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6年第05期 >

第2章

博览群书2006年第05期-第2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6年第05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阳学说是中国关于宇宙万物发生和相互作用而构成系统整体的理论,其中“阴阳消长”揭示了物质循环运动的规律,符合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五行学说则更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
  孤立地看,这些思想似乎是坐而论道、神秘莫测。然而,这么多先哲共同构建了一个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思想体系,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芒,就不是巧合了。我们应该深究一下,这些思想是怎么来的?
  中国传统农业是以集约方式经营管理的,是以一整套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来保持地力经久不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据循环经济的实质,以含有“‘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来进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属于“自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地力常新壮”是古人对“自然循环经济”最精辟的理解和操作之一。中国古代农家肥料差不多包括生产和生活中的所有废弃物,是古代人利用可再生资源实行循环农业生产的创举,如:清《知本提纲》提出“土宜者,气脉不一,美恶不同,随土用粪,如因病下药”;“阴湿地用火粪,沙土用草粪和泥粪,黄壤用渣粪,水田用皮毛、蹄角、骨蛤,高燥地用猪粪”,等等。在人畜粪便直接利用的基础上,在自然循环经济的驱动下,如今又发明了沼气技术,形成了我国南方“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
  孟子认为“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贾思勰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的先进农业观点和“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的森林经营径级择伐法和轮伐法,等等。
  我国古代形成的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林牧渔复合经营模式种类颇多,珠三角地区在唐代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模式;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的“农—桑—鱼—畜”相结合的“农田生态平衡模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中原地区最近几年形成的粮、棉、林、草、药、禽、菌为一体的产业复合经营模式,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充满生机的现代循环经济类型。
  诸多经典论述说明,古人通过生产实践早已意识到掠夺式原始农业的弊端,对早先的“自然循环经济”已有明确的认识和广泛的实践,只是没有使用“循环经济”这个词语罢了。
  
  3.关于“自然循环经济”的位置
  针对大工业造成的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问题,西方出现了模拟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机制提出的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然而,西方循环经济理论来源于自然循环的生态模式,却回避了“自然循环经济”的存在。例如,农业中有没有循环经济?如果没有,那么产业化后的农业能不能搞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不是循环经济?此外,城市垃圾的处理是否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如果属于循环经济范畴,那么现代人畜粪便的处理与古代有何
本质的差别?等等。
  生态农业是对传统“自然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搞农业的人往往不大敢这样提。原因在于理论界有一种声音:“中国古代也有循环经济”的说法,“是有考古癖的人常犯的毛病,能把什么先进东西都找出一个祖宗来”,“古代简单的资源循环利用仅仅是从节约出发,而且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领域,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明之深刻内涵,不能用“仅仅是从节约出发”便一言以蔽之。广西贵港、鲁北化工等我国典型的循环经济企业对资源“吃干榨尽”的操作方法,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理往往是朴素的,这种可贵的“节约”精神,恰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恰恰是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恰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和目标之所在!
  中国普遍的、集约经营的小农经济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领域”。并且,不晚于宋代,人们已经收集城市的粪便、垃圾以及河泥等返回农田,纳入农业的物质循环大系统之中。正是在“自然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才“几乎为零”,现代人类才享受到了前人文明的成果。
  案例一:利用“自然循环经济”,将“被动型循环经济”转化为“主动型循环经济”
  以草类纤维为原料的碱法制浆的污染防治是世界性的难题,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宁夏美利纸业在污水处理的工艺上已采用了循环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清水的六级重复使用,但从总体上看,美利纸业搞循环经济是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段水污染治理模块拖了经济效益的后腿。
  现行方案是将达标外排水和生化污泥深加工生产复合肥,分别用于沙漠中的林地,在物质循环上该系统已很完美,问题在于该项环保工程的投资额和运行成本分别达到7000余万元和1500万元,一运行就亏损,不符合“主动型循环经济”的要求。
  纸厂污水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属于天经地义地应“秸秆还田”的成分。按照现行环保要求,却必须经物化、生化处理后才能排放。与此同时,企业所在的中卫市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中的超标氨氮含量,需投资9800万元,年运行成本达1000万元,是典型的“末端治理”。
  利用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是一种高效、低耗、经济的污水处理方法,属于“循环经济的自然模式”。经过碱回收后的纸厂污水与城市污水混配后的成分更加接近农用肥料,对于沙漠土壤来说是恰到好处,等效于“不留外人田”的“肥水”,显然没有必要花很大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将其分离后再分别输送到沙漠中去。
  美国50个州中有45个采用污水回用农业的工程,印度每年用于农田灌溉的污水占城市污水总量的50%以上。只要不“一刀切”地执行常规的排放标准,纸厂和城镇的两个污水处理系统均可按此方案简化,管理环节可以减少,投资可大大节约,“被动型循环经济”就转化成为了“主动型循环经济”。但是,现行的环保政策依然是我行我素。如果将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理念,就会优化有关的部门政策。
  
  (二)循环经济的经济属性
  在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下,废弃物的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靠纯粹的市场经济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人们就将目光转向政府,试图以通过收取污染排放费的方式,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资源,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这样,可以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改变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
  由于有了这个通道,从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出来的西方理论反而对循环经济的“经济性”讳莫如深。很多学者根据西方的循环经济学理论认为,循环利用物质是循环经济的唯一属性,并将循环经济运行的特征定义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首要因素是“减量化”。深人分析3R原则间的关系后不难发现,“减量化”是对“再利用”和“再循环”能力不足的被动对策(这里指循环经济2R原则的原本概念)。
  只强调物质上的循环而不管财务状况优劣的循环经济,多数不能形成资本循环,企业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地实施,所以西方还将这种没有经济效益的循环经济称为“废品经济”、“垃圾经济”和“静脉经济”。对于“只循环,不经济”的模式,需要大量的外部条件配合才能得以实施,属于“被动型循环经济”范畴,就是发达国家也没有能力全面实施这种类型的循环经济。
  按照西方的理论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然会受到原有体制和市场主体自利性的强烈反抗。有学者归纳,循环经济“既挑战现代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也挑战既有的市场规律和现代产权理论,还挑战现行末端治理方式的环境政策”。还有人分析,阻碍现代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实现循环经济不是对旧范式进行细枝末节的修改、补充和调整,还需要对现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变革,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人们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经济新思维,而且要求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经济规范和行为准则”。按照这种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其难度大大超过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那么,是否有更易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呢?
  通过对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过程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将企业作为惩治对象,将环保部门作为“罚款机器”,既无法解决企业治污缺乏积极性的问题,也无法解决以提高电价、水价将负担转嫁到用户身上的方式解决污染治理成本过高等问题;
  第二,“被动型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一样,均难解决“环保投资不足和资金效率低下”的环境治理“瓶颈”;
  第三,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靠政府推进,缺乏市场有效驱动和企业自觉参与,因而步履维艰;
  第四,从现实的市场经济背景上看,循环经济既然属于“经济”范畴,就有经济属性,就要考核经济效益。于是,“资本循环”不可避免地成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五,循环经济与“不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能一厢情愿地默认为“一循环,就经济”;
  第六,从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上看,循环利用物质,实现由“污染”向“资源”的飞跃,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才能完整地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
  由此,完全可以建立“既循环,又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即“主动型循环经济”。实现这种具有“资源性”、“资本性”和“关联性”等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首要条件是将“垃圾”这个“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置于“可实现经济效益的资源”位置。这样,西方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减量化”将被中国式的“资源化”扬弃,物质循环的“唯一性”将升华为“资源”和“资本”的双重循环,环境污染成本的“外部化”和“内部化”将得到统一。
  所以,“主动型循环经济”是解决循环经济“冷漠症”的良方,是环保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环保投融资的最佳选择——这是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
  案例二:以“主动型循环经济”实施燃煤电厂脱硫
  我国大气中弥漫的二氧化硫已达2000万吨(其中燃煤电厂为826万吨),平均到国土面积上约为2吨/平方公里/年。为治理污染,预计未来十年内我国燃煤电厂约有三亿千瓦装机的烟气脱硫装置要建设和投运,投资约2000亿元。
  国内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的主体技术是引进的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这在联合国推荐的“卡伦堡模式”中是循环经济的典范。但是,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的脱硫石膏正在成为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后的又一大污染源,是用二次污染的方式解决一次污染的问题,得不偿失。
  问题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天然石膏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化肥工业产生的大量废石膏早已成灾。生产一吨磷铵会产生4吨废石膏,其中贵州的废弃磷石膏污染已通过地下水扩散到了广西和湖南,如果火电厂都搞“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必然是助纣为虐。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是硫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硫磺的年进口量已达650万吨(折合二氧化硫975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硫磺进口国。
  若以“主动型循环经济”将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资源化、商品化,转化为不同种类的化工产品,才是符合国情的正确选择。建设为两台33万千瓦火电机组配套的“氯碱法”烟气脱硫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总投资为16亿元,仅有两台机组投资的60%,但可实现发电产值的近2倍。实现这个方案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观念和体制。改变这种观念和体制的有效方法,就是将循环经济放在国策的首要位置。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
  据我国循环经济战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认为“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全面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这是按照西方理论得出的脱离国情的结论。如果采用上述分类指导的概念来分析循环经济,就会得出与该课题组大相径庭的结论。
  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表明,许多“工业循环经济”项目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技术和特殊的外部环境支撑,即可做到在“变废为宝”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可以常规方式得到投融资;发展“自然循环经济”,主要是优化循环经济的工艺组合,通常不需要投入巨资即可见效;有些“被动型”的“工业循环经济”项目,在改为“自然循环经济”模式后即转变为“主动型循环经济”。例如:
  我国农业部总结出来的“生态农业”模式已达一百多种,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
  中国企业1998年自发地进口“洋废纸”时,尚不知何为循环经济,进口量从当初的192万吨猛增到2004年的1200万吨,既提高了纸业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了森林资源,成功地实现了跨国的“主动型循环经济”(利用一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节约木材3立方米、烧碱300公斤、电300度,还可以少排放大量污水。奇怪的是,这个在国际上实现大跨度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却没有被相关部门认可);
  我国自发形成的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企业3000多个,从业人员140多万人,每年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机电产品、造纸原料、化工原料等废旧物资回收量超过6000万吨,2003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约500亿元;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集成创新,在不增加下游负担的情况下解决污染的治理问题,又可采取银行贷款甚至采取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实施环保工程,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并为“主动型循环经济”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人民在创造着历史。相对于创新成果的数量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随着观念的转换和科技的进步,更加丰富、更加主动的循环经济模式必将涌现出来。
  案例三:鲁北化工生态工业模式的启示
  我国的鲁北化工以“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和“清洁发电与盐、碱联产”等三条高相关度的工业生态产业链,创建了复合生态工业系统,解决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比联合国推荐的卡伦堡模式的企业间联系更加紧密,比杜邦模式的产业链关联度更大,成为我国用生态科技产业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然而,鲁北化工的三条世界级水平产业链是一个农民出身的人创造出来的。其中,“磷铵、硫酸、水泥联产”产业链的核心部分是从磷石膏中制取硫酸,国外搞了七十多年没有成功,我国曾组织了以院士为首的近400名专家队伍联合攻关了两个五年计划也没有成功。二十世纪七十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