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蒙牛内幕 >

第12章

蒙牛内幕-第12章

小说: 蒙牛内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得太好——所分管的业务发展太快、太猛,所规划的蓝图太宏伟,所赢得的人气太旺——知情者如是说。

  一“狂”,是指失业后到其他企业应聘时“非控股不干”之狂。1999年初,内蒙古乳业界一个很有影响的老板,想跟牛一起合作。先红想,老牛也没钱,就想顺水推舟促成这个事;于是牵线搭桥,让他们在内蒙古饭店会面。然而,尽管老牛当时实力很差,开出的价码却是:第一,以无形资产入股;第二,必须控股。对方不允,老牛慨然应道:“我是一架印钞机!”——这个“狂”显然源自那个“痛”。这是闲话。

  知情者很为这位老板惋惜。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个老板在全国依然默默无闻,而牛根生则两度当选25位中国企业领袖,2003年排名第十,2004年排名第六。

  牛当时曾说:什么都可以讨论,“控股”这个原则不能讨论,这是一个涉及“主权”的话题……不能按照我的思想经营的话,这种合作是不健康的。而今天,由于企业能够遵循他的设计,他不仅不计较控股,反而把股份全部捐了。

  我们回到1999年。正当这边门庭若市、紧锣密鼓的时候,那边的同行心如刀绞,秘密“举报”。6月的一天,呼和浩特市人民银行突袭民宅,扣缴股金130万元。由于是自然人入股,人民银行误以为是非法集资,调查期间,冻结蒙牛银行账户一周。

  郭运凤是这场风波的见证人。她那时的角色是会计。她回忆说:“入股的钱挺多的,那一天,又收了很多钱,牛总对我说:‘白君不走了,你也别走了。我回去取饭去……’他还补充说:‘我的家里和回民差不多了。’”白君是回民。

  郭运凤说家里没人,回去照应一下就来。

  当郭运凤返回来时,看到沙发上坐着许多人,他们是人民银行的。第二天在农行所开的账户就被冻结了。

  事隔几年,蒙牛党委书记卢俊回首这段往事,依然十分动容:“那一天,公司总裁牛根生给了我一包材料,说‘银行的人刚找过我,我有可能被逮进去。我要是进去了,公司就靠你了。’当时我这个党委书记,还是‘地下书记’,但在大伙儿眼里就是主心骨……”

  幸亏有惊无险。

  8月18日,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工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股,法定代表人牛根生。发起人共10位。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这10位发起人全部是自然人。他们的出资额有两个潜规则:一是所注册的公司,必须是牛根生的股权最大,因此,所定的“第一根弦”是:牛总你能拿多少钱?剩下的人均自愿,但出资额不能高于牛根生,依次往下排。二是所有发起人都必须非常认同牛根生的思想,10个人的股权加起来,要高于50%,处绝对控股地位。

  在这两个大原则下,按照出资额度排序,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其中主要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伊利跟过来的老牛的部下,一部分是认同老牛的合作商,如谢秋旭就是广东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以前跟“伊利”合作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时候,认识了牛根生,并成为挚友,他也属于被株连的对象。

  当有人问及这些昔日的客户把钱押到牛根生身上“是否担心过风险”时,他们说:“在伊利时,我们和牛总是客户关系,可他没有吃过我们一顿饭,没有抽过我们一支烟,没有喝过我们一杯茶。他的坦荡和执著加上蒙牛良好的机制没有理由不成功。我们相信他,所以即使赔了我们也心甘情愿。”

  邓九强说:“我们这些老伙伴在回忆当年创业艰辛时,十次有九次落泪,十个人有九个人落泪。”

  牛根生感慨地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我离开原企业后,那么多人敢跟着我白手起家,老老少少敢把1000多万元押到我的身上,为什么?因为我这个人有“前科”。什么“前科”?能把钱分给别人的“前科”。我自己体会,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就是“交换”。只有诚心,才能换来诚信。诚信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大诚信”其实就是“大智慧”。当今社会最大的学问,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最大学问,就是“对别人有利的,才是对自己有利的”。

  5。后建工厂

  即使囚了哥白尼,地球依然在转动。

  1999年4月9日,蒙牛与和林格尔县签订合同,决定在盛乐经济园区投资兴建蒙牛生产基地。

  6月10日,蒙牛第一个自建生产基地——和林生产基地破土动工。

  和林是著名的国贫县,1999年之前,各项经济指标在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中名列倒数第一。为了扭转颓势,和林县做出了建立盛乐经济园区的决定。

  这里有一个政府可以借鉴、企业也可以借鉴的“点式效应”(或者说“聚焦效应”),2004年,牛根生在“2004·中国西部论坛”中的演讲是这样开头的:

  虽然这个世界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但“纸上谈兵”是社会实践的必要演练。我相信,穷尽十个好的说法,才能挑出一个好的做法。结合自己的体验,我觉得西部大开发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点式效应”,二是“人本经济”,三是“边界淡化”。

  众所周知,一个普通人集中心智于最有效的一点,将比一个在无数处分心的天才,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个只追一只兔子的人,将比同时追十只兔子的人,更有希望获得猎物。这就是“点式效应”。

  西部大开发也是这样。金木水火土,农林牧副渔,官产学研金,科教技工贸,千条线,万条线,究竟从哪条线抓起?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里,任何一个地方的“可调度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有限,然而机会无限。这时候就有个策略问题。究竟是把资源平均分布到一个面上,还是集中到一个点上?不同的策略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

  蒙牛的出生地和林格尔县,过去是个有名的国贫县。历史上,国家曾无数次帮扶这里(每年的扶贫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作者注),然而,只有1999年北京市对口帮扶的100万,彻底改写了这个县的历史。为什么?因为当时这100万没再四处“撒胡椒面”,而是集中到了一点:建立盛乐经济园区。

  正是这个盛乐经济园区,成为和林格尔县工业化、城镇化的突破口。使这个昔日的国贫县,一跃成为内蒙古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明星县”。

  当然,“点”有活点,也有死点。要不然,全国那么多的开发区,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所以,光有“点”还不行,“点”要做活,还得踩准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所谓“盛乐经济园区”,当时其实就是介于市区与和林县之间的一个荒滩。

  这里几乎荒无人烟。所以,划定建厂范围的时候,用了两个特定的词:“109国道东侧”、“××号高压线杆往北200米”的低洼处。

  因为是“低洼处”,所以,建厂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平地”。

  这是一个“勒紧裤带干革命”的工程,一切都打着“节衣缩食”的烙印。起初,全工地只有一台推土机。指挥整个工地的,是一个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自称“全能警察”的中年汉子。为了赶工程,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中年汉子便准时来到一个搭建不久的小屋,敲着窗棂轻声喊:“云大哥,起吧,该下工地了。”里面的“大哥”便吭哧吭哧地起来,边吃焙子,边下工地。傍晚收工的时候,中年汉子掏出50元,塞给大哥:“你补补身子。明早我再来叫你。”这50元不是工资,是他自己掏腰包给云大哥的辛苦费,为的是加快进度——天天如此,大哥感动了,这个后生了不起,是个干大事的料。

  这个“全能警察”,这个“干大事的料”,就是蒙牛董事长牛根生。

  第一个生产基地建设,牛亲自督战。

  在全面开工的动员大会上,老牛大声对一千多名基建人员说:“我是工地上的负责人,有事情就直接找我来解决。”

  当时的施工条件特别差,一没电、二没水、三没路。路没有就用人工铺,水没有就用罐车拉,电没有就用柴油发电机发电。

  “基建工人的活我都干过,天天都和工人们呆在一块儿,”牛根生说,“晚上用几块木板拼成床,大衣一裹就睡。”

  这边工地热火朝天,那边办公室也在招兵买马。

  10月份,牛根生又将公司已经培训了3个月的80多人调入工地,组成一支“青年突击队”,每人一套迷彩服,由他直接指挥。外地来的员工不习惯内蒙古的严寒,牛根生就用个人的钱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件羊毛衫。

  液态奶事业部的王浩杰是“青年突击队员”之一。回想起当年的情形,他顿生豪气:“那年冬天,雪大,天冷,我们住在离工地有半小时路的村子里,走着上班。牛总天天和我们滚在一起,他一直背着一小口袋干饼子,饿了就掰一口吃。大家都玩命干,没有一个人叫苦,就盼着工厂早日投产。”

  但1999年的天空不会因为一个企业团队的艰辛、高尚而不降风雨。9月,正当整个工地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时候,大难来临。

  6。“老头树”下的壮烈

  经人举报,央视曝光:内蒙古蒙牛毁林建厂!

  关于这一事件,2003年牛根生在母校北京大学做报告时有过这样一段回忆:

  在我们开工的地方,有一些长不高的“老头树”。这些树已经长了30多年,个子比我稍高一点。建厂不久,被人举报,央视曝光,说我们在这里毁林建厂,要抓人,当时传说将判刑5年。后来我们县的吕慧生县长站出来说,这不是企业行为,是县里的行为,到这里建厂是我们县里邀请的,“要判就判我”。他做好了蹲监狱的准备,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定要快些做,一定要做好。做好了,判我5年,3年也许就能出来;如果你做不好,做不快,判我3年,有可能5年都出不来。所以,一定要做好、做快。”

  由于吕慧生的壮怀激烈,工厂建设总算得以正常进行。

  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是,蒙牛人发誓要把工厂建成一个绿色园林!自此,每年每位员工都有种树指标,要活的不要死的。几年下来,这里变成了花园厂区。这是后话。

  1999年10月2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在秘书长任亚平陪同下,参观了盛乐经济园区。面对园区巨变,刘明祖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事在人为。

  这是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中闪出的一个“电火花”。机智的蒙牛人把题给园区的这四个字,放大十几倍,烫金铸在了3天后竣工的蒙牛厂房主壁上。使其成为一种信号,一个“护身符”。

  厂房建成了,可道路还达不到投产条件。12月份,天寒地冻,推土机推不动,挖掘机铲不动,可青年突击队员硬是用3天的时间,靠铁铲、铁镐一点一点平出了一条厂区路。为了使路基坚硬,便于机动车行驶,他们又在平出的路面上浇水,待冻结后铺上沙子和方砖。

  教科书上说,企业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眼光,二是胆量,三是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大概既表现在经济资源的组织上,也表现在政治资源的组织上。

  7。“曲线救厂”

  建设第一个“根据地”时,厂房难题险象环生,设备难题也颇棘手。

  第一台液态奶设备,初创的蒙牛自己是买不起的:2500万元,那是一个太过奢侈的数字。

  怎么办?

  “曲线救国”。通过沟通,在看好蒙牛团队的情况下,利乐公司采取了灵活的变通策略:先在北京找了一家租赁公司,然后由这家租赁公司以第三方的身份,把设备转租给蒙牛。如果蒙牛将来不出问题,那就一直租下去;如果万一出了问题,就撤回设备。双方都没有风险。

  蒙牛人在设备整合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

  牛根生评价说,为了促成这件事,利乐公司的优秀客户代表刘燕开了“一阴一阳”两个会:蒙牛一个会,利乐一个会。

  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蒙牛第一个自建生产基地终于矗立于世!1999年底,蒙牛冰淇淋生产线正式投产;2000年2月21日,蒙牛液态奶生产线正式投产。

  雨后彩虹。

  自此,蒙牛由虚转实。

  时至2005年,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了20多个生产基地,成为中国乳业中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企业”。“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三无状态”变成了“三大亮点”: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三、炼金术之三:产品质量的好坏等于人格品行的好坏

  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设计定“基因”,执行促“发育”。在设计阶段寻找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优势,哪怕只是“一点儿”,就可以打出自己的万里江山。因为冠军与亚军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画家与画匠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大禹与大鲧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天才与神经病的基因差别还是那么一点儿。多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举入天堂;少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拖入地狱。

  1。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

  蒙牛有个基本观念: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

  蒙牛在产品设计上,高屋建瓴,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一净一稠”。这一“比别人多走一步”的举措,为其产品差异化战略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净”着眼于卫生,用的是“加法”,采取了一项足以载入中国乳业发展史的创举: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奶车桑拿浴车间。

  什么是“奶车桑拿浴车间”?简单说,就是为了保证奶源清洁而采取的一项举措: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三洗”,酸洗一遍,碱洗一遍,开水及蒸气洗一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杜绝了陈奶残留污染新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牛奶的原汁原味。不清洗行不行呢?也行,现代杀菌技术,无论牛奶里有多少细菌,高温一过,都能杀死;但这样一来,牛奶里细菌尸体就多了,奶的品质就下降了,口感指标也跟着下降。

  初创阶段的蒙牛,“勒紧裤带”建厂,资金自然是捉襟见肘。因此,建不建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内部着实争论了一番。反对的人说,建车间需要花钱不说,光洗车的钱,一年也得多支三四百万元,国内没有一家这样做,我们刚刚创立,有必要这样做吗?牛根生断然答道:我们要建的是“百年老店”;建“百年老店”的大规律,不能看国内,而要看国际。既然国际巨头有这个“奶车桑拿”,那我们蒙牛就不能没有,否则,我们怎么能走到别人的前面?

  最终,支持的意见占了上风。后来,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在保障牛奶原汁原味、胜出竞争队友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一稠”着眼于价值,用的是“减法”: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又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闻更香饮更浓。

  一“净”一“稠”,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