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730年,舍易斯地方的统治者特夫那赫特建立了第二十四王朝 (约公
元前730—前715年)。从利比亚人建立的第二十二王朝到第二十四王朝的
200多年时间在历史上称为“利比亚王朝”时期。这以后,努比亚国王皮安
希打败特夫那赫特,占领埃及,以纳巴达为首都创立了第二十五王朝 (约公
元前730—前656年),称为“努比亚王朝”。但在皮安希带兵回那帕特后,
特夫那赫特又恢复了自己的统治,直到其儿子勃克霍里斯时期。
到后埃及阶段,尽管政治舞台上风云起伏,王朝更替频繁,但经济上仍
有很大的发展。铁器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在埃及普及开来,国内工农业
生产水平都有所提高,商业繁盛,奴隶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公元前600年
左右,法老尼科曾下令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开凿一条运河,这就是现代苏伊
士运河的前身,但未竣工。据说他还曾雇佣腓尼基水手组成舰队绕非洲航行
①
一周 ,可见当时商业贸易发展很快。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后埃及时代阶级分化日趋明
显,形成了不同职业和政治地位的社会等级集团,这就是马克思所称的“埃
②
及种姓制度”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埃及人分成七个阶级:他们的头衔
分别是僧侣、武士、牧牛人、牧猪人、商贩、通译和舵手。……每个阶级都
③
是以它自己的职业命名的。”西西里的狄奥多洛斯则认为埃及的阶级划分为
④
国王、武士和其他三个自由市民阶级:牧人、农夫、工匠 。不同的社会阶级
等级各有其不同的职业,国王、僧侣和武士拥有很大的特权,而其他阶级则
毫无特权可言。
国内外商业的兴盛,也促进了高利贷业的兴旺发展,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生活。放贷者刻薄的贷款条件和高额贷款利息使下层人民境遇更为悲惨,社
会分化愈趋激烈,农村公社的阶级分化尤为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因还不起
债务而丧失土地沦为债务奴隶;中小土地所有者成了大土地所有者兼并的对
象,大量土地越来越集中到贵族奴隶主及新兴的大商人手中,使之形成农村
新的富裕阶层——“居地的大人”,古老的农村公社结构遭到了进一步的破
坏。
面对这种状况,到第二十四王朝时,法老勃克霍里斯不得不进行改革。
为了保持纳税和服役的自由民数量,他制定了限制高利贷和债务奴役的法
律。按照这些法律,凡借款而未曾立约且发誓证明其不曾欠款者,可以不还
债款。……而贷款给别人,取得契约者收回母金时,所加利息,立法者不许
其超过一倍。立法者认为财产应属于买得财产或得自赠礼之人,只许从债务
人的财产中收取债款,而不许剥夺债务人的自由,公民本身只属于国家,战
①
时或平时为之履行义务 。勃克霍里斯改革从奴隶主国家的利益出发,在适当
① 希罗多德:《历史》ⅠⅤ,42。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 《马恩全集》第23 卷,第405—406 页。
③ 希罗多德:《历史》Ⅱ,164。
④ 狄奥多洛斯:《历史丛书》Ⅰ,73—74 。
① 狄奥多洛斯:《历史丛书》Ⅰ,79。
… Page 45…
限制高利贷的情况下,维护自由民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及其人身自由权利,
从而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法老政权。但是,他的改革
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也无法缓和发展了近3000年的埃及奴隶制社会所固
有的尖锐阶级矛盾,埃及帝国的最后沦亡已为时不远了。
埃及从第二十五王朝后期开始遭到亚述帝国的入侵,三角洲一带地区被
占领,法老统治遭到严重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特夫那赫特的后裔、舍易斯
的普萨姆提克于公元前664年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 (公元前664—前 525
年),即舍易斯王朝。在舍易斯王朝统治下,亚述军队被驱出埃及,南方被
征服,使埃及重新恢复了全国统一,并维持了100多年,各方面都出现了一
②
些繁荣景象,这是“埃及历史上空前的繁荣时代”。史称舍易斯复兴。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旧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又不断产生,
隐藏在表面繁荣景象下的急剧的阶级分化和尖锐的阶级对抗,使第二十六王
朝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与削弱。当波斯帝国在东方兴起后,埃及再也无力阻挡
波斯的入侵,终于在公元前 525年法老亚赫摩斯二世死后不久被波斯所征
服,沦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
② 希罗多德:《历史》Ⅱ,177。
… Page 46…
四、古代前期的西亚政治史
1。苏美尔奴隶制城邦时期
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
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其中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是
西亚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地区,创建了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
明。约从公元前4300—前3500年的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时期是苏美尔氏族
制度走向解体的军事民主制时期;从公元前3500—前3100年的乌鲁克文化
期和从公元前3100—前2700年的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是苏美尔奴隶制城
邦的形成时期;从苏美尔城邦开始产生到公元前2371年统一的阿卡德王国兴
起,是奴隶制城邦争霸与达到全盛时期。这段时间,在考古学上又分为早王
朝的初、中、后期,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先后出现了几十个城邦,主要有埃利
都、乌尔、乌鲁克、温玛、拉尔萨、拉格什、苏路巴克、尼普尔和基什等。
此后,随着北部阿卡德王朝的兴起,奴隶制城邦开始进入向奴隶制帝国的过
渡时期。
(1)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时期
古代西亚各地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有人类活动和居住,大约从公元前
10000年至公元前4300年,西亚经历了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有
的地方还进入了早期铜石并用时代和中期铜石并用时代,从蒙昧时代高级阶
段向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过渡。大约从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3500年,西
亚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进入晚期铜石时代,即进入了由野蛮向文明转
变的过渡时期,考古学上称之为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时期,两河流域最早的
文明——苏美尔文明从此诞生。
从地理位置看,两河流域位于古代西亚中心,东接伊朗,西连小亚细亚
和叙利亚,南临阿拉伯与巴勒斯坦,是由从北向南流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
斯河两条河流组成。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
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这一地区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
部约以摩苏尔为中心,古称亚述,南部约从巴格达至波斯湾,称为巴比伦尼
亚。巴比伦尼亚南北两部分名称又各不相同,北部叫阿卡德,南部叫苏美尔。
两河流域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北部为丘陵地带,雨量较多。南部平原气
候炎热,雨量稀少,且多低洼沼泽,开发极为困难。因此,在古代西亚文明
出现以前,两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并非首先产生于南部平原地区,而是位于北
部的丘陵地带,如哈苏纳文化、萨迈拉文化和哈拉夫文化等新石器文化。约
从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北部就已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定居的氏族村落也已产生。只有当哈拉夫文化于公元前4300年左右结束时,
南部苏美尔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超过北部地区,北部丘陵地区的新石器
文化居民逐渐移居这一地区,将苏美尔地区开发出来,由此出现了埃利都·欧
贝德文化。自此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南部低地平原
的优良条件才逐渐显示出来。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原始
社会逐渐向奴隶制社会过渡,苏美尔文明随之产生。
从考古资料看,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
铜器工具开始使用,农业、畜牧业和贸易都发展较快。到埃利都·欧贝德文
化后期,苏美尔地区的社会发展已逐渐走在西亚地区之先,人口迅速增加,
… Page 47…
最原始的城市开始出现,城市中神庙建筑也越来越居突出地位。以埃利都神
庙为例,从定居开始便有神庙修造,且一直未间断。神庙用土砖筑成方形殿
堂形状,建筑设计越来越复杂,与一般居民用芦苇筑成的棚屋相比,既美观
又坚固,这表明阶级分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在埃利都还发掘出陶制男像,这
种男像右手执一棍棒,上附泥丸,表明父亲家长和军事首领的权势已经出现。
这一切都说明苏美尔地区已走向原始社会的解体,正处于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随着城市公社逐渐发展为奴隶制城邦,最终踏入了文明
时代。
(2)乌鲁克文化期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
前面说到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时期的神庙建筑,由于一直都是在原址不
间断地重修扩建,因此在地下留下了多达18层的建筑层。1928年,考古学
家对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综合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18层至13层属于埃
利都·欧贝德文化期;第12至5层属于乌鲁克文化期;第4层属于乌鲁克(第
4层)文化期;第3层属于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考古学上又把乌鲁克第4
层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之后的新阶段称为苏美尔早王朝时期。
乌鲁克早在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时期就已开始建立。城市大约有200英
亩,其中官方建筑、园地、墓地和平民住房各占 1/3。城中已出现了巨大的
石造塔庙建筑物,面积达2400平方米。著名的乌鲁克石膏瓶高92厘米,瓶
上浮雕的中心部分,有一排裸体者组成的队伍,手捧一筐筐祭品站在穿袍者
的面前。从画面上可清楚看出这是两个不同的阶级,穿袍者是神、祭司和氏
族贵族所属阶级,裸体者是普通群众、平民和奴隶阶级。前者是统治和剥削
阶级,后者是被统治和被剥削阶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阶级分化与对立的事
实。另外,象形文字、巨大的塔庙建筑所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然也是
前阶级社会时代所达不到的,而神庙本身自然也是为贵族奴隶主统治阶级服
务的。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乌鲁克文化期的苏美尔人已进入了阶级社会。
乌鲁克文化之后的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在社会发展上是对乌鲁克文化的
继续。在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比以前有所发展,
商人已经出现,商业交换也越来越频繁。在这一文化层的考古中发现,许多
粮、油、酒等容器的盖上留有标记私人财产的平面和圆柱形图章印迹,说明
已经产生了私有制。在一幅刻在圆柱印上的图画中,画着一头狮子坐在王座
上,许多羊、驴等动物奏着乐曲向它朝见并奉献礼物,深刻反映了贵族奴隶
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和剥削的事实。
由此可见,在以乌鲁克文化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为代表的苏美尔初史
时期,古代西亚都已进入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社会确立的过程,随着阶级的
产生和阶级矛盾的发展,出现了国家机器。乌鲁克文化和捷姆迭特·那色文
化时期是奴隶制国家的逐步形成和产生时期。这些奴隶制国家都是以城市为
基础和中心发展起来的,或者是以城市为单位构成的,因此历史学上称其为
城市国家或城邦。这期间,由城市公社结合邻近农村地区演变而成的奴隶制
小城邦纷纷出现,乌鲁克和捷姆迭特·那色都是这种奴隶制城邦。
(3)苏美尔早王朝初期和中期
苏美尔早王朝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371年。早王朝考古
发掘的层次,以底格里斯河支流迪亚拉河的卡法伊城月神新庙址为标准,共
有10层,早王朝从新庙第6层开始,由此而上共分为初、中、后三期。其中
新庙第6—7层是早王朝初期,第8层是早王朝中期,第9—10层是早王朝后
… Page 48…
期。由于早王朝后期内容较多,将在后面另起题叙述其政治发展情况。
早王朝初期又称原始王朝时期,关于这期间的情况,除了有限的考古材
料外,从文献资料所能了解的非常少。但从苏美尔洪水神话故事中,我们可
以推测出当时的一些情况。关于苏美尔洪水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1872年英国
考古学家乔治·斯密斯在尼普尔发现的用苏美尔语记载的泥板《洪水》史诗。
这部史诗残片里记载洪水前的埃利都、巴德提比拉、拉拉克、西帕耳和苏路
帕克5座城市与历史文献《苏美尔王表》所记载的洪水前5座城市完全一样,
表明当时确已出现了奴隶制城邦,各城邦各自独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
苏美尔洪水神话故事中,神要降洪水毁灭人类是通过众神会议共同作出决定
的,有的历史学家据此对东方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专制主义的“东方专制主义
论”提出质疑。因为在埃及和苏美尔这些人类文明发生最早的神话传说中,
都没有关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反映。
苏美尔早王朝中期是苏美尔各奴隶制城邦之间矛盾开始加剧和彼此争
执、战争开始频繁之时。从阿格拉布出土的文物双轮战车,从卡法伊出土的
庆功宴石刻所见的战斗场面,都可以看出当时各邦分立、互相开战的情景。
从吉尔苏出土的“基什之王麦西里姆权标头”石刻,我们可以看到权标头上
①
双狮前刻着的铭文 ,铭文中记载着基什之王麦西里姆在属于拉格什的吉尔苏
建神庙,不是依基什纪年,而是依拉格什纪年,这种纪年制度在古代许多奴
隶制城邦都有,在雅典、斯巴达和罗马等城邦共和国阶段也有,可见基什与
拉格什为互相平等的两个城邦,而不是一邦从属于另一邦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基什的确是一个大国,实力强大,在众邦中威望很高,在
调整各邦关系中起了多方面的作用。基什之王麦西里姆曾出面干涉调停了南
部拉格什和温马两邦之间的领土争端,并为两邦树立