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蒙牛内幕 >

第37章

蒙牛内幕-第37章

小说: 蒙牛内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化方向发展。

  但由于农民利益的特殊性,致使中国的舆论环境有一个误区:一方面高喊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却又“叶公好龙”:当国际接轨真的到来时,仿佛销售者的利润下降是正常的,你需要升级;加工者的利润下降也是正常的,你也需要升级;惟独低效的养牛户的利润下降就不正常了,仿佛他不需要升级,以致只要有一丁点淘汰低产牛的风声,便不加分析地把矛头指向龙头企业,甚至宣称中国乳业的发展是非理性的。殊不知,不淘汰低产牛,不走向规模化,中国乳业就没有出路。当然,我们也要坚决防范个别乳品企业凭借自己的市场地位,作出损害奶农正当利益的举止。

  产业升级,既有快乐,也有痛苦。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对于产业链上的经营者来说,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无论销售者、生产者还是供应者,都是这样。发展是硬道理,在竞争面前,谁的利益都不是天生的。全社会所要做到的,只是如何让弱势群体在最小的震荡中完成自己的转型。

  以上见解仅为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乳业哪家哪派的意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蒙牛自创立以来,原奶收购价始终是稳步上升的,从来没有下降过。在市场竞争激烈、利润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从2005年3月1日起,蒙牛对奶农的收奶价又提高了003元/公斤。

  “市场销售价下降,牧场收购价上升”,龙头企业在“两头受挤”的状况下,本来已经很低的利润率还将继续走低。要想赢得竞争力,就必须在“自身挖潜”上下功夫:降低成本与创新产品“两面旗并举”,以创造谋出路。

  在挖掘自身潜力上,蒙牛认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自己的田”。这里不再细述,我们只以这一思想的来源

  及牛根生对“中国式管理”的见解

  结束本章:

  (1)种田法则

  美国石油大王保罗·盖蒂发现油田的生产总是不见起色,便请教一位管理专家,专家说:“那是你自己的油田。”保罗恍然大悟,于是向员工宣布:“从今以后,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分配。”从此以后石油产量大增。让员工“种自己的田,为自己干活

  ”,才能化解冲突、发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管理学家称此为“种田法则”。

  (2)牛根生眼中的“中国式管理”(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所讲)

  现在许多人谈中国式管理,认为宏观上是存在的(管理哲学),微观上(个人权谋)也是存在的,中观上是不存在的(治理结构)。我倒觉得这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因为管理上的“中国倾向”是一个客观存在。

  从管理哲学上讲,从邓小平开始,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让每个人“为自己干”。不是“为别人干”,不是“为集体干”,也不是“为主义干”,就是“为自己干”。中国的农民是这样,中国的工人也是这样;中国的体力劳动者是这样,中国的脑力劳动者也是这样。为自己干一般能干好,为别人干一般就干不好。

  从治理结构上看,就是要尽量划小单元、划清范围,“包产到户”。美国式管理倾向于标准化,用制度与流程把人变成公司精密的“机器”;日本式管理倾向于团队化,用使命与归属把人变成公司忠诚的“零件”;中国式管理倾向于单元化,用公理与正义把人变成公司能动的“棋子”。

  在治理结构方面,中国式管理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企业领袖的地位特别突出,讲德治,或者说德治与法治并举。外国企业如果突然失去领导人,企业基本上没什么感觉;中国企业如果突然失去领导人,往往会发生地震。在中国,引爆员工热情的,第一位的通常不是规则,而是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哲学,没有正义的企业家往往就没有正义的企业,没有强势的领导往往就没有强势的企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治理结构在企业治理上的折射。

  从个人权谋上看,时间管理等科学层面的东西,应该说中西方是一致的,职业道德等软性层面的东西,可能不一样:美国人大概是法理情,法最大;中国人大概是情理法,情最大。所以,美国人讲职业忠诚,中国人讲知恩图报。 

 

 
 

 

第十四章 大智靠学:站到历史的峰顶上
 
  历史是什么?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到“这一秒”为止,人类和宇宙的所有过去。99%的未来与历史相似,99%的直接经验与知识重叠——如果您承认这两个99%,那么就得承认第三个:99%的成功靠学习造就。只有站到历史的峰顶上,才能不放弃你99%的资源权。

  一、蒙牛的“口号文化”

  “蒙牛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博”字:纵取今古,横征中西,萃百花蜜,摄千家魂;前人已有的,点睛之,前人没有的,创造之。

  走进蒙牛厂区,你可以看到上百个标语牌。这些标语取自“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牛根生曾经自豪地说:古今中外无所不取,而又互不矛盾,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凡到厂区参观的人,都试图掏出小本子记下自己感兴趣的条目。后来,蒙牛党群办公室对此进行了整理,并加以扩编,成为一本供企业内外学习交流的“绿皮书”。

  2003年,记者席斯曾经写过一篇报道,名叫《牛根生的“口号文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我们随着这位旁观者的“移步换形”,领略一下这些“口号文化”吧。

  听过蒙牛集团董事长、总裁牛根生演讲的人,都会提到两个特点——煽动性和感染力。蒙牛冰淇淋销售部的海先生介绍说:“每次开会,他即兴喊出各种口号,把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都调动起来,有一种被充电的感觉。”

  (1)无处不在的标牌

  牛根生把(从古今中外拿来的)口号变成了标语牌,挂在蒙牛公司的办公楼、销售部、生产车间、食堂和公寓的周围。那些非常口语化、通俗的标语就像他演讲时的手势和面部表情一样丰富多彩。

  这些标语牌悬挂于公司的各个角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无论员工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这些标语牌中找到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

  厂区大门上挂着“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益,但不忘记国家和员工的利益”的长幅标语。

  财务部的标语是“现金为王”,销售部门的则是“老市场寸土不让,新市场寸土必争”。

  在容易产生人际摩擦的地方的标语是“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

  在与客户打交道的地方的标语是,“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

  在车间里的是,“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

  在职工公寓里的是,“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

  在食堂门口是“如果你打算剩饭,请不要在这里就餐”。

  (2)“管理是严肃的爱”

  这句口号是牛根生最喜欢的。蒙牛毫不掩饰它从海尔那里认真移植过来的OEC管理模块。在蒙牛每一个部门外都有一张OEC考核榜,这张展示牌只有1平方米大小,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综合控制。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进行考核,“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事完评价”标语牌就挂在考核榜的下方。

  参观蒙牛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就是蒙牛的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管理的影子无处不在。细心的人在蒙牛的每一块玻璃窗上都能找到一张小标签,标签上写明“责任人”和“直接领导”。不仅如此,小到一个花盆,大到机组设备,在蒙牛都有专人负责。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人人有事,事事有人”。责权利紧密挂钩的,结果是企业管理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和企业运作的高度规范。

  刚开始,对近乎苛刻的OEC,企业员工极不适应,上上下下怨声载道,但“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标语马上就出现在了办公楼前。经过了一段时间,员工们真的就对OEC习惯成自然了。

  (3)“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在用人原则上,牛根生强调“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牛根生在离开伊利时有400多名属下跟随了他。可以说,他创业初期的人才是充裕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人才的开发和补充就明显不足了。2005年4月,牛根生成立了蒙牛商学院,聘请多位专家、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让所有员工轮流参加培训学习,旨在为蒙牛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学当天,商学院的教室里便贴上了“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珍惜人的感情,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的标语。

  二、牛根生的《择师论》

  牛根生是谦虚的,他好学,并且经常向管理层推荐学习材料。在知识与工具的海洋中,他的确是一个好“猎手”,清楚企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善于挑选“猎物”。看了《择师论》,你会发现:先有伟大的学生,后有伟大的老师。

  与螳螂作战,你的胸怀会越来越小。与蜗牛伴跑,你离冠军的宝座不是近了而是远了。与结巴子辩论,你有成为第二个结巴子的危险。我们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不管是师于自然、师于生活,还是师于书本、师于人物,择师是个首要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正确吗?正确。要学吗?不尽然。此三人中有师,彼三人中也有师。师与不师,师此师彼,有个机会成本问题。每一寸生命都不可重复,选择了二流就错过了一流!师个诸葛亮,学个诸葛亮;师个臭皮匠,学个臭皮匠;师个老巫婆,学个跳大神。师优者优,师庸者庸。

  过去讲“拿来主义”,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占有,后挑选!——这是短缺经济时代的“圣旨”,因为拿得慢了就会两手空空。现在是过剩经济时代,主要矛盾不再是“有与无”,而是“优与次优”,拥抱月亮就会错过太阳,贪恋芝麻就会漏过西瓜。多少人八面伸饵,要我们吞下(占有),然而一旦吞下,我们还有重新选择的余地吗?所以,世易时移,因时顺变,“先占有,后挑选”须变作“先挑选,后占有”,是为“新拿来主义”!——这是过剩经济时代的“圭臬”。择业如此,择婚如此,择师如此……但有选择,莫不如此。

  我认为学习有三种境界:知,悟,用。“知”是萃取——有选择地学习,“悟”是升华——有发现的学习,“用”是结晶——有创造地学习。择师于书本与人物,解决的往往是“知”的问题;择师于自然与生活,才能解决“悟”的问题。第二个说万有引力的,源于“知”(引述);第一个说万有引力的,源于“悟”(发现)。由能“知”到能“悟”,犹如鲤鱼跳龙门;由能“知”能“悟”到能“用”,就如跳过龙门后,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洗天润地,创造一个新生态!

  择师也有境界问题。同样是师法自然,师虎者独,师狼者群,师牛者勤,师狐者诈;师山者仁,师水者智,师竹者直,师藤者绕。以蝼蚁为师,苟苟于一己之私;以天地为师,皇皇于万众之公。老鼠不说摘星星,骆驼不提打地洞,海豚不练登山功,牦牛不修泅水术。择师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战略问题,“有其师必有其徒”只是果,“有其徒必有其师”才是因;“名师出高徒”也只是果,“高徒择名师”才是因。(选自《蒙牛管理团队文摘》)

  三、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比“个人学习”更有利于形成共有的“企业哲学”。世界上的思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团队成员各学各的,就极容易出现我奏G大调、你奏e小调、他奏降b小调的纷乱局面;所谓“和而不同”,“和”在旋律而“不同”在乐器;只有坚持团队学习,才能思想共振、步调一致,从而奏出伟大和谐的音乐,并且让偏离者无处藏身。(牛根生)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标之一。从创立之日起,蒙牛便规定了一个每周“学习日”(2003年之后固定在星期二下午,2~3小时的集中学习),雷打不动,让“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实至名归。

  为了实现“团队学习”的目的,牛根生前后5次向参加学习的干部赠送书籍。2003年春节,老牛向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赠送1套《大染坊》光碟。2004年春节,牛根生个人再次拿出60多万元,为团队400多名干部每人赠送一个“三件套”:一套余世维主讲的《领导商数》光碟,一套《汉武大帝》光碟,一部DVD影碟机。

  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来中国讲学时,蒙牛高层曾亲赴北京,封闭受训,聆听大师教诲。

  随着蒙牛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本经济的内在张力进一步增大。2003年4月2日,蒙牛商学院正式成立。

  在商学院开学典礼上,有一颗郁郁葱葱的“愿景树”,上面挂满了首届学员的“愿景卡”。公司总裁的“愿景卡”上写道:“为员工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增进健康的绿色产品,为民族创建一个绵延百年的世界品牌,为国家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

  从此,国内的大家、名流,走马灯似的被邀请到这里讲学。

  2003年7月19日,蒙牛举办首届学习节,并将每年的这一天确定为“蒙牛学习节”。

  蒙牛团队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看上去就像信手拈来。例如,他们曾从联想拿回“一面普通的镜子”,而赋予它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主题:“把镜子转向自己。”

  液体奶事业本部员工的办公桌前,每人都摆着一面镜子,镜子的下方写着:“你的表情决定你的工作态度”。这面朝向自己的镜子,代表着蒙牛人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健康积极的心态。杨文俊副总裁说:“我去联想集团参观的时候,看到他们客服中心的每位员工面前都有一面小镜子,刚开始以为是化妆镜,后来才发现,这面镜子不仅可以帮助员工看到自己的整体形象,保持仪容整洁,更可以使员工时时都能够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表情,从而能知道自己对待客户的态度。于是我将这种虽然细小,但却有效的管理方式学了过来,让我们的员工能从这面镜子中认识自我,端正工作态度,保持积极心态,使每一项工作都畅通无阻。”

  蒙牛团队共同学习过的一个寓言故事:

  猎狗追野兔——“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

  很久以前,有一位猎人带着猎狗在树林里打猎。有一天,猎人发现了一只野兔,举枪射击,打中了兔子的一条腿,受伤的兔子慌忙而逃。猎人命令猎狗追击,猎狗追了很久却空手而归。猎人问猎狗:“你怎么空手回来了呢?”猎狗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兔子拖着受伤的腿跑回家,全家欢欣鼓舞,问小兔子,你拖着受伤的腿,是怎么逃过猎狗追捕的呢?兔子回答:“我全力以赴地跑,猎狗尽力而为地追,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