴狂颠
倒都不能闻法。最后一个无暇是邪见,如像顺世外道,不许有比量(固为比量是
人为的缘故)只许有眼根现量。主张凡是有的,必定可以现见。三世不可现见,
便以为没有三世。现见作恶的人,反享大富长寿,便以为没有因果。这样的人,
就闻了佛法,也不能接受。所以是无暇。此外,最可怕的各人还有一个第九无暇
是不共的。八无暇都离脱了,各人各各有家里牵缠、事业营扰、吃饭的时间、睡
觉的时间、也不暇闻法,一样事没有了,又要打牌、看电影。怎样才得有暇呢?
所以尤其应当努力摆脱的是第九无暇。

    无暇部离了,就应有长久计划,愿恒受大乘四轮身。大乘四轮是:一、生随
顺处——有佛法处;二、遇善知识,德相具足;三、有闻思修善愿;四、尽力积
二资粮。此四法是运菩萨至佛地的轮叫做四轮。要得如是的身,必须发愿。释迦
佛三轮无量功德皆由发愿所成,如本生经广说。诸大弟子,也是如此。舍利弗往
昔是婆罗门女,他的兄长证了独觉,他把刀子、锥子、针去供养他的兄长。发愿
将来得锋利的智慧,如刀锥等。所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也是在迦
叶佛会上发愿来的。因为愿的体,就是欲心,欲心牵引能支配一切业力。业如马,
愿如衔勒;业如汽车,愿如轮盘。业力愿力都具备了,决定感果。如将种于下在
土中,日光水分够了,叫他不要生芽是不可能的。

                显密经论意无违,皆是一人所应修。
                圆满无误胜教授,愿遇善慧胜者教。

    显密教大小乘的经论,好像有相违的地方,实际并不相违,而且是互相助成
的。一切经所说的法,都是对治众生过患的,有的是根本,有的是支分。所有的
道,都是一个人应修的。机未熟时,应修浅的,机已熟时,应修深的,没有一种
经一种法是可以舍弃的。宗喀巴大师,知道一切经论不违。第一,知道各各所对
的机深浅不同;第二,更进一步知道是自己一人所需要的,都能利用到修行上,
由此产生出来的支分圆满、无有缺误的教授,愿自己生生世世值遇。

                由无垢理所抉择,无量教中境行果。
                赡部六严二胜规,愿遇善慧胜者教。

    所谓无量教,可以分为四大部: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有部说三世法皆
是实有,经部说唯现在实有,唯识说外境一切非有,唯内心阿赖那实有,均与中
观不合。中观说一切法皆非实有。此四派都有圣教的根据,按三转法轮来说,初
转法轮在鹿野苑,说四谛。二转法轮在灵鹫山,说般若。三转在广严城,说解深
密经等。初转说诸法实有生灭,有苦可知,有集可断。二转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不生不灭,本来清净,自性涅盘。三转说诸法一半空一半不空.亦有亦无。这三
种不同的说法,如是三人说,可以说是各有主张,既是佛一人所说,何故不同呢?
中观根据般若,说诸法惟由名字假立,真实义品又不许诸法唯名假立,是甚么缘
故呢?因为对不同的根器、不能只说一种法;治一切病、不能只开一药方,这就
是佛三转法轮的究竟密意。中论亦说:不善达空,反成自害。如不善咒,而捉毒
蛇。有大智慧的人,观察空性,可以断障成佛。没有智慧的人,听说自性没有,
便拨无因果,无恶不作,以信因果为拘泥执着,以放荡不检为解脱,就要为空所
害。对这类的机是不能就与他说诸法性空的。初转法轮,是对初机众生,以为有
我,才有业果。所以说五蕴假合的我没有,只有五蕴,以法执换去他的我执。三
转法轮,是对一类根稍钝的众生,佛恐怕他们堕入恶取空。对於二转法轮,前已
作一个注解。提婆菩萨也说,如小儿读书,要先学字母,由浅入深,佛教众生亦
如是。要成佛须以大悲为体,达诸法空。但是未达诸法无自性之前,应先令通达
二取无自性,再前应先通达经部所达的空,再前,「俱舍(论)」更应先通达。
所以四个宗派不过是一个阶梯,前后衔接,并不是分立的。

    正理,如唯识所说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如长短大小,都是观待安立的。
观待多部分的集合,观待多种因缘的会遇始有诸法,也便是诸洁的缘起道理。二、
作用道理曰如以有生果之作用,安立为因等。三、法尔道理。如水的湿、火的热
是世俗的法尔道理。缘起故空,是胜义的法尔道理。四、证成道理。依现量、比
量、圣教量来证明成立。如以刹那灭证无常;或以所作性故证声无常等。先依止
善知识广大听闻正法,后依此四种道理,如理思惟抉择,宗喀巴的圣教,乃由此
而成的。

    所谓境行果,境指真俗二谛,行谓方便智慧,果谓色身法身。各论师所说境
行果,各各不同。四部中重要的有八位论师,明中观的龙猛,提婆,明唯识的无
著、世亲,明经部义的陈那,法称,明俱舍的世亲,明律经的功德光释迦光。儿
诸论师所说境行果各各不同。一、境谓二谛、有部的二谛,以摧坏分析之后,名
字观念不存在的为世俗,名字观念存在的为胜义。经部以有为、有作用、有自相
的为胜义,并相为世俗。唯识以遍计所执和依他起为世俗,圆成实为胜义。中观
以瓶衣等名言识所缘为世俗,通达真实慧所显诸法空无自性为胜义。二、行谓成
熟与解脱,直接断烦恼,间接证果的方便。小乘二部、都依观四谛十六行相来断
烦恼,惟关於空无我的行相,俱舍粗,经部细,是其不同。唯识的空是空异体的
二取。以通达二取空的智慧,为能断二障的对治道。中观以为以上三部的道,只
能伏烦恼。要通达自性空的智慧,才能够断尽习气。三、果小乘的果便是声闻的
四果。佛的法身谓通达四谛而证的涅盘,色身谓丈六老比丘身体是有漏。经部则
以择灭无为为法身。大乘唯识以圆成实性为法身,成佛的色身是摩醯首罗天王身
的报身和百千万亿的化身。中观以断二障的空慧为法身,色身也分报身和化身。
这是各部所说境行果的不同。

    庄严南洲的就是上面所说的八大论师,有大智大德,天人欢喜,故曰庄严。
二胜谓功德光、释迦光。规即上八论师教义也亦即二大车轨。大车是能开辟教义
的意思。见行更互为助伴,智者不狂戒不痴。

                乐作圣教众生事,愿遇善慧胜者教。

    一般人或见高而昧因果或谨慎畏因果而无慧。所谓见者,是离二边的中观也。
所谓行者,谓如佛所教而奉行。有戒无见而起实执,亦是坏戒。因为通达一切法
无自性,更知道缘起因果不错谬。因为信因果,如法修行,才能通达空性。见行
是互相助成的。狂是将戒行不当一回事,痴是下达教义而起的沾滞。远离这两种
过失,专为住持佛法、利益众生这样的人,要宗喀巴的教住世,才能出生。

    中观见是远离断常二边的。甚么叫常边断边呢?有些人说执有是常边、执无
是断边,这话太笼统。以无为有的增益,才是常边,以有为无的损减,才是断边。
各宗派所说有无的界限很复杂,不能详讲,只简单说中观有无的界限。中观说一
切法皆无自性,惟由名言安立。若执一法稍有少许自性,不是由名言安立的便是
微细实执。但是缘起不谬的因果是有的,若不善学空拨无因果,便是断见。就中
观立场,唯识以下都不免常见亦不免断见。稍有实执,便堕生死,拔无因果,便
堕恶趣,故谓之边。有的如法、了知他是有,而不起实执,没有的不去增益,便
是正见。一般人中,十有八人是住常见的。若学一点中观,观察水土人工和合之
有瓶子便说瓶子是空,参到豁然大悟之时,恰是堕到断见里去。还有一类人说佛
说因果等法,是假说的,也是比较不彻底的断见。要通达诸法无一毫自性,而因
果不谬,二者不惟互不相妨,且互相成立才是中观的正见。龙树法界赞说:通达
空性,又能如法修行的人,最为甚奇希有。从前西藏有个译师、名达仓洛杂瓦,
曾经造论说大师中观见,有十八种过患。后来觉悟了,又造颂来赞扬大师,内中
有一条说藏人或唯有见,或唯有行,见行兼具,只有宗喀巴大师一人。以前的敌
者,尚如此赞扬,可见大师确有如是功德了。

                显密深义圆无误,曼殊教水所润泽。
                速疾能得双运位,愿遇善慧胜者教。

    宗喀巴大师,亲见文殊,每天至少从文殊得一颂的教授。所以大师的教,特
别殊胜。双运,谓佛果位,光明与幻身的双运。或二谛的双运。密教在印度,如
龙树,月称,都有著作,如集密五次第心要论和集密经光明灯论是。速疾的原文
是速疾之速疾,言显密比较,密为速疾。密中对下三部比较,无上瑜伽为速疾。
无上瑜伽中,又以依大师的教修行为速疾,所以是速疾中的速疾。显教发心至成
佛,要经三大阿僧祗劫。下三部密,发心入密,能修长寿法,延寿久住,一生可
以成佛,不经无量生死。「苏悉地经」、一妙臂请问经」、「大日经」、「金刚
顶经」,皆如是说。若於凡夫寿量中能圆满菩提的,帷有无上瑜伽。但萨迦派嘎
俱派的无上瑜伽,都是如此。不但格鲁巴、宗喀巴大师教不共的,是加上文殊菩
萨的教授,十二年中便可作圆满,再加上不共特殊的教授,也有更快的,真是殊
胜中的殊胜。

                闻思修三不分离,多闻即知为教授。
                修心要义符正量,愿遇善慧胜者教。

    有些人只求多闻,有些人只看书写作,不亲近善知识。有些人也不听讲,也
不看书,只是盲修瞎练,这都是不对的。应当知道,所闻的法,即是修行的心要。
闻法即起行。有人想,学法时不应修,修时不应学。把学修视为互相妨碍的,把
闻思修划成三个阶段。应当知道,修是闻的目的,为修行故求多闻。三者本来是
同时的。有人想,修行为成佛,成佛要无分别。一切教理的听闻和思惟,都是分
别,所以不应有。修的时候,不依闻思,修不作意,修睡眠,修空空洞洞。他所
修的,正观定慧都说不上。四禅八定的名相,他都不知道,修甚么呢?有人以不
正当的理由,成立不思惟就是空,以为依此就可成佛。对於所修的事、修行的方
法没有正思惟的抉择,没有决定认识,自己去打妄想、求彻悟,真是危险极了。
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是四个必经的阶段。如果不经闻思
就去修行,想成就,可以说与一个瞎于去守株待兔差不多。修必先思,思必先闻。
瑜伽、集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都是如此说。俱舍论也说,要先善住於
戒、依止善知识,从闻思修趣入。菩提道次第引阿含经说:「多闻知诸法,多闻
能遮恶,多闻舍无义,多闻证涅盘。」所以修行必先多闻。但是若以了解为足,
也是很大的错误。听闻只能引生如理分别心:「啊,师父这样说。自己没有判断
力,对於事理,只知大概如此,如此不求甚解的听了就完了。如像学生住学校,
目的只在得文凭,学问再不去理会,那里说的上修证呢?听闻后,还要以无垢的
正理去抉择成立,如说诸行无常,因为诸行是刹那生灭的所以一定是无常,能用
自心去推定,并且见到若说是常便有如此如此的过失。能遮止相违而用正理成立
的比量智,便是思慧。虽知而未证,仍须修习,方能亲证。如空理,如空理闻说
之后,如理思惟,决定了知,并不是见道要缘所知的境,修成止观,才能断烦恼。
闻法之后,立即随自己能力去修行。最为重要,能修到什么程度,尽可能的修去,
如果要等所闻的通通能作到才修,就如要等一年的粮食有了才吃饭,是一样会饿
死的。

    要多闻才会如理思惟,要多思惟,抉择才会修行。有学问的人修行,与无学
问的人大不相同。有学问的人,知道修行如何是错、如何是不错,所以一定有成
就。忏罪也如此,多闻的人犯罪能见罪,故恐惧忏悔,其罪轻;愚人犯罪,不见
罪不忏悔,故罪重。譬如大鹏,海水也淹不了,蚊子呢、唾沫就粘住了。多闻,
要知道是修行的教授。不问是入中论、瑜伽、俱舍所说的无常的道理都可以拿到
下士道来利用,所说生死过患的道理,都可以拿在中士道来利用。三藏十二部,
都可以编人菩提道次第中,于一座上,都可以摄收起来修。修的时候,或见一切
皆空,或现光明,或觉自己的身体好像没有了,或者似神通显现皆是错误境相。
必要合乎正量,达到经论所说的什么阶段,自己知道,昏沉幻相,也能知道,才
不致错误。无垢正理观察修,能与专注相系属。

                他派所无最胜法,愿遇善慧胜者教。

    以前西藏的人,多以为专注才是修,观察完全是分别,说是修都诧异。谈到
修行,便钻在黑窟里,连妄想都不会打一个。不知道修行的道理,如解深密经说
的「如其所闻,作意思惟」。如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六种力,四种作意。现观庄严
论和莲花戒论师的修次第二论都说要思惟决断,又再思惟,方是真的修。一般人
以观为修的障碍,是不知定慧差别的缘故。如修菩提道,从依止善知识,乃至发
心,都是要观的。修无常并不是说「我要死,我要死。」就完了,必须依三根本、
九个因相的道理去观察。有的人又以为若照这样修,菩提道就太长了,想走近路,
立地成佛,那就是想找一个不圆满支分不具的道。只要安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就
认为是好教授。试问即使有高深的教授,我现在的程度是否能得?立地成佛的教
授是十地菩萨用的,我要去学就像小孩要学大人作事,无二无别。如果只图高深
修金刚喻定最好了。一般人只想讨便易,走近路,实际绕了圈子。因为与自己程
度不合的高深法门,任如何修也不能生起的。易修成就是近道,难修成就是远道,
所以决不可厌烦、想便易。

                引胜宝心善万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